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佛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更新时间:2024-08-09 浏览次数:8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 1. (2024高一下·佛山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胡磊(以下简称胡):金老师好,ChatGPT横空出世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终极之问”:它是“赋能”工具,还是人类自我“罢黜”的陷阱?换言之,ChatGPT是文明利器还是潘多拉魔盒?

    金元浦(以下简称金):ChatGPT实际上是一款聊天软件,其本身用了很多年,积累了很多的内容在里面。人在问其问题时,一般五秒就有回答,当然有些问题它还是有相当的见解;对于文化领域,ChatGPT可以写新闻稿,还有的人用它做经营活动等。但深入到开创性的层面,它就会遇到很多的困难。至于ChatGPT是文明利器,还是潘多拉魔盒,我认为它同时包含着双重内涵。在ChatGPT开辟了非常广阔的前景的同时,尤其是ChatGPT进化到ChatGPT-4的时候,我们也看到高科技发展带来严重的问题,会搅乱整个社会。比如这背后存在知识产权的问题,存在着伦理的问题,可能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胡:金老师,ChatGPT的创作能力到底如何?真的能创作文学作品吗?既然人工智能可以创作文学作品,那么传统意义上作家的创作还有什么意义?

    金:ChatGPT的文学创作水平究竟如何?借参加“ChatGPT文学作品研讨会”的契机,我与ChatGPT聊了好几次文学。我要求它写一篇题为《我在多伦多巧遇上海的小学老师》的文章,故事中的“我”五十岁,小学老师叫王美娟,六十五岁。三分钟后,它写了六百字。我说:“故事太平淡,请增加吸引人的内容。”两分钟后,蹦出来一千多字。我又说:“文章缺乏诗意和文采。”它立即回答:“非常感谢您的建议,以下加入了更多的文学元素。”并附了五百多字。我再说:“还是不够理想。”它立马答道:“以下是我尝试的进一步增加故事的诗意和文学感,希望能够让您更满意。”并附了五百多字。就在十几分钟内,ChatGPT提供了四个文本,速度确实惊人。我请六位文友给这四个文本打总体分,最高分八十五,最低分六十,看来ChatGPT的创作水平还不低。大家认为文章的内容和谐,条理清晰,语言精美,逻辑也不错,有一定的可读性。但不少地方像套话,没有动人的细节和个性化的语言,还是像机器人写出来的。ChatGPT在收集大数据时喝了太多鸡汤 , 进而形成僵硬空洞的表达模板,很难写出有血有肉有温度的文章。ChatGPT的“感受”实为现有素材的归纳整合,而文学创作恰恰最讲究独特性与创新性。我认为,不必以悲观态度看待AI对新闻、文学艺术等领域的渗透,人类细腻的情感描述能力是无法被取代的。作家的创作还是有其个性化的独特价值和意义。ChatGPT把人类所有的知识、文学、艺术等所有文化成果当作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创作的作品可以说是超越了人类思维的局限。但我们要讨论文学的终极问题:情感性、创新性和独特性。如果说流于一般水平的作品,我们要看到ChatGPT等人工智能在文学领域的前景,简直是“降维打击”,一路风行。但它能否创作出影响后世历史和世界发展的旷世巨著,我认为它是做不到的。因为,人工智能永远解决不了文学作品其自身共属的“三性”问题:真实性(艺术的真实)、历史性(社会性、思想性)、艺术性(美学价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与社会、历史、时代的互动中产生真实的链接,建立在真实社会生活和真实的个人情感体验的基础之上,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民族的伟大作品。

    胡:是的,可以看到,ChatGPT展现出惊人的创作力,创作的作品往往超过一般专业的文化创作者水平。不过,正如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优势和局限一样,ChatGPT创作虽然具有作品的外观,但它作为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是否具有每个独特的个人真实的经历和内在的情感体验,是否真的能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还有一定的局限。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即使人类有其无法被ChatGPT取代的情感感知力,在社会舆论层面上,文科专业与工作将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恐慌仍然甚嚣尘上,甚至影响到国内某些院校新闻、中文、小语种等传统意义上的文科专业的高考招生情况。这种现象跟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又有什么关系?

    金:人工智能写作对“文学是人学”的挑战之一,就是将“作者是什么”的困惑再次带到文学理论面前,使之成为必须直面的问题。也许,只要AI愿意,它就可以通过大数据学习,写出各种风格的文本。虽然这些文本的文学性也遭到一些作家的质疑,但无论是古代无名氏留下的各类文本,还是现代形式批评开拓出来的文学性研究,抑或是今日在网络上流行的作品,似乎都在证明文本的“文学性”并非由作者决定,而是呈现在文本的语言、手法和结构之中。人工智能写作的可能性,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认识文学文本。AI也是一把双刃剑,让人类一面欣喜于劳动力的解放,一面陷入曾经“李世石落败阿法狗”式的焦虑:AI是否将全方位“战胜”人类?

    胡:目前,文学进入了数字时代、网络时代、城市文学的时代,进入了万众介入、万众参与的新时代。那么,在ChatGPT时代,作家如何创造新的语言和新的文学?

    金:我们也惊喜地看到,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对作家的筛选,甚至威胁到一些作家的“饭碗”。这并非无益,而是一个新的生态机制,在更高水平和更高要求上督促作家创作优秀作品,使作品更接地气,否则就会被淘汰。

    摘编自《ChatGPT时代语境下的文学观察——金元浦教授访谈录》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一般智能的水平以及知识的问题上,ChatGPT可较为准确地去完成。 B . ChatGPT不具有开创性的创新意识,较难解决学术中更多深入的问题。 C . ChatGPT会带来系列严重问题,隐藏着巨大的危机,是“潘多拉魔盒”。 D . ChatGPT需要被相应的措施来监管规范,确保它的使用是合法合理的。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ChatGPT的出现某种程度是技术发展的结果,在人机对话中实现信息的快速筛选、整理,并根据指令进行针对性的输出。 B . 给ChatGPT提供创作母题,其创作速度惊人,在情节、文采上不逊于一般的文学作品,这引发了金元浦对文学创作的担忧。 C . ChatGPT会让人陷入“李世石落败阿法狗”式的焦虑,也可以形成培养优秀作家的新生态,催生更高质量的文学作品。 D . 访谈双方叙述了ChatGPT参与创作的客观事实,针对ChatGPT的文学创作表明了鲜明的立场,彰显了实用文的实用目的。
    3. (3) 下列有关访谈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胡磊作为提问者,能够围绕着“ChatGPT”这一话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提问,从而将访谈逐渐推向深入。 B . 画线句通过对被访者观点的引述拉近双方的距离,又为话题的自然过渡做好铺垫,体现提问者对访谈较强的掌控力。 C . 金元浦用词形象生动,如以“喝了太多‘鸡汤’”喻ChatGPT的思维套板化,以“降维打击”暗示ChatGPT的劣势。 D . 金元浦回答时经常用“相当”“可能”“似乎”和“也许”,作为专业学者的他思路很清晰,也比较注重语言的严谨性。
    4. (4) 金元浦教授曾要求ChatGPT仿照朱自清的《背影》写一篇《父亲的背影》。以下为ChatGPT写出的《父亲的背影》中的片段: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虽然不善言辞,但他的背影却展现出他作为一个男人的责任感和担当……每当我和母亲向他道别的时候,他总是不经意地回过头来,给我们一个微笑还有鼓励的眼神。这时,我能感受到他那高大的身影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他是家庭的顶梁柱,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榜样和支持者。”

      以下为朱自清《背影》中父亲替儿子买橘子攀爬月台时的“背影”描写: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请结合材料中金元浦教授对于文学创作的相关评论,评判上述两种不同的“背影”写作谁优谁劣,并简要分析。

  • 2. (2024高一下·佛山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出草地(节选)[注]

    徐贵祥

    红艺速成学校来了一个教官。他自报家门,敝人高一凡,国军中校团副。打仗,敝人是外行;讲课,本人也是外行;但是演戏,敝人既是外行也是内行,至少比你们内行……

    这个开场白,让学员们有点摸不着头脑。

    高一凡说,我为什么要参加红军呢,我感兴趣的是你们有宣传队,而我更感兴趣的是,你们的宣传队,基本上都是没有经过艺术训练的,我有责任帮助你们,因为艺术是没有国界的,也是没有党派的……

    有人在下面嘀咕,反动军官,他有什么资格批评红军文艺,他以为他是高尔基啊!

    学员哄堂。

    瞿部长召集学员谈话,说高一凡不是什么反动军官,他热爱艺术,对西方歌剧以及舞蹈都有研究,是个非常难得的人才。你们不尊重教官,没有人教你们,大家还是闭门造车,没有提高。红军文艺不提高,就产生不了战斗力。

    大家对高一凡的态度改变了。高一凡课讲得通俗易懂,明明白白,也经常和同学们探讨。何连田发现,高一凡最欣赏的学生还是方圆,每次示范,都要点方圆的名。

    有一次讨论,方圆居然说,高教官太不一般了,超凡脱俗,卓尔不群……方圆讲的话,何连田听不懂,但他从方圆眼睛里,看到了一种特别刺眼的光波,这使他心里很不舒服。

    过了一个多月,一道命令下来,宣传队紧急回到部队,开始了后来被称为“长征”的大迁徙。

    自从离开红艺速成学校,宣传队的人就再也没有见到高一凡。有人说,高一凡的父亲派人把他接回去了。

    原来,高一凡虽然回到广州,却再也无法安静地当阔少了,红军北上这几个月,高一凡一直关注,他谎称考察军需损耗,一路打听,终于在麻田山下追上了部队。

    北上这些日子,方圆一直很少说话,常常望着远处发呆,现在高一凡来了,方圆的眼睛一下子就明亮了许多,连傻子都能看得出来,何况何连田。

    因为高一凡的缘故,宣传队的伙食都比别的部队好。后来韦芷秋找方圆谈话,让她动员高一凡把东西上交一部分给纵队医院。高一凡半天没吭气,后来还是由方圆做主,把奶粉和面包送给纵队医院了。

    部队过草地的时候已是秋天,常常是雨一阵雪一阵,弄得人也是一会儿发烧一会儿发凉。更严重的是,粮食很快就没有了,连宣传队也死气沉沉了。只有高一凡和方圆,一路上都在嘀嘀咕咕,还经常搀扶在一起。

    在何连田的感觉里,宣传队就是一个家,韦芷秋是家长,王振寰要算副家长,至于后加进来的,譬如高一凡,何连田始终把他当外人,连带方圆也成了外人。

    有一次休息,何连田打火烧茶,悄悄地往里面放了块糌粑,被邓金湖看见了。邓金湖经过反复跟踪侦察,郑重地向党代表王振寰举报,何连田私藏粮食,并且给队长韦芷秋开小灶。在长征路上,私藏粮食、偷吃粮食都是杀头之罪。

    然后大家就七嘴八舌揭发何连田的错误。

    韦芷秋痛心疾首地说,确实是我的错,我应该早就警觉的,可是我,我没想到……不,是我有私心,多吃多占,才没有制止小何的行为……

    你们这是干什么?小何自己从死人身上搜的粮食,自己舍不得吃,帮助同志,怎么让你们一说就成了反革命了呢。过草地这一路上,谁身上的负担最重,谁功劳最大,大家有目共睹。为什么就拿这一点小事上纲上线,这是同志感情吗?

    方圆说得大家一片沉默。

    高一凡哈哈大笑,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我看你们是饿昏了头,没事找事。

    何连田对高一凡的看法,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发生变化的。这样有钱人家的孩子,跟着他们一样受苦受累,他图的是啥呢,就算他是冲着方圆来的,也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啊!

    走到川甘交界的地方,上级给宣传队拨来一百斤麦麸。何连田是组长,负责分配,每人每天三两。算上多给高一凡、方圆和韦芷秋的,何连田自己每天只能分到一两麦麸汤。

    再往前走,麦麸也没有了,就只能吃树皮草根了。奇怪的是,部队多数人还是活着,特别是宣传队,似乎越活越精神。

    有一天正在走着,突然有人惊叫,原来是一群大鸟从头顶飞过。有战士举枪瞄准,高一凡说,不要打,见到鸟了,说明草地快到头了,留下条性命。

    部队渡过黄河之后,同马家军打了一场恶仗,大伤敌人元气。宣传队接到命令,根据战斗情况,创作一台节目,既要鼓舞士气,又能对敌人产生瓦解作用。

    于是就研究。韦芷秋说,我们现在的主要敌人就是马家军,威胁最大的就是他的骑兵。我发现骑兵冲击很有规律……韦芷秋一边讲,高一凡一边画。

    方圆惊喜地叫道,高教官,你太了不起了,怎么什么都会啊?

    高一凡笑笑说,我读过大学,这是基本功。

    往后就热闹了,大家七嘴八舌,集体凑了一个《打马队歌》。高一凡对韦芷秋说,他发现了新大陆,将来再同马家军打仗,他就拉手风琴,拉“马人圆舞曲”,让马家军的阵地成为一个大舞场,几百匹马汇成漩涡……高一凡在讲这话的时候,两眼蒙眬,好像他已经看见了在蔚蓝的天空下,在碧绿的草原上面,在枪林弹雨的缝隙里,战马抬腿扭腚,翩翩起舞。

    (有删改)

    【注释】高一凡是南洋一个巨贾的公子,他从国外大学毕业后,干了很多工作,都干不好。其父恨铁不成钢,将其送入军界,让他学做军需生意。后随国军起义部队到红军队伍参观。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高一凡本是一事无成的阔少,在受到红军文艺感召后加入队伍,通过自己的专业素养与人格魅力,最终获得大家认同。 B . 高一凡和方圆互生情愫,展现了战争中的人性之美,何连田对二人感情的态度经历了由排斥到接纳再到相助的转变。 C . 粮食枯竭时队伍也曾消沉,吃树皮草根时宣传队却像越活越精神,这种现象与同志互助有关,也与宣传队作用有关。 D . 主人公高一凡不是读者常见的战斗英雄,他以旁观者身份见证了红军的坚定乐观,让读者看到一个独特的长征故事。
    2. (2) 关于文中揭发何连田错误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七嘴八舌揭发错误和后文七嘴八舌创作战歌,都有集体向心力、凝聚力的体现。 B . 韦芷秋面对揭发主动认错,既是勇于担责的表现,也是他对何连田的一种保护。 C . 方圆的发言使大家沉默,是因为大家对何连田、韦芷秋的贡献与付出内心认同。 D . 高一凡大笑说明他尚未与大家建立同志感情,终结话题只是表达对方圆的支持。
    3. (3) 出色的文学作品往往展现出人物情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本文主人公高一凡对红军的态度经历了哪些变化,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4. (4) 战争是残酷的,而文学是温暖的。本文的故事背景是红军长征,却有多处让人读出暖意,请结合小说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 3. (2024高一下·佛山期末)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孟子)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文本二:

    景王二十一年,将铸大钱。单穆公曰:“不可。古者,天灾降戾,于是量资币、权轻重,以振救民。民轻,则为之作重币以行之,于是乎有母权子而行,民皆得焉。若不堪重,则多作轻而行之,亦不废重,于是乎有子权母而行,小大利之。今王废轻而作重,民失其货,能无匮乎?若匮,王用将有所乏,乏则将厚取于民。民不给,将有远志,是离民也。若民离而财匮,灾至而备亡,王其若之何?吾周官之于灾备也,其所怠弃者多矣,而又夺之资,以益其灾,是去其藏而翳其人也。王其图之!”王弗听,卒铸大钱。

    二十三年,王将铸无射。单穆公曰:“不可。作重币以绝民资,又铸大钟以鲜其继。若积聚既丧,又鲜其继,生何以殖?今王作钟也,无益于乐而鲜民财,将焉用之?听和则聪,视正则明。聪则言听,明则德昭。听言昭德则能思虑纯固以言德于民民歆而德之 , 则归心焉。”

    王弗听,问之伶州鸠,对曰:“夫匮财用、疲民力,以逞淫心,听之不和,比之不度,无益于教,而离民怒神,非臣之所闻也。”王不听,卒铸大钟。二十四年钟成,伶人告和。王谓伶州鸠曰:“钟果和矣。”对曰:“未可知也。”王曰:“何故?”对曰:“上作器,民备乐之,则为和。今财亡民疲,莫不怨恨,臣不知其和也。且民所曹好,鲜其不也;其所曹恶,鲜其不废也。故谚曰:‘众心成城,众口铄金。’三年之中而害金再兴焉,惧一之废也。”王曰:“尔老耄矣,何知?”二十五年,王崩,钟不和。

    (节选自《国语•周语》)

    【注释】①母权子,古作轻、重两种钱,重者叫母,轻者叫子。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时,以重钱为主,叫做“母权子”。反之叫做“子权母”。②无射:古代十二音律之一,此处指能发出这一声音的乐钟。

    1. (1) 文本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听言A昭德B则能思虑C纯固D以言德E于民F民歆G而德之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刑,指处罚,与《鸿门宴》“刑人如恐不胜”中的“刑”含义相同。 B . 衣,名词作动词,与《促织》“得佳者笼养之”的“笼”用法相同。 C . 患,指担心,与《六国论》“诸侯之所大患”中的“患”用法不同。 D . 济,成功,与《烛之武退秦师》“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含义不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孟子看来,要实行仁政,还应该回到使老百姓有“恒产”这一根本上来。 B . 尽管老百姓已经财物匮乏、疲惫不堪,周景王仍然不听劝告,坚持铸大钱。 C . 周景王认为大钟乐音很和谐,而州鸠认为制作乐器,百姓高兴,才是和谐。 D . 孟子和单穆公都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证明物质财富对于国泰民安的重要性。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②民不给,将有远志,是离民也。

    5. (5) 请概括州鸠反对周景王铸大钟的原因。
  • 4. (2024高一下·佛山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桂林中秋

    张孝祥

    今夕复何夕,此地过中秋。赏心亭上唤客,追忆去年游。千里江山如画,万井笙歌不夜,扶路看遨头。玉界拥银阙,珠箔卷琼钩。

    驭风去,忽吹到,岭边州。去年明月依旧,还照我登楼。楼下水明沙静,楼外参横斗转,搔首思悠悠。老子兴不浅,聊复此淹留。

    【注释】①本词作于词人到任广西静江(今桂林)府不久。次年,词人因谗言被罢官,北归途中作《念奴娇•过洞庭》。②赏心亭位于建康(今南京),词人曾在此地与南宋主战重臣张浚有交游。③老子,即老夫,老年人的自称。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首二句扣题而发,交代时间是中秋节,地点在桂林,“今夕复何夕”,写出中秋夜色之美好。 B . 上阕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追忆了江山如画、万家笙歌、倾城娱乐、人人赏月的中秋游乐图。 C . “玉界拥银阙”与《念奴娇•过洞庭》中的“素月分辉,明河共影”都描摹了皎洁的月色,着重强调词人磊落的胸怀。 D . 本词和《念奴娇•过洞庭》的语言风格较为相似,体现了张孝祥宏迈有力、雄放旷逸的词风。
    2. (2)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 5. (2024高一下·佛山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理想是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在暮春时节,“”之后,一起唱着歌回家。
    2. (2) 孟浩然曾咏叹洞庭湖“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而杜甫在《登岳阳楼》中也曾称赞过洞庭湖“”的壮美景象。
    3. (3)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4. (4) 架梁之椽,;钉头磷磷,。(杜牧《阿房宫赋》)
    5. (5) 六朝旧事随流水,。(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 6. (2024高一下·佛山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建筑史群星璀璨,有的宏伟庄严,有的玲珑精致,有的蕴含着厚重的历史,也有的代表着高科技的未来。还有一类建筑,它们根植于本土,因地制宜,浑然天成,这就是“在地性”建筑。“在地性”最早来源于社会学, A  , 形成了“在地性建筑”这一概念。它强调的是建筑物本身灵活地适应所处地方的地形、地势、气候、生产生活方式等条件,其空间组织、建构、材料等因地制宜,与当地环境相得益彰。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最能体现在地性的是各式民居——四合院、窑洞、土楼……民居依托多样的山水而建,彰显其地域特色。而现在,现代建筑也从钢筋水泥、玻璃瓷砖中走回山清水秀,走回绿水青山。

    千百年来,中国人都讲究天人合一、因势造物、自然天成。不论是仰韶时期的半地穴式房屋,还是汉唐宏大的斗拱宫殿群,抑或是清雅逸致的宋韵楼台,都是当时地域文化的载体。近现代以来,虽然全球化进程加快, B  , 不断书写新时代的中国传统建筑故事。

    1. (1) 下列选项中和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 我很吃惊,只得支梧着,“地狱?——论理,就该也有……”(鲁迅《祝福》) B . 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曹禺《雷雨》) C . 不过,现在新闻宣传毕竟首先开始于印刷媒介——报纸和期刊。(部编必修下第四单元《学习活动》) D . 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曹禺《雷雨》)
    2. (2)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 7. (2024高一下·佛山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依托其小说文本,在不同时代创作出的戏剧、电影、电视剧等不同形式的作品____。民族舞剧《红楼梦》采取章回体的形式,以宝玉和黛玉、宝钗的爱情故事为主线____起红楼一梦。剧中并没有华丽的制景,却能把观众带进大观园的氛围和人物内心。

    全剧注重营造氛围、勾勒意境,做到____。①作品中“花朵”这一意象多次出现,暗喻十二钗的命运。②暖场环节中,伴随着空灵的音乐,手执象征各自命运的绒花依次上场,③配合着舞美的幕布与灯光,为观众营造了一场梦境,只待诸君入梦。④该剧服装设计以植物花卉来凸显人物性格特征,将“云肩如花,花似云肩”的概念输入主人公的服饰。在“入府”一幕中,为了体现大观园庭院深深,创作者将本该是____的门窗设计成移动的窗棂,窗棂在演员的推拉转移间,构建起一间间房屋、一座座院落、一条条深巷的意象,颇有“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的戏曲虚拟感。

    值得一提的是,该剧在跨媒介传播上也做出了有益探索。将剧目创作比作射出去的箭,那么剧作就是箭杆,是根本;创新就是箭头,是动力;传播则是两翼,是保障。原创舞剧《红楼梦》根植于中国经典文学的土壤,构建中华美学的意境和气韵,创新内容架构、舞台空间和表演程式,依托融媒传播的路径,最终成就了一个融艺术性、思想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爆款产品。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不胜枚举 勾连 栩栩如生 静止 B . 不胜枚举 串联 形神兼备 静置 C . 俯拾皆是 勾连 栩栩如生 静止 D . 俯拾皆是 串联 形神兼备 静置
    2. (2) 文中画横线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句子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说理上生动形象,请分析这种效果是如何取得的。
  • 8. (2024高一下·佛山期末) 请将下面的内容(含标点符号)抄写在答题卷的方框内,要求准确规范、整洁美观。

    路遥而不坠其志,行远而不改初衷,登高而不忘俯低。

四、写作(60分)
  • 9. (2024高一下·佛山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这是戏剧创作的共识。戏剧冲突是指表现人与人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戏剧中有冲突,现实中的社会发展、人际交往、自我认知,乃至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可能存在冲突。怎么处理冲突,考验着我们的智慧。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