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

更新时间:2024-09-27 浏览次数:21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 1. (2023七上·龙湖期中) 韩非子在描述远古社会自然环境时,写道:“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这种情况决定了远古居民最恰当的选择是(     )
    A . 学会制造工具,抵御野兽 B . 住在山洞里,躲避虫蛇 C . 懂得用天然火,驱逐野兽 D . 过群居生活,共同生产
  • 2. (2023七上·龙湖期中) 从考古中发现,在北京人的洞穴中,保留了极为丰富的用火遗迹,其中,最厚的灰烬层达6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树子等。这最能说明北京人(     )
    A . 最早知道了使用火 B . 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C . 最早知道烧制熟食 D . 最早学会人工取火
  • 3. (2023七上·龙湖期中) 考古学者发掘位于青海的柳湾遗址马厂类型墓时,发现墓主人生前身份和拥有财产不同,墓室规模和随葬之彩陶数量也各异,小型墓随葬陶器一般10多件,大型墓随葬陶器均有70件以上,证实柳湾遗址原始居民处于原始社会氏族时期。由此可见,研究史前文明最可信的依据是(     )
    A . 古人的口述笔录 B . 古代的神话传说 C . 考古发掘的考证 D . 史学名著的描述
  • 4. (2023七上·龙湖期中) 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依据,下列史料中最能解释“中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之一”的是(     )
    A . B . C . D .
  • 5. (2023七上·龙湖期中) 榫卯结构是中国木质古建筑常用的结构,其主要特点是利用卯榫而不是钉子来加固物件(如图)。河姆渡遗址就发现了成排榫卯相连的木桩、大量的木板和很多带榫卯的构件。这些发现有助于我们了解河姆渡人的(       )

       

    A . 干栏式建筑 B .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C . 猪纹陶钵 D . 人面鱼纹彩陶盆
  • 6. (2023七上·龙湖期中) 河姆渡人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屋,而半坡居民种植粟,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造成这种区别的主要原因是(     )
    A . 生活习惯不同 B . 地理气候环境不同 C . 生产生活能力不同 D . 历史传统不同
  • 7. (2023七上·八步期末) 在我国的神话传说中有“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黄帝教民养蚕缫丝”。这些神话反映出中华文明的核心是(     )
    A . 和谐秩序 B . 农耕文明 C . 神话传说 D . 游牧文明
  • 8. (2023七上·龙湖期中) 祭祖是一种古老的文化。近年来,位于湖南省炎陵县的炎帝陵和位于陕西省黄陵县的黄帝陵每年都吸引大批海内外的中华儿女前来寻根探源、祭祖拜陵。这表明(     )
    A . 民族文化薪火相传 B . 神话传说印证历史 C . 中华民族同根同源 D .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
  • 9. (2023七上·龙湖期中) 《礼记·礼运》中写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该材料反映的制度是(     )
    A . 禅让制 B . 世袭制 C . 分封制 D . 郡县制
  • 10. 《三字经》有云: “夏传子, 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 六百载, 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 八百载,最长久。”这段话反映的主题是( )
    A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B . 早期国家的产生 C . 华夏认同观念的扩展 D . 早期文明的起源
  • 11. (2023七上·龙湖期中) 西周的历史文献和青铜器铭文经常记载着分封诸侯的指令,大意是:必须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也必须和当地的领袖们建立亲戚关系。这说明分封制(     )
    A . 加速了国家统一 B . 有利于不同民族的融合 C .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 以血缘关系来确定等级
  • 12. (2023七上·麻阳期中) 西周用鼎制度明确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 . 西周冶铜业落后 B . 西周社会腐败现象严重 C . 西周社会等级森严 D . 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 13. (2023七上·龙湖期中) “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材料说明诸侯应承担(     )
    A . 定期朝见天子 B . 进献贡物 C . 服从周王调兵 D . 定期服役
  • 14. (2023七上·龙湖期中) 桀不修德行,不忧恤于民,百姓弗堪;商汤任用伊尹等贤才,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纣耽于享乐,大修离宫别馆,人心离散;姬发以姜尚为师,周公为傅,召公、毕公一班人辅佐周武王,伐纣灭商。这说明了(     )
    A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B .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C . 为政之要,唯在得人 D .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 15. (2023七上·龙湖期中)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如图历史事件发生在如图中①对应朝代的是(     )

    A . 郡县制度的确立 B . 司母戊鼎的铸造 C . 焚书坑儒 D .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 16. (2023七上·龙湖期中) 考古发现,江汉地区(今湖北省中南部)出土的商周时期青铜器均有地域文化特色,这一特色是在吸收中原文化后的发展和创新。这表明早期中华文明的特征是(     )
    A . 多元一体 B . 满天星斗 C . 全面辉煌 D . 源远流长
  • 17. (2023七上·自贡期中) 考古发掘出土的利簋腹内刻有铭文,记载了牧野之战的过程;而在《尚书·牧誓》中也记载了武王伐纣:“时甲子日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这说明( )
    A . 考古发掘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 B . 利簋是目前已知最早的青铜器 C . 利簋是在牧野之战时铸造的 D . 文献史料能反映真实历史面貌
  • 18. (2023七上·龙湖期中) “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展现了国的强大与家的祥和。以下是汉字“中国”演变的历程,据此可知(       )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A . 汉字的传承发生异变 B . 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由简到繁 C . 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D . 象形是汉字唯一的造字方法
  • 19. (2023七上·龙湖期中) 根据史书统计,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为2.3亿亩,此后随着农田面积的拓展,耕地面积也不断扩大。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       )
    A .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B . 都江堰的修建 C . 战争的纷繁 D . 诸侯争霸
  • 20. (2024七下·丰城开学考) “楚庄王时,楚国大举北进,直入周天子所在的伊洛一带,并询问九鼎(天下的象征)大小重量,有取代周天子地位的架势。”这反映出(   )
    A . 周王室地位的衰微 B . 楚国军事力量弱小 C . 楚国想与周朝建交 D . 周王室的势力强大
  • 21. (2023七上·龙湖期中) 2020年河南洛阳发现了春秋时期西北戎人的大墓,墓葬既具有西北戎人的丧葬习俗,又受到中原礼乐文化的影响。这反映了(     )
    A . 春秋时期出现民族交融 B . 殷商手工业技术进步 C . 西周礼乐文化逐渐衰落 D .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 22. (2024九下·江阴模拟) 《管子·地图》载:“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孙子兵法·地形篇》载:“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据此可知,当时地理知识的运用适应了( )
    A . 水利兴修 B . 诸侯征战 C . 儒学兴起 D . 私学发展
  • 23. (2023七上·龙湖期中) 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阶段特征,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之一。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 诸侯林立,战乱频繁,导致社会经济停滞不前 B . 兼并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国家统一 C . 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D . 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 24. (2023七上·龙湖期中) “东流不尽秦时水,润泽天府两千年”。材料中“天府”(成都平原)这一美誉得益于( )
    A . 大禹治理水患 B . 铁犁牛耕广泛使用 C . 李冰建都江堰 D . 秦国逐步统一天下
  • 25. (2023七上·高州期中)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其中有不少是源自先秦诸子百家。下列最能反映道家思想的是(    )
    A . 避实就虚 B . 福祸相依 C . 舍生取义 D . 墨守成规
  • 26. (2023七上·简阳期中) 学者胡适说:“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下列主张能突出体现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的是(       )
    A . 仁者爱人 B . 因材施教 C . 有教无类 D . 为政以德
  • 27. (2023七上·清新期中) 面对“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的局面,诸子百家提出各自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用以解决社会问题。此行为(   )
    A . 体现了强烈的时代责任感 B . 代表了周王的利益 C . 表现了民本思想深入人心 D . 实现了人民的愿望
  • 28. (2023七上·龙湖期中) 图示法可以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直观地呈现整个知识框架。如图体现的中心主题是(     )

           

    A . 巩固国家统一 B . 加强经济管理 C . 完成国家统一 D . 加强思想控制
  • 29. (2023七上·武汉期中) 秦时,南郡郡守向所属各县重申朝廷律令,规定:各县长官若不能及时发现民间的违法行为,就是“不胜任”,发现了不敢管就是“不廉”,都要受到严惩。这表明,当时( )
    A . 地方治理强化 B . 南方土地开发 C . 社会矛盾缓和 D . 中央机构完善
  • 30. (2023七上·龙湖期中) 图片中提取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对下图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 . 为了防御匈奴的进攻而修建 B . 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C . 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汗水和智慧 D . 秦朝统一了度量衡
  • 31. (2024九下·乌鲁木齐模拟) 下图是小哲同学用于大单元学习的时空定位,它最适合用于研究(       )

       

    A . 周王室衰微的原因 B . 中国古代社会转型 C . 秦统一六国的过程 D . 春秋战国社会动荡
  • 32.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回顾中国古代历史,每当政治腐败,百姓生活困苦之时,往往会引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  )
    A . 大泽乡起义 B . 巨鹿之战 C . 黄巾起义 D . 官渡之战
  • 33. (2023七上·龙湖期中) “始皇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墓万人动,徭役兵役极繁重,死刑车裂十多种。”材料描述的是
    A . 秦的统一 B . 秦的巩固措施 C . 秦的暴政 D . 秦的灭亡
  • 34. (2023七上·龙湖期中)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西楚)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下列史实与诗中的“霸王”有关的是(     )
    A . 长平之战,大败对手赵国 B . 巨鹿之战,歼灭秦军主力 C . 赤壁之战,奠定三国基础 D . 城濮之战,晋国胜利称霸
  • 35. (2023七上·萍乡期中) 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段空隙,上面写着“楚河”“汉界”字样,这来源于历史上的“楚汉之争”。这场战争的性质是( )
    A . 刘邦、项羽争夺皇位的战争 B . 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的战争 C . 维护农民阶级利益的战争 D . 项羽反抗秦朝残暴统治的战争
二、综合题(2道题,共30分)
  • 36. (2023七上·龙湖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法家、纵横家等都开办私学,聚徒讲学。各家在讲学活动中创立了新的学派,在理论上自成体系,其中以儒家和墨家的规模比较大。儒家设立的私学,首推孔子。据史书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材料二: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孔子的思想极为推崇,孔子成为他敢于反抗专制的“守护神”。他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德治主义”,并且坚定地主张法国应该实行“德治主义”。

    材料三:孟子认为“大丈夫”是人生的最高目标。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孟子所谓的“大丈夫”具备四种重要的德行,“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全力发展此“四端”,便会成为“大丈夫”。

    材料四: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浑然一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墨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各一位。
    2. (2) 根据材料二,“德治主义”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政治主张?
    3. (3) 材料三中,孟子认为“大丈夫”应具备怎样的道德规范?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孟子的政治主张。
    4. (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应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 37. (2023七上·龙湖期中)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的发展基于多种因素,推动社会的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蓬勃发展起来。这一时期,农产品和手工工业品日益丰富,商品流通范围逐步扩大,流入市场的产品日益增多,还出现了很多专业化的富商大贾。

    ——摘编自李生《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原因新探》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三:随着国家的进一步安定,原来列国间的壁垒被进一步打破。为了促进各地区间的交流,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公元前210年起,秦始皇决议改革经济,下令全国,“以秦币同天下之币”、“一法度衡石丈尺”、“修驰道车同轨”。

    ——齐世荣《中国古代史》

    1. (1) 材料一图中农具的出现有何意义?根据材料一文字,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
    2. (2) 根据材料二,写出战国时期在秦国发生的重大改革的名称。此次改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经济方面有什么措施,写出其中两条?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秦始皇改革经济的原因。写出“以秦币同天下之币”、“修驰道车同轨”分别指的什么措施?
    4. (4) 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改革和创新的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