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第二中学集团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

更新时间:2024-07-31 浏览次数:9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23七上·清新期中)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距今约170万年的最早古人类是(   )
    A . 元谋人 B . 北京人 C . 山顶洞人 D . 蓝田人
  • 2. (2023七上·清新期中) 七年级同学观看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其中可以看到的生活场景可能是(   )
    A . 北京人已经会钻木取火 B . 北京人使用磨制石器 C . 北京人共同劳动,分享劳动成果 D . 山顶洞人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
  • 3. (2023七上·清新期中) 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用火烧烤食物、御寒、照明、驱兽,最能支持这一结论的是(   )
    A . 《韩非子》关于远古时代的记述 B . 历史研究学者的推测和论述文章 C . 《山海经》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 D . 遗址中发现的灰烬、烧石和烧骨
  • 4. (2023七上·清新期中) 下面两幅图是远古居民建筑复原图,建造不同结构房屋的决定性因素是(   )

      

    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                 半坡居民地穴式圆形房

    A . 自然条件 B . 生活习惯 C . 生产工具 D . 劳动技术
  • 5. (2023七上·清新期中) 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以下三个从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共同反映了( )

    图1 稻谷 图2 猪纹陶钵 图3 骨耜

    A . 人类的起源 B . 原始农耕生活 C . 远古的传说 D . 早期国家产生
  • 6. (2024九下·长春模拟) 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A . 建筑技术的进步 B . 生活方式的转变 C . 饲养水平的提高 D . 生产工具的改进
  • 7. (2024·潮阳模拟)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参观河姆渡遗址时说,河姆渡先民开拓了人类稻作文明史,表明浙江余姚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这反映了( )
    A .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B . 手工业成为当时主要的生产部门 C . 河姆渡居民开始饲养家禽家畜 D . 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起源地之一
  • 8. (2024七上·南海月考) 据古文献记述,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都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这表明(    )
    A . 夏、商、周均秉承“无为而治”理念 B . 夏、商、周的祭祀活动十分频繁 C . 推崇“君权神授”是先秦政治特点 D . 中华民族同宗共祖意识源远流长
  • 9. (2024七上·秀山月考) 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出现的华夏族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其首领被后人尊奉为“人文初祖”的是( )
    A . 黄帝和蚩尤 B . 炎帝和蚩尤 C . 黄帝和炎帝 D . 尧、舜、禹
  • 10. (2024九下·鄄城模拟) 如图是中国古代历史朝代歌,其中★处应该填写(   )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A . B . C . D .
  • 11. (2024七上·泸县月考) 西周时期,周王定期到各地巡视,考察诸侯的政绩,诸侯则需定期朝觐周王,接受周王重新宣布的爵位等级。周王旨在( )
    A . 发展农业生产 B . 提高军队实力 C . 巩固国家统治 D . 加强封建专制
  • 12. (2023七上·清新期中) 下图是历史老师讲授西周分封制时出示的资料,从中可以获得的信息(   )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左传》

    西周重要封国:

    鲁国,武王弟周公旦封地

    燕国,武王弟召公奭封地

    卫国,武王弟康叔封地

    齐国,功臣姜尚封地

    宋国,商纣王庶兄微子启封地

    A . 封国只有鲁、燕等五个国家 B . 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标准 C . 受封对象以同姓宗亲为主 D . 目的是要不断扩大西周疆域
  • 13. (2023七上·清新期中) 精美的历史文物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文物体现的是( )
    利簋 四羊方尊 青铜面具
    A . 炎黄时期的创造发明 B . 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 C .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D .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 14. (2023七上·南京月考) 文字是文明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 )
    A . 象形文字 B . 甲骨文 C . 楔形文字 D . 金文
  • 15. (2023七上·清新期中) 下图是商代甲骨文中多次出现的文字。据此可以推断当时( )

    甲骨文

    现代汉字

    A . 青铜农具普及 B . 等级制度严格 C . 商业贸易发达 D . 丝织业已产生
  • 16. (2024七上·宜兴期中) 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觐周王仅3次,而朝齐、晋、楚三国竟达33次之多。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 . 周王室地位已经衰落 B . 鲁国到王都路途遥远 C . 鲁国国君是春秋霸主 D . 周王不是鲁国的宗亲
  • 17. (2024七上·增城期中) 夏商西周时期,水利工程兴修较少,少有山林开发;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 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B . 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 C . 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 D . 新政治经济秩序确立
  • 18. (2023七上·清新期中) 《史记·周本记》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这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特征是(    )
    A . 国家统一 B . 民族交融 C . 生产力发展 D . 诸侯争霸
  • 19. (2023七上·桑植期中)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不仅兼并小国,而且大国之间也出现兼并现象。这突出反映了(    )
    A . 变法使各国实力增强 B . 统一趋势增强 C . 各国君主争霸野心强烈 D . 分封制彻底崩溃
  • 20. (2024七上·黑龙江期中)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的(    )
    A . 背景 B . 目的 C . 内容 D . 影响
  • 21. (2024·益阳模拟) 李冰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既免除了岷江泛滥的水灾,又便利了航运和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这一工程是( )
    A . 长城 B . 大运河 C . 都江堰 D . 灵渠
  • 22. (2023七上·清新期中) 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思想家是( ) 
    A . 孔子 B . 老子 C . 墨子 D . 韩非
  • 23. (2023七上·宜州期中) 春秋战国时期,有学派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该学派是(  )
    A . 儒家 B . 墨家 C . 法家 D . 道家
  • 24. (2023七上·江津期中) 面对“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的局面,诸子百家提出各自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用以解决社会问题。此行为(   )
    A . 体现了强烈的时代责任感 B . 代表了周王的利益 C . 表现了民本思想深入人心 D . 实现了人民的愿望
  • 25. (2024九下·丹东模拟) 范文澜《中国通史》:“自秦朝起,中国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大国⋯⋯他创建的许多制度,是符合当时社会需要的。”属于秦朝创建的制度有( )
    A . 分封制 B . 皇帝制 C . 科举制 D . 行省制
  • 26. (2024九下·广水模拟) 文物是宝贵的文化财富。如果文物会说话,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秦朝文物会说( )
    A . “青铜爵”让你领略先人工艺 B . “竹纸”和你品味文人意趣 C . “秘色瓷碗”陪你分享盛世繁华 D . “半两铜钱”带你了解市井百态
  • 27. (2024·茂名模拟) 在陕西西安章台出土的秦朝地方官府向朝廷上奏文书时用的封泥(在捆绑简牍的绳端处封上粘土,上盖印章),其中有许多“上郡”“代郡”等郡名和“蓝田”“下邦”等县名。而《秦律》明确规定,地方有事奏请,须采用文书形式。据此可知秦统一全国后( )
    A . 诸侯受命管理土地和人民 B . 中央与地方组成政治联盟 C . 地方政府直接听命于朝廷 D . 修筑了贯通全国的道路
  • 28. (2023七上·清新期中) 如果没有秦统一战争这种特殊的历史手段,东方六国由分封到郡县的过渡恐怕就要拖几 个时代,才能慢慢完成社会转型。此观点认为秦统一(    )
    A . 有利于民族融合 B .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 推动了经济发展 D . 促进了文化交流
  • 29. (2023七上·防城期中) 历史课堂上,张老师提示“戍守长城”、“遇雨误期”、“张楚政权”等关键词,同学们能立刻联想到(    )
    A . 黄巾起义 B . 陈胜、吴广起义 C . 李自成起义 D . 黄巢起义
  • 30. (2024九下·永昌模拟) 据《史记》载,“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这说明(    )
    A . 秦朝法律影响后世 B . 法治思想始于秦朝 C . 秦朝实行严刑峻法 D . 法律助推秦灭六国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小题12分,第32题18分,第33小题10分,共40分。
  • 31. (2023七上·清新期中) 农业的产生和发展,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由于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与粮食的储备,为聚落生活的安定提供了保障。

    ——摘编自卜宪群主编《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主题材料三则

    春秋时期的铁锄(1953年于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

    “美金(指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指铁)以铸锄、斤(斧)……试诸壤土。”

    ——《国语·齐语》

    在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出现在两千五百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战国之际,铁器已经有了斧、镑、凿各种刀具,中国社会历史进入铁器时代。

    ——白云翔(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

    材料三:都江堰修建后,居住在成都平原的蜀人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秦国在蜀郡获得了继关中平原后的又一个大粮仓,为秦始皇实现天下一统的宏图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摘编自李彬彬《李冰对中国统一事业的贡献》

    1. (1) 据材料一,指出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
    2. (2) 请为材料二中三则材料确定一个主题。你认为其中哪则材料最有实证性?这些现象的出现有何历史影响?
    3. (3) 据材料三,说明都江堰建成后发挥了哪些作用?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推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 32. (2023七上·清新期中) 夏、商、西周至秦朝是中国古代制度演变的重要阶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为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材料二:故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藩篱,屏蔽周室。

    ——《左传》

    材料三:

    1. (1) 材料一中的“选贤与能”是我国古代哪一制度?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天下为家”的朝代是什么?由此开创了哪一制度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承袭?
    2. (2) 材料二记载的是我国古代哪一朝代的哪一制度?据材料指出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3. (3) 材料三图中反映了秦朝建立的什么政治制度?秦朝为加强统治,在地方实施的哪一制度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基本模式?
    4. (4) 结合以上材料分析中国古代制度变革的根本出发点是什么?
  • 33. (2023七上·清新期中) 思想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根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圣人的魅力】

    材料一  (他)因抱改革天下之宏愿,故政治活动之外更注意于教育事业,开中国史上民间自由讲学之第一声。

    ——钱穆《国史大纲》

    【思想的汇聚】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

    【文化的弘扬】

    材料三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1. (1) 材料一中的“他”是哪一思想学派的创始人?他在教育上主张什么?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学术界出现了什么局面?
    3. (3) 根据材料三,请写出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