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马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

更新时间:2024-04-09 浏览次数:23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2023高三上·合江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从现有的文字考据来看,我们在甲骨文里尚未发现与“勇”对应的字,在金文中“勇”主要有两种写法,强调的是力大敢为和勇武。在篆文中,“勇”出现了新的写法,即从甬从心。可见,勇作为一种评价开始向人的心理意志方面延展,不仅指人的行为勇武,还指人的意志强大。

    上古时期人类最主要的活动是与恶劣的生存环境作斗争以及群体之间的斗争,勇德最主要的内涵是开辟生存空间和战争中的勇武。由于上古社会人类生存条件恶劣,战争频繁,因而勇德尤为重要,上古圣王都因勇武受到称颂。因此,勇德最初是个体克服对危险和死亡的恐惧的品质,是一种用于斗争和生存竞争的自然德性。

    在先秦时期,勇德占有很高的位置,勇是坚守“义”所不可缺少的德性。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不仅如此,孔子还将仁、智、勇三者并举,视此三者为君子人格所必备的三要素,但孔子在重视勇德的同时,也对勇德进行了明显的限制。比如,《论语·阳货》有云:“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宪问》则说:“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因此,孔子似乎把勇视为一种没有特定道德价值指向的能力,勇就是“不惧”,为善和为恶的“不惧”都可以称作勇。可见,在孔子这里,勇德不能独自构成一种伦理德性,仍属于自然德性。

    孟子和荀子对勇德进行了重构,使之具有道德内涵,成为独立的伦理德性。孟子的做法是对勇德进行分类,孟子把勇德区分为“小勇”和“大勇”,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孟子》)“小勇”是基于个人一己之私产生的自然情感反应,是纯粹的自发的情感冲动,没有自觉的道德目的;“大勇”是基于道义而生发出来的道德情感及行为反应,是以道义知识和道德情感为基础的自觉选择,具有明确的道德意义。可见,孟子所言的“小勇”属自然德性,“大勇”属道德德性。

    荀子对勇的意义划分更为细致,“有狗彘之勇者,有贾盗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荀子·荣辱》)“狗彘之勇”“贾盗之勇”“小人之勇”,此三者,或浑不知义,或见利忘义,或死而不义,只有“士君子之勇”才是“见义勇为”,乃道德之勇。孟子和荀子对勇进行了大小之分和贵贱之分,其划分标准具有明确的道德指向,只有合乎道义的勇才配称作勇德。虽然孟子和荀子对勇德进行了道德化的重构,但他们总体上仍然承袭了孔子对勇的一个基本理解,即不惧危险,而且把勇德局限为一种政治生活中维护道义的德性。至宋明时期,理学家保留了先秦儒家对勇德的阐释,同时又赋予勇德更加积极的意义,对勇有了全新的理解,勇德不仅是一种包含道义内涵的道德德性,更是一种成就道德自我的“为己之德”。在理学家这里,勇德被用于整个道德生活,是摆脱积习和不当私欲的束缚、坚守道德信仰、成就理想人格的刚强意志力,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称之为道德勇气。作为道德德性的勇德是国家和社会追求正义必不可少的德性,也是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共同挑战必不可少的德性。

    (摘编自赵永刚《勇德培养的三个基本问题》)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根据“勇”字在金文、篆文中的书写,都可以解读出人们对“勇”字的理解不仅指人的行为勇武,还指意志强大。 B . 勇德最初是个体克服对危险和死亡的恐惧的品质,是被人们赞赏的行为特质,属于自然德性。 C . 孔子将勇与仁、智并举,视之为君子人格的必备要素,与孟子、荀子一样对勇都有道德层面的关注。 D . 孟子承袭孔子“不惧”观点,宋明时期理学家保留了先秦儒家对勇德的阐释,有了更新理解。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行文思路清晰,从勇字写法引出话题,纵向深入论述,最后阐述了勇德在当今世界的重要性。 B . 文章第三段引用《论语·宪问》“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是为了证明孔子对勇德的重视。 C . 文章分别从“小大”“贵贱”两个层面论述孟子和荀子对勇德的重构,论述翔实、充分。 D . 文章论述了宋明理学家与先秦儒家对勇德的理解的不同,体现了勇德思想的发展。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各项中对应关系恰当的一项是(   )
      A . “舜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尧以为圣。”——勇德的道德德性 B . “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重死持义而不桡,是士君子之勇也。”——勇德的自然德性 C . “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勇德的自然德性 D .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勇德的自然德性
  • 2. (2023高三上·合江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题。

    记者:你被译成中文的作品里,我是先读了《南京安魂曲》,之后就是这部《通天之路:李白传》。虽然两部作品属于不同体裁,但都涉及对大量材料的处理。当然,同样是处理材料,你的取舍,还有使用的方法很可能是不同的。就这部传记而言,以我看,最是与众不同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你详细写了有些传记作者避而不谈或轻描淡写的李白在老家江油当小吏的经历;二是你只在序里谈到李白诗歌里的月亮意象,在正文里就很少提及,更没做什么渲染,而是偏重分析与李白生平遭际、日常行止相关的诗歌。你在写作前后一般怎么处理材料?

    哈金:我的基本原则是有趣。一开始出版社就强调不要学术著作。如果大量分析李白的诗歌,可能使叙述松弛下来,对多数读者来说会乏味。但传记的核心人物是伟大的诗人,所以我必须要解读他的一部分诗歌。这本传记主要是给英语世界中诗歌的爱好者读的。把这个故事讲好,主要还是靠细节,特别是新鲜有趣的细节,同时对这些细节要有自己的看法。

    记者:你在写李杜相遇,还有李白与孟浩然交往等细节时,显然融入了合理的想象。而《南京安魂曲》虽然是小说,因为高度依托于史料,也必然包含某些非虚构的部分。很多人认为,既然是非虚构就得写眼见的真实,融入想象会让写作偏离真实。但以我看,写作者对真实的理解本身,就需要在想象中展开,所以想象不可避免,没有想象也写不出深度的真实。

    哈金:英语世界中有“创意非虚构”之说,我倒并不刻意追求非虚构的手法。在这部传记中有些地方,不虚构一些,故事就会出现漏洞,比如李杜相会。这么大的事情,不能几笔带过,一定要写得丰满些,所以我就根据已有的诗文资料做了一些推想。这样做是为了把故事讲好,在现在的非虚构的写法中并不出格。

    记者:基于材料之于这部传记,乃至《南京安魂曲》都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在你看来,材料之于写作,尤其是小说写作,有何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作家写作如果过多依赖材料,会更多产生以分析性见长的匠人的形象,就好像他的写作在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上是打了折扣的。

    哈金:材料当然重要,就像厨师没有食材,无法做饭,但不同的厨师做出来的饭菜不一样。想象力的一个重要成分是怎样组织运用材料,当然小说可以大量发挥,特别是在没有多少原始材料的情况下。但《南京安魂曲》的情形比较特殊:资料太多,太杂乱,不好整理出一条清晰的叙述线路。英语文学理论传统中从浪漫诗人柯尔律治(Coleridge)开始就强调想象力的核心是综合能力(unifying power)。降低姿态是写作的一种正确态度,很多作家对自己的人物有种优越感,比如《阿Q正传》中的叙述者。果戈理有“虫子仰视”的说法,那是他幽默的主要来源。鲁迅非常崇拜果戈理,却没像他那样谦卑地写作。

    (摘编自《哈金:我写的不是文化想象中的李白》,《文学报》2020年7月)

    1. (1) 下列关于李白传记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谈到李白传记的材料处理时,哈金表示李白传记不是要写学术著作,而意在通过新鲜有趣的细节,讲好李白故事。 B . 因为李白传记的传主是伟大的诗人,所以传记中必须要解读李白的一部分诗歌但又不能大量分析,避免叙述松弛下来。 C . 在创作不同的文学样式时,记者发现哈金的《南京安魂曲》是真实中有虚构,《通天之路:李白传》是虚构中有真实。 D . 对于用英文写作的创作者哈金的这篇专访,不仅涉及到李白传记的创作过程,也有哈金写作观念的细微呈现。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记者作为采访者,提问主要围绕哈金在创作时怎样组织运用材料展开,并认为在材料的基础上运用想象就能写出深度的真实。 B . 哈金作为创作者,主张对材料要根据创作原则取舍,可针对不同的文学样式采取不同的材料处理方法,还应该降低姿态面对作品人物。 C . 在谈到想象与虚构问题时,哈金借助了英语中“创意非虚构”的说法,并且记者和哈金对此的看法,与其他很多人的看法不同。 D . 记者与哈金都认为材料之于写作是非常重要的,记者强调写作不能过多依赖材料,哈金更注重材料的组织运用。
    3. (3) 如果你是一名记者,这段访问中,记者访谈的技巧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 3. (2023高三上·合江期末) 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船橹

    张皓然

    子镇有好水。沿水而建的镇子大抵有两种结构:一种全然在水的一侧,另一种则任河流蜿蜒穿过,呈“怀抱”之势。子镇属于后者,两岸有人家,两岸都有烟火。

    老张是位橹夫。虽说子镇水程短,橹夫也要有好膂力。老张矮而精壮,一对黑且壮硕的胳膊握住船橹便不再放松。夏天活儿多时,老张两条胳膊像水淬过的黑铁,抿着嘴唇朝着劲儿,手一送,再一送,不论船上满我的是货还是人,老张的小船都能像箭一样射出去。

    如果拋开其他种种人们既定的、主观的经验来看,橹夫也大批分两类:一类是苦而不受待见的,一类是滋润过活的。老张过得滋润,属于后者,清晨随薄雾摆渡,傍晚伴斜阳归航。

    子镇两岸零零散散百十号人家。邻里中也有爱占小便宜的,说好帮运两只鸡,最终却运了满船鹅。老张好脾气,真遇到别人吃自己短了,也不生气,提溜出茶壶来,喝一口毛尖茶。这茶多半是赶清明的时候,不知哪个占过便宜的人放在他家大门口的。老张也不糊涂,事情看得明白,自然笑口常开。

    然而,最令老张高兴的不是能品得四邻八舍送来的明前茶,而是每天清晨而对的,作为一天伊始的“日常”——

    子镇虽被一脉水环抱,但也分南北。南边离大城市更近,顺势发展快于北边。老张很早之前就从货物的流向看出了端倪:从北边运往南边的相对单一,大抵是鸡鸭猪羊等活物土产;从南边运往北边的五花八门,产于西城的电光火石,洋人常用的胭脂水粉,还有一些奇奇怪怪的物什,简直是应有尽有。

    因为发展不平衡,北边家长们都乐意将娃送到南边读书。“新式学堂!教的是地理、数学!国文课学的是白话!”洗衣的李大娘乐意在船边和老张拉呱两句。

    “哦,那不拜孔夫子了?”老张皱了一下眉。

    “拜!学洋文,也学四书五经!”

    老张忽地陷入沉默。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每天晨雾将消太阳将起时,老张都要送一船咿咿呀呀的读书娃到南边的学堂。“嗯,嗯!多读书,书读好了才不看别人脸色,才能通晓一切事理。”老张大口吸着河上的湿气向一船娃娃宣告。

    “通晓一切事理?张爷爷,孔夫子说四十才不惑呢!”

    “哦,哦,这是孔夫子说的原话?”

    “是呢。”有娃儿随声附和道。

    “那好,那就听你们老师的,听孔夫子的!”老张不争辩。他仔细地想着孔夫子的这句话,突然发现自己作为橹夫,风里来雨里去,好像一不小心就上了年纪。那时光似乎都融化在水里,见不着影儿了。

    更多的时候,娃娃们在船上背,老张便安静地听着,时而有水鸟喳喳地飞来旁听,老张便打一个犀利的呼哨:“走开走开,别误了娃儿们的前程。”娃娃们不买账,反责怪爷爷不识趣,赶走了他们对水鸟的消遣。

    对于这一船学生,老张的心情是复杂的,在很远很远的从前,远到老张还是小张,胳膊不结实而被很多姑娘青睐的时候,老张的船在清晨是将学生从南运到北的。

    “那时的学生,带的是书卷,喊的是先生,说的是‘回见’!”舢板上,老张和对桌的人说,“现在的学生,就是我每天送的,读洋文!古德猫宁!”

    对坐的人,穿一件长褂,自斟自饮,没有搭话。

    “前些日子李大娘和我说地理、数学啥的……杨先生,你说说地理是哈……地真的会是圆的?幸亏新学堂还学古文,要不几千年的根都没了!”老张并非有意贬低南学堂,他对知识向来敬重,只不过,先前把学生从南渡往北,如今却反道而行,这让他感到自己对不住杨先生。

    对坐的人还是不说话,将杯中酒一仰脖饮尽,又拿酒壶倒满了。“地不是圆的……老张,渡船吧!”老杨带着铺盖书卷,要去南边。

    “再等会儿,等学生!”

    “哦!”先生应道。

    天边渐渐染红,娃娃们踏着逐渐消散的雾气赶来。“张爷爷好……杨,杨先生也好!”姓娃们倏地站正:“杨先生也坐船啊?”胆子大的学生开口问道:“杨先生是去南边的学堂吗?”

    “是啊。”端坐着的先生微微笑着。

    见先生有笑意,娃娃们又骚动起来:“杨先生要去南边教课呀?”“若去,先生还教我们国文吧?”“对对对,南边的老师国文课教得一点儿也不好!”

    杨先生笑而未答:“上船吧!给我讲讲你们都学了什么。”

    老张嘿嘿笑着:“吆吆喝——开船喽——”

    “老师……先生!看我们的课本!”

    “先生,你小时候也学数学吗?”

    “先生,国文课上,‘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我们老师就完全没讲懂!”……

    先生含笑解答,娃娃们专心地听着,这情景令老张看得出神。

    出了神的老张没有像往常一样理会追随在木船后叽叽喳喳的水鸟,只是一个劲儿地撑着他的橹……

    (《小小说选刊》2020年第14期,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开篇介绍子镇的地理特点,既能自然引出从事橹夫职业的老张,又为下文介绍小镇南北不同的发展情况做必要的交代,使行文更严谨。 B . 老张听李大娘说起新学堂里的学习内容后,“忽地陷入了沉默”,是因为他觉得孩子们不应该去新式学堂学洋文,丢了中国几千年的根。 C . 杨先生在去往新式学堂的途中受到孩子们的欢迎,这既反映出中国传统教育在当时受到极大冲击,也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依旧被认可。 D . 小说善于从细微处反映时代特征。第7段写北边的家长更乐意为孩子选择新式学堂,以小见大,反映中国社会当时正发生着巨大变革。
    2. (2) 小说末段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 (3) 你认为作者刻画老张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34分)
  • 4. (2023高三上·合江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小题。

    徐孝克,生于官宦,少为《周易》生,有口辩,能谈玄理。既长,遍通《五经》,博览史籍,亦善属文。梁太清初,起家为太学博士。性至孝,遭父忧 , 殆不胜丧,事所生母陈氏,尽就养之道。梁末,侯景寇乱,京邑大饥,饿死者十八九。孝克养母,储粥不能给,妻东莞臧氏,领军将军臧盾之女也,甚有容色,孝克乃谓之曰:“今饥荒如此,供养交阙,欲嫁卿与富人,望彼此俱济,于卿意如何” 臧氏弗之许也。时有孔景行者,为侯景将,富于财,孝克密因媒者陈意,景行多从左右,逼而迎之,臧涕泣而去,所得谷帛,悉以供养。孝克又剃发为沙门,改名法整,兼乞食以充给焉。臧氏亦深念旧恩,数私自馈饷,故不乏绝。后景行战死臧伺孝克于途中累日乃见谓孝克曰往日之事非为相负今既得脱当归供养孝克默然于是归俗,更为夫妻。后东游,居于钱塘之佳义里,与诸僧讨论释典,遂通《三论》。每日二时讲,旦讲佛经,晚讲《礼》《传》,道俗受业者数百人。天嘉中,除剡令,非其好也,寻复去职。太建四年,征为秘书丞,不就,乃蔬食长斋,持菩萨戒,昼夜讲诵《法华经》,高宗甚嘉其操行。六年,除国子博士 , 迁通直散骑常侍,兼国子祭酒。孝克每侍宴,无所食啖,至席散,当其前膳羞损减,高宗密记以问中书舍人管斌,斌不能对。自是斌以意伺之,见孝克取珍果内绅带中,斌当时莫识其意,后更寻访,方知还以遗母。以实启,高宗嗟叹良久,乃敕所司,自今宴享,孝克前馔,并遣将还,以饷其母,时论美之。至德中,皇太子入学释奠 , 百司陪列,孝克发《孝经》题,后主诏皇太子北面致敬。祯明元年,入为都官尚书。孝克性清素而好施惠,故不免饥寒,后主敕以石头津税给之,孝克悉用设斋写经,随得随尽。二年,为散骑常侍,侍东宫。陈亡,随例入关。开皇十年,长安疾疫,隋文帝闻其名行,召令于尚书都堂讲《金刚般若经》。寻授国子博士。后侍东宫讲《礼》《传》。十九年,以疾卒,时年七十三。

    (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后景行战死/臧伺孝克于途中/累日乃见/谓孝克曰/往日之事/非为相负/今既得脱/当归供养/孝克默然无答/ B . 后景行战死/臧伺孝克/于途中累日/乃见谓孝克曰/往日之事非/为相负/今既得脱/当归供养/孝克默然无答/ C . 后景行战死/臧伺孝克/于途中累日/乃见谓孝克曰/往日之事/非为相负/今既得脱/当归供养孝克/默然无答/ D . 后景行战死/臧伺孝克于途中/累日乃见/谓孝克曰/往日之事非/为相负/今既得脱/当归供养/孝克默然无答/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周易,即易经,相传为周文王姬昌所作,后经孔子编定,为儒家“五经”之一。 B . 父忧,是父丧的婉转说法。封建制度规定,父母辞世,官员须辞职回家守孝。 C . 博士,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后为专通一经或一艺、教授生徒的官职。 D . 释奠,学校礼制,设酒食奠祭先圣先师,每年春天举行;也用于新生入学,同行束脩礼。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徐孝克为人孝顺。父丧哀痛得几乎无法举丧;为奉养母亲忍痛嫁妻;悄悄将宫中食物带给母亲吃。 B . 徐孝克学问渊博。他精通儒家和佛教经典,博览史籍,喜谈玄理,在京城讲学受到僧俗弟子追捧。 C . 徐孝克颇有声望。他清正廉洁,历仕梁、陈、隋三朝,受到高宗、陈后主、隋文帝的称赞与褒奖。 D . 徐孝克生性淡泊。他出生官宦之家却不迷恋官位;曾剃发为僧,持斋素食;乐善好施,家无余财。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饥荒如此,供养交阙,欲嫁卿与富人,望彼此俱济,于卿意如何?

      ②斌以实启,高宗嗟叹良久,乃敕所司,自今宴享,孝克前馔,并遣将还,以饷其母,时论美之。

  • 5. (2023高三上·合江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题弟侄书堂

    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杜荀鹤,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少年时,因家境贫寒辍学,投奔九华山秀林峰,寄宿僧舍,苦读于山中,自诩是“江湖苦吟士,天下最穷人”。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首七律是杜荀鹤咏其侄子读书之处而作,诗句饱含对后人的劝勉之情,旨意深切。 B . 首联先叙侄子虽然贫穷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诗人以此来刻画书堂主人独特的精神风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C . 尾联极富哲理,“寸功”极小,“终身事”极大,然而极大却正是极小日积月累的结果,说明了量变到质变的辩证道理。 D . 整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通读全诗,没有一难解字句,质朴之至。
    2. (2) 请简要分析本诗最突出的两种表现手法。
  • 6. (2023高三上·合江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两句抒发了江山依旧而后继无人的感慨。
    2. (2) 《逍遥游》中写宋荣子宠辱不惊的原因的两句是“”。
    3. (3) 孟子《鱼我所欲也》用“”两句强调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
三、语言表达(20)
  • 7. (2023高三上·合江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论语》有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今天中国大众的内在凝聚力,源于人们心中相融互通的文化与地域认同意识。正因如此,我们才能以“____”的包容态度去认知中华民族文化,并为多元文化共存而骄傲。在中华儿女的文化意识迅速共筑之时,只图在中国市场赚钱的某些外国企业“因利而聚”,却“一边吃着中国的饭,一边砸着中国的碗”。无论多大的企业也不过是____,最终只能“因利而散”。

    H&M集团在官网上的一份声明,引发中国网友声讨抵制。这足以证明国人面对外界造谣污蔑国家时决不____的态度。面对外界的有色眼镜和____,新疆棉花“用实力说话”,不仅力证“洁白棉花不容抹黑”,更借此展现了新疆一方水土所孕育的文化与底蕴、风情与民生。随着采棉机、无人机等现代化机械的普及,智慧农业正成为传统棉花产业的新标签。广大网友除了目睹凭借前沿科技助力棉花产业,还惊艳于其发展潜力之无限,赞叹新疆风光之绝美。(        ),中华儿女越是在饱受争议与质疑之时,越应行得正、扎得稳、坐得直。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同而不和  危如累卵  妥协  良苦用心 B . 和而不同  沙上建塔  妥协  别有用心 C . 同而不和  沙上建塔  和解  良苦用心 D . 和而不同  危如累卵  和解  别有用心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广大网友除了目睹前沿科技助力棉花产业,还惊艳于新疆风光之绝美,赞叹其发展潜力之无限。 B . 广大网友除了目睹凭借前沿科技助力棉花产业,还赞叹于其发展潜力之无限,惊艳于新疆风光之绝美。 C . 广大网友除了目睹凭借前沿科技助力棉花产业,还惊艳于新疆风光之绝美,赞叹其发展潜力之无限。 D . 广大网友除了目睹前沿科技助力棉花产业,还赞叹于其发展潜力之无限,惊艳于新疆风光之绝美。
    3. (3)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我们不仅要表现坚定态度和信念,更要扎根于对自身文化实力和地域特色的深刻认知,回击种种“欲加之罪”。 B . 我们回击种种“欲加之罪”,不仅要扎根于对自身文化实力和地域特色的深刻认知,更要表现坚定态度和信念。 C . 我们不仅要表现坚定态度和信念,回击种种“欲加之罪”,更要扎根于对自身文化实力和地域特色的深刻认知。 D . 我们回击种种“欲加之罪”,不仅要表现坚定态度和信念,更要扎根于对自身文化实力和地域特色的深刻认知。
  • 8. (2023高三上·合江期末) 语言文字运用Ⅱ

    作为上合组织重要创始成员国,中国一直重视、支持和推动上合组织发展。2013年以来,习近平主席出席历次上合组织峰会,提出一系列推动上合组织发展和地区合作的重要主张和倡议,得到各方积极响应。上合组织各方普遍赞赏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认为这一倡议对应对当前全球发展困境具有重要的意义。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认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不少成员国进行了积极评价。习近平主席出席上合组织撒马尔罕峰会,将就新形势下加强上合组织建设、更好应对重大国际和地区挑战与有关各方深入交换意见,有利于共同捍卫真正的多边主义,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将为促进地区安全稳定和发展繁荣作出重要贡献。

    经过20多年努力,上合组织实现了从安全与经济合作的“双轮驱动”到“四个共同体”多轨并进。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中国将继续同各方一道,合力破解时代难题,携手应对共同挑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贡献

    1. (1)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改成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 (2) 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四、写作(60分)
  • 9. (2023高三上·合江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齐桓晋文之事》中,齐宣王和孟子有一番对话: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班级计划举行“经典流传”交流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这段对话对你有何感触?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