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廉江市良垌三中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

更新时间:2024-08-08 浏览次数:5 类型:月考试卷
一、积累运用(31分)
  • 1. 默写古诗文。
    1. (1)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 (2) ,道阻且长。溯游从之。(《蒹葭》)
    3. (3)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子衿》)
    4. (4)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式徽,式微,胡不归? ,胡为乎泥中?(《式微》)
    5. (5) 在与挚友分离的那一刻,我深深理解了“与君离别意,”的沉重。尽管我们身处不同的地方,但“ ,”的感觉使我们心连心。无须在分别的歧路上悲伤,因为我们都明白,无论距离有多远,我们的友谊都将如初,无需的泪水来告别。(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2. 阅读短文,完成各小题。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常常会受到长辈的嘱咐,他们以丰富的 rén qíng shì gù( )告诉我们如何行事。而有时候,一段美好的时光如一首美妙的音乐,当它 jiá rán ér zhǐ( ), 让人难以释怀,却也懂得了珍惜。尽管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也能够在朋友的cuān duo( )下勇敢前行,迎接新的风景。生活中的每个瞬间都是那么珍贵,让我们学会感恩,学会勇敢,与世界共同前行。有时候,我们会不经意地怠慢了某些重要的事情,让自己陷入怅惘之中,迷失了前行的方向。然而,正是这种犹豫和迟疑,使得挑战和困难不期而至,让我们不得不踏上漫长的长途跋涉,去寻找答案,去重新找回那份遗失的勇气和决心。即便意外和困难总是悄然而至,但我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终将突破困境,迎来未来的光芒。在人生的征途上,只要不轻直放弃,不断前行,才能战胜自我,超越困境,走向辉煌的彼岸。

    1.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2. (2) 语段中加点词使用有误的是(  )
      A . 怠慢 B . 怅惘 C . 不期而至 D . 长途跋涉
    3. (3) 修改语段中划线句的语病。
  • 3. 班级准备以“赏诗词,读名著”为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1. (1) 任务一:以下图片是同学们选取的几句诗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图(1)字体为行书,笔画简便,收放结合,具有流动美。 B . 图(2)字体为楷书,笔画平正,用笔规范,端庄厚重。 C . 图(3)字体为篆书,字形多扁宽,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D . 图(1)字体书法家代表有王羲之,图(3)字体书法家代表有赵孟頫。
    2. (2) 任务二:请把下面6个词语组成一副对联,与下图相契

      朝听雨款款亭亭红衣翠盖晚送香

      上联:

      下联:

    3. (3) 任务三:下面是同桌对阅读《关雎》后的批注,批注中有一处表述错误请你进行纠正(不抄原句,直接填写修改后的内容即可)

      表述错误的一处是( ),我的改正: 

    4. (4) 任务四:《经典常谈》人选教材名著导读后,李老师在班级里组织阅读,请你结合作品内容,把同学们发言记录中的空白处补充完整。

      李老师: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是一个很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同学们在阅读《经典常谈》后,有什么收获?

      甲同学:阅读这部作品后,我对人们常常提到的“四书”有了全面的了解。知道“四书”是指《论语》《》《》《》,其中《》原是《礼记》中的一篇。

      乙同学:我对历史很感兴趣,所以我重点阅读了《《史记》〈汉书》第九》,了解到除《史记》《汉书》以外的二十二部“正史”,都采用了《》的体制,断代为书。

      内同学:除了这些我还知道了唐代以前,一般文人多偏爱(汉书》,唐代以后则偏爱《》。丁同学;我了解了汉字的起源及其演变,了解了我国古代《诗经》《楚辞》以及诗歌的发展脉络,获益匪浅。阅读《经典常读》,我们认识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整体了解,增强了文化自信。

二、阅读(39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逆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晋·陶渊明)

    (乙)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质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 , ……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和桃源诗序》宋·苏轼)

    1. (1) 解释下列各句加点的字。

      答之

      便还家

      为外人道也

      言先世避秦乱来此

    2.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 (3) 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

    4. (4) 历代附会《桃花源记》的情况很多,其中有把桃源说成是神仙居住的境地。苏轼在《和桃源诗序》中认为这种说法是 (用选文中的原句回答)。
    5. (5) 请结合文章,谈谈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各题。

    【材料一】

    据悉,330美育课堂将和每年学校开学时间同步,计划每周为周边中小学开展三到五次课后美育教学。美育课堂课程将根据参加活动的孩子们的学校、年龄,与学校合作,个性化定制以文化展览、中华传统艺术导赏、非遗手工体验、电影观赏等活动,进一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多位一体的美育协同育人机制。

    (摘编自《“330美育课堂”开课了》,2023.2.21《青年报》)

    【材料二】

    ①让孩子学会欣赏生活、自然中的美,挖掘劳动、创造中的美,享受传播美、讨论美的乐趣,关键在于培育发现美、探索美的意识。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美育发挥着极其重要而特殊的作用。

    ②当前,社会呼唤高质量的儿童美育。首先要推动美育的均等化改革,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均等的美育资源。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健全面向人人的学校美育育人机制,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让所有在校学生都事有接受美育的机会”。

    ③其次,要推进美育普遍化。不断完善家、校、社协同的儿童美育体系,形成人人参与的美育机制。应当树立优质的儿童美育是人人参与的美育观,将美育的重点从学科性的知识和技能获取,转变为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

    ④改善美育评价方式,是促进儿童美育优质化的重要抓手。素养导向的美育评价重点不是考查知识的记忆或技巧的熟练,而是关注理解、思维、感知觉反应和表达、创造的独特性,以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举一反三的知识迁移能力。

    (摘编自呼唤高质量的儿童美育(新语),2023.6.1《人民日报》)

    【材料三】

    ①不同于艺术美育,环境美育具有更广泛的学科交叉性与更鲜明的实践品格。从教育的层面来说,环境美育提供的是一种科学认知自然环境的系统性知识;从审美体验层面来说,环境美育注重人在审美中对环境的介入。

    ②一方面,环境美育强调科学知识在审美教育中的作用。艺术美育方式要求人在审美中摆脱理性知识的束缚而关注于艺术形式去获得主体的审美愉悦。环境美育方式则是要将自然环境与生物学、地质学、生态学、自然史等科学知识关联起来。

    ③另一方面,环境美育注重审美中人对环境的介入。在传统以艺术为中心的美育制度中,为了更好地将审美经验与日常经验进行区分,一般都是将艺术欣赏活动置于美术馆、音乐厅、博物馆等特定场所来进行。不同于发生在特定场所的艺术审美,环境审美是在开放、阔大和敞开的自然环境中进行的。这意味着,审美主体不能再以那种与对象相区隔、相分离的静观态度来面对对象,而是要将主体介入环境中,在身体力行的真实感受中与对象交融一体。

    (摘编自《环境美育:一种新型的美育方式》,2022.6.27《人民日报》)

    【材料四】

    ①在大力落实“双减”政策,全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当下,如何真正以美育促进乡村教育,引导儿童成为全面发展的个体?是一道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教育问题亟待破题。

    ②一方面,要坚持各美其美、因地制宜的原则,促进不同地域的乡村学校立足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源远流长的乡土文化,生态宜人的自然景观系统都为乡村美育打造了一块“实践田”,是乡村儿童美育和素质教育的天然教室。有条件的村小可以充分盘活这些资源,打造形式各样的乡村课堂,引导学生参与农耕劳作、品味耕读文化。

    ③另一方面,凝聚多方力量参与乡村美育的“共识点”与“结合点”。大力发展乡村美育,既需要本土教师从实际出发,因时制宜地主动开发课程,进行输出式实践;也需要引入高校课程、公益团队、智慧课堂等,进行输入式实践。只有立足美育的城乡共识,才能推动乡村美育和儿童素质教育真正由虚转实、行稳致远。

    (摘编自《以乡村美育助推儿童素质全面发展》,2023.5.31《人民日报》)

    1. (1) 根据【材料二】,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谈一谈应该如何推动社会建立更高水平的美育。
    2. (2) 根据【材料四】,在落实“双减”政策,全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当下,如何真正以美育促进乡村教育?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330美育课堂课程是与家庭合作,根据参加活动的孩子们的学校、年龄,个性化定制的活动。 B . 让孩子学会欣赏生活、自然中的美,美育在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中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 C . 环美与艺术审美发生的场所不同,环境中美是在开放、大和散开的自然环境中进 D . 大力发展乡村美育只需要引人城市美育课程、公益团队、智慧课堂等,进行输人式实践。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邮政老王

    余显斌

    ①我刚毕业,分到漫川邮政所,就认识了老王。他四十岁左右,胡子拉。所长介绍:“这是老王,以后,他带你。”他们这个所,有个规定:新来的职员,要选老职员做老师,叫拜师学艺。

    ②我很不爽,因为,这样一个土里吧唧的人,怎配做我的老师呢?

    ③老王却搓着巴掌,呵呵地笑,一点儿也看不出我的不满。

    ④跟着老王,每天,我们骑着自行车到处送信。他的车很烂,唬地响,引来一路的眼光,让人很不好意思。可是,他却仿佛没感觉到,一路走,一路指着,这是王跛子家,那儿是张桂花家,她的信特别多,因为,她男人在外打工。甚至,哪一条路上有泥塘,或者有一条凶恶的狗,他都能一一道来。

    ⑤难怪所长说,这个老王,是本辖区一张活地图,有不清楚的地方,问问他。

    ⑥这家伙的负责,也让人难以接受。

    ⑦一次,是晚上了,我还有一封信没送出去,因为,信封上的字迹非常潦草,根本就看不清。我呢呢喃喃地叨咕着,一顺手把信扔在桌上。

    ⑧他刚回来,看到了,问:“谁的啊?”

    ⑨我说看不清地址,鬼知道啊。

    ⑩他拿起信一瞥,很肯定地说,是洪垣村张老汉的儿子石根的。我很惊讶,他几乎都没细瞅一眼啊。看我疑惑的样子,他笑道:“几十年了,谁的字一眼还能看不出来?”说完,拿起信,就往外走。

    ⑪我道:“还送啊?”

    ⑫“石根在矿上,最近受了点伤,张老汉很是着急,收到儿子的平安信,他不就心安了吗?”说完,骑上自行车,叮叮当当,消失在夜幕中。

    ⑬望着他消失的身影,我感到有一种无言的愧疚,袭上心来。

    ⑭年终,所里评优秀,众望所归,都选老王当。老王笑了笑,推脱了,说:“给小于吧,小伙子大学毕业,从城里到我们乡下,不容易啊。”

    ⑮我听了,红了脸,出了一头汗,说什么也不好意思要。真的,和所里人比,和老王比,我总感觉到,自己还没扔掉城里人的脾气。

    ⑯慢慢地,我和老王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有时想想,一出来,就碰着这样的人,是自己的福气。可是,谁想到,半年后,老王却离开了我。

    ⑰那是一场大雨之中,镇长有一个紧急电话,要给一个叫两岔村的。可是,电话怎么打也!不通。镇长急了,脑门子直流汗:镇上干部都派完出去了,让别的单位的人去,没几个知道地方。镇长就想到了老王,写了一封信,来到镇政府旁边的邮局,交给他道:“老王,情况紧急,关系人命。可我守着电话,又离不开,请你走一趟,怎么样?”

    ⑱老王笑笑,接过信,披了雨衣,推上他那辆破自行车,就出去了。我忙拉住他,说雨停了再去。他说不敢,人命关天。

    ⑲我说我去吧。

    他摇摇头,两岔村偏僻,路难走,还是他自己去。

    ㉑我想想,也确实的,我还不知路朝哪儿走呢。

    ㉒他骑着车,呵呵一笑,一路叮当地走了,消失在兩幕中。只有哗哗雨声,渐渐遮没了一切。

    ㉓去了之后,白天他没回来,晚上仍没回来。

    ㉔我们急了,第二天天刚亮,全所出动,去寻找他,最终,在靠近两岔村的一条路上,发现了一处泥石流。他的车子,倒在路边。

    ㉕因我们心一凉,忙跑过去,在泥石流中发现了他,不,应当说是他的一只手,在泥里伸向外面,手里捏着一封信,而他整个人都被掩埋了。

    ㉖那信,是村长回的,大意是,他接到通知,已把全村人都转移到安全地方了。

    ㉗看样子,他是送信回来的路上遇到泥石流的。

    ㉘泥石流并不多,但却严严实实地掩埋了他。被扒出来时,他早已没了呼吸。我们一个个汉子都在雨里号啕大哭起来。

    ㉙事后,我把他的自行车推回所里,在上面挂了一个牌子,写道:老王的自行车。每次回来,看到那辆自行车,就仿佛看到老王。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我”是一个从城市来到乡下的年轻人,看到“土里吧唧”的老王,认为他不配做自己的老师,说明“我”因城市人的身份而目空一切。 B . 小说在情节安排上运用了顺叙和倒叙相结合的方式,体现了“我”对老王前后的情感变化,在这种变化中突出了老王这个人物形象。 C . 老王仅看了一眼信封上潦草的字迹就判断这是张老汉儿子的来信,对这一点,“我”感到很惊讶,也说明了老王因业务纯熟而有点自负。 D . 本文用平淡质朴的语言,塑造了邮政老王这个平凡而伟大的形象,同时也用老王身边的“我”、镇长等人物来反衬出老王的可贵品质。
    2. (2) 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下面这段文字。

      我呢呢喃喃地叨咕着,一顺手把信扔在桌上。

    3. (3) 小说中邮政老王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 (4) 老王的自行车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写作(5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走一步,再走一步》中说:“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简单的一小步却是极大的跨越。人生总有无数的坎要跨越,跨过去了是成功,你会为此感到骄傲;跨不过去也并不意味着失败,因为你会从中获得成长。

    请围绕“跨越”这一主题,在任务A、B中任选一个,自拟题目,完成写作。

    任务A:说说你在成长过程中经历过怎样的“跨越”,有怎样的感受,写一篇叙事类文章。
    任务B:你的朋友小杨缺少“跨越”的勇气,请你给他写一封信,鼓励他大胆尝试。

    要求:按文体要求作文;不少于5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