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娃,葫芦娃,一根藤上七朵花,小小树藤是我家,啦啦啦啦……”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正是童年经典动画《葫芦娃》的主题曲。动画片《葫芦娃》给我们的童年留下了很多美好回忆。近日,一位研究者推测葫芦娃来自云南,这一新奇的观点使这部童年经典之作重回我们的视野。葫芦娃来自云南这个观点最早出自一道高中地理试题。在浙江省某次高中联考的地理试卷中,命题人以《葫芦娃》动画为题干,要求考生根据图中的建筑、地形、生物分析其所在地区的地理特征,这也成为我们研究葫芦娃出身地的重要线索。
首先是建筑。动画片中,老爷爷居住的房屋为人字形尖顶茅草屋。一个地区的房屋建筑,特别是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形成,是当地居民在长期生活过程中逐渐适应气候、地形、地质等条件后的结果,也是人类适应自然地理环境的具体表现。这种人字形尖顶房屋之所以出现,主要是因为当地的特殊气候。我国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特别是每年夏季雨季来临时,降水更是丰富。所以当地民居的屋顶普遍设计成人字形斜坡,利于降水时雨水快速排出。此外,由于纬度较低,我国南方地区在夏季受到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容易形成高温少雨的“伏旱”天气,人字形屋顶增加了房间上部的空间,形成隔热层,使得屋内能够相对凉爽。
其次是地形、地貌。《葫芦娃》动画中,妖精所住的山洞里有许多吊垂下来的钟乳石。地面上也石峰林立、峰丛矗拥、崎岖不平,这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而云贵高原是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广的地区。喀斯特地貌奇异诡谲的特点,完美契合了妖精洞府的氛围,导致其“出镜率”颇高。
另外,动画中出现的蛇、蝎子、穿山甲等动物也可作为凭据。云南省被誉为“动物王国”和“物种基因库”,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根据《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的最新统计数据,云南省拥有35581种生物,在我国省份中位列第一名。云南省内因横断山脉穿过,形成了高山峡谷密布、江河湖泊纵横的地形,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发展。例如,穿山甲通常生活在山区森林、灌丛或林灌的各种环境中,云南境内因海拔不同而形成的各种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树竹丛和灌草丛等都是穿山甲喜爱的活动地。《葫芦娃》如果以云南为背景,出现穿山甲也就不足为奇了。
葫芦分布广、生存能力强、用途多,既可食用,又可以制作成各种形状的容器。因此,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社会,葫芦理所当然地与人们结下不解之缘,甚至成为一种灵物,受到人们的崇信。如《诗经·大雅》中有“绵绵瓜腿,民之初生”之语,这是我国将人类起源与葫芦结合起来的最早记载,可见中华民族的葫芦崇拜历史之悠久。在物产丰饶的云南,人们长期靠采集丰富的瓜果为生,葫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一直起着重要作用,包括食用葫芦的果实、叶子,用葫芦制作成水瓢、酒葫芦乃至药壶,谚语“葫芦里装的什么药”正是对这一现象的反映。
葫芦还能被制成武器。云南彝族先民很早就以飞石索投掷石球作为狩猎工具。火药传入后,彝族人将火药、铅砂装入葫芦内,点燃后用飞石索掷往敌方,称为“火药飞雷”。
正因为葫芦与云南先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如此紧密,云南各民族在探寻“我们从哪里来”这一问题的过程中,都不约而同地将葫芦视为最早的祖先,形成了多种关于人类起源的葫芦神话。
除此之外,葫芦又与东西方神话中普遍出现的大洪水存在联系。彝族创世古歌《梅葛》记载:上古时期,一场大洪水使人类灭绝。洪水退去后,一对幸存的兄妹奉天神旨意成亲,生下一个葫芦,从中诞生了汉、彝、苗、藏等九族。基诺族的创世神话则稍有不同,声称这对在洪水中幸存的兄妹结婚后收到了神仙的葫芦籽,种出了一个大葫芦。他们打破了大葫芦,葫芦中走出了基诺、汉、傣等各族人民。傈僳族的创世神话也与之大同小异,称人类毁灭之后,天神发出长啸使天空掉下两个大葫芦,从中生出两个人祖,男的叫西沙,女的叫勒沙,他们结合生下九子九女,互相结为夫妇,生下了汉、彝、傣、藏、景颇、缅、纳西等各族人民。
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传说与希腊神话中丢卡利翁的故事颇为相似。丢卡利翁夫妇在宙斯发起的大洪水中幸存,受到女神忒弥斯的指引,将石头扔到自己身后来创造新人类,夫妇二人所丢的石头分别形成了男人和女人。对比之下,二者何其相似,区别只在于故事的核心分别是葫芦和石头。
综上所述,云南各民族的创世神话中都出现了葫芦,可见各族人民已经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葫芦崇拜文化。因此,《葫芦娃》中七个葫芦娃从七彩葫芦中诞生这一情节,灵感来源应该就是云南地区流传的葫芦创世神话,这也成为葫芦娃来自云南的又一有力证据。
(摘编自韩靖宇《“葫芦娃是哪里人?”浙江联考的这道题你会解吗?》)
图1 图2 图3
在半光明里继续写作
余秀华①
像是把头埋在水里,不顾及呼吸,一直游下去,永远找不到对岸,但是除了游动也别无选择。这样的状态是我的生活状态,也是我的写作状态:没有目的地写,不求甚解地写。至今,我依然无法给“诗歌”一个定义,哪怕是模糊的。但是我从来不觉得这是耻辱,如同光明充满了房间,而人依然无法说清楚这些光线的来龙去脉。加缪说世界是荒诞的,哪怕你有足够的理由反证,而反证的结果还是在荒谬的范畴里,所以与“荒诞”共处似乎也成了我隐隐约约的一种生存心理。
从2015年的春天起,我的名字似乎与诗歌产生了物理反应,而其实这不是我关心的问题。诗歌是一个人心灵最真实的部分,能有人喜欢,说明我们能共情,共情离知音相差甚远,也是我刻意避免的。但是,又恰好是这样的共情让我们似乎找到了伙伴,①一个人在深夜看星星的时候,还有人在别的地方同时在看,这无疑是一种安慰。2015年到现在,总有人问我有哪些变化,能够被人看见的变化我就不多说了,尽管这变化里还有想象的部分,我不做解释。
我个人能有什么变化呢?年岁的增长之外,生活的变化其实并没有多少影响到我内心的历程。前几年,世界的好意朝我扑面而来,我也张开双臂去迎接,去爱。这是我人生的一段不再重复的激情,因为是激情,就多少有些冲动,缺乏思考,特别是对自身的思考,当然有些明显的收获是摆到了台面上的,比如对人性之恶的认识。当我没有办法逃离,就只能选择共存,因为一直把自己定位于“演员”的身份,生命剧情的发展是我不能控制的,所以我一直处于被动的、消极的心态。好在,我所有的爱里面,对文字的钟情经久不衰,这是任何一段爱情都不能做到的。
几年前,加缪来到我的书架上。他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看到的生活就是我们想要的吗?我们应该如何生活?我理解的是,他并不一定是指“正当的生活”。什么是正当的生活?它是不是真的存在呢?没有一个狂妄之徒敢下结论。低头一想,一个人的生活几乎一眼就望到底了,还能做什么呢?比如一棵花儿在别的地方已经生长得很好,我却把它移植到我的院子里来,于它何益?于我,除了爱的证明,再没有别的。
这几年得到了赞美,也受到了很多侮辱,让我疼得夜不能寐。这是多么冤枉:我与这世界并没有多深刻的联系,凭什么我要承担无中生有的恶意?而其实我在内心里认为自己是肤浅的,连最基本的智慧都没有。好在我的生活根基还算牢靠,虽然我不停地在这个旋涡里打转,却从来没有脱离生活的本身。诗歌,无疑加固了这个生活的底座。
诗歌是什么,到现在我依旧不能给出一个答案,就像你问我爱是什么、宗教是什么一样。有答案的东西都能够解决,能够解决的东西多半不是精神上的东西。②朋友圈里大多数是诗人,每天都有新的诗歌产生,我们就如同一个工厂里流水线上的工人,这是多么荒诞。每个人都有话想说,但是怎么说都说不清楚内心的准确,这也许就是诗歌。
文字是一个人的心态。这时期你的心态如何,都会反映在文字里,你是悲伤的,文字就是悲伤的;你是安静的,词语之间就会溢出安静。怎么写好像都对,说诗歌有好坏,不如说一个人的灵魂是肤浅的还是深邃的,是高贵的还是臣服于尘世的。事到如今,想改變灵魂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应该向高贵的灵魂靠近,这应该成为一个人的自觉。
而现实生活中的我却是散漫的。我总是不想刻意追寻什么,只期望着本来要与我汇合的东西不紧不慢地朝我走来。而诗歌常常在我一天的散漫后,把我飄忽的心拉回肉身里,它也像一个隧洞,当我走进去时,洞口就闭合了起来,让我精心地梳理我的得失,成为我在尘世里的一处位置,尽管是徒劳无功,但是无用的东西在一个人的生活里也是至关重要的。
我原始的身份是农民,这是就我所处的位置、所从事的工作和社会地位而言的。某一日,我突然悟到:身份也是对自己的禁锢,无论是农民、工人,还是大学教授、科学家,身份的禁锢和社会地位没有关系,恰恰是这样的界定来诱惑你去打碎它。③真正能够飞扬起来的从来不是安分守己、刻板的人,而是离经叛道的。我想我本身的残疾加深了这样的体悟。而一个人很难把自己界定为纯粹的诗人,一旦界定,诗人就会成为文字的囚徒。
我还在写着,这就完成了我写作的使命。至于是不是诗歌,或者什么是诗歌,一点都不重要。④我是如此幸运,能够找到最适合我的方式,用最忠诚的文字把自己平放在世界上,一切的苦厄都成了配菜。
(本文为诗集《后山开花》序,有删改)
【注】①余秀华:当代女诗人、作家,出生在湖北农村,因小脑受损而行动不便。高中毕业后赋闲在家,有过短暂的打工经历,33岁开始写诗。
材料一: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生子孩提,师保①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于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灸救之哉?
(节选自《颜氏家训·教子第二》)
材料二:
孝定李太后,神宗②生母也。太后教帝颇严。帝或不读书,即召使长跪。每御讲筵入,尝令效讲臣进讲于前。遇朝期,五更至帝寝所,呼曰“帝起”,敕左右掖帝坐,取水为盥面,挈之登辇以出。帝事太后惟谨,而诸内臣奉太后旨者,往往挟持太过。帝尝在西城曲宴被酒令内侍歌新声辞不能取剑击之。左右劝解,乃戏割其发。翼日,太后闻,传语居正具疏切谏,令为帝草罪己御札。又召帝长跪,数其过。帝涕泣请改,乃已。
后性严明。万历初,政委任张居正,综核名实,几于富强,后之力居多。光宗③之未册立也,给事中姜应麟等疏请被谪,太后闻之弗善。一日,帝入侍,太后问故。帝曰:“彼都人子也。”太后大怒曰:“尔亦都人子!”帝惶恐,伏地不敢起。盖内廷呼宫人曰“都人”,太后亦由宫人进,故云。光宗由是得立。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后妃二》)
【注】①师保:古时辅弼帝王和教导王室子弟的官,有师有保,统称“师保”。②神宗:即明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③光宗:即明光宗朱常洛,明神宗之子。
帝尝在西城A曲宴B被酒C令D内侍歌E新声F辞G不能H取剑I击之。
①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②光宗之未册立也,给事中姜应麟等疏请被谪,太后闻之弗善。
海 望①
周繇②
苍茫空泛日,四顾绝人烟。
半浸中华岸,旁通异域船。
岛间应有国,波外恐无天。
欲作乘槎③客,翻然去隔年。
【注】①有版本作“望海”。②周繇:晚唐诗人,唐懿宗咸通十年(872)举进士及第。③乘槎:传说天河与海通,有居海渚者,年年八月见有浮槎去来,不失期,遂乘槎浮海而至天河,遇织女、牵牛。
我在鄱阳湖东岸的村庄度过了少年时光,许多条奔腾的河流交汇于此。它们在流入鄱阳湖之后又化成一条白龙,与长江一道奔流而去,同时一些细流也紧随其后。那些 ① 的青年人都会忍不住跟着河流小跑,试图跟上水的速度。
那时,我常常在湖边闲逛,沉浸在群山的奔腾起伏,湖水的涨涨落落,牛羊的逐草迁徙中,完全没有自己的存在。我曾在湖岸的上空,看到日环食。太阳被苍狗吞噬,只留下一圈火环。起先是潮水般鸟雀归巢的声音,然后是 ② 的死寂,万物都用沉默相对。湖水落入桎梏,田野被暮色笼罩,瓜果收住膨胀,藤蔓停止攀爬,鸡鸭钻入棚窝,我与哥哥的打闹中断在门前。看上去,世界末日行将来临。
片刻之后,雄鸡再次打鸣,天下一白,躲在瓜棚边的人走出来,孩子的嬉笑复归热闹,湖水 ③ , 虚脱的云朵恢复力气,飞鸟重新回到天空。日头与湖水又有了呼应。湖泊里的驳船,浅游的鱼虾,河蚌与田螺,统统搅在一只万花筒里,白色的云如棉絮一样。待一切平静后,我待在湖边的屋前。六七分钟的时间竟像一整天似的漫长,太阳放弃了江湖。
答:① 。 ② 。 ③。
(甲)遗憾分为两种:不行动的遗憾和行动的遗憾。
(乙)研究发现,①随着时间推移和流逝,“没做”的遗憾会更深。因为“没做”往往涉及一个未实现的愿望或者未完成的目标,这个愿望或目标很难从记忆中消退。况且,②我们的大脑还喜欢美化那些未曾走过的路 , 放大未获得的潜在利益,这会让我们痛彻心扉。
(丙)此外,研究者有一个意外发现,相比不行动造成的遗憾,做了之后错误或失败造成的后悔,实际上更容易被逐渐消化掉。③只要做了之后的错误或失败不是无法挽回的恶劣后果就还有机会对这个错误或失败进行补救,即便你做错了,也不至于天塌地陷。
(丁)因做错而感到的后悔,并不是一无是处的情绪体验,它能促使我们反思。④分析过去行为的局限并优化我们的行为,在职场中有个别名叫做“复盘”。正是在一次次的复盘里,我们才得以成长,也是那些看起来有些挑战的选项,⑤帮我们意识到了我们过去行为的局限并促使我们改变和成长。汇总起来就是一句话:去做就有收获,不做永远是输。
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验,原本想做的一件事,放久了会变得越来越难?这种感受也叫“分析瘫痪”,就像一台内存有限的电脑,因为过度分析所有可能的选择和后果而死机。长期暴露在这种不确定的状态里,人的信心会动摇,大脑也会强化“我无力控制”的推论,更加害怕行动。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Ⅱ中重点谈到“遗憾”,“遗憾”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每个人都不可能没有遗憾,但应该如何尽可能地降低它的负面影响呢?
请结合相关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