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

更新时间:2024-12-14 浏览次数:6 类型:期末考试
一、第一部分 选择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 1. (2023八上·龙湖期中) 关于鸦片战争的起因,有西方学者认为:“因为傲慢的清政府不肯在相互平等基础上与英国建立贸易关系,拒绝平等交往,故只有让英国来承担终结中国排外政策之使命。”该观点(     )
    A . 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 B . 指出了清朝士大夫阶层的傲慢与无知 C . 抹杀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实质 D . 旨在说中英不平等贸易责任方在英国
  • 2. (2023八上·潮南月考) 1841年5月,英军侵犯三元里。三元里附近103个乡群众15000余人自发组成平英团,先后两次包围了四方炮台(侵华英军司令部所在地)。在广州知府的压力下,三元里抗英队伍才被迫解散。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造成包括一名少校指挥官在内的英军近百人伤亡。这一事实说明(   )
    A . 中国国力弱,不能战胜强大侵略者 B . 清政府反对和压制群众反侵略斗争 C . 英军是文明之师,为对华通商而战 D . 中国难以形成抗击外国侵略的合力
  • 3. (2023八上·罗湖期末) 太平天国运动对于中国的民族革命而言起不到关键作用,但是它所引发的蝴蝶效应却迫使不同阵营的开明人士主动去拥抱世界,顺应历史的发展。材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       )
    A . 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B . 不能承担民主革命的重任 C . 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趋势 D . 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
  • 4. (2024八上·福田月考)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很多民间地理学者,涌现出大批边疆史地著作,如曹延杰的《东北边防辑要》《西伯利东偏纪要》《东三省舆地图说》,姚文栋的《云南勘界筹边记》,薛福成的《滨缅划界图说》等等。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 . 官方关注边疆危机 B . 地理学的研究兴起 C . 民族意识日益增强 D . 学习西方成为潮流
  • 5. (2024八上·荔湾期中) 《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记载,1871-1880年,江南制造总局刊印译书98种235册,译成未印者45种140余册;这些译书绝大多数是西方自然科学书籍,对当时的知识界,尤其是后来的维新变法骨干人物产生了启发和影响。据此可知,这些“西书”的翻译出版(    )
    A . 开启了传播西方自然科学之门 B . 抵制了西方列强的军事文化侵略 C . 推动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演变 D . 直接促使维新变法提上议事日程
  • 6. (2024八上·龙潭月考) 战前,列强在中国设立工厂还是不合法的,战后,他们却“合法”的经营了许多轻工业,导致这一变化的战争是(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7. (2022·德庆模拟) 下图是甲午战争期间中日两国海军机构示意图,由此推断甲午海战,中国失败的原因是(   )

    A . 清政府军事体制的落后 B . 日本舰队数量比中国多 C . 中方军事指挥失误、避战自保 D . 日本采用行省制,有利于统一调度海军力量
  • 8. (2023八上·德庆月考) 赫德于1898年10月24日在《致马士函)中说:“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内都填塞给它吃了。”赫德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 . 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B . 维新派政治经验不足且急于求成 C . 顽固守旧势力过于强大 D . 将变法的希望寄托在光绪帝身上
  • 9. (2023八上·覃塘期中) 通过梳理历史线索可以明确学习主题。对下图反映的学习主题概括最准确的是

    A .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 外国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C . 西方列强瓜分狂潮与中国人民反抗 D . 近代化的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 10. (2023八上·石家庄期末) 清帝退位诏书,起草人为近代实业家、教育家、政治家张謇,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同时也是自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以来的最后一位皇帝颁布的退位诏书,从此清朝正式灭亡。该退位诏书颁布的首要原因是(   )
    A . 武昌起义及各省的响应 B . 各地纷纷掀起发展实业的热潮 C . 袁世凯软硬兼施的逼迫 D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 11. (2023八上·邵阳期末) 某学者在评价辛亥革命时指出:“自古以来,皇帝被看做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这说明辛亥革命(    )
    A . 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B . 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产生 C . 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D . 扫除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 12. (2023八上·永年期中) 1912年1月27日,孙中山致电各国公使说:“本总统甚愿让位于袁,而袁已允照办,岂袁忽欲令南京临时政府迅速解散,此则为民国万难照办者,盖民国之愿让步,为共和,不为袁氏也。此电文体现了(     )
    A . 孙中山捍卫共和的决心 B . 列强武力干涉中国革命 C . 袁世凯接受临时政府的主张 D . 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 13. (2023八上·罗湖期末) 如图墓地见证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反帝反封建作出的巨大牺牲,体现了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对这一斗争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 它是镇守长江门户吴淞的老将陈化成参加的鸦片战争 B . 它是率舰冲向“吉野号”的邓世昌参加的黄海海战 C . 它是天津保卫战中聂士成参加的抗击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 它是革命党人为推翻清王朝而举行的广州黄花岗起义
  • 14. (2024八上·剑阁期中) 1925年,孙中山先生病逝。蔡元培先生挥笔书写了如下挽联:“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愿吾侪(意为“我们”)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这里的“未竟之功”是(    )
    A .   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B . 结束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 . 推翻满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D . 创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 15. (2023八上·罗湖期末) 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余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背(皆)反乎是。”据此,陈独秀等人将(     )
    A . 宣传“实业救国” B . 主张国家至上 C . 开民智、造新人 D . 建立民主共和
  • 16. (2024八下·安州期末) “凤凰网”评论:五四运动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向前,我们可以看到历经数年积蓄而成的文化、思想洪流;向后,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施行主义”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这一评论重在突出五四运动(   )
    A . 确立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B . 重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C . 是近代救亡图存的延续和发展 D .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 17. (2023八上·罗湖期末) 下图可以用来说明(   )

    A . 北伐战争的迅速推进 B .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C . 敌后抗日根据地壮大 D . 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 18. (2024九下·麦积模拟) “这次会议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长达3万字的八个决议’,确立了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系统性的建党与建军文件,使中国共产党和她所领导的军队日益成为一支精干而富有战斗力的力量。“这次会议”是
    A . 八七会议 B . 古田会议 C . 遵义会议 D . 中共七大
  • 19. (2023八上·罗湖期末) 下图以“转”字串起中国革命的某一段历史,这段历史是指(     )

    A . 国民大革命的开展 B . 国共两党实现合作 C . 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D .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 20. (2024九下·黑龙江模拟) 史料的价值在于客观真实。我们研究“西安事变”时,可信度最高的证据应是(    )
    A . 当时的照片和相关的文物 B . 当代著名电影《西安事变》 C . 文学著作中对于事件的描述 D . 当时国民党报刊的宣传报道
  • 21. (2023八上·罗湖期末) 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1942年1月起,历时半年,广东党组织从香港秘密营救了何香凝、茅盾等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知名人士共300多人,连同其他方面的人士共800多人。这场营救(       )
    A . 配合了八路军的百团大战 B . 粉碎了日军对根据地封锁 C . 打击了国民政府投降政策 D . 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22. (2023八上·罗湖期末) 下图是民国二十七年.毛泽东致信并盛赞蒋介石的一段话。这主要是因为国民政府(     )

    A . 出师讨伐北洋军阀 B .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C . 正面战场组织抗战 D . 议国共两党合作
  • 23. 消息传到重庆时,已是8月15日的晚上。据当时的美国记者记录:”突然,整个城市爆发出一 片欢呼声和爆竹声。……不到一小时,整个城市就变成了一座巨响和狂欢的火山。”据此推测该消息是( )
    A . 平型关大捷 B . 日本投降 C . 签署”双十协定” D . 胜利渡长江
  • 24. (2024九下·红桥模拟)   1945年,文学家郑振铎写道:“从毛泽东先生到了重庆,开始会谈以后,我们哪一天不在探问着会谈进行的情形,不在关心着会谈进行得顺利与否?”这反映出当时中国人民的迫切愿望是(    )
    A .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 . “打倒列强,铲除军阀” C . “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D . “要和平,争民主”
  • 25. (2023八上·罗湖期末) 据下表可知,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变化的主要依据是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调查表(建国前)(     )

    时期

    政策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

    抗日战争时期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解放战争时期

    制定《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

    A .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 . 农民阶级的需要 C . 马列主义革命理论 D . 巩固和发展根据地
  • 26. (2023八上·罗湖期末) 下面是解放战争时期某阶段的战役示意图,对该阶段战略态势归纳正确的是(     )

    A . 千里跃进,战略进攻 B . 转战陕北,指挥若定 C . 战略决战,全胜可期 D . 千里渡江,摧枯拉朽
  • 27. (2023八上·罗湖期末) 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这三次历史事件推动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对于下图阴影部分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

    A . 都表现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B . 都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C . 都体现了国共合作的重要性 D . 都具备了反帝反封建的特征
  • 28. (2023八上·罗湖期末) 观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变化图》可以看出,中国近代民族企业发展艰难曲折。其根本原因是(     )

    A . 受到外来资本主义势力的排挤 B . 受到本国封建势力压迫与束缚 C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D . 一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
  • 29. (2023八上·罗湖期末) 1872年,《申报》在上海创办,在它有关圣诞节的报道中,经常使用“外国冬至”、“西国冬至”、“洋冬至”等字样,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社会(    )
    A . 对侵略者的厌恶 B . 中西交融的情形 C . 全盘西化的态度 D . 天朝上国的心理
  • 30. (2023八上·渝北期末) 清末,127所高等专门学校中有理、工、农、医类学校23所,学生2195人,占全部专科学生总数的9.2%。1915年,94所专科学校中有工、农、医类学校29所,学生4763人,占全部学生总数的19.8%。这反映出
    A . 专科学校分布科学合理 B . 新文化运动成果丰硕 C . 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 D . 全国学制得到了统一
二、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3大题,共40分)
  • 31. (2023八上·罗湖期末) 理论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思想的传播】

    材料一:

    ..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长存于二十世纪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为地球上名国、地球上主人翁。不可不革命。

    ——摘自邹容 《革命军》

    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战胜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的凯歌的声。……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新思想的实践】

    材料二:

    人物资料卡1:

    A_____,潮南长沙人。

    主要事迹:

    (1)参与组建华兴会和中国同盟会

    (2)领导黄花岗起义

    人物资料卡2:

    B___,出生于江苏淮安。

    主要事迹:

    (1)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2)南昌起义领导人之一

    【新思想的发展】

    材料三:近世各国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

    ——摘自《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8-1930年间,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系列文章,初步阐明了农村包围城市、夺取政权的理论,标患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摘编自华东师范大出版社《高中历史》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井结合所学回答,邹容发表《革命军》的背景是什么?李大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旨在宣传哪一救国思想?
    2. (2)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的A、B两位历史人物是谁?他们各自代表近代哪一阶级的救国探索?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和毛泽东对新思想发展创新的具体表现。
    4. (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理论与实践相互关系的认识。
  • 32. (2023八上·罗湖期末) 讴歌青春力量,礼赞青春人物。某校八年级(1)班在学历史文化周中开展了下列活动。

    活动一:图片展

    活动二:歌咏赛

    活动三:故事会

    故事一真正的少年英雄

    193年8月5日,少共国际师宝告成立。全师由1万多名青年组成。党团员占70%以上,战士平均年龄18岁左右,还有不少十四五岁的小红军。全师指战员宣誓“我们是工农的儿子。准备以最后一滴血。为着苏雄埃奋千到底!"当十几岁的孩子扛枪战斗在第一线时,这些少年又无反顾,甘愿造尽最后一消上,他们是真正的少年英雄。

    故事二舍身炸碉堡的战斗英雄

    董存瑞(1929-1948). 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1948年5月25日,参加压化战斗。身为爆破组长的他率领全组连址炸战4庄地楼。5庄4堡。部队在冲任时遇到一应隐配的桥型暗堡中的机地猛烈火力的封领.他抢着炸药包冲到桥下。发现无处安放炸药,而总攻时间已到,于是毅然托起炸药包抵住桥身炸毁暗堡,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道路。

    请回答:

    1. (1) 根据活动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五四运动发生的国外背景,并说明图二画作“启航”的寓意.
    2. (2) 根据活动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国民革命的目的是什么?《义勇军进行曲》是在哪一时代背景下诞生的?
    3. (3) 依据活动三,故事一中少共师青年们怀着怎样的信念甘愿流尽最后一滴血?根据故事二说出董存瑞军旅生涯经历的两个历史时期。作为革命英雄,他们具有怎样共同的优秀品质?
  • 33. (2023八上·罗湖期末) 某历史社团成员对文物回归问题进行分组探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民族之殇】第一小组:收集流失海外的文物图片,制作“流失文物图片展板。

    【回归之路】第二小组:讲述部分海外文物回归情况。

    【盛世重光】所有成员:围绕“流失文物回归“现象展开讨论。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我国文物流失海外的主要原因。
    2. (2) 依据材料二,概括我国流失文物的回归途径。
    3. (3) 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开展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