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东莞市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段...

更新时间:2024-02-26 浏览次数:10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 1. (2023高二上·东莞期中) 据统计,春秋战国时,236名君主中异常退位68人(28.4%),平均在位时间18.42年。秦至清348位皇帝中异常退位的皇帝高达155位(44%),平均在位时间只有12年。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 血缘宗法关系利于社会稳定 B . 官僚体制社会治理效能有限
    C . 最高统治权的争夺愈演愈烈 D . 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本质特征
  • 2. (2023高二上·东莞期中) 如表所示是唐代地方政府层级的变迁情况。这反映出唐代(  ) 

    时间

    内容

    太宗贞观元年(627年)

    全国划为十道,每道派遣监察官员,即巡察使、巡抚使等,对州(郡)县二级行政区进行监察

    睿宗景云二年(711年)

    更巡察使等为按察使,并且将原来的差遣制变为常置制

    玄宗天宝年间( 742-756年)

    设置十个节度使辖区,式遏四夷之事,不与民政;使采访使兼任黜陟使,掌握着地方官吏的黜陟权

    肃宗乾元元年(758年)

    改采访使为观察使,并以观察使兼任节度使,道(方镇)州(郡)县三级制渐渐成形

    A . 中央集权制的发展与演变 B . 分权导致地方行政效率降低
    C . 县作为基层机构权力稳定 D . 地方行政机构沿袭前代传统
  • 3. (2023高二上·东莞期中) 中国古代某时期的地方行政区划,共设13州,其中青州“辖郡、国十一,县六十五”,荆州“辖郡七,县一百一十七”。该时期为(  )
    A . 秦朝末年 B . 西汉初期 C . 东汉末期 D . 北宋初年
  • 4. (2023高二上·东莞期中) 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中有代表提出:众议院议员由人民直接选举,议员席位根据各州人口总数按比例分配,参议院议员由众议院议员选举产生。但这一方案遭到小州的反对,理由是它们将因人口数少而无法有效地防止大州对小州利益的侵犯。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案是(  )
    A . 参众两院共享宪法解释权 B . 参议院由各州选举两名议员组成
    C . 总统由国会议员联席选出 D . 众议员由各州按照人口比例选举
  • 5. (2023高二上·东莞期中)  有学者评价欧洲某项制度的实施,“在此之前,王权式微,大领主掌握着自己领地的权力,封建割据严重,国王无力控制政治局势。在此之后,国王权力大大加强,专制主义成分强化。”据此判断,此项制度是( )
    A . 雅典的城邦民主制 B . 罗马的贵族寡头制 C .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D . 法国的三级会议制
  • 6. (2023高二上·东莞期中) 帕尔默指出,宪政主义和有限政府在欧洲倒不是新颖的思想,它们溯自中世纪,他提出这种观点的依据最有可能是( )
    A . 《罗马民法大全》 B . 《大宪章》 C . 《权利法案》 D . 《1875年宪法》
  • 7. (2023高二下·新乡期末) 民国初年,书店出版了大量的读本,像《中华共和国民读本》就特别辟出六课的篇幅讲解法兰西共和国、美利坚共和国、法美政治之异同、美国各州之组织,这些篇幅的量占到了《中华共和国民读本》上册的1/5。这些读本的出版意在(  )
    A . 介绍世界地理知识 B . 宣传民主科学观念 C . 塑造近代公民意识 D . 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 8. (2023高二上·东莞期中) 如表反映了当时(  ) 

    1912年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3年

    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和国会

    1914年

    修正总统任期,总统可连选连任

    1915年

    护国战争爆发

    A . 政权更替的频繁 B . 政党政治趋于成熟
    C . 民主共和道路的曲折 D . 资产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 9. (2024高二上·曲阳月考)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应该“办理义务的小学教育,以民族精神教育新后代”。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发出了《普及国民教育的指示》。在根据地,各级学校不断建立,教科书也得到修订,将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内容融入其中。这些做法( )
    A . 适应了土地革命思想的需要 B . 推动国民教育基本体系完善 C . 回击了日本奴化教育的阴谋 D . 完善了抗战的社会动员教育
  • 10. (2023高二上·东莞期中) 从秦至汉武帝之前,对商鞅变法正面评价最为普遍;从汉武帝至清末民初,商鞅变法饱受批评;清末民初至今,对商鞅变法的认识逐渐客观。这表明(  )
    A . 历史人物评价难有定论 B . 历史评价缺乏统一标准
    C . 时代越接近评价越客观 D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11. (2024高二下·大理期中) “李鸿章的物质改革已遭时人的反对,倘若再进一步的改革政治态度,时人一定不容许他。甲午以后,康有为觉得时机到了。李鸿章所不敢提倡的政治改革,康有为要提倡。这就是所谓变法运动。”变法运动的发生最充分地体现了(   )
    A .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B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 . 变法运动都具有必然性
  • 12. (2023高二上·东莞期中) 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传统“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 )
    A . 力图探索政府救济的新方式 B . 彻底地解决了社会危机
    C . 大大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D . 建立了完备的救荒体系
  • 13. (2023高一上·玉环开学考) 在汉代,每个官吏一入仕途就有记录功劳、考课、籍贯等各项情况的“伐阅簿”。官吏任职期间,只要不犯赃罪,即使与孝廉、茂才等察举升迁方式无缘,依然可依功劳等次累升至郡国长官一级。若自动去职或免职后,仍可按累积的功劳,再次被征用。据此可知,汉代( )
    A . 察举制以功劳为升迁依据 B . 官僚队伍内部流动规范化 C . 官吏的考核大都流于形式 D . 郡国长官控制地方选人权
  • 14. (2023高二上·东莞期中) 明朝虽无门下省,但是仿唐宋谏官之制,设立了正七品的监察官给事中,凡“朝政阙失,军民利病,皆得言之”,甚至皇帝批复了各衙门的本章之后,给事中也可以驳正其违误。据此可知,明代的给事中(  )
    A . 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B . 完全为君主专制服务
    C . 杜绝了贪污腐败现象 D . 对官吏考核影响重大
  • 15. (2023高二上·东莞期中) 如表为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部分史实。体现了科举制度运行过程中的发展趋势是(  ) 

    隋唐

    “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投卷”、“公荐”(考前请托)

    两宋

    “取士不问家世”(以考试成绩定去留);“封弥”“誊录”(密封和誊录试卷)

    A . 开放性与公平性 B . 自由化与宽松化 C . 保守性与单一化 D . 公正性与形式化
  • 16. (2023高二上·东莞期中) 1854年.英国与俄国在克里米亚作战,英军因后勤供应问题伤亡严重,加剧了人们对政府官员管理能力的强烈不满。英国相继颁布法令,建立不受党派干涉的文官委员会,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以及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这种制度改革(  )
    A . 完善了英国政党政治体制 B . 定程度上降低了英国民主化程度
    C . 促使民众文化素质的提升 D . 推动了英国管理的专业化和科学化
  • 17. (2023高二上·东莞期中) 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彭德尔顿法》,强调公开竞争考试和择优录取的原则,把文官的任用建立在“功绩制”的基础上,禁止文官参加党派政治,不与总统共进退。该法案的颁布( )
    A . 遏制了政治腐败的现象 B . 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C . 缓和了党派之间的冲突 D . 体现了行政中立的原则
  • 18. (2023高二上·东莞期中)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探索和建立考试选拔的文官制度,文官职位面向所有公民,通过公开考试的方式,平等竞争,择优录用。这反映出文官制度(   )
    A . 担负着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职能 B . 扩大了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基础 C . 受到两党或多党政治制度的影响 D . 赋予移民和妇女公平竞争的权利
  • 19. (2023高二上·南阳) 近代某法律规定了公民参加高等文官考试的资格:国立或经立案之公私立大学独立学院毕业:教育部承认之国外大学毕业;有大学或专科学校毕业之同等学力……法律颁布的第二年,考试院成立,戴季陶任院长:第三年,第一届文官高等考试举行,实际应考人数为1872人,其中女性20人,年龄自20到50多岁,籍贯涉及20多个省。据此推断这一法律可能颁布于(    )
    A . 晚清政府统治时期 B .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C .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D .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 20. (2023高二上·东莞期中) 20世纪初,新的知识精英群体开始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准则,“专制太甚,人心难收,自费留学、国外求学或著书立说以图学制革命者,颇不乏人”。这说明在当时的中国社会(    )
    A . 清朝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B .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成为主流 C . 救亡图存的方向发生转移 D . 形成了政治变革的思想和群体基础
  • 21. (2023高二上·东莞期中) 下表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五次文官考试情况,据此可知( )

    考试名称

    考试日期

    应考人数

    录取人数

    录取率

    留学生甄选考试

    1915年2月

    239

    151

    63.18%

    第一届文官高等考试

    1916年6月

    不详

    194

    不详

    第一届文官普通考试

    1917年4月

    2 482

    405

    16.32%

    第二届文官高等考试

    1919年10月

    5 600

    480

    8.57%

    第二届文官普通考试

    1920年10月

    3 800

    400

    10.53%

    A . 文官选拔制逐渐被接受 B . 选拔官员方式渐趋完善
    C . 人事任用程序逐步建立 D . 留学生的行政素质较强
  • 22. (2024高二下·即墨月考) 秦一统天下并确立及推行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治国原则,法家思想在政治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但西汉自立国以来,随着儒家地位的不断回升以及儒法双方某些内在因素的相近性,儒法在政治实践的过程中既相互冲突又彼此靠拢,最终演化出了一些新的事物。材料说明了汉代(  )
    A . 社会动荡引发思想巨变 B . 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C . 国家对社会控制逐步增强 D . 外儒内法对国家治理产生影响
  • 23. (2023高二上·东莞期中) 《名公书判清明集》是一部南宋司法实践的汇编,其中有这样的判词:“法意、人情,实同一体。徇人情而违法意,不可也;守法意而拂人情,亦不可也。权衡二者一间,使上不违于法意,下不拂于人情,则同行而无弊矣。”由此说明南宋时期(  )
    A . 司法断案完全依照名人判词 B . 法律深受主流思想影响
    C . 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发生转变 D . 审判程序违背法律精神
  • 24. (2023高二上·东莞期中) 如表为清代乾隆时期江苏青浦王氏族学教学计划,由教学内容可知(  ) 

    时段

    教学内容

    8岁

    上半年识字,读《祠塾条轨》《性理字调》《家礼》,下半年习字

    9-11岁

    读《小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

    12-15岁

    读《小学》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

    16岁

    读《周易》《诗经》《尚书》《春秋左传》《礼记》《仪礼》《周礼》

    A . 理学开始在基层普及 B . 体现了道德秩序得以重构
    C . 理学的教化功能加强 D . 政府主导下的道德教化方式
  • 25. (2023高二上·东莞期中) 如表所示为有关5-6世纪东罗马帝国的记录。这可用于解释(  ) 

    1

    东罗马帝国成了一个工商业经济发达的国家,境内拥有大大小小的城市,其居民差不多占到帝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2

    其首都君士坦丁堡为号称有百万居民的大都市,停泊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船只,成为“东西方之间的一座金桥”

    3

    帝国境内的多个城市与东方的波斯、印度及中国等国都有密切的商业贸易关系。商品所有者之间因买卖、借贷、诉讼等产生了复杂的社会经济关系

    A . 罗马法律臻于成熟和完备的缘由 B . 罗马帝国坚持法治化建设
    C . 罗马法调和社会纠纷的能力增强 D . 罗马法培育公平公正原则
  • 26. (2023高二上·东莞期中) 马克斯•韦伯说:“新教信仰促成了一种新的社会伦理——现实苦行主义——的形成,提倡勤奋、节俭、劳作、克制享乐,这种新的伦理改变了人们获得财富与支配财富的态度和动机。”新的社会伦理的本质是(  )
    A . 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再生 B . 中世纪城市自治和市民阶层兴起的反映
    C . 从政教合一到政教分离 D . 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经济政治诉求
  • 27. (2024高一下·北仑期中) 美国总统拜登刚上台时推行了新移民法令,要求100天之内暂停驱逐非法进入美国境内的移民,结果遭到了得克萨斯州的反对,不但有人要起诉拜登,而且得克萨斯州一度要举行独立公投以脱离美国的统治。材料主要反映了( )
    A . 美国总统的政策不得人心 B . 拜登的做法违背了宪法的规定
    C . 美国三权分立的体制特点 D . 美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体制
  • 28. (2023高二上·东莞期中)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企业工会有“改善工人、职员群众的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的各种设施之责任”。1951年,刘少奇指出,既要“共同努力进行生产”,也要“务必最周密地关心工人群众一切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福利”。这些举措(  )
    A . 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B . 践行了社会主义福利理念
    C . 配合了国家大规模建设 D . 确立了国营经济主导地位
  • 29. (2023高二上·东莞期中)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对民法典表述正确的是(  )
    A . 初步奠定了我国法治建设基础 B .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C . 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 D . 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建设
  • 30. (2023高二上·东莞期中) 20世纪80-90年代,中共中央发文,将“思想道德”放入精神文明的大框架内。2001年,党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公民”已成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的主体。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不仅将公民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进行关联,还专门讨论了网络空间的公民道德建设,等等。上述变化反映了中共中央(  )
    A . 对公民个人权利保护的重视 B . 对道德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C . 对经济转型困难的策划应对 D . 对精神文明建设内容的丰富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0分)
  • 31. (2023高二上·东莞期中) 《民法典》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一环,随着历史的演进不断更替嬗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历代封建统治者十分重视法典的编纂,这些法典虽涉及民事关系,如:户、婚、钱、债、赔偿等,但均以刑为主,诸法合体,民刑不分,本质上仍属刑法规范。中国古代的民法远没有刑法那样发达,民法中的平等、自由、权利等观念一直没有形成,没有成文的民法典。 

    ——摘编自房绍坤《中国民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材料二清代民法直接来源于明代民法,继承了唐宋以来民事法律规范与民事诉讼中的若干制度,其内容散见于《大清律例》《户部则例》及其它法规。在地方法规《省例》《告示》中也含有民事法律规范的内容。清代民法中,雇工、佃户、手工业者、商人都具有较完整的民事权利,即使改变身份的贱民也作为主体参加民事活动,这是清朝以前所不曾有的。清代民法一方面沿袭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另一方面又注意维护封建的家族主义,作为族内法的家法族规,成为国法的重要补充。 

    ——摘编自张晋藩《清代民法综论》

    材料三改革开放后,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 1986年我国颁布民法通则,1992年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为与世界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2020年5月2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21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没有形成“独立的民法典”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民法的特点及影响。
    3. (3)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起草并制定民法典的历程,谈谈你的认识。
  • 32. (2023高二上·东莞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二    到18世纪末,英国官吏任用仍主要采用恩赐制、政党分肥制等。……19世纪大批有关中国科举制度的著作在英国问世。……1853年底英国政府颁布《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确立考试任用制度,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文官……这些建议遭到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直到1870年格拉斯顿内阁颁布新的政令,确认了报告中的基本原则并做了较具体的规定,英国文官制度最终确立。

    ——摘编自倪越《西方文官制度》

    1. (1)  依据材料一和所学,分析中国古代文官制度选拔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官员录用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