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中学校2024-2025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

更新时间:2024-12-03 浏览次数:0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 1. (2024七上·新余月考) 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遗址发现的栽培稻植硅石,将世界稻作起源时间由7000年前推移到12000年前,还发现了夹砂的褐色陶器,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陶器之一。该遗址可用来研究(     )
    A . 人类文明起源 B . 社会分化出现 C . 原始农业产生 D . 早期国家产生
  • 2. (2024七上·巴南月考) 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中写道:“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存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与华夏民族形成密切相关的人物是(     )
    A . 商汤王 B . 炎帝和黄帝 C . D . 秦孝公
  • 3. (2024七上·新余月考) “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这种朗朗上口的朝代歌谣可以帮助我们对历史进行更好的记忆和理解。导致“春秋战国乱悠悠”的根本原因是(     )
    A . 周王室衰微,地位下降 B . 诸侯势力的不断崛起 C .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 . 诸侯竞相争霸局面的出现
  • 4. (2024七上·剑阁期中)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提倡‘为政以德”,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强调“以法治国”。他们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   )
    A . 推崇西周制度 B . 支持兼并战争 C . 解决社会问题 D . 追求精神自由
  • 5. (2024七下·三明期末) 世界上通用的公元纪年把每100年称为一个世纪。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秦统一中国的时间用世纪方式表示为(     )
    A . 公元2世纪 B . 公元前2世纪 C . 公元3世纪 D . 公元前3世纪
  • 6. (2024七下·延庆期末) 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写道:“秦代重在‘禁’,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汉代重在‘尊’,将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中。”这里“禁”和“尊”的共同目的是( )
    A . 统一思想,巩固统治 B . 以法治国,稳定秩序 C . 顺应自然,保障民生 D . 选贤任能,反对攻伐
  • 7. (2023七上·南海期中) 有学者认为,“秦统一后,原六国贵族仍忠于他们的王室,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不满,平民百胜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负担,秦王朝便分崩离析了。”该学者意在强调(  )
    A . 民心是国家兴衰的根本 B . 秦朝统治缺乏文化认同 C . 精英知识分子的重要性 D . 秦朝覆灭原因的多样性
  • 8. (2024·广州) 公元前4世纪,秦将冶铁业收归官营并设置官员管理。秦印中有“右冶铁官”印,睡虎地秦墓竹简中亦载有“左采铁”“右采铁”的官职。秦将冶铁业收归官营( )
    A . 有利于提高秦的国力 B . 服务于统一全国货币 C . 加强了对官员的管理 D . 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
  • 9. (2024七上·期末) 秦始皇下令全国“车同轨”并修建由咸阳向北延伸的直道,全长约700千米,仅用两年半时间即修通。这主要得益于(   )
    A . 人口数量的增长 B . 铁制工具的出现 C . 国家体制的作用 D . 筑路技术的提高
  • 10. (2023七上·和平期末) 《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针对这种状况,汉初统治者实行了(    )
    A . 郡县制 B . 盐铁官营、专卖 C . 推恩令 D . 休养生息的政策
  • 11. (2024七上·剑阁期中) 唐代诗人李白在《怀古》中有诗句:“今日忆秦皇,虎视傲东方。一朝灭六国,功业盖弯苍。”立志平天下,西北驱虎狼。役民数十万,长城起边疆。”诗中涉及秦始皇的贡献有

    ①完成国家统一   ②击退匈奴威胁   ③修筑万里长城   ④统一货币文字

    A . 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 12. (2023七下·台江开学考) 据史料记载,汉武帝继位之初,“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 . 西汉的赋税十分沉重 B . 汉初奢靡之风盛行 C . 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D . “文景之治”的出现
  • 13. (2024七上·剑阁期中) 翦伯赞在《中国史十五讲》中提到:“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针对“地理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汉武帝( )
    A . 北击匈奴 B . 建立刺史制度 C . 建立郡国 D . 实行“推恩令”
  • 14. (2023九上·普宁期末) 据《史记》记载,“汉大兴兵伐匈奴,山东水旱,民多饥乏,于是天子遣使者虚郡国仓廪以赈贫民。犹不足,又募富人相贷假。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这表明,当时(    )
    A . 官营盐铁积弊严重 B . 经济政策亟需调整 C . 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 . 王国势力不断加强
  • 15. (2024七上·威宁期末) 汉武帝多次派人前往西南地区说服诸国归属西汉,使其接受了朝廷的管辖。此后,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不断传到西南地区,汉族官吏还在那里兴办学校,使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这说明汉武帝
    A . 实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 B . 不断加强中外交流 C . 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 D . 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
二、非选择题
  • 16. (2024七上·剑阁期中)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思想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根据《汉书》记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大约有“千八百国”。到春秋时期,还剩14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

    材料三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   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它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呈现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 (1) 据材料一回答代表当时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两项重要技术分别是什么?它们的推广促进了哪个阶级的兴起?
    2. (2) 材料二中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3. (3) 材料三记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
    4. (4) 历史上把材料四所述的现象称为什么?材料四局面的形成与材料一、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 17. (2024七上·剑阁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秦朝篇】

    材料一   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

    ——《资治通鉴》

    (1)“王”是谁?“初并天下”是指什么?

    材料二 (如下图)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2)上图所示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根据图指出在地方建立的制度是什么?

    【汉朝篇】

    材料三   文帝和景帝在位时奉行黄老清静无为、与民休息之治,出现了仓禀(lǐn)丰实,府库饶财的局面。但是,由于朝廷的无为放任,诸侯骄恣(zì),豪强坐大……

    ——《汉书董仲舒传》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写出汉初统治者实行的政策和治世局面。

    材料四   到武帝,又用主父偃之计,令诸侯得以其地分封自己的子弟,在平和的手腕中,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一语,彻底实行了。封建政体反动的余波,至此才算解决。

    ——【美】阿尔伯特·克雷格《哈佛极简中国史》

    (4)材料四中,“主父偃之计”是什么?
    (5)综合上述四则材料确定探究主题。
  • 18. (2024七上·剑阁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时,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负担沉重。统治集团互相残杀,统治残暴,社会矛盾迅速激化。公元前209年,一些贫苦农民被征发去渔阳戍边过程中起义,引发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材料二   刘邦建立西汉后,下令十五税一(田租只收产量的十五分之一),把士兵送回家参加生产。汉文帝实行三十税一,以皇帝和皇后身份劝导百姓从事耕织。光武帝建立东汉后,鼓励流民返乡垦荒种地,恢复文景之治时候的三十税一。

    问题:

    1. (1)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请指出材料一涉及到的农民起义。并分析这次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归纳刘邦、汉文帝、光武帝的共同措施是什么?(不得摘抄原文)
    3. (3) 秦始皇和汉武帝在处理民族关系中共同对抗的少数民族是什么?他们采取的方式分别是什么?
    4. (4) 秦始皇、汉武帝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都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今天台湾地区至今未回归祖国,请你为祖国早日完成统一大业献计献策。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