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巴中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4-05-09 浏览次数:12 类型:期末考试
一、 现代文阅读。
  • 1. (2023高二上·巴中期末) 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各题。

    材料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具有极强的实践影响,包括对当时社会变革的历史影响和对当下理论创新的现实影响。

    驻足远眺是阔步前行的前提。客观地审视时代和全面地正视自我是科学研判时代方向和自我方位的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把世人的焦点从对“两个凡是”政治口号的盲从中拉回到实事求是的实践上来,使得全党和群众的思维视角重返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正轨;奋斗基点重回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伟大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历史影响在于,它迅速引爆了一场以真理标准大讨论为核心的思想解放活动,并以此助推了拨乱反正的深入开展。它不仅在理论上实现了新突破,把形而上的学术盲从拉回到形而下的生活实践,更在于实践上完成了大作为,拉启了真理标准思想讨论的活动大幕,为后继的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做足了思想准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和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实践检验不可能一次完成,一劳永逸”。《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现实影响在于启迪和引导后人持续理论创新、继续伟大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天地之心、立生民之命,是实践的理论、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伟大的理论,是全党和各族人民奋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历史不会终结,实践会继续前进。没有理论创新,就没有实践的发展。没有持续的理论创新,也就不会有持续的实践发展。因此,理论创新永远在路上。重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原著的意义也在于接续理论创新继续伟大实践,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中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朱中原、黄明明《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旨趣与影响》,有删改)

    材料二

    人类所进行的每一次具体实践,无论其广度是多么宽泛,也决不能一次遍涉宏观世界的全部,而总是其一个局部。公元前3世纪欧几里德提出内三角和等于180度的定理,当时实践检验确是真理,于是人们断然认为它“放之四海皆准”。可是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将其真正放入“大海”,却不那么“准”了:在负曲率的空间让位于罗巴切夫几何,在正曲率的空间让位于黎曼几何。为何?原来检验其为真理的实践,并非所有空间,而仅仅是“零曲率”的空间,即不是“四海”而是一个个“湖泊”。

    人们的每一次具体实践无论多么深入,决不会一次涉足微观世界的底层,而总是其一个层次。恩格斯曾指出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当时实践证明这确是真理,于是人们便认为这已揭示出生命现象的底蕴。到20世纪中叶,沃森和克里克通过实验发现了DNA螺旋结构,使生命现象的研究一跃深入到分子水平。由此可见,任何具体实践只能是复杂世界的一个认识层次。而这种层次性就表明一次具体实践只能检验现阶段的真理问题,随着实践的不断向前推进,新的阶段的真理,就需要新的阶段的实践来检验了。

    有道是:一眼望不穿天下事,一网打不尽海中鱼,一书写不尽世上理,此之谓也。可见,以为只要被一时一事一处的实践检验为正确的认识,就是逾千古而不变、放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这既有碍于实践的创新,也有碍于理论的创新或者真理的向前发展。

    列宁告诉我们,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确定无疑的,而人们的实践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在一定历史阶段会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因此,应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实践标准,即使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上已被实践证明是真理,也是有限度的,还必须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

    今天,有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更要以一次次勇于不断创新的无数实践来检验真理的科学性与正确性,以推动真理不断向一个又一个更高层次的创新发展,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董树君《改革与创新背景下对“实践观”的新思考》,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开启了真理标准大讨论的思想解放活动,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在于它直接推进了改革开放的历程。 B . 今天持续的理论创新与持续的实践创新都受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深刻启迪,可见其影响的深远而持久。 C . 科学发展证明人类每次具体的实践既不能一次就广泛地普遍涉及全部宏观世界,也不能一次就深入地涉足微观世界的所有层次。 D . 世界上没有逾千古不变、放四海皆准的永恒真理,因为实践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接受实践检验的真理也会不断向前发展。
    2. (2) 根据材料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客观地审视时代和全面地正视自我,科学研判时代方向和自我方位,推动了时代阔步前进。 B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从理论上实现新突破,也从实践上完成大作为,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做足了思想准备。 C . 罗巴切夫和黎曼以自然中的“湖泊”证明欧几里德提出的内三角和等于180度这一定理有时代局限性,说明真理是不断发展的。 D . “一眼望不穿天下事”说明被一时一事一处的实践检验为正确的认识并非逾千古不变、放四海皆准,理论创新永远在路上。
    3.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先总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强大影响,再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具体阐述,最后总结强调重读的重大意义。 B . 材料一从文章的历史影响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具体成就两方面证明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C . 材料二运用事实论证从人们对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科学认识阐述了实践不断向前推进,新阶段的真理需新阶段的实践检验。 D . 材料二引用俗语说明了一事一时的实践不能检验不断推进的真理,通俗易懂;用理论论证说明实践不断发展,增强了说服力。
    4. (4) 材料一第二段使用“引爆”“拉回”“拉启”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
    5. (5) 华为的成功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新时代应如何推动科技创新?请结合相关链接和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相关链接】

      苹果作为全球最大的科技公司之一,一直以来都凭借其独特的设计、创新的产品和强大的品牌影响力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特别是在智能手机等领域是偶像级的存在。面对苹果,有的企业选择错位发展策略,在苹果的后面亦步亦趋;而华为则依靠庞大的研发团队和持续的科研投入,在5G技术、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领域不断探索实践,取得创新突破,不断推出高端的产品和领先的技术。截至2022年底,华为在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权专利超过12万件,专利许可收入为5.6亿美元,正在挑战苹果在全球的垄断地位。

  • 2. (2023高二上·巴中期末) 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嘱咐

    孙犁

    水生的家在白洋淀边上。太阳平西的时候,他走上了通到他家去的那条大堤。

    家近了,他想起许多事。父亲确实的年岁忘记了,是不是还活着?父亲很早就有痰喘的病。还有自己的女人,正在青春,一别八年,分离时她肚子里正有一个小孩子。房子烧了吗?

    田野里没有一个人,风有些冷了,他打开大衣披在身上。他从积满泥水和腐草的水洼望过去,微微可以看见白洋淀的边缘。

    黄昏时候,他走到了自己的村边,看见房屋并没有烧,街里很安静,这正是人们吃晚饭,准备上门的时候了。

    他在门口遇见了自己的女人。她正在那里悄悄的关闭那外面的梢门。水生热情地叫了一声:

    “你!”

    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子去抽抽搭搭地哭了。水生看见她脚上那白布封鞋,就知道父亲准是不在了。两个人在那里站了一会儿。还是水生把门掩好说:“不要哭了,家去吧。”他在前面走,女人在后面跟,走到院里,女人紧走两步赶到前面到屋里去点灯。水生在院里停了停。他听着女人忙乱地打火,灯光闪在窗户上,女人喊:“进来吧,还做客吗?”

    他走进屋里,女人从炕上拖起一个孩子来,含着两眼泪水笑着说:

    “来,这就是你爹,一天价看见人家有爹,自己没爹,这不现在回来了。”说着已不成声音。水生说:

    “来!我抱抱。”

    那孩子从睡梦中醒来,好奇地看着这个生人。女人转身拾掇着炕上的纺车线子等东西。

    水生抱了孩子一会,说:“还睡去吧。”

    女人安排孩子睡下,盖上被子。

    女人要端着灯到外间屋里去烧水做饭,望着水生说:

    “从哪里回来?”

    “远了,你不知道的地方。”

    “今天走了多少里?”

    “九十。”

    “不累吗?还在地下溜达?”

    水生靠在炕头上。外面起了风,风吹着院里的那颗小槐树,月光射到窗子上来。水生觉得这屋里是很暖和的。

    女人在外面拉着风箱说:

    “真的!你想过家吗?”

    水生说:“想过。”

    “在什么时候?”

    “闲着的时候。”

    “什么时候闲着?……”

    “打过仗以后,行军歇下来,开荒休息的时候。”

    “你这几年不容易呀?”

    “嗯,自然你们也不容易。”水生说。

    “嗯?我容易,”她有些气愤地说着,把饭端上来,放在炕上,“爹是挺不容易的一个人,他不能看见你回来……”她坐在一边看着水生吃饭,看不见他吃饭的样子八年了。水生想起父亲,胡乱吃了一点,就放下了。

    “怎么?”她笑着问,“不如你们那小米饭好吃?”

    水生没答话。她拾掇了出去。

    回来,插好了隔山门。院子里那挤在窝里的鸡们,有时转动扑腾。孩子睡着了,睡得是那么安静,那呼吸就像泉水在春天里的阳光里冒起的小水泡,愉快的升起,又幸福的降落。女人爬到孩子身边去,呆望着孩子的脸。好像从来没有见过这个孩子,好像不曾在这孩子身上寄托了一切,好像她并没有常常在深夜醒来,向着那不经事的孩子,诉说着翻来覆去的题目:

    “你爹哩,他到哪里去了?打鬼子去了……他拿着大枪骑着大马……就要回来了,把宝贝放在马上……多好啊!”

    水生看着她。离别八年,好像并没有老多少,头发虽然乱些,可还是那么黑。脸孔苍白一些,可两眼里的光还是那么强烈。

    夜深了,大街的高房上有人高声广播:

    “民兵自卫队注意!明天,鸡叫三遍集合。带好武器,和一天的干粮。”在这样降落霜雪严寒的夜里,一只粗大的喇叭在热情地呼喊。

    “他们要到哪里去?”水生机警地直起身子来问。

    “准是去胜芳。这两天,那里很紧!”女人一边细心听,一边小声地说。

    “他们知道我们来了。”

    “你们来了?你要上哪儿去?”

    “我们是调来保卫冀中平原的。”

    “你能在家住几天?”“就是这一晚上。我是请假绕道来看你。”

    “为什么不早些说?”

    “还没顾着啊!”

    女人呆了。她低下头去,又无力的仄在炕上。过了好半天,她说:

    “赶快休息吧,明天我撑着冰床子去送你。”

    鸡叫三遍,女人就先起来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把孩子叫醒,穿的暖暖的,背上冰床,锁了梢门,送丈夫上路。出了村,她要丈夫到爹的坟上去看看。水生说等以后回来再说,女人不肯。她说:

    “你去看看,爹一辈子为了我们。八年,你只在家里待了一个晚上。你出去打仗,是他一个老年人照顾了咱们全家。只怕一差二错,对不起在外抗日的儿子……是这个苦日子,担惊受怕的日子,把他老人家累死……”

    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水生抱着孩子,用大衣给她包好脚。女人轻轻地跳上冰床子后尾,像一只雨后的蜻蜓爬上草叶。用竿子向后一点,小小的冰床像离开了强弩的箭。

    冰床跑进了水淀中央。太阳从冰面上生出来,冲开了雾,形成一条红色的胡同,铺到这里来;照在冰床上。女人说:

    “爹活着的时候常说,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开了这条活路,咱们就得活,不然我们就活不了。”

    “你应该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为别的事情分心,好好打仗。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

    在杨柳树环绕的丁家坞村边,水生下了冰床。他望着呆呆站在冰上的女人说:

    “你们也到村里去暖和暖和吧。”

    女人忍着眼泪,笑着说:

    “快去你的吧!我们不冷。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胜利的消息。”

    一九四六年于河间

    (选自《白洋淀纪事》,有删改)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家近了,水生“想起许多事”,这些内容除了表现他对家人的牵挂,还说明这些年与家人音讯基本断绝。 B . 见到水生,女人先是笑,后是哭泣,这一看似矛盾的细节真实表现了女人突然见到丈夫悲喜交加的心理。 C . 水生靠在炕头上,觉得这屋里很“暖和”,“暖和”既指屋子的温暖,也暗示了水生此刻对亲情的感受。 D . 父亲虽然不理解水生的选择,但依然支持水生出去“打开一条活路”,表现了老一代农民的忠厚与善良。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夜团聚和再次送别是小说的情节主线,作者在看似自然平淡的情节推进中,表现了人物情感的波涌和起伏。 B . 小说主要是通过大量的外貌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同时又通过人物对话,刻画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C . 文中画线句子的比喻令人遐想,与其说是描写孩子,不如说是在表现久别重逢时水生妻子内心强烈的幸福感。 D . 小说结尾部分描写了冰床在水淀上飞行和太阳光冲开浓雾,这些景物描写不仅充满诗意,而且富于象征意蕴。
    3. (3)  作为革命战争年代普通劳动妇女的代表,水生妻子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 (4) 在班级读书会上,有同学提出本文的标题改为“归来”更好。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二、 古代诗文阅读。
  • 3. (2023高二上·巴中期末)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各题。

    材料一: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东夏之命①,古今之法,言异而典殊,故古之命多不通乎今之言者,今之法多不合乎古之法者。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至,法虽今而至,犹若不可法。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濂水。漉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夫不敢议法者,众庶也;以死守者,有司也;因时变法者,贤主也。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馍镖;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注】东:指东夷,东方少数民族。夏:指华夏,中原各国。命:名,指事物的名称。

    材料二: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鲧、禹、汤、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②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不用于今也。

    (节选自《韩非子•五蠢》)

    【注】楚国,又称荆、荆楚。

    1. (1)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荆人弗知A循表B而夜涉C溺死者D千有余E人F军惊G而H坏都舍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为,意思是因为,与《五石之瓠》中“吾为其无用而搭之”的“为”意思相同。 B . 寿民,指长寿的人,“寿”与《老子》中“死而不亡者寿”的“寿”意思相同。 C . 上古,一般指在文字记载出现以前的历史时代,文中所指的是尧舜禹为君王的时代。 D . 不期修古,指不要照搬老办法,应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变革,“期”是希望的意思。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先王现成的法令制度不能盲目效法,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就会犯楚国人袭击宋国时的错误,就像病症变了而药不变从而使人短命。 B . 与老百姓不敢议论法令,官吏死守成法不同,贤能的君主能因时变法,他们的法令都不一样,正如对良剑千里马应不务虚名而求实效。 C . 有巢氏发明在树上搭窝棚来避免遭到伤害,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烧烤食物,他们得到当时人们的爱戴,却受到后世鲧、禹的耻笑。 D . 徐偃王施行仁义的政策,不少国家割地给徐国并朝见徐偃王,这引起了楚文王的猜忌,害怕徐国会危害到自己,便出兵灭了徐国。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②古者文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

    5. (5) 材料一提出了“不法先王之法”的观点,后人为什么不能全面效法先王之法?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
  • 4. (2023高二上·巴中期末)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各题。

    阳关①

    宋•寇准

    塞草烟光阔,渭水波声咽。春朝雨霁,轻尘歇、征鞍发。指青青杨柳,又是轻攀折。动黯然、知有后会甚时节。

    更尽一杯酒,歌一阕。叹人生,最难欢聚易离别。且莫辞沉醉,听取阳关彻②。念故人、千里自此共明月。

    [注]①“引”是词体的名称。宋代,多取唐五代轻便短小的“令曲”,漫衍其声,翻成新调,称之为“引”。“阳关引”此调始于宋代寇准之词作,依据唐代王维《阳关曲》而作。②歌曲的最后一遍为“彻”。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边塞的青草茫茫无际,渭水波涛发出呜咽之声,写景远近结合,有色有声。 B . 春天的清晨细雨初停,尘土不扬,柳色青青,渲染出送别时伤感的氛围。 C . 下片结尾两句融情于景,与《春江花月夜》“江月年年望相似”寄托情感相同。 D . 本词化用了前人的诗意,由眼前设想未来,叙说错落起伏,抒情绵邈深婉。
    2. (2) 这首词与李白《将进酒》都描写了劝人饮酒的场景,二者所抒发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 5. (2023高二上·巴中期末) 名篇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两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着相似的意境。
    2. (2) 在影视中,蒙太奇镜头将不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往往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效果,高适的《燕歌行》中“”两句也用蒙太奇镜头写出久戍之苦和两地离情深重。
    3. (3) 小刚阅读《红楼梦》,当他读到贾宝玉前世是女娲补天剩下未用的一块顽石时,不由得想到了《李凭签筷引》中““”两句。
三、 语言文字运用。
  • 6. (2023高二上·巴中期末) 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各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一些情形,如被告知或者声明一些情况,却并没有给我们提供理由或者原因。对此,我们不要忽略相关信息,特别是那些有可能会推翻结论的反例信息。有个叫阿拉斯的年轻女孩,要贷款买一套公寓。她的观点如下:

           该给自己买一套公寓的时候了,我使用的这个贷款甚至不需要我支付首付款,利息也很低,并且随着我的逐月偿还,利息还会更低。另外,我已经非常厌倦租房的生活了,我真的很需要一个自己的空间,并且每个月还钱的数目也低于租房的租金。过去的两年里,房价一直在飙升,所以今后我就是卖掉这套公寓也会赚钱。现在我确实有点捉襟见肘,但我可以通过信用卡支付来渡过这个难关。

           如果房产泡沫全面爆发而房子的价格持续走低,并且短期贷款的利息远远超过一般人的支付能力,那么这个名叫阿拉斯的女孩,以及数以万计的与她有同样际遇的人,也可能会破产。通过阿拉斯的观点,使我们不难看出她显然忽略了自己的财务状况,并且对市场应有的调查。

    1. (1) 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加以修改。

      通过阿拉斯的观点,使我们不难看出她显然忽略了自己的财务状况,并且对市场应有的调查。

    2. (2) 阿拉斯的观点里隐含她怎样的推理?请简要梳理。
  • 7. (2023高二上·巴中期末) 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作者的个性给作品灌注了生气,作品中总要渗透着作者自己的思想、情绪、意志,总要打上作者自己人格上的印记。“文如其人”在这个意义上是值得信任的批评戒条。文风的形成与人的性格特征的形成是一个人生活阅历实践同一进程的产物,两者互相影响,具有相关性,自然导致文如其人的现象。尽管作者所言之物可以饰伪,但其言之格调则往往流露本性。狷急人之作风,不能尽变为澄澹,豪迈人之笔性,不能尽变为谨严。李白敢于在皇皇朝堂之上让皇帝宠臣高力士亲手为自己脱靴,而读者在展读其“____,____”的人生宣言时,焉能不为他的人文如一拍案叫绝?一个人既然要为文,甚至是有些难以使其文不如其人的。因此,从总体上看,大多数作者的人品与文品是( )的。

    1. (1) 将下列词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 )
      A . 雷同 B . 统一 C . 亦步亦趋 D . 不谋而合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语段的逻辑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 (3) 请在文中横线处写出引用的李白诗句,要求符合语段表达逻辑,引用正确完整。
四、写作。
  • 8. (2023高二上·巴中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班级拟举行一次辩论赛。正方的辩题是“知易行难”,即在生活中,难的不是明白一个道理,而是去如何践行这个道理,相比于“知”,难在“行”;反方的辩题是“知难行易”,即只要认清了一个道理,践行也就变得容易了,相比于“行”,难在“知”。

    这个辩题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从正反双方中,任选一方的立场写一篇文章,在批驳对方的基础上阐明己方观点。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