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备考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章结构

更新时间:2024-03-05 浏览次数:176 类型:一轮复习
一、现代文阅读
  • 1. (2023七上·潮南期末) 现代文阅读

    植树的牧羊人

    ①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②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洛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萧衣草。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从前一天晚上起,就没有水喝了。现在,我必须去找点儿水。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我打消了在这里过夜的念头。

    ③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我还是没有找到水,连一点儿希望都没有。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我看见远处有一个黑影。开始,我以为是一棵枯树。但没有选择,我还是朝那儿走了过去。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还有三十来只羊,懒懒地卧在滚烫的山地上。

    ④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井水甜丝丝的。井台上,装着简单的吊绳。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⑤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在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颗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听到这儿,我开始琢磨牧羊人的年龄。他看上去五十多岁了。他说,他五十五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可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的流走。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1. (1) 文章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作用?
    2. (2) 第④段中画横线句子“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在文中有怎样的寓意?
    3. (3) 选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何作用?
  • 2.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眷恋那棵老柿树

    赵宏欣

    ①我临窗而坐,旁边坐着一位年轻的少尉。他腋下夹着一个浅灰色公文包,神色庄重。自从踏上列车,他就一直坐在我的旁边,没有言语。

    ②列车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行驶,这会儿,已从南国秀丽的山川进入了一片丘陵地带。窗外古朴的山峦,在旭阳的铺盖下,呈现出一片醒目的土黄。

    ③突然,那少尉说话了:“请你跟我换换座位好吗?列车就要经过我的家乡了,我想好好看看。”

    ④我一听,忙说:“行。”

    ⑤换过座位,我问他:“路过家乡不停停?”

    ⑥他说:“不行啊,任务太紧。”

    ⑦“看样子,你很久没回过家乡了吧?”我又问。

    ⑧他点点头,说:“三年了。”言语中流露出满腔的思乡情。又说:“本来部队这几天要安排我探家的,我把电报都打回家了,可突然来了任务……”他说着,把脸扭向窗外,深情地注视着窗外的世界。窗外起伏的黄色山峦,在眼前一一闪过。我想,他的家乡就要到了。

    ⑨不一会儿,他扭过头来满脸兴奋的样子:“你看到那道山峦了吗?最高处的那道!”

    ⑩我点点头。我看到的是一道非常普通而贫瘠的黄色山峦,山脊上寥寥地生长着一些类似荆条的植物,远远望去,在秋阳里显得寂寥和淳朴。

    ⑪“那就是我的家乡。”他又说,“我们的村子就在这道山的后边,从这儿看不到,不过,可以看到山脊上我们村子的那棵老柿树。”他的表情欣喜、自豪极了。

    ⑫我被他的情绪感染了,指着窗外的一段山峦说:“这儿离你们村子很近了吧?”

    ⑬“很近了,很近了。”他又指着窗外的黄土山,“我小时候割草,总跑到这儿来,这山上的草肥极了,不一会儿就能割上一大篮子。”他兴致勃勃。我望着窗外绵延的黄色山峦,心想他村子的那棵老柿树就要出现了。这么快的列车,很可能在十秒钟之内就会把它闪过去。于是,我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那道山脊。此刻,我非常想看一看那棵老柿树。因为这道长长的山脊上,几乎没有什么高大的树,远远望去光秃秃的。如果有棵高大的树,我想,这山脊一定会显得非常生动。

    ⑭此刻,少尉一直沉默着,凝望着窗外。窗外最高的那道山峦,在不断的延伸中,出现了一棵孤独的老柿树。那柿树倔强着筋骨挺立着,蓬着繁茂的霜红的树冠。远远的柿树下站着一位老人,隐约还能看到她拄着的拐杖和那花白的头发。她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秋阳里宛如雕塑一般。

    ⑮“就那棵老柿树吗?”我望着窗外头也没扭地问那少尉。

    ⑯少尉没有说话。这时候,我发现他哭了。

    ⑰“你怎么哭了?”我不知道怎么安慰他。

    ⑱他忙抹掉眼眶中的泪水,说:“你看到那棵老柿树下站的那位老人了吗?那是我母亲。”

    (有改动)

    1. (1) 阅读全文,梳理情节,完善表格。

      时段

      语言

      动作情态

      踏上列车

      没有言语

      神色庄重

      “就要经过我的家乡”

      深情地注视

      不一会儿

      “就是我的家乡”

      此刻

      沉默凝望哭了

    2. (2)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标题“眷恋那棵老柿树”中“那棵老柿树”的含义。
    3. (3) 文中多次出现了“山峦”,请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其作用。
    4. (4) 从下列加下划线的词中任选一个加以赏析。

      窗外最高的那道山峦,在不断的延伸中,出现了一棵孤独的老柿树。那柿树倔强着筋骨挺立着,着繁茂的霜红的树冠。

    5. (5) 在这篇读后让人泪目的散文中,三个人物均有闪光之处。哪个人物最能够打动你?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述。
  • 3. 文学作品阅读

    父亲的木犁

    江旺明

    ①小树幼嫩时,被风雨吹弯了腰,父亲上山将其进一步扳弯扭曲。三年后的春天,小树长成大碗口粗,父亲将其锯来,说,装犁楔耙,不是滥砍滥伐。接着,便请来木匠制木犁。犁用亲身经历,解释了“犁弯从小曲”的俗语。

    ②犁乃农具之首,父亲说, 一位农人驾驭不了犁,就算不上合格的农人; 一户农家如果没有犁,就够不上标准的农家; 一块土地,如果没有犁的翻耕,就长不出好庄稼。犁与农人、农家、土地、庄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③父亲说,木犁像牛一样,对人忠实、亲近。犁铧入土很锋利,但其刃口很钝,对人构不成半点威胁。人在扛木犁下田时,总是将犁铧贴在腰间,不用害怕它刺破皮肉。父亲在歇息或收工时,总是轻轻抚摸它,捋草根为它刷尘土,如同侍弄自己的孩子。

    ④我学耕时,父亲告诉我,弯弯的木犁,是人与牛协作劳动的组织者。犁的一端是人,另一端是牛。牛不直直地行走,犁就会耕出弯弯曲曲的沟,所以要让牛直行;人抬起犁梢柄,犁铧就深深刺入土层,所以要告诉牛用力慢行;牛时进时退、时快时慢,犁耕的地就时浅时深,翻出的土块有大有小,所以人扶犁撑柄用力要均匀,要和谐。人、犁、牛团结一条心、拧成一股劲地翻耕,才有那沟是沟、厢是厢、深浅一致的田地。

    ⑤父亲一生,都在与木犁打交道。

    ⑥春节刚过,村里村外还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父亲就开始了新春第一犁。田间翻起一排排、 一圈圈土块,如同深潭里揪起一层层黑浪,散发阵阵泥土的芬芳。偶尔,从泥土里跳出一两条泥鳅,惹来山雀将其叼去。山雀将新春第一犁的喜讯带至山上,山也变得热闹起来。

    ⑦插秧季节,艳阳高照,漠漠水田,白鹭翻飞。父亲翻耕水田。他驾起牛,扶起木犁,紧握犁梢柄,扬起牛鞭,吆喝一声,牛奋力前进,犁翻起一块块泥土,掀起一道道水波。木犁如舰,浪花滚滚。天说变就变,雷声隆隆,雨声淅沥。父亲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继续耕田。雨点打在水田上溅起一朵朵水花,父亲挥舞的牛鞭发出“叭叭”的响声。牛鞭声与雷电声、风雨声、水花声连成一片,合奏着一曲风雨中耕耘的乐章。

    ⑧丹枫似火,野菊飘香。父亲驾牛秋耕秋播。尖尖的犁铧不停地破土,光光的犁壁沙沙地翻出一块块土坷垃。父亲与犁、牛一道,在田间开出了一条直直的路,如同喷气式飞机在天上划出的一条直线。父亲称此为“局迹”。然后围绕这条“局迹”,来来去去,环环绕绕。不大会儿,田间出现一厢又一厢的块地。犁完一丘,父亲扛着木犁,赶着耕牛,迎着夕阳回家。他的脸被映得像喝醉酒似的,肩上的木犁也映染得像抹上了一层金。

    ⑨父亲的木犁, 一生听从种子的呼唤,把深深的足迹留在了田野上。

    ⑩父亲寿终正寝,两位村民将父亲从床上“请”出入殓时,细叔迅速将父亲的木犁放在了床上。我问细叔其中缘由,细叔只回答一句:“木犁是你父亲的魂。”我细细琢磨,明白了细叔的用心:父亲离我们远去了,要让他的魂留下,守护我们的家园。

    (选自《光明日报》2021年5月14日)

    1. (1) 文章第⑥—⑧段叙述了有关“父亲”和“木犁”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 (2) 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说说文章第②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3. (3) 请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

      ①父亲在歇息或收工时,总是轻轻抚摸它,捋草根为它刷尘土,如同离开自己的孩子。(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

      ②山雀将新春第一犁的喜讯带至山上,山也变得热闹起来。(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 (4) 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文章结尾细叔说的“木犁是你父亲的魂”这句话的理解。
    5. (5) 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具体说说本文中的父亲与材料中的父亲有何相似之处。

      【链接材料】

      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于是,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摊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

      (节选自李森祥《台阶》)

  • 4. (2023八上·浙江期末) 文学类文本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绿窗帘

    何蔚萍

    ①丁茜第一眼就看到对面窗口那湖绿色的窗帘,甚至隐约看出那帘子是手工缝的。不知女主人是过于忙还是疏于女红,针脚歪斜得像一串不规则的音符。她住四楼,那个窗口自然也是四楼。因为它跟她对得那样端正,以致其他的窗口就显得远了。

    ②她想跟新邻居打个招呼,但窗帘始终不肯拉开。且像是固定了,风也吹不动。她一直倚在窗口,直到夕阳在玻璃上映出一团亮亮的光圈。绿窗里忽然爆出一句充满喜悦的男声:“琴,瞧!这是什么?”

    ③“啊!”紧接着一个银铃般含嗔带娇的声音:“白杜鹃!白杜鹃!可是,太贵了呀。”

    ④“可是,有什么能比你更珍贵呢?”

    ⑤那柔情的声音,丁茜已经好久没有听到了。她甚至忘了她也曾有过这种可向任何人夸耀的自豪。她屏住了呼吸。

    ⑥“可是,我什么都不能给你。”

    ⑦“不准这样说,小傻瓜。”

    ⑧一时寂静,什么声音也没有。但她知道,那绿窗帘里,涨满了爱,盛满了幸福。心底荡出丝丝缕缕的自怜自爱的感觉,她快快地离开窗口,发现泪已流过腮边。

    ⑨丈夫竟比搬家前更早出晚归了,她觉得忍耐已到了极限。好不容易有一个休息日,丈夫又拎起了出诊包,丁茜抢上一步,“砰”地关了门:“医院给你多少加班钱?”

    ⑩“我有一个病人……

    ⑪“他是你爹吗?”她想起了那束白杜鹃,心里腾起了烈烈的火。

    ⑫“你轻点声。”

    ⑬“干吗要轻点声?我不是你的奴隶。以后,我只管买菜烧饭,其他的事,全归你。”

    ⑭他竟答应了。出诊箱消失在楼梯的拐角。

    ⑮她并非真心要这样做,只想气气他,只想吵一架出口气。可竟也办不到。而就在这个时候,绿窗里传出了歌声,又那么柔美那么深情!她没有要求生活得公平,但幸福和不幸为什么要如此鲜明地对比在一起呢?她变得心灰意冷。早晨起来,开了煤炉,烧了泡饭。在窗前漫不经心地梳头,但是清脆悦耳又充满欣喜的话语,还是把她的注意力吸向那总不开启的绿窗帘……

    ⑯“今天是我生日?哎呀,我怎么会忘啦。好,今天吃长寿面。”

    ⑰“等等,请先打开书橱。”女的声音里含着抑不住的欢喜。

    ⑱“《鲁迅全集》?天啦!你钻进我的脑子里去过吗?你怎么知道我正需要这套书?”

    ⑲“呵呵。我出的主意,妹妹出的劳动力。”

    ⑳“可你不能拿这个钱……”

    ㉑“为什么不能?我想给你一个生日惊喜……”声音中断了,她急急关严了窗户!不想再听到有什么传过来。可她的委屈却关不住,由之前的液态化成了气态,长长地叹了一声。

    ㉒冬去春来,她已看熟了那块草地般的绿窗帘。她已不希望它开启了,永远。

    ㉓然而,又是意外。五月里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那窗帘高高地撩起了,像是剧场的大幕。窗口,两个男的努力搀扶着一个女的。丁茜开始以为是个秃顶的老太婆,当发现是个年轻女子时,不由得大吃一惊。

    ㉔女邻居的头发全部脱光,脸因浮肿而又圆又大,很是怕人,极其无力,却又贪婪地将惨白的脸迎着蓝天和阳光。尽管丁茜的医生丈夫成天和死神打交道,但她却是第一次看到什么是回光返照。她怔怔地望着。直到女邻居疲惫地垂下了脸。这时,她们的目光相遇了,丁茜看见她艰难却充满羡慕地笑了一下,便倒进身旁年轻的那个男子的怀里。

    ㉕一声撕心裂肺的呼唤:“琴——”

    ㉖就在这一刹那,她看清了年轻男子旁边站着的,那穿着白大褂、戴着口罩的另一个人——竟是她的丈夫。不等她喊出一声,绿窗帘滑过他们的头顶,飘飘地垂落下来,眼前又只剩一片绿色。

    ㉗阳光很好。

    1. (1) 文章围绕着“绿窗帘”写了四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另外两件。

      ①绿窗帘紧闭,丁茜希望能拉开和邻居打招呼。

      ③绿窗帘后女邻居送书,丁茜嫉妒叹气。

    2. (2) 文章第一自然段中描写手工缝制的绿窗帘,在全文有什么作用?
    3. (3) 联系上下文,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可她的委屈却关不住,由之前的液态化成了气态,长长地叹了一声。

    4. (4) 人们常说“人贵直,文贵曲”。小说中使用“误会”的手法常常有其妙用,请你找出文中的两处误会,并赏析一下其妙处。
    5. (5) 小说题为“绿窗帘”,却在文中多次写到阳光,是否有什么深意。请联系全文,选出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    )
      A . 文中有关于阳光的景物描写,如果说“绿窗帘”隐喻了生命,那么“阳光”则主要隐喻了“生命中的爱像阳光”这一主题。 B . 开篇写“夕阳在玻璃上映出一团亮亮的光圈”描写了夕阳照在玻璃上的情境,渲染了欢快的气氛,烘托出丁茜渴望和新邻居交流但不成功的失落心情,暗示了下文女邻居重病的情节。 C . 第二次写到阳光,是女邻居临终前将苍白的脸迎向蓝天和阳光。这里塑造了女邻居被病痛折磨太久,放弃对生活热爱的悲观形象。 D . 小说结尾处写“阳光很好”,既隐喻“她”的丈夫对病人女邻居的关爱,女邻居的丈夫对妻子的疼爱,就像阳光一样照耀着与病魔顽强搏斗的女邻居,还隐喻“她”对丈夫嫌怨的消释,让她懂得珍惜自己的幸福。但放在结尾很突兀,不符合略显沉重的故事主题。
  • 5. (2023七上·永年期末)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给鸟搬家

    刘亮程

        ①我们家的院子和老陈家的院子中间隔了一小截篱笆,平常两家借点东西都是从篱笆缝里递来递去。

        ②一天,阿健盯住老陈家榆树说,要是把他家的麻雀赶到我们家树上多好。阿健就挤过篱笆缝,往老陈家树上扔土块儿,朝树上喊叫

        ③怎么才能让鸟在我们家树上也筑窝呢?阿健说。

        ④等你们都长大了,麻雀看见院子里没小孩了,就会来我们家树上筑巢。二伯说。

        ⑤我想现在就让麻雀来我们家树上筑巢。阿健说。

        ⑥那我们想个办法吧,先在树上给鸟做个窝,到时候我会让那棵树上的鸟搬过来住。二伯说。

        ⑦二伯带着张欢、阿健、洋洋和方圆,在院子里做鸟巢。

        ⑧二伯从小库房里找出锯子、斧头和钉锤,用木板钉了一个方盒子,找了一些柔软的干草放进做好的鸟巢。

        ⑨然后,二伯让方圆爬上树,用铁丝把鸟巢绑在最高的树杈上。二伯做木盒的时候,中间隔出了盛放食物的隔档,在里面装了些小米。

        ⑩鸟巢安置后,第二天就有鸟在树上叫了,鸟发现巢里的食物,再叫其他鸟过来吃。

        ⑪过了两天,树上没鸟叫了。二伯说,可能食物吃完了。他让方圆上去又放了一些小米。鸟又在树上叫了,可是,鸟把小米吃完又飞了,没有把我们的木盒当窝的意思。

        ⑫这咋办呢?阿健说。

        ⑬不急,再想办法。二伯说。

        ⑭二伯让方圆爬到老陈家输树上,把窝里的鸟蛋放到我们家树上的鸟巢里。

        ⑮二伯说,我们把鸟蛋移过来,鸟就会跟着过来。

        ⑯可是,鸟没有搬家过来,只是在我们家树上叫了一阵,又回到老陈家树上。二伯只好让方圆把鸟蛋放回老陈家榆树上的旧窝里。

        ⑰二佰的办法失败了。

        ⑱怎么办?阿健、张欢都着急了。再等等。二伯说。

        ⑲不久以后,老陈家树上的鸟巢孵出了小鸟,在树下都能听到小鸟的叫声。

        ⑳二伯又让方圆爬到老陈家树上,把小鸟全拿下来。方圆上树的时候,鸟一阵乱叫。

        ㉑方圆把小鸟装在衣兜里拿下来,五只精光的小鸟,张着嫩黄的小嘴直叫。张欢、阿健都围上去摸小鸟。二伯让方圆赶快把小鸟放到我们家树上的窝里,又放了好多小米进去。然后,我们回到院子。

        ㉒鸟看到自己窝里没有了小鸟,扯着嗓子叫,小鸟也在我们家树上的窝里叫。大鸟听到了,就飞过来,看见自己的小宝宝全搬了家,家里还有好多食物,鸟没办法把小鸟搬回旧巢,只好把我们给它筑的巢当家了。

        ㉓那以后老陈家树上就没鸟了,都落在我们家树上。

        ㉔老陈不知道我们干的事,我们干这些时,都是在他出去的时候,有一次他到街上买了个东西,回来树上的鸟就搬家了,全搬到了我们家树上。老陈望着自己家树上空空的鸟巢,又看看我们家树上的方木盒子,老陈想不通,不知道树上发生了什么。

        ㉕老陈家的两个女儿都出嫁到外地,剩下老陈和媳妇,院子一年四季冷冷清清,只有树上的鸟叫声,现在连鸟叫声也没有了。

        ㉖张欢说,她经常看见老陈朝我们家树上望 , 还在他们家树下撒小米,招鸟过去。鸟飞过去把小米吃了,就又回到我们家树上。

        ㉗二伯听了,觉得对不住老陈。

        ㉘又过了一两个月,小鸟会飞了。

        ㉙阿健说,他看见两只大鸟又回到老陈家树上的旧窝里了。我们家树上的窝留给长大的小鸟住了。

        ㉚二伯听了说,鸟做得很对呢。

        ㉛现在,老陈家和我们家树上,都有鸟叫了。

    (选自《一片叶子下生活》,有改动)

    1. (1) 请结合文章情节,依据示例,完成填空。

      扔土块,赶鸟儿过来→→移鸟蛋,招鸟儿过来→

    2. (2) 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 (3) 联系上下文,揣摩第㉖段画线句子,发挥想象,将“老陈”此刻的心理描写出来。(60字以内)
    4. (4) 文末交代了两家树上都有鸟叫了,作者为什么安排这样的结局?请谈谈你的理解。
  • 6.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五)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

    革命万里起浪潮!

    宝塔山下留脚印,

    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延河滚滚喊“前进”!

    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

    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

    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亲!

    1. (1) 请用一句话简要概括第(五)部分诗的内容。
    2. (2) 在第(五)部分中,诗人除了歌颂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又表达了自己内心怎样的愿望?
    3. (3) 诗人在第(五)部分中写到了杨家岭、宝塔山、枣园,这些内容为什么放在最后一部分写?
    4. (4)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你怎样理解这句诗的含义?
    5. (5) 诗歌结尾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当时作者并没有离开延安。那么,这样的结尾,是不是有问题呢?
  • 7. (2023七上·罗湖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故乡的番薯

    孙善文

    ①春雨绵绵中,一批成长于故乡自留地里的番薯被锄头一个个从温润的泥土中唤醒。秋日落地,春日回阳,这是南方番薯与大地亲密交流的轨迹。

    ②地是自家的地,番薯却是老家的伯母所种。为了传递深情的牵挂和浓厚的情意,一麻袋番薯从老家坐三轮车出发,先是到我们村子所在的南兴镇,又从南兴镇坐上长途客车,辗 转五百多公里来到深圳。我驱车把这袋番薯接回家中,母亲迫不及待地按每人一个将番薯洗 干净,放进锅里,约半个小时,一盘裂开嘴香喷喷的番薯被端上来,真的是粉而甜,甜而糯啊!母亲和父亲边吃边笑着,那笑容像我记忆中的番薯花,虽不起眼,却是那样盛张。他们 不停地赞叹着,这就是当年的味道,这才是真正的原生态食品。母亲告诉我们,伯母为种好 这一季番薯,给番薯施的全是有机肥,似乎就想证明,来自故乡的味道,那香那甜,都是朴素且发自内心的,独一无二。

    ③把番薯种到瓶子里,任其生出蓬勃的叶,长成一帘绿色,这却是受好友的启发。那天,好友在朋友圈里晒了在自家书房一个玻璃瓶里种出的番薯苗,据说,这棵番薯他已经种了三 个春秋。看他拍的相片,这哪里是一棵薯苗啊,简直就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水彩画,紫色的薯 藤,绿色和淡黄色相间的叶子,相互纠缠,既呈现生机,又藏有诗意。如此诗情画意,我是记在心上了。

    ④这天,母亲又在阳台一角挑番薯,准备送到锅里,我看到一个已经发了芽,便让母亲给我留下。我要带回单位去,要种番薯了。

    ⑤水乃生命之源,水润万物。我把水像泥土一样装进玻璃瓶里,满满一瓶。薯块的五分 之一泡在水中。母亲对我说,只要根长出来,番薯就算养活了。这让我对此甚是期待。每天 早上我都要看看薯块上是否有根冒出来。A.直到一周后,    当我看到第一条银白色的根从薯  块中挤出来,像一条尾巴在水中摇摆起来的时候,我才舒一    口气,心头忍不住一阵欢喜。薯 根越长越多,越长越快,不曲不折地伸长着,倒有点像南方的榕树根,一条一条,却是清晰可见,洁白而纯净。

    ⑥紧接着,又有一个个新芽从薯块上翘起来,嫩嫩的,B.每片嫩芽似乎都是一张笑脸,尽管娇柔,却饱含真情。

    ⑦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在农村长大的人,对番薯叶或许都有共同的记忆,那时的番薯大多 用于煮番薯饭。而到如今,连番薯叶已是城市人餐桌上的环保菜。这不由让我想起农村的岁月来,那年月的我们是如何也不敢想,番薯会有如此“尊贵 ”的待遇。

    ⑧番薯叶长出来,一间陋室仿佛都抹上新的色彩。一片片苍绿的番薯叶顺着不断伸长的 薯藤,长得认真而有序,像小孩儿伸出的小巴掌,让人忍不住想轻轻抚摸一下。枝上有枝, 枝而不蔓,每片番薯叶被一枝枝叶柄举着。同一棵番薯上长出的叶子,形态各异,有的呈裂 片宽卵形,有的三角状卵形,有的就像一颗心。叶子越长越密,紧随着时光,南方惯有的艳 绿与北方秋季同步的黄,就这样结在了同一藤枝上。经遇风霜,整个瓶子也就变成一幅画, 这与好友家的已有几分神似。有同事经过我办公室门口,站在远处好奇地问那是什么花时,我总会笑着让他们先看看,最后他们也都忍不住笑,怎么这么像一枝花啊?

    ⑨一个来自故乡的番薯,因为一份机缘,而得以存活,并像花一样活着,让故乡的味道, 在异乡散发开来,既喂养了我的目光,也温暖了我的情思。有时我在想,那叶柄上举着的或 许就是一个农家子弟的前世,尽管不是花,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便也努力地生发,像花一样绽放,没有那份娇媚,却也多一份随遇而安。

    ⑩玻璃瓶种上了番薯,自然成不了薯田,因为番薯属于根茎植物,薯块其实就是它根的一部分。但从一个供人果腹的农作物到一盆赏心悦目的风景,番薯已换了角色。

    ⑪换了角色,同样活好,让叶子像花儿一样绽放,这或许也是我们所需要的生活。

    1. (1) 请梳理全文内容,将下图补充完整。
    2. (2) 请在 AB 两句中任选一句,从修辞的角度品析其表达效果。

      A.直到一周后,当我看到第一条银白色的根从薯块中挤出来,像一条尾巴在水中摇摆起

      来的时候,我才舒一口气,心头忍不住一阵欢喜。

      B.每片嫩芽似乎都是一张笑脸,尽管娇柔,却饱含真情。

      我选择 句,

    3. (3) 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第⑨段画波浪线句子“既喂养了我的目光,也温暖了我的情思 ”的理解。
    4. (4) 小罗认为,文章的第⑦段删掉也不影响行文,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从内容、结构等角度阐述理由。
    5. (5) 文章的结尾段给了你怎样的感悟?请结合你的生活谈一谈。
  • 8. 阅读提升

    (一)

    焦凡洪

    ①战火纷飞,战歌激扬。1951年,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工兵第二十二团二营教导员的杨振国,突然接到团长何立斌的电话,让他和营长王庆文立刻到团部受领任务。

    ②他们赶到团部后,团长告诉他们:“敌人在战场上打不赢,提出停战谈判,地点选在板门店地区。为准备谈判工作,双方军事谈判代表团商定,在板门店地区修筑一宽10米、长5千米的砂石路,我军和美军各承担2.5千米。志愿军总部将修路任务赋予我团。团里决定由你们二营五连来完成,时间20天。”

    ③中午过后,杨振国带领五连官兵身着绿色作训服,脖系白毛巾,肩扛圆锹、十字镐,迈着整齐步伐、唱着嘹亮军歌,进入施工现场。

    ④施工的美军也进场了,也是100多人的兵力。他们在任务区一侧搭起一溜帐篷,前面耀武扬威地摆着推土机、压路机等大型机械。

    ⑤五连官兵把杂草铲除,将树根挖掉,把一个个炮弹坑用石块填平砸实。经过一天半的工作,场地被整理得平平整整。

    ⑥美军也开始作业,靠的是机械,推土机被开得隆隆作响。

    ⑦第三天,我军施工部队开始修筑路基,路基要求高度30厘米。在这一环节,五连采取分段推进、分层上土、统一轧实的方法。三个排各负责一段路基,每层上土10厘米,统一用筑头夯实。由此,班与班、排与排之间展开了劳动竞赛。官兵挑着土篮子在两侧高坡上取土,运到路基上,来回都是一溜小跑。工地上锹镐飞舞、人流穿梭, 一片热腾景象。杨振国和连长、指导员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还兼质量监督员。

    ⑧最壮观的场面是将新铺的虚土夯实,一溜摆开10个筑头,每个筑头4人,他们将这些“铁墩子”高高提起,用力砸下。这些同志大都在农村打过夯,来朝鲜战场后又多次抢修道路,干这活是行家里手。他们喊着口令、唱着“一二、一二”“同志们呀,加油干呀”“修好路呀,流大汗呀”等号子。高亢的号子声和有力的筑头落地声汇成壮美的旋律。在这雄浑的劳动乐章里,官兵把大滴汗水酒进泥土。

    ⑨杨振国看到官兵在工地上干劲高涨,收工后情绪高昂,非常欣慰。他对连长、指导员说:“我们仇视敌人,但不蔑视机械,机械作业效率还是高的。不久的将来,我们中国工兵也会有先进装备。装备重要,但人的精神更重要。要进一步抓好施工作业中的良好作风养成,我们既要做威武之师,也要做文明之师!”

    ⑩一层一层铺土, 一遍一遍夯实,参加筑路的指战员两天磨烂一副手套,每件作训服都“伤痕累累”。镐把、锹把上涂的黄漆,也被官兵磨白了。

    ⑪在远方传来的隆隆炮声中,每天早晨7点,杨振国带着五连官兵准时进入工地,而美方的机械和人员还在睡大觉。

    ⑫我方从营教导员到排长都甩开膀子加油干,与战士一起流大汗;而在另一边,因为依赖机械,士兵上工地的很少,更难见到军官的影子。

    ⑬午饭,我军官兵是送到工地吃的。餐后,大家把场地收拾得干干净净;而分界线那面,罐头盒子、啤酒瓶子扔得到处都是。

    ⑭因是“中立区”,施工现场经常出现成群的西方媒体记者。他们拿着“长枪短炮”对美军机械又拍又照,可能后来感到确实也没啥值得炫耀的“新闻”,纷纷把镜头对准了中国人民志愿军 ……

    ⑮我军官兵休息时,便围坐在一起唱歌、讲故事。一天下午,官兵看到我方工程进展又快又好,对方被落下一大截子,那歌声唱得更加响亮。在美方工地上的十多位记者端着照相机、扛着摄影机一通拍摄,旁边还有七八个美军士兵站在外围观看。

    ⑯杨振国和五连官兵充满自信地继续唱歌,他们咏唱《我是一个兵》《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时,连队文化教员李晗出场了。李晗是全团有名的文化工作骨干,他蛮有指挥范儿地抬起双手,说:“让我们唱响《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⑰“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是官兵无数次唱过的歌曲,今天唱起来更加亲切和骄傲。第一遍是齐唱,随着李晗一个手势变成了三部轮唱:“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李晗的指挥动作干脆有力,官兵唱得热血沸腾,强劲的旋律如疾风浩荡、海浪奔涌 ……

    ⑱10月19日,我军负责修筑的路段胜利竣工,比上级规定时间提前5天,受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通令嘉奖。而分界线那边,还有三分之一的任务没有完成 ……

    (选自《解放军报》,有删改)

    1. (1) 阅读文章,补全下表。

      项  目

      志愿军

      美  军

      劳动装备

      推土机、压路机等大型机械

      劳动场面

      官兵一起流大汗

      劳动就餐

      罐头盒子、啤酒瓶子到处是

       

      劳动进度

      比上级规定时间提前5天

      我们从志愿军身上可以看到自信乐观、不畏艰苦、⑤的宝贵精神品质

    2. (2) 有同学认为第⑮段写西方媒体记者的拍摄与文章主题没有关联,可以删去。你同意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3. (3) 请从“战歌嘹亮”和“另一个战场”中选择一个作为本文的题目,并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 9. 现代文阅读

    动物中的天才建筑师——鸟类

    ①动物大都有自己的窝,乌类也不例外,大都有自己的巢。古代诗人常以归鸟返巢比喻久客思归的心情,如“鸟宿池边树”和“倦鸟思归林”。而“鸟宿树”和“鸟归林”,是因为在树上或林中,有鸟儿的巢窝。鸟归巢,犹如人归家,是它获得家庭温暖和休养生息的场所。②鸟巢的产生,远比人类住屋的产生为早。远古时代的人类,就是受了鸟巢的启示,才开始从穴居山洞和荒野移到树林高处栖身,以避免野兽的袭击和侵害。鸟类筑巢的技术是异常高明的。有人说,如果把自然界中的奇特建筑排一个名次,那么鸟巢的奇特多样和精美灵巧,一定能名列前茅。

    ③一般的鸟巢,都是就地取材,用树枝、树叶和泥土做成。论大小,秃鹫巢最庞大。这种俗称“座山雕”的秃鹫,是一种大型猛禽,栖息在高山。它的巢是用树枝木棍结成并逐年加大加固,直径最大的可达2.7米,深达3.6米,重量差不多有2吨。美国还发现过一对秃鹰在佛罗里达州圣彼得堡附近建造的一个超级鸟巢,直径长达3米,深达6米。最小的鸟巢,是蜂鸟巢和褐雨燕巢,直径仅2.5厘米,小得只能容纳它们的独卵。

    ④造巢技术最高明的是那些建造别开生面的悬巢的“艺术家”。北美绿鹏的巢像一个小篮,挂在横空的树丫上,黄鹂的袋形深巢,险悬在细枝的末梢;马来西亚的绿色阔嘴鸟,编一条长绳,把它们精致的巢挂在林中池边的树上。褐雨燕的巢,更为奇异,它们造巢原料是使用自己的唾液,再加上羽毛和海藻,将巢筑造在石崖上,坚硬而牢固。为了造一个直径2—5厘米的小巢,有时要花上一个月的时间。其中以唾液为主的金丝燕巢,采集后就是我们熟知的名贵中药和佳肴——燕窝。

    ⑤我国无论老幼妇孺,都熟悉衔泥筑巢的家燕。汉乐府诗就有“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的诗句。民间还有“燕子来巢,吉祥之兆”的说法。家燕筑巢的本领,是非常高超的,堪称鸟类中出色的“建筑师”。它们在池塘边、田边、地头等湿泞的泥土上,啄一口混着杂草根的湿泥便飞回选定的巢址,在路上湿泥混合着唾液,使泥料更加黏稠,吐出的泥丸被风一吹很快就变得坚硬而结实。家燕的窝像半个饭碗,上面的口敞着,窝里铺着柔软的羽毛、软草、松针等细软物。唐代樊晦所作《燕巢赋》这样描述燕巢:“垒轻蕊而矜暖,布重泥而讶湿,迹似连球,形如聚粒。”这是很贴切的。

    ⑥鸟儿为什么具有筑巢的本领呢?

    ⑦动物学家认为,鸟巢的始创,显然与鸟类繁殖后代的需要紧密相关。比如燕鸥在开始求爱对,雌鸟会以胸部为轴心擦着地面旋转,雄鸟则双翼下垂,绕着雌鸟不停地奔走。这样雌鸟很快就在沙地上挤出一个浅碟形的沙窝,成为它们的新居,在其中产卵孵化。当然,许多鸟巢比这复杂得多,但其起源都是为了在生存竞争的过程中,能安全地繁殖后代。

    ⑧鸟类的筑巢行为,还受到本身生理上变化(如内分泌周期)的影响。多数小鸟的巢,通常需花一星期左右筑成。而歌雀由于内分泌周期短,急需寻求配偶,可以在三天内急速完成一个很不错的巢。

    ⑨鸟造巢,人们总以为是生而知之的,是天生的本领。有这样的事例:有一批第五代织巢鸟,虽然它们前四代都困在樊笼中从未筑过巢,但这第五代在获得筑巢材料后,就能无师自通地筑出鸟巢,而且工艺之精巧并不比野生的同类鸟筑的巢差。但是,英国生物学家华菜士做过一个试验,他把一只小野鹤鸟捉来进行人工喂养,与亲鸟完全隔离。等它长大后,由于没有看到过亲鸟筑巢,因此,给它一些树枝枯草,它只会胡乱堆在一起,筑不成巢;而野生鹤鸟却是一种很会筑巢的鸟。看来,乌类也并非完全是天生就会筑巢的,有的也需要一个后天的学习过程。

    (有删改)

    1. (1) 根据文章内容,用“//”将全文内容分成三个部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2. (2) 第④段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3. (3) 阅读文章①—⑤段,分析鸟类筑巢的“天才”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
    4. (4) 结合全文分析,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鸟类的筑巢?
    5. (5)     文章中阐明鸟类筑巢的原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有人认为最后一点是人们普遍的认知,应该放在第一点进行重点强调,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 10. (2023八上·保定期中)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齐白石的人格

    ①一代国画大师齐白石,不但艺术成就为世人所叹服,而且人格也别具魅力,其傲,其痴,其谦,堪称三绝。

    ②齐白石傲,傲如古松。

    ③在近代,画而优则仕的人屡见不鲜。但先生傲骨一身,耻于从俗。不仅自己布衣一生,还刻了一方“白石书屋不出公卿”的印章,警诫子孙不要混迹官场。

    ④先生出身农家,早年靠做木工维持生计,所以常遭人轻视。34岁那年做客胡沁园家中,胡家有位门客丁拔贡擅长治印,先生求他赐印一枚,丁拔贡因瞧不起这个出身寒微的画匠而婉言拒绝,先生遂傲然不复再求,回家买了印泥,又拣回石头一担,照着一本借来的《二金碟堂印谱》,磨了刻,刻了磨,弄得房间里石浆满地,无处落足。先生也许没想到,自己这一傲,竟傲出了个治印高手。

    ⑤齐白石痴,痴如顽石。

    ⑥先生喜欢画螃蟹,也非常喜欢吃螃蟹。一日与家人吃饭,先生忽然停箸,敛气凝神地盯着盘中螃蟹,若有所思。夫人见状惊问何故,先生如梦方醒,一边把蟹腿指给夫人看,一边眉飞色舞地说:“蟹腿扁而鼓,有棱有角,并非常人所想的滚圆,我辈画蟹,当留意。”夫人素知他痴,也懒得去数落,罚他吃一只螃蟹了事。

    ⑦先生让弟子侍画于侧,常出其不意地考问:“虾背从第几节弯起”“螳螂翅上的细筋有多少根”“牡丹的花蕊和菊花的花蕊有什么区别”等诸如此类怪问题,弄得众弟子往往手足无措,先生却娓娓而谈,如数家珍。

    ⑧齐白石谦,谦如空谷。

    ⑨同行相轻,是文人的通病。先生虽然誉满华夏,但对前辈画家和同辈画家都非常恭敬,显示了一位大师、一位长者应有的谦逊风范。

    ⑩先生作画,师古而不拘古意,主张“下笔要我有我法”,但他对先辈画家的成就却深表景仰,尤其推崇徐渭(号青藤),朱耷(号雪个)和吴昌硕三人,曾赋诗说: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愿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轮转来。

    ⑪先生对同时代的画家也尊重有加,他常以一句话来自律:“勿道人之短,勿说己之长,人骂之一笑,人誉之一笑。”正是这种谦逊和宽容,使先生和同时代的许多画家保持着深厚的友情和艺术上的取长补短。20世纪30年代中期,某记者造谣说先生看不起徐悲鸿,认为徐悲鸿只不过到国外镀了层金而已。先生得知此事勃然大怒,对人说:“悲鸿是我多年的知己,他画人画马冠绝当世,我佩服之至!”

    ⑫先生的傲,使他卓然不群;先生的痴,使他精益求精;先生的谦,使他博采众家。如果先生没有这人格上的三绝,又怎能成为集诗、书、印、画四绝于一身的巨擘呢?

    ⑬欲立艺者,先立人。——这也许是齐白石留给后来者的一点启示。

    1.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齐白石人格的三个特点。
    2. (2) 文章第⑩段和第⑪段能否颠倒顺序?为什么?
    3. (3) 作者前面说齐白石先生“傲如古松”,后面又说他“谦如空谷”,这样行文是否矛盾?为什么?
    4. (4) 请结合本文内容和传记的文体知识,概括分析“人物传记”的特点。

      小贴士

      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传记要求真实,凡是文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必须是准确的,有时还要引用一些可靠的资料,保证叙述的真实可信。但是,传记又不是枯燥的生平简介或履历表,作者可以发挥想象,以填补事实的空隙,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在记述事件时,要具体表现人物的言行,让人物“自行”展现他们的思想感情、性格特点。传记不一定要像散文、小说那样对人物做细致入微的描摹,记录典型语言和重要行为,往往就能达到所需要的表达效果。

  • 11. 文学作品阅读

    尖山梁的月光

    马晓红

    ①我是尖山梁第一个考进县城高中的,但我是不想读书了,我想跟四叔去省城卖面皮。

    ②但我不敢跟爹提这事。 因为老师对他说过:“哑巴,你这娃是块读书的料,将来一定有出息,一定能光宗耀祖的。”他咿咿呀呀地笑着,硬是塞给老师几个鸡蛋。

    ③他每天天不亮就进山砍柴,吃过晌午饭一头钻进苞谷地,晚上早早把鸡赶进笼,摸摸窝里有没有蛋,然后就着月光编簸箕。

    ④四叔走的那天,他没有上山,一早就端个小板凳坐在院坝边上,慢慢地撕着烟叶,塞进烟锅,也不点火,吧嗒吧嗒干吸着。我坐在门槛上,默默地看着他脚下的扁担,看着四叔顺着田埂爬上尖山梁,转个弯不见了人影。他划了根火柴,点着了烟,仍然坐着没动——一直坐到天黑。

    ⑤进城上学那天,我很早就醒了。 月亮很大、很圆,皎洁的月光穿过破损的窗纸,随意地洒在床前,形成凹凸不平的光斑。他蹲在灶台前抽着烟。 见我起来了,留了一碗红苕稀饭给我,还有一小块掺了苞谷面的白面锅盔馍。 我吃饭的时候,他一边抽烟,一边整理着背篓。 背篓里是一个化肥袋子,装着红苕、苞谷,还有一罐腌菜,那是我的口粮。 等我放下碗,他拿出一块折成方形的红布,小心翼翼地递给我——里面大大小小的零钱就是我的学费。

    ⑥他背起背篓,佝偻着腰,走上弯曲的田埂,在露珠上拖着长长的影子。 远处一层一层黑灰的山脊,同样佝偻着腰,陪着我们向前蠕动。我默默地跟在他后面,翻过尖山梁,过了王家岭,沿着李家河,走了差不多一个时辰,到了镇上,再花3块钱,坐半个时辰的公交车,才到县城。 县城很小,学校也不大。还没到校门口,他就停下,卸了背篓,拿出袋子,放在我脚边,打个手势,转身就走了。

    ⑦我看着他灰色的背影被金色的晨曦吞没,却生不起一点感激之情:娘带着襁褓中的我嫁给他,没过一天好日子,生病也没钱医治,到死连一副像样的棺材也没有。 现在,他又把我一个人扔进陌生的县城。

    ⑧我在老师面前维持着乖巧的样子,在同学面前只有沉默和自卑。我也不愿意回山里,经常以学习紧张为借口,一连几个星期也不回家。

    ⑨周末,我就在大街小巷乱窜。最终迷上了网络游戏,越陷越深。 白天,我上课、下课、吃饭、做作业……晚上,网瘾犯了,就爬墙出去玩一两个小时。 学校围墙并不太高,里外都有几棵老树,斜出的虬枝就是最好的梯子。腊月初八那天,虽然下着雪,但我还是忍不住了,等同学们睡熟了,我又偷偷地溜了出去。走进网吧,揉了揉眼睛,跟网管打了个手势,径直向最里面的角落走去。太冷了!只有三四个人,都戴着耳机,盯着电脑,没有人抬头看我。我常坐的位置已经有人了。 那人看样子已经玩累了,用一件土灰的衣服蒙着头,干瘦的背脊,蜷曲着身子,趴在桌上睡着了。 走近几步,隐约闻到一阵腐木的酸臭,我不由得皱了皱眉,绕到最后一排,仍然选一个靠墙的角落。

    ⑩“呼————呼————”那人真的累了,打起了鼾。

    ⑪网管走过来,拍了拍那人的脊背。鼾声停了,那人抬起头,衣服滑了下来,露出一头稀疏的白发。 “外面那么大的雪,我才让你进来,你也不能吵着人啊!”网管小声说着。 那人不停地哈腰点头,咿咿呀呀地道歉。 网管摇了摇头,做了个“嘘”的手势,走回门口去了。

    ⑫我心头一颤,像被雷击了一下:那件打着补丁的衣服是我穿旧的,那头花白的头发曾陪我从山里走到城里,脚下背篓里是我吃了十几年的红苕和腌菜。

    ⑬他摸出一张烟叶闻了闻,又放回口袋,支着头发呆,过了一会儿,又趴下了——这次没有打鼾。

    ⑭我弯着腰,蹑手蹑脚出了网吧。 巷子里,回荡着“吱吱”的脚步声,白白的积雪反射着月光,刺得双眼有点酸痛。

    ⑮灰色的围墙,在月光下起伏,像夜风下的山脊。 昏黄的路灯下,雪花飞舞,泛着亮光,像爹的白发,在尖山梁上摇曳。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 (1) 请根据提示,将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我”不想进城读书—— ————“我”明白了爹的苦心

    2. (2) 作者仅在文章开头和结尾处称呼“哑巴”为“爹”,请分析原因。
    3. (3)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①他咿咿呀呀地笑着,硬是塞给老师几个鸡蛋。

      ②远处一层一层黑灰的山脊,同样佝偻着腰,陪着我们向前蠕动。

    4. (4) 文中的“月光”与《驿路梨花》中的“梨花”在行文中多次出现,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自选两个角度分析。(提示:结构、手法、情感、主旨等)

      【链接材料】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 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节选自《驿路梨花》)

  • 12. 阅读

    大洼地一夜

    贾平凹

    ①我不敢忘记大洼地的一夜。

    ②那是一个冬天,我跟着老于去打猎,一直到了秦岭深处。 不能赶回去,我们便决定到山沟里的树林子去寻些干柴,要在梁畔里取暖过夜了。这当儿,月亮已经上来,雪地上一片白亮,我们一直向林子里走,来到了一块大洼地里。 [批注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体现了行踪。]

    ③大洼地的雪比山梁上厚多了,脚踩下去,就没了腿肚,走起来很是艰难。秋天的枯草全倒伏着,偶尔有一撮两撮露出还绣着白毛穗的茎尖,但冰得坚硬,一撞就脆折了。一切树木,几乎都是一接粗的、两搂粗的百年物,叶已落尽,枝丫如爪一样扭曲,每一截曲处,每一个疤上,都驻着落雪,月光下黑森森地亮着点点白光,像怪兽的眼。枯朽的原木横七竖八地倒在地上,一半被雪埋着,一半斜仄着,满身的木耳和苔叶,茸茸地像长了毛似的。我们站在一棵枯了半边的古木下 , 不知道这洼地到底多么大,秃树过去,是一片黑黝黝的松柏,呈现着一个挨一个三角形状的小山模样,后边便是一片灰色,再后去,全然一个白色,什么也无法分辨了。 [批注2:画横线的句子形象地描写了初见大洼地的景象:____,也表现了作者的____心情。]

    ④我们小心翼翼地站了一会儿,一时觉得身骨瘦起来,而且特别冷;赶忙就低头寻着干柴。 干柴倒容易找,只要拖出一截枯木来,立即就能扳下一堆干枝,雪虽然在埋着,却干得很脆,发出“嘎喇喇”响声。很快集起一个大堆,我们拼足了全部力气,每人扛起了一大捆。站起来,小腿就哗哗地颤,扶定一棵树往上看,望不见树顶,我第一次感到我们太渺小了,简直像一片树叶。低头看洼地这么多干柴,我们尽一切力量,而充其量不过拿走微不足道的一点儿,又觉得像蚂蚁在粮仓里拖走一粒小米一样可怜。 [批注 3: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真是太渺小了!]

    ⑤我们开始向前挪步 , 便发现什么路也没有,也看不见任何走过的痕迹;一切都静下来,像死了一般可怕。 这是一块从未有人来过,也从未有人知道的地方吗?难道我们的突然到来,不速之客使这个世界惊讶了?但我们立即恐惧起来,觉得正是这种寂静是有着什么目光在盯视着我们的一举一动;同时便听到了自己的呼吸声和每一脚起落的沙沙声。

    ⑥霎时间我们全慌了,扛了柴捆急急往出口奔走。但糟糕的事发生了!我们一时竟不知了归路,从一棵树下蹚雪到另一棵树下,又到另一个树下……跌了几跤,转来拐去,约莫半个小时过去了,最后发觉又转到刚才转到的树下。老于划亮了火柴,我们就靠在一起,划掉一根,又划掉一根,十几根火柴划完了,我们冷静下来,终于看清来时的那棵枯了半边的古木,才手拉手从那里爬上山梁了。

    回到梁畔 , 再不觉得冷,只感到离奇。 老于说,这是精神作用,划了火柴,是自己给自己壮了胆的。

    ⑧“大自然于人是多么不可知啊!”我说。

    ⑨老于却叫起妙来:“知道了大自然于人不可知,正是我们从此可知大自然了。”

    ⑩“啊,神秘的大自然!”

    ⑪“不,神秘的应该是人,我们的脚印不是留在那里了吗?”[批注4:为什么说“神秘的应该是人”呢?] 

    (选自《万物有灵》,有删改)

    1. (1) 请根据“我们的行踪”,补全表现“我”当时情绪变化的词句。

      我们的行踪

      表现情绪体验的词句

      来到了一块大洼地里

      阴森可怖

      站在一棵枯了半边的古木下

      特别冷

      寻于柴途中扶定一棵树往上看

      向前挪步踏上归途

      起先恐惧、慌张,继而冷静

      回到梁畔

    2. (2) 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补充完成批注2。
    3. (3)  认真阅读并思考选文,解答批注4中的疑惑。
      小贴士
      课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名句:“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今天的确有人活在各拉丹冬的近旁。”
    4. (4) 研究小组想把《大洼地一夜》编入八年级下册课本第五单元一起学习,你觉得合适吗?请阐述你的看法。 (提示:可从单元主题、文章体裁、写作手法等角度比较思考)
      第五单元                  
      目录及单元提要
      17壶口瀑布
      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19*登勃朗峰
      20*一滴水经过丽江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游记,通过记述游览见闻,描
      摹山水风光,吟咏人文胜迹,抒发作者的情思。阅读这类
      文章,随着作品去想象和遨游世界,可以让我们丰富见闻,
      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学习本单元,要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
      景的角度和方法,并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
  • 13. 阅读

    德天瀑布记

    赵丽宏

    ①无风,无雨,无雾。蓝天下群山叠翠,几片白云凝固在若有若无的峰峦间,路边的兰草和头顶的桉树叶纹丝不动。不远处的归春河,是中越边境的界河,河道曲折,蜿蜒而下,河水澄澈如水晶,温润如碧玉,在我的视野中缓缓滑动。天地间,仿佛只写着两个字:幽静。

    ②然而静寂中却有奇异的声响传来,使人忍不住屏息谛听。这声音来自极遥远的地方,虽然不大,却浑厚深沉,如无数幽囚在深山中的男子,不停地呐喊吟唱。歌声翻越崇山峻岭,一阵高,一阵低,隐隐而来。越往前走,声音便越大,如山谷中林涛喧腾,夹着风雨哗然而至。 随着这奇异的声音不断增强,心中的疑惑也如云雾旋绕。 被树荫隔断的远山中,分明正奔腾着千军万马,天地间回荡着马蹄和金戈的撞击,交织着号角的呜咽和人马的嘶喊……

    ③绿荫中白光一闪,眼帘豁然大开。河道尽头,群山壁立,一挂瀑布自天而降,如一道巨屏,气势万千地横陈在绿色的崖壁上。那震撼天地的巨响,是高山流水的声音,是瀑布的喧哗。这就是德天瀑布,是我追寻的目标。瀑布还在远方,然而那浩大的气势已经逼人。瀑布看上去洋洋洒洒,层层叠叠,宽阔的流水从绿树丛生的山顶跌落,在山腰间受阻,又分成几叠飞泻而下。从远处看,瀑布形成的过程似乎优美徐缓,流水以柔婉的姿态舒展在天地间,仿佛是一列宽银幕,正放映着一幕浪漫的流水交响曲。然而听它们的轰鸣,便可想见,那流水是怎样的一种规模和气势。

    ④沿着归春河畔的小路,迎着越来越响的轰鸣声,一步一步走近大瀑布。呈现在我眼帘中的德天瀑布,使我感到新鲜。走到瀑布下面,已经无法交谈说话,天地间只剩下轰隆隆的水声,奔腾的瀑布犹如天缸倾翻,大水滔滔滚滚,轰然而下,像要淹没整个世界。然而山下早已为瀑布准备了落脚之地,流水泻入深潭,翻卷起一簇簇雪浪,飞溅起一缕缕水雾,气势汹汹 , 最终却还是循规蹈矩,在阔大的水潭里盘旋了片刻,又匆匆涌入河道,缓缓向下游淌去。 这样的景象,已经持续了多少年?一亿年?一万年? 还是千百年? 当地的友人告知,这瀑布,古已有之,归春河流淌了多少年,这瀑布就奔泻了多少年。不知多少代居民在水声中老去,瀑布却长流不竭,永远像活泼的孩童,像雄姿英发的男子汉,保持着勃勃生机。

    ⑤随友人坐上竹筏,筏子逆流而上,渐渐靠近瀑布。在阔大的瀑布面前,我们的筏子是漂浮于水面的一只小甲虫,游动得小心翼翼,唯恐被急流颠覆。我的周围,轰鸣的水声和飞扬的水雾笼罩了整个世界。瀑布前有一组岩石从水底崛起,色泽斑驳,形状怪诞,如一头巨大的异兽浮出水面,对着瀑布昂起脑袋,似乎在追寻那空中的水流。飞泻的瀑布劈头盖脸打来,溅起漫天飞雪,而那异兽犟头倔脑,毫不退缩,任凭浪花击打。瀑布和异兽,就这样对峙着,异兽,永远也无法登临山巅,而瀑布,大概也无法将它赶走。

    ⑥“看,彩虹!”

    ⑦筏子上有人惊呼。无须指点,坐在筏子上的人都看见了出现在阳光和水雾中的奇观。 一座七彩虹桥,在朦胧的水雾中凌空而起,一端在水花飞溅的瀑布底部,一端升入飘忽迷蒙的空间,任凭波流翻涌,水声如雷,那光彩斑斓的虹桥却在空中浑然不动,像是在等候游人上桥登空,步入仙境。在瀑布前,只要有阳光和雾气,这彩虹就不会消失。

    ⑧瀑布下的水流汹涌激荡,筏子再也无法向前,只能原路折返,回到岸上。 从瀑布北侧的小路拾级而上,来到瀑布背后的山顶,轰鸣的水声仍在耳畔回旋,眼前的景象却已经迥然不同,但见一片明澈如镜的平湖,倒映着蓝天白云,衬托着起伏逶迤的远山,湖中小岛丛生,花木葳蕤,彩色的鸟雀从平静的水面上掠过,清可见底的水中,鱼群来往穿梭。 谁能想到,那惊天动地的大瀑布,距离这世外桃源的静水,只有几十米。

    ⑨这瀑布,以一潭静深蕴万千磅礴,在这里飞泻了千年万年,轰鸣了无数个春秋,只为向世人启迪:天籁,是世间最永恒的激情。                      

    (选自《人迹和自然》,有删改)

    1. (1) 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立足点

      观察角度

      景物特点

      河畔小路

      远眺

      瀑布:

      瀑布:滔滔滚滚,轰然而下

      平视

      岩石:色泽斑驳,形状怪诞

      仰望

      虹桥:

      瀑背山顶

      俯瞰

      平湖:明澈如镜,恍若桃源

    2. (2) 结合语境,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①天地间,仿佛只写着两个字:幽静。 (第①段描写“幽静”有何作用)

      ②然而山下早已为瀑布准备了落脚之地,流水泻入深潭,翻卷起一簇簇雪浪,飞溅起一缕缕水雾,气势汹汹。(试从用词角度赏析本句)

    3. (3) 作者欣赏德天瀑布的过程中,时时在传达情感与思考。结合语境,说说你对第④段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
    4. (4) 有人说:“看照片同样可以欣赏德天瀑布,完全可以替代《德天瀑布记》这类游记作品的阅读。”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结合本文内容及本单元的几篇课文,简述理由。
  • 14. 文学作品阅读

    陆元九:“一百分才及格”

    陈海波又一次成功发射!

    ①4月16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风云三号07星发射升空。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71 次飞行任务。

    ②471,一个了不起的数字!在一次又一次的“飞天”中,中国航天成了“靠谱”的代名词。此刻,我们想起了中国航天界流传甚广的一句“名言”:“上天的产品,99分不及格,相当于零分。100分才及格,及格了还要评好坏。”

    ③“名言”来自一位老航天人——两院院士、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顾问陆元九。两年前的“七一”前夕,这位出生于1920年的老人,以101岁的高龄成为“七一勋章”最年长的获得者。“不把技术问题吃透是要吃亏的”

    ④1996年,经过多年研制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迎来首次发射。突然,火箭姿态发生异常。20余秒后,坠毁爆炸。

    ⑤76岁的陆元九坐不住了,立即赶赴西昌,接下来的三个多月,他沉浸在一种专注、焦虑、亢奋叠加的状态里。甚至经常睡不着觉,要靠安眠药才行。经过抽丝剥茧般地层层分析,最终在千丝万缕的线索中找到一根小小的“金丝”——双向可控硅,这就是问题的关键。

    ⑥翌年,长三乙在西昌第二次起飞,并把一颗国外卫星顺利送入远离地球数万千米的轨道。于是,就有了上文陆元九的那句“名言”。

    ⑦此后的日子里,陆元九经常向同事,特别是向年轻人提起这次发射失败后的西昌之行。以此警醒自己,也劝诫他人:“如果不把技术问题吃透,是要吃亏的。”

    “一定要学新东西”

    ⑧“技术问题搞不清楚,腰杆子就不硬”,这或许正是陆元九走上“科学救国”道路的原因。

    ⑨20世纪40年代中期,陆元九抱着“学好科学救中国”的信念,远渡重洋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求学。“既然来留学,一定要学新东西”的他,选择了仪器学专业,研究当时很少有人听过的“惯性导航”技术。

    惯性导航相当于飞行器的“眼睛”,确保它能飞得更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惯性技术在航空和导弹上开始应用,但作为导航,尚处于萌芽阶段。在留学的前两年,陆元九一直是这门学科唯一的博士生。

    ⑪1949年,拿到了世界上第一个惯性导航博士学位的陆元九,被麻省理工学院聘为副研究员、研究工程师。而更让他兴奋的是,大洋彼岸诞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⑫回国后的陆元九,深刻感受到这片土地上跳动的脉搏。此后,陆元九在惯性导航技术等领域不断开拓,为我国惯性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火箭、导弹、卫星和载人飞船方面的应用作出了突出贡献,还为以载人航天、探月工程为代表的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的规划和论证贡献了自己的智慧。“要求严格,可以进步快一点”

    ⑬“只要一听说他要参加评审、论文答辩等,大家就格外紧张。”这是同事和学生对陆元九的评价——他是个性极其倔强的人,这种倔强,“本质特征就是要求严”。

    ⑭2021年,有媒体向陆元九抛出问题: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科学精神?这位百岁老人言辞恳切:“一定要认真,老老实实地干活,不能说任何假话。”

    ⑮这个回答,也是陆元九等许多航天人的写照。他们将梦想投射向星空,但双脚将大地抓得更紧,“差一分”就不行。正如航天员王亚平致信陆元九时所说:“是你们的高标准、严要求和无数个夜不能寐的坚持,成为今天我们在太空自信、自由翱翔的底气。”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4月25日)

    1. (1) 参观陆元九院士事迹陈列馆回来后,容容同学准备将陆元九作为本月班级黑板报《家国情怀·航天精神》栏目的推荐人物,请你协助她完成下面的黑板报设计。

    2. (2) 请结合语境,品读下面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76岁的陆元九坐不住了,立即赶赴西昌,接下来的三个多月,他沉浸在一种专注、焦虑、亢奋叠加的状态里。(品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②惯性导航相当于飞行器的“眼睛”,确保它能飞得更准。(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3. (3) 这篇文章的结构和课文《邓稼先》的结构一样,你能结合两篇文章内容分析这种结构的好处吗?

      链接:“横式结构法”属于文章的一种谋篇技巧,通过“板块”并列的结构,打断时间的连续和打破空间的联结,将表面上没有必然联系的生活场景和故事情节平列起来安排,从不同的侧面或角度表现文章的主题。

    4. (4) 如果将本文的标题和课文《邓稼先》一样改为《陆元九》会不会更好?
  • 15. (2023七上·罗湖期末)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故乡的番薯

    孙善文

    ①春雨绵绵中,一批成长于故乡自留地里的番薯被锄头一个个从温润的泥土中唤醒。秋日落地,春日回阳,这是南方番薯与大地亲密交流的轨迹。

           ②地是自家的地,番薯却是老家的伯母所种。为了传递深情的牵挂和浓厚的情意,一麻袋番薯从老家坐三轮车出发,先是到我们村子所在的南兴镇,又从南兴镇坐上长途客车,辗转五百多公里来到深圳。我驱车把这袋番薯接回家中,母亲迫不及待地按每人一个将番薯洗干净,放进锅里,约半个小时,一盘裂开嘴香喷喷的番薯被端上来,真的是粉而甜,甜而糯啊!母亲和父亲边吃边笑着,那笑容像我记忆中的番薯花,虽不起眼,却是那样盛张。他们不停地赞叹着,这就是当年的味道,这才是真正的原生态食品。母亲告诉我们,伯母为种好这一季番薯,给番薯施的全是有机肥,似乎就想证明,来自故乡的味道,那香那甜,都是朴素且发自内心的,独一无二。

    ③把番薯种到瓶子里,任其生出蓬勃的叶,长成一帘绿色,这却是受好友的启发。那天,好友在朋友圈里晒了在自家书房一个玻璃瓶里种出的番薯苗,据说,这棵番薯他已经种了三个春秋。看他拍的相片,这哪里是一棵薯苗啊,简直就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水彩画,紫色的薯藤,绿色和淡黄色相间的叶子,相互纠缠,既呈现生机,又藏有诗意。如此诗情画意,我是记在心上了。

    ④这天,母亲又在阳台一角挑番薯,准备送到锅里,我看到一个已经发了芽,便让母亲给我留下。我要带回单位去,要种番薯了。

    ⑤水乃生命之源,水润万物。我把水像泥土一样装进玻璃瓶里,满满一瓶。薯块的五分之一泡在水中。母亲对我说,只要根长出来,番薯就算养活了。这让我对此甚是期待。每天早上我都要看看薯块上是否有根冒出来。A.直到一周后,当我看到第一条银白色的根从薯块中挤出来,像一条尾巴在水中摇摆起来的时候,我才舒一口气,心头忍不住一阵欢喜。薯根越长越多,越长越快,不曲不折地伸长着,倒有点像南方的榕树根,一条一条,却是清晰可见,洁白而纯净。

    ⑥紧接着,又有一个个新芽从薯块上翘起来,嫩嫩的,B.每片嫩芽似乎都是一张笑脸,尽管娇柔,却饱含真情。

    ⑦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在农村长大的人,对番薯叶或许都有共同的记忆,那时的番薯大多用于煮番薯饭。而到如今,连番薯叶已是城市人餐桌上的环保菜。这不由让我想起农村的岁月来,那年月的我们是如何也不敢想,番薯会有如此“尊贵”的待遇。

    ⑧番薯叶长出来,一间陋室仿佛都抹上新的色彩。一片片苍绿的番薯叶顺着不断伸长的薯藤,长得认真而有序,像小孩儿伸出的小巴掌,让人忍不住想轻轻抚摸一下。枝上有枝,枝而不蔓,每片番薯叶被一枝枝叶柄举着。同一棵番薯上长出的叶子,形态各异,有的呈裂片宽卵形,有的三角状卵形,有的就像一颗心。叶子越长越密,紧随着时光,南方惯有的艳绿与北方秋季同步的黄,就这样结在了同一藤枝上。经遇风霜,整个瓶子也就变成一幅画,这与好友家的已有几分神似。有同事经过我办公室门口,站在远处好奇地问那是什么花时,我总会笑着让他们先看看,最后他们也都忍不住笑,怎么这么像一枝花啊? ⑨一个来自故乡的番薯,因为一份机缘,而得以存活,并像花一样活着,让故乡的味道,在异乡散发开来,既喂养了我的目光,也温暖了我的情思。有时我在想,那叶柄上举着的或许就是一个农家子弟的前世,尽管不是花,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便也努力地生发,像花一样绽放,没有那份娇媚,却也多一份随遇而安。

    ⑩玻璃瓶种上了番薯,自然成不了薯田,因为番薯属于根茎植物,薯块其实就是它根的一部分。但从一个供人果腹的农作物到一盆赏心悦目的风景,番薯已换了角色。

    ⑪换了角色,同样活好,让叶子像花儿一样绽放,这或许也是我们所需要的生活。

    1. (1) 【理事件】请梳理全文内容,将下图补充完整。

    2. (2) 【赏语言】请在 AB 两句中任选一句,从修辞的角度品析其表达效果。

      A.直到一周后,当我看到第一条银白色的根从薯块中挤出来,像一条尾巴在水中摇摆起来的时候,我才舒一口气,心头忍不住一阵欢喜。

      B.每片嫩芽似乎都是一张笑脸,尽管娇柔,却饱含真情。

    3. (3) 【明句意】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第⑨段画波浪线句子“既喂养了我的目光,也温暖了我的情思”的理解。
    4. (4) 【析段落】小罗认为,文章的第⑦段删掉也不影响行文,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从内容 、结构等角度阐述理由。
    5. (5) 【品情思】文章的结尾段给了你怎样的感悟?请结合你的生活谈一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