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

更新时间:2024-03-22 浏览次数:17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 1. (2023七上·南海期中) 陕西汉中地区龙岗寺遗址人类活动遗迹涉及新旧石器相当长的时期。如图是该遗址中出土于某一文化地层的典型石器“原手斧”,是一种砸击成型的石质斧状工具。据此可知生活于该地层的古人类(  )

    A . 正处于旧石器时代 B . 已掌握了磨制技术 C . 生产领域金石并用 D . 手工业从农业分离
  • 2. (2023七上·南海期中) 自发现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以及大量石器和用火遗迹以后,直立人的存在才得以确认,从而基本上明确了人类进化的序列,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这表明(  )
    A . 北京人能够制作精美的磨制石器 B . 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C . 北京人已经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 D . 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 3. (2023七上·南海期中) 榫卯(sǔn mǎo),是利用凹凸结构相互咬合实现连接的木构件工艺(如图)。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榫卯木构件出土于浙江河姆渡遗址。河姆渡人可能利用这项技术(  )

    A . 制作精美玉器 B . 制作青铜农具 C . 建造干栏式房屋 D . 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 4. (2024九下·临清模拟) 考古挖掘发现,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据此推断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
    A . 刀耕火种 B . 游牧渔猎 C . 农耕定居 D . 铁犁牛耕
  • 5. (2024七下·德庆开学考) 人们借助考古发现,距今约258万年至1万年末期的遗址中,一般很难见到炭化的粮食作物遗存。而大约距今一万年以后的许多遗址中,都有一些完整的炭化粮食遗存。炭化粮食遗存的发现反映出(  )
    A . 古代农业耕作技术发展显著 B . 古代粮食保存技术日益进步 C . 人类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D .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 6. (2023七上·南海期中) 在黄河流域的陶寺遗址中,发现了彩陶龙盘和大量的玉器,其中“龙”是红山文化的重要元素,玉琮则具有大汶口文化特征,而出土的彩绘高领折肩尊、折腹尊、盒等陶器还具有良渚文化的因素。这表明( )
    A . 手工技艺高超领先世界 B . 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 C . 阶级分化明显国家形成 D . 农耕文明发达经济繁荣
  • 7. (2023七上·南海期中) 据史书记载:黄帝在打败炎帝和蚩尤后,巡阅四方,“合符釜山”。这次“合符”,不仅统一了各部军令的符信,确立了政治上的结盟,还从原来各部落的图腾身上各取一部分元素组合起来创造了新的动物形象——龙。这突出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形成特点是(   )
    A . 由多个部族交融而成 B . 由单一的部族演变而来 C . 靠部落战争完成交融 D . 完全保留各部族的差异
  • 8. (2023七上·南海期中) 山西运城自古以来就有“黄帝正妃嫘祖养蚕缫丝”的传说。 1926年,在运城下辖的夏县西阴村遗址,考古学家李济发掘出半枚炭化的蚕茧,2019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该遗址又发现了6枚新石器时代的石制和陶制蚕蛹。 据此可知, 传说( )
    A . 依赖历史文献的印证 B . 蕴含一定的历史价值 C . 奠定考古研究的基础 D . 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 9. (2023七上·南海期中)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稣、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其中“选贤与能”指的是我国古代的什么制度(  )
    A . 君主制 B . 世袭制 C . 禅让制 D . 宗法制
  • 10. (2023七上·南海期中) 良渚古城遗址发掘的墓葬中,不管是墓葬的选址、排列还是随葬品的数量和级别都有区别。平民的墓地一般离王城较远,随葬品一般只有陶器;贵族墓地建在王城边上,随葬品有玉器,其中玉琼只出现在高等级的墓葬中。这可以佐证当时(  )
    A . 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B . 部落间战争频繁 C . 贵族垄断祭祀权力 D . 社会生产力低下
  • 11. (2023七上·南海期中) 2021年10月在河南举行的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上,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终评结果揭晓,其中的二里头遗址,它是迄今为止可确认的我国黄河流域最早的王国都城遗址,有“华夏第一王都”之称。它可以佐证哪个朝代的历史(  )
    A . 夏朝 B . 商朝 C . 西周 D . 东周
  • 12. (2023七上·南海期中) 《史记•周本纪》载:“褒姒不好笑,(周)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记载表明诸侯对天子应尽的义务是(  )
    A . 朝觐述职 B . 镇守疆土 C . 随从作战 D . 交纳贡赋
  • 13. (2023七上·南海期中) 据《史记》记载周厉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但是根据西周青铜器“宗周钟”的铭文记载,周厉王长期勤劳治理疆土,打退了濮子国入侵,濮子国臣服厉王,同时东夷南夷二十六国也前来臣服。这表明(  )
    A . 实物史料丰富研究周厉王的视角 B . “宗周钟”的记载存在造假 C . 《史记》对周厉王的记载不可信 D . 实物是研究历史的唯一依据
  • 14. (2023七上·南海期中) 青铜鼎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之一。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具发展为传国重器。《春秋公羊传注疏》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由此可知(  )
    A . 青铜礼器兼具南北特色 B . 青铜鼎种类丰富且形式多样 C . 青铜制造技术获得突破 D . 青铜鼎是地位和权力的象征
  • 15. (2024九下·永寿模拟) 《殷商贞卜文字考》中提到,“闻河南之汤阴发现古龟甲兽骨,其上皆有刻辞”。其后“乃恍然悟此卜辞者,实为殷室王朝之遗物。其文字虽简略,然可正史家之违失”。这反映出, 甲骨文 ( )
    A . 所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 B . 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文字 C . 可以用于考证商朝历史 D . 已具备汉字的基本结构
  • 16. (2023七上·襄州期末) 据《文物》记载,陕西凤翔秦公墓和秦宗庙遗址出土的春秋时期的铁器有十余件,其中出土的铁锸、铁铲、钁(大锄)等均为典型的农业生产工具。这一发现表明(  )
    A . 陕西地区最早使用铁制农具 B . 铁犁牛耕在全国推广 C . 春秋时期的农业生产力提高 D . 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 17. (2023七上·南海期中) 下面是考古发掘的战国时期部分墓葬信息表。它反映出当时( )

    墓葬名称

    墓主身份

    墓道数

    面积(㎡)

    金村大墓

    周天子

    1

    148.6

    固围村魏国墓地

    魏王

    2

    756

    胡庄韩王陵

    韩王

    2

    954

    邯郸赵王陵

    赵王

    2

    1600

    A . 墓葬规制严整 B . 等级制度消亡 C . 贵族阶层开始没落 D . 周王室衰微
  • 18. (2024九下·汉川月考) 春秋时期,中原各诸侯国将周边的楚、越等国视为“戎狄”或“蛮夷”,经过长期的交往,到了战国以后,这些原本的“蛮夷”也被视为华夏族的一部分。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 . 处于社会变革时期 B .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形成 C . 兼并战争十分频繁 D . 华夏认同观念的逐步发展
  • 19. (2024七上·金平期中) 春秋战国时期蓬勃发展的体育项目,都与军事训练有密切关系。如射箭、举重、武艺、摔跤、田径、游泳、赛马、击剑尤为兴盛。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  )
    A . 经济富足,娱乐多样 B . 体育发达,人才辈出 C . 战争影响,强兵治国 D . 严格训练,竞赛频繁
  • 20. (2023七上·南海期中) 商鞅变法具体规定:凡一户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禁止父子兄弟(成年者)同室居住。这一规定(  )
    A .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 有利于增殖人口征发赋役 C . 推动了土地所有制形成 D . 便于贯彻儒家的礼仪制度
  • 21. (2023七上·南海期中) 如图是小哲同学用于大单元学习的示意图,它最适合用于研究(  )

    A . 七国争霸的原因 B . 列国变法的主要内容 C . 秦巩固统一措施 D . 封建制度的形成过程
  • 22. (2023七上·南海期中) 如图所示古代水利工程建造所体现的“中国智慧”是(  )

    A . 因地制宜选址恰当 B . 控流发电造福千秋 C . 沟通水系防止水害 D . 成都平原成为沃野
  • 23. (2023七上·南海期中) 寓言故事“塞翁失马”出自《淮南子•人间训》中。后人由此得出“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的结论。它所表达的观点最接近于(  )
    A . 老子 B . 庄子 C . 孔子 D . 孟子
  • 24. (2024九下·长春模拟) 老子认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孔子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二者都主张(   )
    A . 无为而治 B . 重农抑商 C . 儒道一家 D . 以民为本
  • 25. (2023七上·南海期中) 老子的“无为”思想强调“少私寡欲”,要求统治者减损欲望,放下贪欲。孔子也把“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作为对君子的要求。这反映出(  )
    A . 春秋战国时期个人私欲膨胀 B . 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C . 先秦儒道思想存在一定联系 D . 老子与孔子的个人品质的完善
  • 26. (2023七上·南海期中) 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便将“皇帝”作为自己的称号。这一称号的确立表明(  )
    A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B .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C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形成 D . 国内的阶级矛盾日益凸显
  • 27. (2024九下·龙湖模拟) 秦朝时始设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由丞相领衔上奏,最后由皇帝裁决施行。朝议制度的设立(  )
    A . 确保了秦朝的长治久安 B . 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C . 确保了皇帝的专制独裁 D .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 28. (2024九下·千阳模拟) 钱穆曾认为中国古代某制度,“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直到今日,我们拥有这样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家,举世莫匹,这是中国历史之结晶品……”这一制度是(    )
    A . 皇帝制度 B . 三公九卿制 C . 中央集权制 D . 郡县制度
  • 29. (2023七上·南海期中) 商至秦汉,现有文献记录到的大瘟疫如下:商代仅记录到河南2次;周代记录到陕西5次,丹东、河北各1次;秦汉记录到浙江、河南、湖北各3次,安徽2次,山东、江苏、江西、山西、湖南、贵州、广东、内蒙各1次。对大瘟疫的记录情况表明,商至秦汉(  )
    A . 大瘟疫发生频率逐渐加快 B . 中原人口不断向周边迁移 C . 大瘟疫从中原向南方扩散 D . 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
  • 30. (2023七上·南海期中) 有学者认为,“秦统一后,原六国贵族仍忠于他们的王室,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不满,平民百胜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负担,秦王朝便分崩离析了。”该学者意在强调(  )
    A . 民心是国家兴衰的根本 B . 秦朝统治缺乏文化认同 C . 精英知识分子的重要性 D . 秦朝覆灭原因的多样性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31题14分,32题12分,33题14分,共40分.
  • 31. (2023七上·南海期中) 夏、商、西周是我国早期的国家,这一时期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禹在位时,征服南方三苗,在阳城修建城池,制定各种制度,社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阶级分化愈加严重……禹的儿子继承了禹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夏朝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二里头遗址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这里还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等。

    一一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如图是“家”的字形,其上半部分由房屋之形构成,表明为居住之地;下半部分也多为一身一耳两足(如图),在古代处于“房屋”之下的动物主要为“六畜”之中的猪、马、牛、羊、狗五种。

    材料三:西周这种开国实行大规模的层层分封制度,不是一般的政策,实际上是在奴隶制的社会背景下的一种国家政体,可称为“国王大统诸侯分治制”,简称“分封制”。这种分封制政体,能够使一个力量弱小的国王得以通过“分而治之”的方式去统治一个疆土辽阔的大国,这是中国政治史的一个创举……但分封制最终导致了“王室衰微”,不利于国家的统一。

    ——摘自李绍连《试论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前因后果》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归纳夏王朝创造了哪些文明。
    2. (2)  材料二是哪个朝代的什么文字?从材料二中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作者认为分封制会导致“王室衰微”,不利于国家的统一,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 32. (2023七上·南海期中) 恰当运用多种史料研究历史能够使研究结果更加科学、准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逸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马,诸侯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

    许慎(东汉)在《五经异义》中以《易》京氏、《春秋公羊传》和《逸礼•王度记》中有关“天子驾六”的记载,认为古制“天子驾六马”。

    郑玄(东汉)则以《周礼》《尚书》为依据,认为古制“天子驾四马”。

    材料三: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

    ——王国维《古史新证》

    请回答:

    1. (1)  就史料来源来看,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属于什么史料?
    2. (2)  提取材料一材料二两则材料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洛阳“天子驾六”车马坑是21世纪东周考古的重要发现之一,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认为该发现有何历史价值。
    3. (3) 综合上述材料,运用史料研究历史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 33. (2023七上·南海期中)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制度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工具的推行使用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在剧烈的兼并战争中原有的国家制度遭到了不断破坏,私人开垦荒地即归私人占有,地主数量不断增加……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建立便于地主阶级发展的新制度,进而确立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

    材料二:一统帝国(秦朝)就权力层面,至少有两大难题需要面对:一是如何防止危及皇权“独制”格局;二是如何防止危及中央集权的一统体制。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为“建立便于地主阶级发展的新制度”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并指出实施这些措施的时代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秦朝存在两大“难题”,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其解决方法。
    3. (3)  根据材料三,试分析秦朝行政架构的特点
    4. (4) 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你对制度变革的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