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泸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

更新时间:2024-12-13 浏览次数:3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2024高二上·会宁期中) 有学者认为,早期中国从“猴山结构”的松散联邦,逐渐发展到西周的分封制,再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最终发展为秦汉中央集权大帝国。这反映出早期中国(   )
    A . 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B . 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 C . 思想由多元趋向统一 D . 宗法血缘制度土崩瓦解
  • 2. (2024高一上·衡阳月考)   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    )
    A . 儒学地位颠覆 B . 列强侵略加剧 C . 政局变化迅速 D . 西学深入民心
  • 3. (2024高二上·玉林月考) 英国曾于1855年、1870年两次颁布法令,规定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主持文官考选,文官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1883年的《美国文官法》也规定:任何公务人员都没有权力利用职权或个人影响去强迫别人或别的团体采取政治行动。由此可知,当时英美文官制度改革的相同目的是(   )
    A . 保证公共权力运行的稳定 B . 完善欧美国家的政党政治 C . 杜绝官员权力滥用与腐败 D . 彰显选拔公正与社会公平
  • 4. (2024高一下·成都月考)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热情讴歌充满人性要求和感性魅力的生活态度,并追求现世幸福和享乐,西欧宗教改革思想家们却将这视为奢靡和不道德。然而,二者却又共同推动了西欧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的过渡。这是因为他们都(    )
    A . 重新审视人,冲破了传统的束缚 B . 提升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C . 反对神学,重构了人与神的关系 D . 沉重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统治
  • 5. (2024高一上·嘉峪关期中) 我国古代儒家主张“仁”“信”、墨家主张“兼爱”、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和谐”“诚信”“友善”“法治”等内容。这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A . 照搬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B . 是现代中国建设的经验总结 C . 植根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D .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 6. (2024高二上·泸县期末) 明朝前期,在北方设立“九边”重镇防范蒙古骑兵南下,但蒙古军队仍多次南下掳掠,甚至俘虏明朝的皇帝。明朝后期,明王朝与蒙古族首领达成协议,恢复通贡,边镇开设互市,任边民自行贸易。从此,蒙古族统治者对边境的威胁减弱。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 中原经济是蒙古族生存的重要基础 B . 诸王守边削弱了边地的防御力量 C . 明朝对蒙古族采取堵疏并用的政策 D . 经贸往来有利于民族之间的亲善和睦
  • 7. (2024高二上·泸县期末) 世界银行在1968年的贷款项目为62个,贷款总额为9.5亿美元;1981年贷款项目为266个,贷款总额为124亿美元。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

    A . 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 B . 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 C . 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  D . 世界贸易组织大力推动
  • 8. (2024高二上·泸县期末) 1834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济贫法(修正案)》,史称“新济贫法”。它比1601年颁布的《济贫法》要严苛很多,如规定受救济者必须是被收容在贫民习艺所中从事苦役的贫民,而贫民习艺所内的生活条件极为恶劣,劳动极其繁重,贫民望而却步。英国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 .   建立更为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B . 减少政府开支以应对经济衰退 C . 维持资本主义自由劳动力市场 D . 惩戒工人运动以维护民主政治
  • 9. (2024高二下·开学考) 在古埃及,国家控制农业和手工业的大部分生产,巨大的国库和政府的粮仓里装满了征收来的实物税——谷物、牲畜、布匹和各种金属,用来支付国家的开销等。据说,所有人的食物供给都由国王负责。这体现出古埃及社会中( )
    A . 人民深受专制政府剥削 B . 国家严格掌控经济生活 C . 税收制度已经相当完善 D . 社会等级秩序十分严明
  • 10. (2024高三下·浙江模拟) 互联网可以让我们足不出户就欣赏到世界各地的美景,可以支持不同地区的人们“面对面”沟通和交易,可以在公共危机来临时构建在线课堂以保证学生不耽误学业。它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预测的,不时打破我们想象的边际。材料反映出互联网( )
    A . 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 B . 使人类社会进入人工智能时代 C . 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认知视野 D . 为人类相互交流提供了新途径
  • 11. (2024高二上·泸县期末) 范仲淹在一篇赋中写道“器以象制,水以轮济,假一毂(gǔ)汲引之利,为万倾生成之惠”,他所描述的工具是(    )
    A . 翻车 B . 筒车 C . 水排 D . 风力水车
  • 12. (2024高二上·泸县期末) 它的超重发射令世界震惊。它的出现证明“天大的事,文革中也不能耽误”,它还诞生了“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航天人的企业文化与精神。据此分析,它是(    )
    A . 东方红一号 B . 长征一号 C . 南优二号 D . 神舟一号
  • 13. (2024高二下·赣州月考) 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难辞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
    A . 奴役掠夺土著居民 B . 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 C . 进行了大量的移民 D . 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
  • 14. (2024高二下·自贡月考) 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出现,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喜剧和音乐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反映出当时欧美(  )
    A . 城市化进展显著 B . 贫富差距逐渐消除 C . 工业化开始启动 D . 工人福利得到保障
  • 15. (2024高二下·定州月考) 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如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     )
    A . 重在教化病人的心理 B . 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 C . 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D . 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 16. (2024高二上·吉林期中)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表2清末新政时期部分商务法规、章程内容

    商会简明章程(1904年)

    商务繁富之区设立商务总会,商务发达稍次之地则设商务

    分会。

    商人通例(1904年)

    肯定商人的地位,规定享有的权利和应遵循的通行规则等。

    公司律(1904年)

    规定公司的创办程序、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商办公司与

    官办公司、官商合办公司“享一体保护之利益”。

    奖给商勋章程(1906年)

    凡制造新式机器者,奖以三等至一等商勋,赏加四品至二

    品顶戴。

    华商办理农工商实业爵赏章程(1907年)

    凡集股创办企业的华商,根据资本额多少,可分别获一、

    二、三等子爵和三品卿、四品卿爵赏。

    ——摘编自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等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新政在振兴商务方面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中的法规、章程对传统商业的突破性意义。

  • 17. (2024高二上·昌邑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儒家论述的“天下”,其实往往关键在“以天下之大,四海之内,所共尊者一人耳”。……随着核心区域逐渐扩大,一些原本的四夷渐渐融入中国,而渐渐膨胀的中国拥有了更遥远的四夷,人们口中的“天下”,有时候指的是“中国”,有时候则包括了“中国”和“四夷”。汉代之后特别是到了隋唐,“天下”越来越兼带“中国”与“四夷”。此后,在“天下”观念里始终有“内”“外”的区别,有“华”“夷”的不同,也有“尊”“卑”的差异。

    ——据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对殖民侵略的反抗过程,也是从“华夷之辨”到中华民族的建构过程,正是同仇敌忾的反抗侵略斗争,成就了中华民族;对满族王权的反抗过程,同时也是“新民”的建构过程,将大清皇帝的子民改造为中华民国的国民。因此;正如“民族国家”这个合成词所表达的那样,“民”标示着这个新国家的政治属性,她不再是一家一姓之国家,而是人民之国家;“族”标示着这个新国家的文化属性,她是中华民族之国家。

    ——据翟志勇《中华民族与中国认同——论宪法爱国主义》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天下观”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前期推动中华民族观念形成的历史背景。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平等政策的意义。
  • 18. (2024高二上·叙州期末)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方国家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起源于近代的工业革命。城市化作为一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态,和工业化似乎是一对“孪生子”,它们就像两个车轮,

     

    承载着人类社会滚滚向前发展。在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推动下, 1851 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就超过了 50%, 率先进入成熟的城市化阶段。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相继启动了城市化进程。19 世纪 70 年代,第二次产业革命在美、德、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使得重化工业取代纺织等轻工业而成为主导产业,西方国家的城  市化进程明显加速。

    ——摘编自周跃辉《西方城市化的三个阶段》

    材料二:近代中国的城市化有着一系列的局限。一方面,由于城市变革更多的

    属于外力冲击下的被动过程,缺乏足够的内在动力和自主性,加上持续动荡的社会环境,因而始终徘徊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只能说是“半截子”近代化; 另一方面, 近代因素在中国社会的渗透和扩散,在地域空间上很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口岸地区与非口岸地区,在近代化形式和发展水平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更进一步讲,中国近代的城市化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外力强制的移植, 必然与中国社会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从而走上一条扭曲的道路。

    ——摘编自陈国灿《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历史透视和现实思考》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城市化的原因和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存在的明显不足及其原因。
  • 19. (2024高二上·泸县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关于人口向城市的迁移,有不少模式。其中把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归结为“推一拉”的简单力学公式模型说明了发达国家早期的情况。这种理论认为:促成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力量,一是农村状况的恶化产生的推力,二是城市有利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获利机会把农民拉到城里。

    ——摘编自高德步、王钰《世界经济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自行选定一个史实和“推一拉”理论中的一个角度,对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进行探讨(要求:明确写出所选史实与角度,探讨须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符合逻辑)。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