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乐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更新时间:2024-08-15 浏览次数:2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 (2024高二下·乐山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我对鸟类的兴趣始于两个名为比尔的人。第一位是我的父亲比尔·勒姆,是他带着我在华盛顿特区我们家附近看鸟,这也是我童年最大的乐趣之一。另一个名为比尔的人,是我在苏塞克斯观鸟俱乐部遇到的比尔·雷什。他每天花上四五个小时观察鸻鹬类和棕色雀形目鸟类。他是一个充满耐心、不知疲惫、专心致志的观鸟爱好者,总是严谨而又翔实地记录观测到的鸟种、时间和地点。而这些重要的记录最终被德玛瓦半岛鸟类协会所采纳,正式成为特拉华州鸟类记录的一部分。比尔是靠目测鉴别鸟种的奇才。他通过观察鸟的整体印象、大小以及形状来鉴定鸟种,他让我明白“看鸟”和“观鸟”之间的区别——前者随意而休闲,后者更为严谨,且目标明确——并督促我从鉴别鸟种转向记录鸟类的行为举止。

    长久以来,鸟类被认为是智商较低的一类动物。然而这样的观点已经过时。过去20多年来,全球无数的野外观察和实验室研究都能证明,鸟类的思维能力并不亚于灵长类。有一种鸟会把多达

    3.3万颗种子散布在几十平方英里的区域内,并且在几个月后仍然记得这些种子的位置;有些鸟会计数,做简单的计算。一些报道显示乌鸦在野外使用自制的工具,并且将相应的制作工艺传给下一代。这一行为已有人类文化特征,并且证明了制造和使用复杂的工具的技能不是只有灵长类才能习得的。

    人们对鸟类认识的谬误来自这样的信念:鸟类大脑容量如此之小,它们只能诉诸本能反应。如果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事实恰好相反。鸟类的大脑的确迥异于人类,但确实有些鸟类的大脑在身体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就像人类一样。不仅如此,当脑力派上用场的时候,脑神经的数量、位置、连接方式比脑容量大小重要得多。而一些鸟类的大脑含有大量的有效神经元,其密度接近灵长类的大脑,神经网络的连接方式也近乎人类。这也许对解释为何特定种类的鸟有如此高级的认知能力大有帮助。如同人类大脑一样,鸟类的大脑也具有偏侧性,即它们同样以大脑左右半球来处理不同类型的信息。鸟类的脑细胞在需要时也会进行新老更替。尽管鸟类的大脑在组织结构上和人类截然不同,但却有着相似的基因和神经回路,显示它们已达到相当高度的心智水平。

    尽管鸟类的智力无法媲美人类的复杂思维,但其中已经孕育了复杂思维的种子,比如我们引以为傲的洞察力。关于鸟类是否拥有洞察力,目前存疑,但有些鸟种似乎能够明白因果关系,而这正是发展洞察力的基础。这也同样适用于“心智理论”——一种理解其他个体思维或知识的非常微妙的能力。特定鸟种的某些个体似乎能够站在另一只鸟的立场上,察觉对方的需求,而这是“心智理论”的基础特征。

    当然,上述测量智力的标准都是站在人类的立场,我们总是想要拿自己的智慧和其他生灵做对比。不过鸟类也有人类无可比拟的优秀之处,我们不能简单地归因于直觉或者天性使然。也许“天赋”是一个更好的词汇。“天赋”即具备敏锐而灵巧的洞察力,能够应对诸多环境和社会挑战,很多鸟类似乎都能充分地满足这一定义。这通常意味着创新性的行动——比如利用新的食物来源,或者试图主动发掘食物来源。

    人类引以为傲的许多智力象征,都或多或少地在鸟类身上有所体现,鸟类智力以独立而巧妙的方式与人类共同演化。人类和鸟类在生物学上的相似性比许多人所想的更多。为什么3亿年前在演化道路上就分道扬镳的生物会拥有类似的认知策略、技巧和能力?其中一点原因是,大自然很擅长创造信手拈来的事物,它会保留各种有用的生物特性,对它们加以改造以适应新的生存挑战。造成人类和其他物种分化的许多改变并非来自新演化出来的基因或细胞,而是源自现存的基因或细胞的细微变化。

    尽管人类和鸟类在演化道路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但二者在应对自然挑战的方式上却有诸多相似之处。这一现象被称为趋同演化,在自然界十分常见。鸟类、蝙蝠、翼龙翅膀的趋同形态都是为了适应飞行要求的结果。

    人类和某些鸟种都演化出相对身体而言较大的大脑,这一事实有力地证明了趋同演化的存在。二者在睡眠中大脑的活动模式、脑回路以及学习鸣唱和语言方面也存在类似的趋同演化效应。这样的趋同演化有些不同寻常,尤其是当你考虑到人类和鸟类演化距离的时候。有科研团队的研究结果显示基因活动在人类学习说话和鸟类学习鸣唱的大脑中有着高度的相似性,这表明也许人类和鸟类共享一套关于学习的基因表达核心模式,而这一模式的产生源自趋同演化。

    由于上述原因,在理解人类大脑如何学习和记忆,如何创造语言、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如何在物理空间和社会阶层中定位自己等问题时,鸟类成了极佳的参考对象。鸟类大脑回路中控制社会行为的区域和人类十分相似,由类似的基因和化学物质控制。通过研究鸟类社会习性背后的神经化学机理,人类会在同一领域逐渐了解自己。我们如果能理解鸟类在练习某个旋律时的大脑活动,也许就能更好地把握自身大脑学习语言的过程,明白学习一门新语言日益困难的原因。如果能理解在亲缘关系上相距甚远的两个物种为何演化出同样的睡眠中大脑活动模式,我们也许就能解开大自然的一个奥秘——睡眠的作用。

    (摘编自珍妮弗·阿克曼《鸟类的天赋》,沈汉中李思琪译)

    1.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鸟类的大脑与人类一样,有着相似的基因和神经回路,显示鸟类达到了相当高度的心智水平,但二者的大脑组织结构是截然不同的。 B . 很多鸟类可以利用新的食物来源或主动发掘食物来源,这昭示着鸟类具备敏锐而灵巧的洞察力,能够应对诸多环境和社会挑战。 C . 人类和鸟类在生物学上的相似性很多,根本原因是大自然会保留各种有用的生物特性,对它们加以改造以适应新的生存挑战。 D . 人类通过研究鸟类社会习性背后的神经化学机理,就会逐渐了解自己,并解开大自然的奥秘,比如睡眠的作用。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告诉我们,人类仅凭大脑容量的大小来衡量生物智力水平的高低,很可能会造成认知的谬误。 B . “有些鸟种似乎能够明白因果关系”“很多鸟类似乎都能满足这一定义”,两个“似乎”体现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C . 基因活动在人类学习说话和鸟类学习鸣唱的大脑中有着高度的相似性,这一事例也许可证明趋同演化的存在。 D . 文本中引入科学家的观察记录和实验研究结果,让读者认识到科学研究者们的这些做法才是让科学进步的原因。
    3. (3) 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中画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
      A . 笛鸻配得上影帝的称号,这种鸟会假装自己翅膀“受伤”,以此诱使掠食者离开它那暴露在外的脆弱的鸟巢。 B . 山雀会用几种特定的叫声告诉同伴自己的位置,或者警告同伴捕食者来了,并告知捕食者的种类和威胁程度。 C . 有些鸟类会把它们的鸟巢装饰得华丽绚烂,鹗把闪亮的缎带带回巢,园丁鸟会寻找特定颜色的宝物,并将物品排列整齐。 D . 短嘴鸦把两片饼干叠放在路中间,飞到安全的地方等待过往车辆将饼干碾碎,之后又飞下来享受它的“战利品”。
    4. (4) 作者认为“鸟类被认为是智商较低的一类动物”这一观点已经过时,请结合文本概括说明理由。
    5. (5) 选文关于鸟类思维能力的研究对人类有什么意义?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 2. (2024高二下·乐山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向日葵

    沐子

    纷乱的细雨中,坚果回到了小城。准确地说是回到了父母身边。

    出租车在杏林巷口停下了,坚果只身走进狭窄的小巷。巷子两旁人家的枇杷从石墙上探出头来,滚圆、金黄、馋人,伸手即可摘到,这跟少年时的印象并无两样。

    进了自家小院,坚果看见父亲站在凳子上整理葡萄架,母亲站在一旁打下手。

    母亲看见坚果,一愣,睁大眼:“果儿回来了!”

    母亲又伸长脖子往他身后张望:“栖霞和豆豆没回来?”

    “栖霞要上班,豆豆马上要中考,功课忙。”

    “果儿,工厂里不忙?”父亲知道十年前,儿子从国企辞职,自主创业,办了个光学仪表厂。

    “工厂倒闭了。”他望着白茫茫的雨帘,心里叹口气。

    坚果回家时正值梅雨季节,回家半个月了,他足不出户,天天坐在屋檐下看雨。雨丝飘忽,细细密密,眼前朦胧一片。

    父亲劝他重新找份工作,他只说:“上山容易下山难。”

    转眼,雨季终于过去,初夏来临了。

    某个傍晚,坚果回家后第一次走出了小院,他想去城外的小溪边转转。

    溪边还是记忆中的老样子。野草蓬乱,溪流酣睡着,身上没一丝波纹,水鸟的投影清晰可见。坚果沿着小溪走了很久,突然从灌木缝隙中望见有人在钓鱼,他便信步上前去。

    钓鱼人听见响动,扭头,看来人一阵,惊呼:“坚果,是你啊!几十年没见,胡子满脸了。”

    坚果眯瞪着眼,搓着手,他不认识眼前的这位钓鱼人。

    “我是丁瓮呀,和你初中同学。”

    坚果晃晃头,方才想起:“丁瓮,好多年没见面了!”

    “是呀,初中毕业后就没见过。”

    丁瓮忽然转过身,挥动鱼竿,一条鱼儿上钩了,在空中蹦跳着。

    多年不见,坚果不知说点什么好,沉默半晌,问:“你现在做什么工作?”

    “我在别墅区做保安。”

    “一家人生活还好吧?”

    “儿子十三岁了,在上学。妻子在家带孩子。小城周边有荒地,妻子种点菜。我晚上出来钓几条鱼。一日三餐荤素都有了,生活蛮好的。”丁瓮咂着嘴巴,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

    坚果“哦”了一声,抬头看溪流,溪水平展展,没有一丝响动。坚果心想:生活要是如溪水这般宁静多好。

    当晚分别时,丁瓮对坚果说:“我还住在九曲巷五十四号,周六晚上到家里来喝酒啊,一定来啊!”

    周六傍晚,坚果寻到了九曲巷五十四号,狭窄巷子里两间木板墙的矮房子。墙板霉变发黑,布满裂缝。

    丁瓮见到坚果,忙扭头朝里屋喊:“翠儿,我老同学来啦。”

    一个中年女人从里屋出来,满眼笑意:“给妈喂好饭后,我就做夜饭。”

    丁瓮对坚果说:“我妈有病,长期卧床。”

    坚果扭头四顾:“你儿子呢?”

    丁瓮说:“儿子周六周日在他姨妈家,晚饭后才送回来。”

    俩人说话间,丁瓮妻子已做好晚饭。菜蛮丰盛:番茄炒蛋,清炒刀豆,蒸泥鳅干,鲫鱼豆腐汤。

    丁瓮指着桌上的菜说:“泥鳅是稻田沟里捉的,鲫鱼是溪里钓的,蔬菜是老婆种的,蛋是家里养的母鸡下的。”

    饭桌上,夫妻俩边斗嘴,边往对方碗里夹菜,边呵呵笑。坚果见了,心中生出一丝感慨。他眼前浮现出妻子的脸,企业倒闭后,那张脸再也没有过笑容。

    饭后,丁瓮跑到里屋,拿出个大本子,对坚果说:“这是我儿子的画。”

    他翻开本子看,前面几页画的是天空、河流、树林,虽然画得都不错,但并不出众。翻到中间,一幅向日葵让坚果心一惊,脊背一直,呆了眼看画。青草地上,十多株饱满的向日葵迎着太阳奔跑,花瓣吐出金黄的火焰,画面充满了律动感。

    “老同学,怎么样?画得好吗?”

    坚果呆眼看画,顾不上说话,只连连点头。

    丁瓮妻子跑过来:“全班数我儿子画得最好。”

    “我说过,我儿子是绘画天才。”

    坚果望着眼前这对夫妻,心里一热,默默地想:这家子生活虽然艰难,但儿子有出息,希望就在。

    坚果正想着,抬头见一女子领着一个十多岁的男孩进了家门。

    丁瓮妻子忙跑过去:“宝贝回来了。”

    只见男孩迷瞪着眼,晃晃头,抿着嘴唇不吭声。

    丁瓮忙上前,弯腰抚摸男孩的头:“儿子,今天画画了吗?画的什么?”

    男孩眼光呆滞,嘴巴吐出几个单词:“草,草地。”

    丁瓮把男孩拉到坚果跟前:“儿子,快喊叔叔。”

    坚果忙伸手握住男孩的手。男孩却扭转头望墙壁。望了一阵,突然挣脱了坚果的手,低头跑到里屋去了。

    丁瓮讪讪地对坚果说孩子怕生,让他别介意,坚果连忙摆摆手。

    “天不早了,我送你出门吧。”丁瓮说。

    路上,与一整天的热情相比,丁瓮显得很沉默。半晌,丁瓮才开口:“孩子三岁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医生说现在不叫自闭症了,叫孤独症。”

    小巷弯弯曲曲,灯光惨白。坚果觉得这条路显得特别黯淡、曲折、漫长。

    “以前我和他妈妈都忙着打工,以后,我们多陪陪他,也许他就不会这么孤独了吧。”丁瓮回过头对坚果咧嘴笑了一下。

    转日清晨,天色刚发白,坚果就辞别父母,离开小城,回到哈尔滨重新创业。

    坚果后来常常想起那天夜晚的情景。走出弯弯曲曲的小巷,面前是宽阔的大街。街上灯光灼眼,恍如白昼。坚果和丁瓮在巷口握手告别。

    丁瓮说:“沿着这条大街笔直走,就到你家了。”

    坚果转身没走几步,丁瓮又跑过来,握住坚果的手。丁瓮的手粗糙有劲,握得坚果直咧嘴,他迫切地问:“我儿子的向日葵画得真好,是吗?”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部分,坚果带着在城市创业失败的落寞回到家乡,试图在熟悉的环境里寻求精神的“避难所”。 B . 初中同学丁瓮虽然干着最累的工作,但也拥有最简单的幸福。这不免让坚果想到自己,顿生羡慕与嫉妒。 C . 坚果在看到那幅向日葵画作后,“心一惊,脊背一直”,被画作传递出的生命力深深打动,所以一时“呆了眼”。 D . 结尾两人分别后,丁瓮又转身来再次确认坚果对画作的评价,侧面反映出一位父亲渴盼儿子得到认可的热望。
    2. (2)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在细雨纷飞中展开故事,借“雨丝飘忽,细细密密”的环境描写,渲染主人公坚果初回家乡时阴郁低落的心境。 B . 文章运用大量的对话、动作以及心理描写刻画丁瓮这一小城人物,塑造了一个淳朴乐观、热爱家庭的父亲形象。 C . 文章结尾,坚果辞别父母,回哈尔滨重新创业,是受了前一晚在丁瓮家的刺激,他不想像坚果一样滞留小城,艰难谋生。 D . 本文采用双线结构,明线写坚果回老家整理心情,暗线写妻子在城市静待丈夫归来,重整旗鼓,开启全新的生活。
    3. (3) 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4. (4) 编辑于文舲在评价此文时谈到:“故乡是抒情的,它是一种永恒的底色,给人以治愈的力量。”,请结合文本,谈谈故乡给予了坚果哪些“治愈的力量”。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3. (2024高二下·乐山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伐树记

    欧阳修

    署之东园,久茀不治。修至始辟之,粪瘠溉枯,为蔬圃十数畦,又植花果桐竹凡百本。

    春阳既浮,萌者将动。园之守启曰:“园有樗焉,其根壮而叶大。根壮则梗地脉,耗阳气,而新植者不得滋;叶大则阴翳蒙碍,而新植者不得畅以茂。又其材拳曲臃肿疏轻而不坚不足养是宜伐。”因尽薪之。明日,圃之守又曰:“圃之南有杏焉,凡其根庇之广可六七尺,其下之地最壤腴,以杏故,特不得蔬,是亦宜薪。”修曰:“噫,今杏方春且华,将待其实,若独不能损数畦之广为杏地邪?”因勿伐。

    既而悟且叹曰:“吁,庄周之说曰:樗、栎以不材终其天年,桂、漆以有用而见伤夭。今樗诚不材矣,然一旦悉翦弃;杏之体最坚密美泽可用,反见存。岂才不才各遭其时之可否邪?”

    他日,客有过修者。仆夫曳薪过堂下,因指而语客以所疑。客曰:“是何怪邪。夫以无用处无用,庄周之贵也;以无用而贼有用,乌能免哉。彼杏之有华实也,以有生之具而庇其根,幸矣。若桂、漆之不能逃乎斤斧者,盖有利之者在死,势不得以生也。与乎杏实异矣。今樗之臃肿不材,而以壮大害物,其见伐诚宜尔。与夫‘才者死、不才者生’之说,又异矣。凡物幸之与不幸,视其处之而已。”客既去,修善其言而记之。

    【注】①典出《庄子人间世》: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链接材料:

    江南多竹,其民习于食笋。独其味苦而不入食品者,笋常全。夫物类尚甘,而苦者得全。世莫不贵取贱弃也,然亦知取者之不幸,而偶幸于弃者,岂《庄子》所谓“以无用为用者”比耶?

    予廨舍之西南隅,有竹丛生,出败甓间,既非处于复垣重局,仅比于溪谷崖陆,散漫无收者,而不虞于剪伐,以其全于苦也,而过者方以苦竹藐之。予读《庄子》,适有味其言也,感而为之记。

    (节选自陆树声《苦竹记》)

    1. (1)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又A其材B拳曲C臃肿D疏轻E而不坚F不足养G是H宜伐。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治,指治理,与《屈原列传》中“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的“治”意思相同。 B . 特,指徒然、白白地,与《陈情表》中“况臣孤苦,特为尤甚”的“特”意思不同。 C . 堂,古代住宅的一部分,是祭祀、接待宾客的地方,后面是室,室的两旁是房。 D . 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与《孔雀东南飞》中“君既若见录”的“见”用法不同。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文针对树的“伐”与“生”,借客人对庄子“才者死、不才者生”的辩驳,显示出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 B . 作者因为园内树木的去留原则与庄周之说相似而生出疑问,后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澄清了疑问。 C . 这篇寓言性的哲理文章,通过伐树一事以小见大,强调事物的生存与消亡应以对社会有益无害为准绳。 D . 本文的叙事脉络清晰,论述层层深入,反映了作者对“才与不才”“幸与不幸”逐渐深化的思辨过程。
    4. (4) 把文中画横线及课内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以无用处无用,庄周之贵也;以无用而贼有用,乌能免哉。

      ②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苏武传》)

    5. (5) 欧阳修衙署东园时,樗树被伐,杏树得以保留,而陆树声官署的西南角的竹子亦无人砍伐,其原因分别是什么?
  • 4. (2024高二下·乐山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题壁上韦偃画马歌

    杜甫

    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君画无敌。

    戏拈秃笔扫骅骝 , 欻见骐驎出东壁。

    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

    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

    【注】①骅骝:赤色的好马。②欻:忽然。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诗首联写画马的背景和缘由,韦偃知道杜甫爱他的画,故一来告别,二来作画留赠。 B . 颔联中“戏”和“扫”两字写出了韦偃作画时行云流水之态,以此突出其画艺的高超。 C . 颈联中两匹骏马突现东壁,似欲破壁而出,一动一静,亦暗合画家和诗人的生活状态。 D . 这首诗运用借物言志手法,诗人用骏马比作志士,希望他们能够拯救国家于危亡之中。
    2. (2) 清代学者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对这首诗的评价是“结联,见公本色”。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5. (2024高二下·乐山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韩非子提出“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认为《离骚》亦是如此的观点句是:“”。
    2. (2) 从苏轼的《石钟山记》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治学做事要有严谨的态度,“”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3. (3) 意象是深入理解诗歌的重要突破口,通过分析诗歌中“门”这一意象,我们可以一窥作者丰沛深挚的思想感情,比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 6. (2024高二下·乐山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山河人间,气象万千。风雨过后的幸运彩虹,穿云破雾的道道金光,晨昏浮现的曙暮光带,暗夜闪耀的漫天繁星…… ① 的景观都是天空带来的惊喜,天象幻化出各种“信号”来指引人们的生活。例如看云识天气:透光高积云,形似一排排一列列的鱼鳞,是强冷空气到来时出现的一种云层,预示着近期天气状况不稳定;当下沉气流中温度较冷的空气与上升气流中温度较暖的空气相遇,将会形成如同一个个袋子形状的乳状云,它的出现往往预示未来可能有风暴或其他极端恶劣天气。日晕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成为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民间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谚语。“不怕拦腰缠带,就怕山上戴帽”是久居山城人们 ② 的民谚,意味着马上要变天了。山腰带的属性是“层云”,而山戴帽的属性是“积云”,属于荚状云。气流波动形成的荚状云聚集在高山之巅,往往预示着冷空气袭来。

    气象变化与人民生产生活密不可分,因此气象专家的工作 ③  , 他们兢兢业业地收集分析数据,研究天气和气候变化,进行气象风险评估和预警,为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生产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文中引用谚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不怕拦腰缠带,就怕山上戴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 7. (2024高二下·乐山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秦腔在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大地上,有着神圣不可动摇的基础,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花脸一吼,吼出了黄土地与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运之声;苦音一颤,颤动着关中山河与平凡戏迷们的一片赤诚。流淌在秦人骨血里的秦腔,承载了多少代秦人的喜怒哀乐。一缕韵白、一声嘶吼、一袭水袖、一个亮相,属于秦腔的手、眼、身、法、步,几代人潜心钻研的程式化章法在一点一滴的精微之处传承。

    尽管时代巨变,但人们痴迷秦腔的情结未变。如今,古老秦腔剧种在科技更迭时代开启了又一个青春,秦腔文化衍生出的IP符号强势出圈,在“国潮”之路上破壁重生。粉墨装扮的秦腔人物被90后团队设计成一系列Q版形象,各个萌态可掬,亲切可人。古老秦腔和新生代之间的隔阂烟消云散。数字虚拟人、3D影像、人工智能AI动捕技术……一切科技前沿的最新技术,均可与秦腔艺术无缝接轨,精准捕捉、全息式记录秦腔之美的每一个瞬间。这一代年轻人自己的角度观赏秦腔、理解秦腔,不仅仅是将秦腔IP的力量发挥到最大程度,更打破了秦腔与动漫行业之间的壁垒。从传统到现代,科技加持的秦腔必定会“热”起来、“燃”起来、“潮”起来!

    1. (1) 下列句子中的“文化”和文中加点处的“文化”,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汉代刘向在《说苑》中指出:“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B . 爸爸说道:隔壁家四叔的侄子读了多年书,到大城市去念过大学,是我们村里最有文化的人。 C .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D . 在宋朝时期,茶文化达到巅峰,茶艺变得极其雅致,对于喝茶的仪式也做了细致的规定。
    2. (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 (3) “关键词搜索”是当下网络信息搜索的一种常用方法。请提取两个关键词,便于在搜索引擎中查找本文本。每个关键词不超过6个字。
四、写作(60分)
  • 8. (2024高二下·乐山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苏洵《衡论·远虑》

    交浅而言深者,愚也。——《后汉书·崔骃列传》

    对这两种观点,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