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中考真题】广东省2024年中考历史真题试卷

更新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67 类型:中考真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4七上·潮南月考) 下表是广东、浙江两地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文物相关图片。据此推知,当时(    )

    遗址

    玉钺

    玉琮

    龙首玉环

    石峡遗址

    良渚遗址

    A . 青铜冶炼技术成熟 B . 南北经济差异明显 C . 农业生产工具先进 D . 两地存在文化交流
  • 2. (2024·广东)  下图是甲骨文“男”字的构形及释文。据此推测,古代“男”字的出版可能源于(    )

    A . 劳动生产 B . 分封制度 C . 兼并战争 D . 祭祀礼仪
  • 3. (2024·广东)  《秦律·田律》规定,地方官员应及时上报农田开垦面积、农作物生长、干旱、水涝、蝗灾等情况。这反映了秦朝(    )
    A . 推行轻徭薄赋政策 B . 重视农业生产 C . 实施休养生息政策 D . 注重兴修水利
  • 4. (2024·广东)  汉武帝时期,人们常用“勇”“雄”“猛”“安汉”“广武”等字取名,文人、学士也多练习骑射、击剑等。与该风气的出现可能有关的是(    )
    A . 北击匈奴 B . 光武中兴 C . 楚汉之争 D . 文景之治
  • 5. (2024·广东)  魏晋时期,朝鲜半岛的高句丽大量引进《论语》《史记》《汉书》等儒家经典和史学名著,当地人不仅能诵读汉文著作,还能使用汉文写作。这体现了(    )
    A . 儒家学说的包容性 B . 鉴真东渡的影响力 C . 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D . 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 6. (2024九上·长春月考)  唐朝在建立后,“增损隋律”,制定唐律,尽削前朝“烦峻之法”,“用法务在宽简”。这反映了唐朝(    )
    A . 加强吏治整顿 B . 吸取隋亡的教训 C . 注重经济发展 D . 开创三省六部制
  • 7. (2024·广东)  宋仁宗时期,北宋政府在南方驻扎禁军195营,在北方的河北、河东、陕西三地驻扎禁军743营。这种部署意在(    )
    A . 强化中央集权 B . 削弱武将兵权 C . 节约军费开支 D . 应对边防压力
  • 8. (2024·广东)  考古工作者在甘肃、陕西、内蒙古、辽宁等地陆续发掘出多枚元朝前期的驿站官印。据此可知,元政府(    )
    A . 推行行省制度 B . 改进运输工具 C . 重视交通管理 D . 促进江南开发
  • 9. (2024·广东)  明朝中后期,以万里海疆为对象,明人绘制了《全海图注》《沿海山沙图》《万里海图》等众多海防图,流传至今的就有十多种。这表明,当时(    )
    A . 造船技术发达 B . 海防意识增强 C . 海外贸易兴盛 D . 远洋航行开启
  • 10. (2024八上·潮南月考) 1856年英国炮轰广州城,广州群众自发组织起来把上岸的侵略者赶跑。1858年广州牛栏冈一带群众协力迫使英法联军狼狈逃回城里。据此可知,当时(    )
    A . 群众有反侵略的意识 B . 义和团运动开始兴起 C . 清政府坚决抵抗英军 D . 广州城尚未开埠通商
  • 11. (2024八上·潮南月考) 下表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的部分物理教科书的信息。这些翻译活动(    )

    书名

    原著者

    编译者

    《格致小引》

    (英)赫施赉

    (英)罗亨利、瞿昂来

    《通物电光》

    (美)莫耳登

    (英)傅兰雅、王季烈

    《物体遇热改易记》

    (英)瓦特斯

    (英)傅兰雅、徐寿

    A . 宣扬了革命思想 B . 传播了西方科学知识 C . 动摇了清朝统治 D . 巩固了儒学正统地位
  • 12. (2024·广东) 1895年,康有为上书痛陈,值此千年变局,“病症已变而犹用旧方”,未有不危者。为此,康有为开出的“新方”是(    )
    A . 师夷长技 B . 民主科学 C . 变法图强 D . 实业救国
  • 13. (2024·广东) 1908年,沪宁铁路开通,苏州民众上午即可看到当日的上海报刊,使得“民智日开,风气自变”。据此可知,当时(    )
    A . 上海成为文化中心 B . 普通百姓支持民主革命 C . 报刊推动文艺繁荣 D . 新式交通促进思想传播
  • 14. (2024·广东)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初,入同盟会者激增,“一日附者率数千”,趋炎附势之徒也竞相加入,借以获得进身之阶。这反映了(    )
    A . 民主革命任务完成 B . 辛亥革命潜藏危机 C . 民生主义初步实现 D . 军阀割据局面形成
  • 15. (2024·广东) 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搜集了一些有关上海的资料。下表中“____”处应填的是(    )

    搜集的资料探究

    主题

    1. 中国工人阶级的主要集中地;

    2. 俄侨较多,便于掩护苏联使者;

    3. 陈独秀开展活动的中心;

    4. 共产国际在华联络点;

    5. 政治活动十分活跃。

    ____于上海的条件

    A . 护法运动开始 B . 护国战争发生 C . 五四运动爆发 D . 中共一大召开
  • 16. (2024·广东)  下图是中华民国十五年广东陆丰县农民协会减租证。该史料可用于研究(    )

    A . 国民革命运动 B . 秋收起义 C . 人民解放战争 D . 南昌起义
  • 17. (2024·广东)  “红军草,红军草,风吹叶儿轻轻摇;黄花开像五角星,叶儿闪闪亮,花儿放金光,远远望着就像红军笑。”与这首20世纪30年代云南彝族地区的歌谣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 井冈山胜利会师 B . 百团大战的胜利 C . 二万五千里长征 D . 中共七大的召开
  • 18. (2024·广东)  以下展示的是《漫画》杂志第八期部分作品的名称。这反映的是(    )

    《昨天多么狂妄,要打过鸭绿江。今天多么狼狈,已被逐出平壤》《骗子马歇尔》《华盛顿的伤病站》《为了保卫祖国!为了保卫世界和平!》

    A . 重庆谈判 B . 辽沈战役 C . 渡江战役 D . 抗美援朝
  • 19. (2024·广东)  下图显示了1953—1960年我国财政科技拨款状况。由此可见,当时我国(    )

    A . 支持科学技术发展 B . 推广杂交水稻技术 C . 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D .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 20. (2024九上·惠阳开学考) 2006—2010年间,我国加大了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2亿吨,推广节能灯3.6亿只以上。这些做法(    )
    A . 体现了绿色发展的理念 B . 巩固了国防建设 C . 推进了全方位外交布局 D . 解决了能源问题
  • 21. (2024九上·惠阳开学考) 下表为世界古代史上两个早期国家的统治手段简况。据此可知,两者的共性是(    )

    早期国家

    统治手段

    古埃及

    法老的命令在政治上发挥法律作用,被认为是神意。

    美索不达米亚城邦

    制定法典;根据神谕举行仪式以帮助统治者决策

    A . 城邦体制成熟 B . 实行民主政治 C . 神权色彩浓厚 D . 采用奴隶制度
  • 22. (2024九上·惠阳开学考) 12—14世纪,西欧许多城市在城堡外增加了新市场,之后逐渐拆除旧城墙,建造新城墙,把郊区变为城区。这反映出当时西欧(    )
    A . 近代科技兴起 B . 城市工商业发展 C . 庄园经济繁荣 D . 生产效率的提高
  • 23. (2024九上·惠阳开学考)  欧洲的海图绘制机构早期集中在地中海沿岸的威尼斯等地,15世纪末逐渐向新兴的大西洋沿岸国家及其殖民地转移。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 . 新航路的开辟 B . 丝绸之路开通 C . 三角贸易形成 D . 欧洲大学兴起
  • 24. (2024九上·惠阳开学考)  在16世纪的意大利,以第一人称书写的日记或日志逐渐增多。这些日记或日志主要记载家庭和个人情况,唤醒了民众的自我意识。这种现象的出现(    )
    A . 推动了启蒙运动高涨 B . 受到了文艺复兴影响 C . 瓦解了封君封臣制度 D . 保障了平民政治地位
  • 25. (2024九上·惠阳开学考) 与下图描绘的情景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网球场宣誓

    《网球场宣誓》描绘了1789年发生在欧洲的重大事件,图中是国民议会的召开及贵族、教士、平民三个等级代表做出合作姿势的情景。

    A . 英国“光荣革命” B . 美国南北战争 C . 法国大革命 D . 俄国农奴制改革
  • 26. (2024九上·惠阳开学考)  第一国际成立后不久,《共产党宣言》从西欧传播到俄国、北美等地,《资本论》也在19世纪70年代出现了法、英、俄文等版本。这反映出当时(    )
    A . 人文主义思想产生 B . 国际政治局势的紧张 C . 资本主义迅速没落 D . 马克思主义影响广泛
  • 27. (2024九上·惠阳开学考)  《凡尔赛条约》签订之初,人们称它为“结束所有战争的和平条约”。但后来史学家们称它是“结束所有和平的条约”,其依据是该条约(    )
    A . 未得到国联批准 B . 稳定了欧洲局势 C . 激化了多种矛盾 D . 遏制了军备竞赛
  • 28. (2024九上·惠阳开学考)  下表是20世纪20—40年代印度拍摄的两部电影的简介。这两部电影都(    )

    时间

    电影名称

    主要内容

    1921年

    《虔诚的维杜罗》

    通过史诗反映甘地领导的民族解放运动。

    1943年

    《命运》

    “印度母亲”的美丽与悲惨现状形成对比。

    A . 表达了民族独立愿望 B . 揭露了法西斯的残暴 C . 肯定不结盟运动意义 D . 歌颂了“万隆精神”
  • 29. (2024九上·惠阳开学考)  联邦德国、法国等共同体六国的工业总产值在西方世界的比重从1948年的13%升至1962年的19.8%,出口贸易总额在西方世界的比重也从1947年的11.4%增至1962年的27.6%。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苏联解体 B . 西欧国家的联合 C . 北约建立 D . 柏林危机的解决
  • 30. (2024九上·惠阳开学考) 1945—1993年,全球飞机航班乘客人次从900万增至11.71亿。1983—1993年,全球空运货物总量也增加了近3倍。这一现象反映的是该时期(    )
    A . 社会信息化 B . 世界多极化 C . 文化多样化 D . 经济全球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32小题各14分,第33小题12分,共40分。
  • 31. (2024·广东) 书藏古今,传承文明。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以下文物展示了部分承载文字的中国古代书写材料。

    材料二  古代书目是指图书分类目录,一个时代书目的多寡,与图书事业的盛衰密切相关。

    ——摘编自曹之《中国印刷术的起源》

    材料三  下表是明清时期编撰的部分科技类图书信息。

    书名

    作(译)者

    简介

    《天工开物》

    宋应星

    全面总结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后传到国外,被译为日文、英文等多种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本草纲目拾遗》

    赵学敏

    收录了《本草纲目》未载的多种药物,以及当时传入的西医药资料。

    《几何原本》

    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

    译自古希腊数学著作,“点”“线”“三角形”等术语就是在这个译本里定下来的。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书写材料的共同局限,以及突破该局限的中国古代重大发明。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图书事业兴盛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科技类图书的新特点。
  • 32. (2024九上·惠阳开学考)  一脉相承的桑梓情怀与报国理想,让无数学子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7年,出现了中国近代留学史上规模最大、情景最为壮观的一次回国潮。当时正值战火纷飞,交通阻隔,留学生们不惜牺牲个人学业,辗转千山万水,想方设法回到祖国。为筹措旅费,有的多方借贷,甚至变卖衣服和留学用具。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摘编自王奇生《留学与救国》

    材料二  下表为20世纪70—80年代初中国公派留学生统计概况(部分)。

    1972年底至1978年底

    1978年9月底至1981年底

    所学领域

    人数

    比例

    所学领域

    人数

    比例

    语言学科

    1451人

    93.7%

    语言学科

    1150人

    15.4%

    自然科学

    97人

    6.3%

    自然科学

    6039人

    81.0%




    其他

    267人

    3.6%

    ——摘编自章开沅、余子侠《中国人留学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37年中国留学生回国潮发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其体现的时代精神。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70—80年代初中国公派留学生情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变化的原因。
  • 33. (2024九上·惠阳开学考) 科技改变世界面貌。某班围绕“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分组开展专题研究,并依据各自研究角度搜集了如下素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组别

    素材

    研究角度

    第一组

    欧洲14国三大产业从业人口分布表(%)

    时间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1870年

      

    51.7

    26.9

    21.4

    1913年

      

    41.4

    32.3

    26.3

    ——摘编自斯蒂芬等《剑桥欧洲经济史》

    劳动力结构

    第二组

    1800年世界城市人口只占全部人口比重的3%,整个世界被农村包围着,1900年这一比重达到了13.6%,1920年上升到19.9%。在此过程中,既出现了伦敦、巴黎等综合性大都会,也有曼彻斯特、旧金山等工业化城市。

    ——摘编自刘笑盈《推动历史进程的工业革命》

    城市化

    第三组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简明新全球史》

    阶级关系

    第四组

    1874年,英国卫生官员在视察过程中,发现约3000吨散发臭气的城市固体废弃物。另据记载,1873—1892年,在严重雾天后,因支气管炎导致的死亡率比平时高出很多。

    ——摘编自布雷恩《工业革命以来的英国环境史》

    环境问题

    1. (1) 在第二、三、四组中任选一组,帮该小组撰写一份简要的研究报告。(要求:标明研究角度,结合素材信息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研究思路,结论明确)
    2. (2) 除上述各小组的研究角度之外,再为他们提供两个研究角度。

      研究报告示例

      研究角度:劳动力结构

      研究思路:从组内搜集素材看,自1870年至1913年,欧洲14国的工业和服务业从业人口比重上升,农业从业人口比重下降。结合相关知识并深入分析可发现,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扩展,出现了电力、汽车等新兴工业,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工业和服务业。

      研究结论: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力结构变化,推动其成为工业化强国。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