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时期 | 武则天统治时期 | 开元时期 |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减轻刑罚;减轻人民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 大力发展科举制;继续推行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 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注重文教 |
曲辕犁将以前的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使犁架变小变轻,且便于调头和转弯,节省了人力和畜力 |
①唐朝后期,统治腐朽,人民赋役繁重
②黄巢率领起义军,转战南北,攻入长安,建立政权
③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① | 政治局面:重新实现统一 |
制度创新:② | |
边疆管理: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 |
民族关系: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民族交融 |
材料一:太子杨勇用金玉装饰自己的铠甲,隋文帝知道后严厉批评他:“自古以来的帝王,从没见过奢侈华贵而能长治久安的。你身为太子,应当以节俭为重。”
材料二:唐太宗上台后确立了抚民以静的统治路线。实行减轻百姓负担;劝课农桑,不夺农时;释放僧尼宫女,繁衍人口等措施。使百姓能戮力生产,耕作有时,故使社会经济在较短的时间内得以恢复和发展。
——摘编自周方高《略论盛世的形成与历史影响》
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于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性,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摘编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一:唐朝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一方面,唐朝政府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促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空前颇繁;另一方面,外国使节、留学生把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扩大了中华文化圈的影响,对古代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奈良的贵族……举凡学术、技术、文艺、音乐以及佛教和佛教庙宇的建筑、雕刻、绘画以及有关服饰、器皿、生活方式都在学唐朝。他们的头脑一刻也不忘记“在唐国”。只要是唐朝的东西,无论什么都要尽快地引进来,这是企图让人们看到,日本也是不亚于唐朝的国家。
——中国史学家周一良《中日文化关系史论》
材料四:唐朝时期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人们不再仅仅是商人和士兵,还有为寻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使者、学者、僧侣等人员,每年都有大批外国客人前往长安……中国大量先进的技术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到其他国家……同时,佛教、景教各自迎来了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机会,中外的双向互补交流达到鼎盛。
——摘编自胡柏翠《兴盛的唐朝旅游活动及其历史影响》
材料一: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一方面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另一方面设置转运使,把地方的财政权收归中央,除各州留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
——摘编自七下历史教材
材料二:北宋统一以后,南方战乱少,人口迅速增长,突破了1亿,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这时的耕作技术也日益精细化,出现了“秧马”等新农具……南方劳动人民因地制宜,在山地丘陵、江河湖沼边开垦出各种良田。宋真宗时,调拨了3万斛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种到江淮、两浙地区播种,为稻米产量的提高和多熟种植创造了有利条件,稻米开始成为我国南方居民的主食。
——摘编自《中国历史》
材料三:随着北宋经济重心的逐渐转移,南方商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少数民族不再排斥民众的经商活动,这为边疆地区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经济重心的转移使得北宋纸币相继顺延至东南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基本上颠覆了朴素的物物交换的贸易模式;同时还为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带去了丰富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大大推动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高欣、刘良《北宋经济重心转移对少数民族的影响》
材料一:
唐朝 | 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360卷经典、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 |
北宋 | 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钱物,史称澶渊之盟。 |
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当时在宋与辽、西夏的边界处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进行商业往来。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
材料二:唐宋时期,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虽有战有和,但也使得各民族之间在更大范围内得以交融。伴随着民族之间的交融及相互之间的文化交流,使得封建制度一步步向北方延伸,对以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