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长沙市同升湖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

更新时间:2024-10-31 浏览次数:0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16道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 1. (2024高三上·长沙月考) 有考古学家认为,不同文化的“撞击”是文明起源的形式之一。下面示意图中的“Y”形北方—中原文化连接带,在中国文化史上曾是一个最活跃的民族大熔炉。根据该理论,这一时期最有可能在这条文化带发生“撞击”的是(     )

    A . 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 B . 仰韶文化、红山文化 C . 二里头文化、龙山文化 D . 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
  • 2. (2024高三上·长沙月考) 邹衍先后游历魏、赵、燕等国,宣传其思想,“适梁,患王郊迎,执宾主之礼。适赵,平原君侧行撤席。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身亲往师之”。这表明(     )
    A . 国君认同敬天保民的思想 B . 天人感应成为主流观念 C . 五行学说蕴含变革合理性 D . 社会转型呼唤集权体制
  • 3. (2024高三上·长沙月考) 西汉前期农业领域中出现了一批专事田畜生产的大户。如桥姚有“马千匹,牛倍之,羊万头,粟以万钟计”。在有些地方还出现了许多经营农业、渔业、林业生产的专业户。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汉初(    )
    A . 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B . 农业生产呈现区域化趋势 C . 商品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 D . 休养生息的政策出现调整
  • 4. (2024高三上·长沙月考) 刘宋孝武帝颁布“占山格”的律文,规定官僚贵族及百姓可按品秩高低占有山泽的最高限额,一、二品官占山三顷,至九品及百姓一顷;已经占足者,不得再占;先前不足者,可以补足。据此可推知,这一规定(     )
    A . 抑制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B . 客观上利于南方经济的开发 C . 大大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D . 稳定了均田制下的小农经济
  • 5. (2024高三上·长沙月考) 《唐律疏义》对“老小及有疾犯”有如下规定:“诸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废疾,犯流罪以下,收赎(缴纳银钱以赎罪)。年八十以上、十岁以下及笃疾,犯反、逆、杀人应死者,上请(奏请皇帝裁决)……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这反映唐代律法(     )
    A . 礼法结合较为宽松 B . 地方缺乏司法权限 C . 初衷在于预防犯罪 D . 包含人文主义色彩
  • 6. (2024高三上·梅河口月考) 1032年,有臣僚在奏章中提出:“比诏淮南民饥,有以男女雇人者,官为赎还之。今民间不敢雇佣人,而贫者或无以自存,望听其便。”宋仁宗采纳了这一建议。这反映出宋代社会治理注重以政策调整(       )
    A . 化解社会发展衍生的问题 B . 追求社会财富分配的相对合理 C . 强化政府的经济管控职能 D . 遏制贫富分化带来的阶级对立
  • 7. (2024高三上·梅河口月考) 王国维曾指出元杂剧的发展可分为三期。首先是窝阔台取中原到至元(忽必烈)一统,此时“作者为最盛,其著作存者亦多”;其次是至元到至顺(元文帝)时期,此时作者“殆无足观,而剧存者亦罕”;在最后的至正年间(元顺帝),则“存者更罕”“去蒙古时代之剧远矣”。元杂剧的这一变化(       )
    A . 表明游牧文明对农耕社会冲击的加剧 B . 与国家治理政策的调整密切相关 C . 源于商品经济衰退加速文学形式转型 D . 折射出政府文化专制进一步加强
  • 8. (2024高三上·邵东月考) 下表是1600—1812年清朝的农业生产和人口统计表。这主要说明当时( )


    年份

    总人口

    (千人)

    农业人口

    (千人)

    耕地

    农业人口人均粮食(斤)

    总面积(千亩)

    农夫人均(千亩)

    总额

    净额

    余额

    1600

    120000

    97200

    725464

    27.52

    1765

    819

    469

    1766

    200000

    170000

    1036109

    2522

    1700

    789

    439

    1784

    300000

    255000

    1009354

    16.75

    1122

    521

    171

    1812

    350000

    297500

    1050436

    14.94

    1012

    470

    120

    A . 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B . 资源危机日益突出 C . 农业人口迅速膨胀 D .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 9. (2024高三上·梅河口月考) 光绪三十年,长沙知府颜钟骥依《奏定学堂章程》要求,在府城内黄泥街开设中学,称“长沙府中学堂”。1909年,长沙府中学堂在文实分科后实科同样设有“读经讲经”课程,首任监督彭清藜固守旧式教育风格,严命学生行儒门故事,朝夕拜孔。这表明当时(     )
    A . 教育制度带有新旧并存色彩 B . 近代教育日渐普及 C . 传统儒家思想仍为主要内容 D . 新式人才得到培养
  • 10. (2024高三上·梅河口月考)  “到边疆去”“到西北去”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是相当流行的口号。《良友画报》开辟专栏反映西北地区风土民情,报道了对绥远、宁夏、甘肃、青海、陕西等省的考察印象。此现象( )
    A . 推动了国民政府的工业建设 B . 体现了国家对边疆的重视 C . 体现了有识之士的忧患意识 D . 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11. (2024高三上·长沙月考) 图为1978-2016年北京市劳动者报酬占CDP比重(单位:%)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 C .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D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 12. (2024高三上·长沙月考) 中亚地区阿伊哈努姆遗址(约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前2世纪下半叶)出土了丰富的文物,包括希腊人物和神像雕塑、太阳神阿波罗神像的鎏金银盘、大夏和印度古钱,甚至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手稿。据此推断,该遗址是(     )
    A . 波斯帝国劫虏希腊的重要表现 B . 罗马帝国宽广疆域的重要象征 C . 亚历山大远征交流碰撞的产物 D . 古希腊人建立海外城邦的例证
  • 13. (2024高三上·长沙月考) 如下图显示四个国家的工业成就,丙国最有可能是(     )

    A . 英国 B . 法国 C . 德国 D . 美国
  • 14. (2024高三上·长沙月考) 在苏俄(联)党内,还有相当一批人患有“怀旧病”,他们认为在那个“英雄年代”里,所面临的环境是艰难的,但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是美好的。只要战争一结束,生产就会得到恢复和发展,根本不需要恢复商品货币关系,就可以到达真正的共产主义。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深得民心 B . 苏共党内对发展道路未达成共识 C . 新经济政策实施具有盲目性 D . 人民群众对工业化建设充满期待
  • 15. (2024高三上·长沙月考) 1938年,《慕尼黑协定》签订后,批评法国之声固然有之,但赞美之声也不少。 达拉第自慕尼黑返回时曾受到鲜花和掌声的欢迎,社会党领袖勃鲁姆在10月1 日出版的《人民报》上写道:“在法国,没有一个男人,也没有一个女人会拒绝对张伯伦先生和爱德华·达拉第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现在人们又可以享受到秋日阳光之美了!”材料反映了( )
    A . 法西斯国家放弃了侵略扩张政策 B . 人们追求和平与安全的愿望已经实现 C . 民众没有认识到绥靖政策的弊端 D . 法国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 16. (2024高三上·长沙月考) “全球南方”一词近来风靡全球,受到各方关注。A·G· 马勒认为“全球南方”具有三个定义。首先,它用来指代经济弱势的民族国家,以替代冷战后的“第三世界”;其次,全球南方通过包括富国内部被压迫的人民和南方国家的富人来淡化地理意涵;第三,反映南方国家基于相似处境的相互认同,代表一种抵抗想象中的跨国政治主体,以对抗代表当代权力的全球化资本主义。由此可知,这一观点(     )
    A . 表明世界秩序的急剧变革 B . 说明经济区域化的发展趋势 C . 忽视经济方面的南北差异 D . 是对经济全球化的有效抵制
二、非选择题(共3题,52分)
  • 17. (2024高三上·长沙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学教育对科技发展的贡献主要有三项(如表所示)

    儒学传播了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儒家经典中包含了大量的科技史料,儒学体系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

    儒学思想家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所必需的创造精神与探索精神

    儒家伦理思想对中国古代科技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深远

    ——摘编自姜国钧《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与教育盛衰》

    材料二   医学、算学先后在南北朝进入官学,唐代还有明算科和医举,并建立了太史局、太医署、太仆寺等直接服务于朝廷的职业性科学研究和教育机构。

    ——摘编自姜国钧《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与教育盛衰》

    材料三   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世纪以前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教育与科技”自拟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 18. (2024高三上·长沙月考) 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清代中叶之前国家的边界大多模糊不清,近代中国转变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后,遇到与国外边界产生纠纷的情形。直到清末,清朝才逐渐注重以科学的经纬度来测绘精确的边界地图……鸦片战争后,晚清国家已岌岌可危,文祥等人认为影响国家安危的原因在于中国“在内无深知洋务之大臣,在外无究心抚驭之疆吏”,主张“驭外之端”为保证国家安全的第一要务。比文祥视界更清晰的,则是梁启超、郑观应等人。在梁启超看来,国家安全与否,并非富国强兵而获得物质财富和先进技术,而在于“新民”,“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甲午战争之败与庚子事变,虽然逼出了清末新政,但清朝主要政体并无改变。皇权无法彻底放弃专制而建立近现代国家安全体系,传统的“国家安全”已摇摇欲坠。1912年初,清帝国“安全体系”彻底崩溃。

    ——摘编自张永攀《从先秦“王畿”到近代民族国家》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际,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有着刻骨铭心的认识。党的百年国家安全思想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建党到改革开放,遵循以军事为核心的国家安全观,其中从建党到建国的28年间,军事革命是党的国家安全思想的核心;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党确立了以军事建设为核心的国家安全思想,强调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经济建设服务于军事安全。从改革开放开始到十八大,党的国家安全思想的核心是发展,经济建设成为国家安全的基础。党在十八大以来创立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把国家安全贯穿到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坚持系统思维,构建大安全格局,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引领构建国家安全体系。

    ——摘编自肖晞、王一民《中国共产党百年国家安全思想发展析论》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中国国家安全观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国家安全思想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 19. (2024高三上·梅河口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关于印度的法案

    法案名称

    部分内容

    东印度公司特许状(1600)

    东印度公司为法人和政治实体,选举产生理事会和总督,可制定法律;依法在东印度地区获得土地、租金,享有自由、司法、特许经营和继承权等

    东印度公司法案(1773)

    提高孟加拉总督地位,统管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业务,成立由4位英国委员组成的参事会进行辅佐;设独立于总督的最高法院,由英王任命英国人担任法官,批准总督颁布的法令

    东印度公司法案(1784)

    东印度公司的政治事务由英王任命的6人委员会监管,东印度公司负责商业经营;总督由公司董事会推荐,经英王许可后任命

    印度政府法案

    (1858)

    东印度公司的权力、领地和财产等转归英王,英王为印度国王(后称皇帝);设印度事务部,由内阁中的印度事务大臣直接领导;英王任命印度总督,作为其直接代表统治印度

    印度参事会法案(1861)

    总督任命6~12人为总督参事会额外委员,其中非官方委员不低于6人;额外委员只能参加参事会立法会议,参与制定法律和法规

    印度参事会法案(1892修订)

    居住在印度的人均可任额外委员;经总督授权批准,立法会议讨论总督的年度财经报告、提出质询;不懂英语的委员可以请人代为发言,议案翻译成印度语言

    印度政府法案

    (1919)

    总督参事会6名成员中3名为印度人;立法会议从参事会中分出,设上下两院,下院145名议员中104名从居住在印度的人中选出,上院60名议员中33名由选举产生;议员可以对部分预算进行表决

    印度独立法案

    (1947)

    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独立的自治领;废除英王印度皇帝称号,取消印度事务大臣办公室;英国法令在印、巴不再有效(注:1950年总督及总督办公室撤销,英王不再任印度国王)

    材料二   二战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由解构走向重构的转折点——原来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持续推进的民族独立浪潮与遍及全球的现代化浪潮相呼应,改画了世界政治地图——到90年代,185个联合国成员中,战后独立的国家占了多数,以这些国家为主体形成的“第三世界”成为国际政治领域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摘编自《世界通史第三编: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20世纪世界史》

    1. (1) 材料一体现了英印关系的变化。请划分为两个阶段,概括划分标准,并说明理由。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一战后到二战前,推动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因素。
    3. (3)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给世界局势带来的变化。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