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 商青铜铲 |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 |
| 敦煌汉悬泉置遗址出土的《康居王使者册》。(康居,汉代时是中亚大国) | 汉长安城遗址出土的用希腊字母刻写的安息(即位于伊朗高原的帕提亚帝国)“法拉克麦”铅饼 |
《魏书·武帝纪》 |
公(曹操)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十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
《资治通鉴》 |
(周瑜)进,与操遇于赤壁。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
材料一:
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引文 | |
材料来源 | 引文内容 |
《论语·子路》 |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孟子·离娄上》 |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
《周易》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
吴兢《贞观政要》卷1《君道》 |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
材料二: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中,中华民族创造的伟大文明绵延传承。内聚的地理环境、广阔的疆域和众多人口,是中华文化传承的外在条件。持续沿用的汉字以其广泛适用性、文化附加功能、高度组词能力、形音义一体功能、文化固化功能等,是中华文化持久传承的坚固载体。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的水乳交融,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形式和内涵。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以儒家学说为主导的意识形态,为文化发展繁荣创造了条件。丰富的、多层次的教化体系,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持续稳定的保障机制。独特的史学传统,铸就了赓续延绵的历史文化传承意识。中华民族沿着适合自身特点的道路不断前行,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凝结中华民族思想智慧的《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等等典籍,向其他国家和民族展现了独到的中国理念和中国价值;丝绸、瓷器和茶叶,千百年来源源不断地输往各国,成为独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
——摘编自人民网《讲好中国历史 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材料一:
睡虎地秦简(部分)
睡虎地秦简被分类整理为《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为吏之道》等十部分内容。“律”即是法、法律……秦简中提到秦国基本国策为耕战政策,用兵农合一的方式来提高国家的经济与军事力量……该简的字体是“秦隶”,此时的文字开始化繁为简,属于一种从篆书往隶书转变的字形。
——摘编自《国家宝藏》
材料二:
鎏金铜马
鎏金铜马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首先出现于西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开疆拓土,求取大宛马(当时称为“天马”。大宛是古西域国名,在今中亚一带)。为纪念得到大宛马,武帝特意命人制成鎏金铜马。
——摘编自《国家宝藏》
材料一 嘉峪关(今甘肃省)魏晋墓砖壁画
牵着骆驼的商人 犁耕
龟兹妇女采桑图 驿使
材料二 南朝时期,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由于北人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冶铁技术,南方冶铁业因此得到发展。稻田耕作开始使用铁犁、耙、秤等铁农具,这使得北方作物麦、粟、菽等耐旱、耐寒作物在南方得到推广。随着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增加和产量的提高,剩余产品也随之增加,这推动了南方粟、麦市场的发展。历宋、齐、梁三朝都城建康有较大规模的粟、麦市场。此外,山区的“蛮族”在政府的鼓励下,大力开发“蛮田”,使得“蛮田大稔,积谷重岩,未有饥弊”。
——摘编自杨乙丹《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科技文化的交流及其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