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眼前云浪留痕的天空、草花烂漫的大地、绿树丛中婀娜多姿的乡村,宛如一(fú)渐次舒展的长轴画卷。四野苍翠的群山,勾(lè)出这方山水的美丽轮(kuò):说是山,似乎有些夸张,这里的山很温柔低调,更不无任性与傲慢;低矮而平滑的山丘,到处生长着蓊蓊郁郁的松柏树,林间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②这个季节,最引人注目的该是那一片片娇羞滴滴、含情脉脉兀自绽放的梨花。梨花一如早春的雪光。她那不娇不恬、一尘不染的朴素情怀,那不喧(xiāo)造作、平静温婉的性格,无不给那些寄情山水的真诚诗人以魂牵梦萦的期待。
③徘徊花下,你偶尔会听到镰锄碰撞的响声。循声望去,你会发现那些勤劳淳朴的农人,三三两两在各自房前屋后的梨树下。小心翼翼地给庄稼除草、施肥,与拔节的麦苗亲切对话,倾听雾和土壤的朦胧叹息。枝头飘零的花(bàn)落在他们的头上、衣襟上、眉梢上、唇上……
④这时村口的高音喇叭里传来“你不到来花不开”的歌曲,歌声在柔柔的花香里回荡,在我们心里流淌、澎湃。此情此景,不就是我一生中苦苦问寻的香格里拉吗?到底是谁的(yān)然一笑盛开了如絮的梨花涂染了天边的朝云?到底又是谁的看护让这片温润的土地花香鸟语、一片明朗?
(选自《绽放在心中的那片梨花》,有删改)
①一(fú) ②勾(lè) ③轮(kuò)
④喧(xiāo) ⑤花(bàn) ⑥(yān)然
①痕(A.hén B.héng) ②轴(A.zhòu B.zhóu)
③脉(A.mài B.mò) ④翼(A.yì B.jì)
⑤湃(A.bài B.pài) ⑥看(A.kān B.kàn)
“和”是形声字。甲骨文写法为“命”,从龠yuè(口吹排箫),禾声。《说文解字·口部》曰:“和,相应也。从口,禾声。”
①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 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一代青年矢志奋斗”,聆听教诲,我们应牢记:新时代中国青年要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
②一往无前,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 奋斗的道路往往荆棘丛生、充满坎坷。 强者,总是从挫折中不断奋起、永不气馁。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 坚持艰苦奋斗,不贪图安逸,不惧怕困难,不怨天尤人,广大青年一定能依靠勤劳和汗水开辟人生和事业前程。
③奋发有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开拓者。 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开拓创新的人们。 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广大青年要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创业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④心系家国,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奉献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数人生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____,____,____。____,____,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⑤让我们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毫不畏惧面对一切艰难险阻,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新时代中国青年必能用青春的能动力和创造力激荡起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①青春的能量也才能充分迸发
②广大青年要争当伟大理想的追梦人
③青春的光谱才会更加广阔
④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⑤只有当青春同党和人民事业高度契合时
材料一:
①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②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材料二:
王冕者,诸暨①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踏田者,父怒,挞②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而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③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④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节选自宋濂《宋学士文集》)
【注】①诸暨:今浙江境内。②挞:用鞭棍等打人。③长明灯:佛像前昼夜不熄的油灯。④韩性:元末大学者。
B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C.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D.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②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甲】筹笔驿① 【乙】筹笔驿
[唐]李商隐 [唐]罗隐
猿鸟犹疑畏简书② , 风云常为护储胥③。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⑦东讨⑧尽良筹。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④。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管乐有才真不忝⑤ , 关张无命欲何如? 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⑨冠剑⑩恨谯周⑪。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⑥。 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注】①筹笔驿:在今四川省广元市北,相传诸葛亮出兵攻魏,曾在这里筹划军事。②猿鸟犹疑畏简书:诸葛亮治军以严明称,这里意谓至今连鱼鸟还在惊畏他的简书。疑,惊。简书,指军令。古人将文字写在竹简上。③储胥:指军用的篱栅。④传车:古代驿站的专用车辆。⑤真不忝:真不愧。诸葛亮隐居南阳时,每自比管仲、乐毅。⑥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往年曾谒锦里的武侯祠,想起他隐居时吟咏《梁父吟》的抱负,不曾得到舒展,实在令人遗憾。⑦北征:指攻打曹操。⑧东讨:指攻打孙权。⑨两朝:指刘备、刘禅两朝。⑩冠剑:指文臣、武将。⑪谯周:蜀臣,魏将攻蜀时谯周力劝刘禅降魏。
中国古诗词博大精深,有表达乐观进取人生态度的名句,如李白《行路难》(其一)中“长风破浪会有时,”,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病树前头万木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天涯若比邻”;有巧托月亮意象借景抒情的名句,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但愿人长久,”,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回乐烽前沙似雪,”;还有妙用修辞手法增强情感的名句,如李白《送友人》中运用比喻的“,落日故人情”,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运用拟人的“,两山排闼送青来”,刘禹锡《秋词》(其一)中运用对比的“自古逢秋悲寂寥,”。
A在上梁山之前曾是经略府提辖,因救民女金氏而打死当地恶霸镇关西,为避祸在五台山文殊院出家为僧,之后在寺院因酒后闹事,携智真长老的推荐书信往投东京大相国寺,在东京大相国寺守菜园期间偶遇B,并与之结下深厚的友谊,后来在B蒙冤受难之际救下 B,直到后来遇到C,与曹正等人夺得二龙山并做头领,在三山聚义大战呼延灼后,同其他人一起上了梁山。 征方腊归而安歇于杭州,应“听潮而圆,见信而寂”坐化于六和寺。
折耳根,匍匐在舌根的乡情
①我是吃折耳根长大的。
②在我的记忆中,每到春天,我的家乡漫山遍野都是折耳根的身影,就连扑到脸上的风,也夹着浓郁的腥香,熏得人食欲空前膨胀。于是,那些刚羞答答地从泥土里探出尖尖头来呼吸新鲜空气的折耳根,就会成了吃货们的猎物,被无情地从泥土深处拔起,填充了胃壁的褶皱。
③那时候,大人们有忙不完的活儿,挖折耳根这个光荣而神圣的使命自然地就落到了小孩儿身上。
④牵着老黄牛,拎着竹篓,拿把小铁撬,哼着不知名的歌谣,在草丛或庄稼地里寻觅那一株新绿。枯燥的童年生活,就多了一缕浓郁的馨香。
⑤刚打春时,折耳根还没完全钻出地面,只有一小段紫红色叶尖露了个头。这时折耳根对生的叶片还未完全张开,但只要是山里人都知道,正是这种折耳根,最为爽脆鲜美,芳香扑鼻,而且它节长、毛少、根茎白嫩肥胖,好打理。而那些完全张开或半张开叶片的折耳根,往往地下根茎已开始老化,口感和腥香都远不及前者了。
⑥农村孩子生来就对草木有特殊的敏锐度。哪怕在寒风凛冽的初春,哪怕地面上还见不到折耳根的身影,我们也能准确地找到折耳根,并且知道什么地方的折耳根更鲜美肥胖。在那些潮湿的田边地角,半蹲着身子,手持小铁撬,顺着泥缝里冒出的一星紫红插进去,用力把泥土摇松,另一只手提起折耳根的顶部轻轻一拉,一根又粗又长的折耳根就成了囊中之物了。在一些空旷地带,一锄下去,就是好几根。每每拎着满满一篓折耳根,心底都会有种莫名的成就感,仿佛是凯旋的将士,雄赳赳气昂昂地赶回家向大人们邀功。
⑦折耳根的腥香味很重,吃不惯的人,会受不了它浓浓的腥味,掩鼻作呕。但对于喜爱它的人来说,它却是脆嫩爽口、酸辣稍甜、芳香扑鼻的天然美味。摘了须,用清水清洗干净,折成小段,撒入盐巴,拌上红油、酱油、醋、白糖,就是一盘可口开胃的下饭菜。白生生的根,脆嫩嫩的叶,裹上红通通的辣椒油,微微蜷曲着身子,匍匐在白花花的米饭上,不仅是肠胃的佳肴,更是视觉的珍馐。席间,只要腥香四溢的凉拌折耳根一上桌,往往眨眼之间就会被一扫而光,吃的人还意犹未尽。
⑧因小时候吃野生折耳根多,又都是在春节期间,所以总会把折耳根与过年联系起来。在外地漂泊的那些日子,一到过年,就会想到折耳根。想到家里那张斑驳的木桌上,它妖冶地盛放着,勾起了我无处搁浅的乡愁。
⑨记得2002年时,在深圳福田的一家川菜馆门前,蓦然见到折耳根几个字,全身的馋虫一只只复活过来,蜇得我忘了形。一向只吃路边摊的我,顾不得看标价,快步冲进装修奢华的饭店,急不可耐地点了份凉拌折耳根。菜上来时,虽然不如我所想象,但那几根又瘦又老的根茎,却也有几分折耳根的模样。我拿起筷子,咂着嘴,吱溜一声,和着口水一起,前面还没到肚子,后面的碟子却空了……回头想想,这十八块钱,我除了咂到一嘴酱油,还真没品出个折耳根的味儿。
⑩后来,定居重庆,可以天天见到折耳根,餐餐吃着折耳根,不再为了那一缕腥香而魂牵梦绕,可算是圆了梦。却不知为何,往往在大快朵颐时,心底无来由地一阵阵抽痛,那折耳根与唇齿的亲吻,也跟着变得寡淡无味了。对于这种徒增的烦恼,我认为是重庆与老家的折耳根不一样。在重庆吃到的折耳根,都是人工种植的。
⑪后来,我又走过了不少地方,也吃过不少折耳根,甚至这两年,在广东的菜市场和超市,都能买到折耳根。而且,生吃凉拌折耳根也成了普遍的做法。但,我的心底,始终浮动着一根不同的折耳根,令我难以忘怀。
⑫折耳根,就是那匍匐在舌根的乡情。它让我时时反刍着,不忘对故乡的依恋,对亲人的牵挂,对幸福当下的珍惜!
(选自瑞文网,有删改)
家乡味 | 小时挖折耳根,凯旋归来童年乐 | |
① | ||
折耳根,匍匐在舌根的乡情 | ||
② | ||
异地味 | ③ | |
广东买折耳根,想人非非勾乡情 |
①于是,那些刚羞答答地从泥土里探出尖尖头来呼吸新鲜空气的折耳根,就会成了吃货们的猎物,被无情地从泥土深处拔起,填充了胃壁的褶皱。 (修辞角度)
②我拿起筷子,咂着嘴,吱溜一声,和着口水一起,前面还没到肚子,后面的碟子却空了……回头想想,这十八块钱,我除了咂到一嘴酱油,还真没品出个折耳根的味儿。 (描写角度)
材料一:
翠云廊是古蜀道的一段,位于四川广元市剑阁县和绵阳市梓潼县,以剑阁县部分为主体部分。剑阁县的翠云廊已建成国家ААААА级风景区。
据统计,剑门蜀道有古柏12351株,其中剑阁境内7886株,梓潼496株,昭化144株,阆中17株,南江3808株。翠云廊剑阁段现存古树7803株,其中古柏7778株,古柏平均树龄1050年,最“年长”的“剑阁柏”和“帅大柏”树龄约2300年。
材料二:
①古人为什么要植这么多古柏呢? 一是植树表道,起路标作用;二是以树计里,有里程碑的作用;三是保护道路,防止雨水冲刷路基;四是便于修栈道就近伐木取材;五是为行人提供行路方便,遮阴避暑。
②翠云廊古柏能留存,与历代严令保护有很大关系。 自有驿道和行道树以来,老百姓便以护路爱树为己任。历代统治者也都很重视对驿路驿树的保护。
③秦汉至唐就设有专人管理,北宋颁布了管理行道树条例,据《宋史》记,南宋时还发布了“禁四川采伐边境林木”的诏令。 明代又有“官民相禁剪伐”的政令。 史载明正德年间,剑州州官在交接任时,相互要清点行道树,把植树护路的情况作为一项政绩来考核,作为升迁的重要标准之一。 清代官府还常派差役沿路巡察护树情况。
④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十分重视对翠云廊古柏的保护,采取果断措施,禁止任何人砍伐,颁布了古柏管理条例,还先后三次清理登记、挂牌编号;对枯萎和处于危险环境的古柏进行了加固维护;每年都要进行群众性防病、治虫、补植幼柏等工作。
材料三:
2023年7月2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翠云廊古蜀道。 他听取古蜀道和翠云廊整体情况介绍,沿古道步行察看千年古柏长势,详细询问历史上植柏护柏情况。 他指出,这片全世界最大的人工古柏林,之所以能够延续得这么久、保护得这么好,得益于明代开始颁布实行“官民相禁剪伐”“交树交印”等制度,一直沿袭至今、相习成风,更得益于当地百姓的世代共同守护。 这启示我们,抓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搭建好制度框架,抓好制度执行,同时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巩固发展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临行前,他嘱咐当地负责同志,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
材料四:
①翠云廊,不仅是中国艺术的珍品,而且是全世界的瑰宝。 “蟠根惊窜蟒,弱干识栖凤”“老柏参天合,人行翠幄中”“翠云坠蹬道,尤爱柏参天”。 苍劲的身躯,留存了古朴风韵;翡翠的情怀,染绿了人们的胸襟。 漫游在翠云长廊中,踏着古老的石板蜀道,想秦关汉月,吟唐风宋韵,怀历史之苍茫,感岁月之悠长。
②翠云廊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自然资源和生物资源。科学家称古柏为“森林化石”,文物专家则视之为“蜀道灵魂”“国之珍宝”,文人墨客比之为“绿色长城”。 外国专家赞之为“举世无双的奇观”“古代陆上交通的活化石”“比欧洲罗马大道优美”,是“世界文化遗产”等。
(以上四则材料均选自《广元日报》)
成功大多是在经历多次失败的基础上获得的。啄木鸟每天会将一棵棵大树从根到梢检查一遍,敲打一通,不停地尝试,以找到里面的虫子。试错是啄木鸟每天必须进行的工作,我们的生活、学习亦是如此,只有挥别错的才能遇见对的,关键是要在过程中学着不放弃。
请你根据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④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