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紫金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

更新时间:2024-10-31 浏览次数:0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 1. (2024·电白模拟) 古埃及人根据太阳和天狼星在地平线上同时升起时尼罗河就涨水的经验,制定了太阳历;由于需要测量尼罗河的水位,丈量洪水退去后的两岸土地,加上建筑等方面的计算需要,古埃及人发展了数学。这表明,古埃及文明(    )
    A . 凝聚了顺应自然的智慧 B . 以农耕经济为本 C . 受益于文明的交流互鉴 D . 因尼罗河而兴亡
  • 2. (2024九上·海安月考) 《汉谟拉比法典》石柱的顶端,刻着汉谟拉比王在太阳神夏马西座前接受权柄的浮雕;法典序言中,汉谟拉比声称自己将根据神的旨意管理国家;法典内容中,对于难以裁决的案件,会把当事人投入水或火中,交给神明审判。这表明《汉谟拉比法典》(    )
    A . 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B . 具有森严的等级观念 C . 有封建君主专制特征 D . 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 3. (2024九上·龙华月考) 《汉谟拉比法典》中曾提及当时十多种手工业行业、如纺织、制陶、冶金、木工、皮革、造船、制砖和建筑等。这些内容有利于研究(       )
    A . 欧洲成文法的发展演变 B .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C . 古埃及的农业发展水平 D . 两河流域的社会经济
  • 4. (2023九上·昭阳月考) 2022年6月加拿大广播公司网站近日刊文称印度一古老的制度随印度人来到了加拿大。奥沙瓦杜伦大学的一名学生古普瑞特•辛格去年秋天从印度祖国抵达加拿大安大略省后,他因为“低种姓”的身份受到来自印度裔同胞的歧视,且比在印度时还要严重。辛格被歧视的根源来自于印度古老的(    )
    A . 封君与封臣制 B . 种姓制度 C . 三省六部制 D . 民主共和制
  • 5. (2022九上·丰顺月考) 海伦·琼斯在《建筑与民主》中说:“公民的权利以及规模意味着政治是在公开场合进行的。而雅典人通常在雅典卫城西面的普尼克斯山半圆形的山坡上集会。……它的形状确保了每一个参加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也可以看到其他出席的人。”此段描述(    )
    A . 反映了雅典分权与制衡的民主原则 B . 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开放性 C . 折射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D . 表明了雅典民主法治的公正与客观
  • 6. (2024九上·龙华月考) 在古代雅典,戏剧家的创作主要涉及城邦政务、社会矛盾、人生困惑等问题,戏剧开演前通常会有一些仪式,为国牺牲公民的子女被请上舞台,城邦事务发言人会当众宣布他们可以在成年以前得到城邦抚恤金。这些现象说明雅典(    )
    A . 注重强化城邦意识 B . 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C . 人文主义思潮盛行 D . 公民政治地位提高
  • 7. (2024九上·龙华月考) 德国法学家耶林说,罗马人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这里的以法律征服世界,指的是罗马法(       )
    A . 规定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B . 奠定了近代很多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 C . 规定发放津贴鼓励公民参与政治 D . 是罗马共和国第一部成文法典
  • 8. (2023九上·龙岗月考) 罗马在共和国时期发动了多次对外扩张战争。罗马诗人贺拉斯说:“被俘虏的希腊人诱使他粗野的征服者成为俘虏。”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     )
    A . 扩张战争激化了希腊与罗马的矛盾 B . 罗马深受希腊文化艺术成就影响 C . 希腊城邦民主政治被罗马人继承 D . 古希腊雅典民主政治达到极盛
  • 9. (2024九上·龙华月考) 公元9世纪西欧封臣的效忠誓词是:“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契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应得,则我的言行,举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绝无违背。”由此看出,封君与封臣之间( )
    A . 森严的等级界限 B . 一定的契约关系 C . 绝对的隶属关系 D . 以土地封赐为纽带
  • 10. (2024九上·龙华月考) 796年,法兰克王国国王查理写信给教皇利奥三世:“我的天职是用武力保卫教会,使它不受异教徒的攻击蹂躏,在教会内部确保教会的纯正信仰。……你的职责是用祈祷支持我的武力。”这反映了当时( )
    A . 教会权力高居王权之上 B . 基督教会内部发生了分裂 C . 封君要为封臣提供保护 D . 王权和教权互相扶持利用
  • 11. (2024九上·龙华月考) 1077年,被教皇革除教籍的“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帝国)”皇帝亨利四世面临着国内长期割据的大封建主群起叛乱,被迫前往教皇居住的卡诺莎城堡请罪。但1303年中央集权的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公然虐杀罗马教皇,并将自己扶植的新教皇控制在靠近法国的阿维农,史称“阿维农之囚”。教皇在中世纪的不同处境说明(     )
    A . 法国始终是欧洲最强大的国家 B . 天主教会在各国的影响力与王权强弱有关 C . 教皇始终未能获得世俗君主的尊重 D . 教皇是欧洲各国君主共同的敌人
  • 12. (2024九上·龙华月考) “中世纪的骑士同时也是拥有田产的乡绅,少有出现必须付钱购买某种物品的情形,他们的庄园里能够产生供他和他的家人的一切物品。”由此可判断庄园经济的特征是(     )
    A . 基本自给自足 B . 自耕农为主体 C . 严格禁止竞争 D . 商品经济发达
  • 13. (2024九上·龙华月考) 14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欧农村众多地区劳役量的固定化,越来越多的农奴通过缴纳一定的货币而摆脱了领主的人身束缚。这一现象产生的影响是(     )
    A . 加速了庄园的衰落瓦解 B . 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 C . 促进了家庭手工作坊的兴起 D . 提升了领主的政治权利
  • 14. (2024九上·龙华月考) 中世纪大学享有司法特权,大学师生免受地方世俗法官审判,而是按教会法规定由当地主教审理,或由大学法庭独立审理。大学生学完基础课程之后学习专业课程,有法学、医学和神学。这说明中世纪欧洲大学(    )
    A . 不受世俗政权的制约 B . 摆脱了教皇和国王的控制 C . 仍受教会势力的影响 D . 体现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要求
  • 15. (2024九上·龙华月考) 13世纪后半期,佛罗伦萨市政府决定扩建一座小教堂,还为此专门发布公告。公告称:教堂要与“佛罗伦萨的众多市民的意志结合而成的高贵的心灵相一致”。据材料可知,当时的佛罗伦萨(     )
    A . 工商业阶层成长壮大 B . 教会权威进一步提升 C . 人文主义广泛传播 D . 市民的意志凌驾于教会
  • 16. (2024九上·龙华月考) “中世纪城市提供了大学所需要的集中的人口、竞争的气氛、充足的物质方面的种种需求,但更重要的是城市独特的法律地位、相对宽松的气氛以及对知识的需求滋养了大学。”材料反映了(     )
    A . 大学的产生需要不可或缺的经济以及制度背景 B . 中世纪大学的兴起为城市发展带来活力 C . 大学的兴起是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D . 大学的兴起适应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 17. (2024九上·龙华月考) 《查士丁尼法典》并未废除奴隶制,同时又赞成“释放的善举”。该法典承袭万民法,承认主人对奴隶有生杀予夺之权,但又在立法中规定,主人非依法不得“毫无理由地杀害自己的奴隶”,否则将受到处罚。这说明当时的拜占庭帝国
    A . 事实上否决了奴隶制的合法性 B . 法律的制定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C . 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 D . 打压奴隶主的政治和经济地位
  • 18. (2024九上·龙华月考) 拜占庭帝国矗立在欧、亚、非三洲的交叉路口,将罗马帝国的文明与荣耀又守卫了一千多年。他保存下来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史料、著作、哲学思想,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束缚提供了直接的动力。材料强调拜占庭帝国(    )
    A . 属于古罗马文明的一部分 B . 开启了资本主义时代的大门 C . 突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 D . 启发了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
  • 19. (2023九上·昭平期中) 有日本学者认为,大化改新最大的成功就是促进了新的生产关系,即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确立与发展,有了这层关系,日本才能迅速成为东亚强国。材料说明日本大化改新(   )
    A . 改变了日本的社会性质 B . 吸收了大量的外来文化 C . 稳定了日本的社会秩序 D . 维护了日本天皇的权益
  • 20. (2024九上·龙华月考) “求知去吧,哪怕远在中国。”《古兰经》记载了穆罕默德的圣训。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哈里发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重金延揽翻译人才,大量的古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在此基础上,阿拉伯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这些文化成果,又被阿拉伯人带到他们所到之处。材料说明,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
    A . 客观上保存和传播了古代东西方文化      B . 推动了伊斯兰教在全世界的广泛传播 C . 造成被征服地区文化传承中断和湮灭       D . 推动阿拉伯人在亚欧大陆的商贸活动
  • 21. (2023九上·花溪期中) 中世纪晚期,西欧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原来的封君封臣制度和庄园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随之

    而来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这里“转型时期 ”的变化趋势是( )

    A . 庄园经济向封建经济转变 B .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C . 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 D . 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
  • 22. (2024九上·龙华月考) 十四世纪中期肆虐欧洲的黑死病使人们把目光从来世转向今生,开始诊视生命的价值和自我的价值,也清楚地洞悉了教会的无知无能。黑死病平息后,财富、人口迅速向城市转移,城市迅速复兴,新兴市民阶层登上历史舞台,他们根据时代和阶级需要,合理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努力构建新文化。为努力构建新文化,新兴市民阶层(     )
    A . 大力发展手工工场 B . 争取城市自治权 C . 发起文艺复兴运动 D . 进行宗教改革
  • 23. (2024九上·龙华月考) 在15世纪的西欧,学者、艺术家、政治家甚至普通民众都流行写自传,这一时期自传作品的数量比500—1400年的总和还要多。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市民追求社会财富的累积 B . 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C . 西欧摆脱教会对人性的束缚 D . 天赋人权观念深入人心
  • 24. (2024九上·龙华月考) “他们认识到个人无限的意志创造潜力,因而与神学权威建立了一种新的独立自主关系……涌现出人定胜天的科学精神。概而言之,人文主义世界观哺育了布鲁诺和康帕内拉的哲学,培养了伽利略的科学成就。”材料表明文艺复兴(     )
    A . 主要在文学领域成果突出 B . 推动了欧洲科学文化思想的繁荣 C . 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D . 采取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
  • 25. (2024九下·即墨模拟) 意大利的画家,如马萨乔和达•芬奇,依靠直线透视法在两维平面上反映了真实生命的三维存在;雕塑家,如多纳泰罗和米开朗琪罗,试图通过人体肌肉的实际活动来塑造对象的自然姿态。这反映了他们(    )
    A . 宣扬以人为中心的理念 B . 崇尚古希腊罗马文化 C . 批判封建道德伦理观念 D . 抨击教会的贪婪腐化
  • 26. (2024九上·龙华月考) 18世纪前期,在英语及其他欧洲语言中,一些棉织品以其产地命名,如狭条衬衫布被称为“马德拉斯”,与其产地印度马德拉斯有关;薄纱布被命名“马士林”,与其产地伊拉克摩苏尔有关。这表明(     )
    A . 世界经济联系逐渐加强 B . 英国工业革命成果显著 C . 亚洲的纺织业最为发达 D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 27. (2024九上·龙华月考) 新航路的开辟使得海洋与大陆之间的天然屏障被逾越,世界各地各个民族各种文明之间彼此隔绝的状态被打破,横跨大洋的贸易往来使世界市场初露端倪。互通有无、商品流通和日益频繁的人员交往促进了文化交流和发展。上述材料反映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是(     )
    A . 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B . 欧洲人为了寻找黄金和市场 C . 欧洲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D . 引发欧洲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
  • 28. (2023·东莞) 一位学者说“历史学不必按照我们今天的标准去评价哥伦布。比如,在1493年,整个世界不认为奴隶制是错的。一些美洲印第安民族也奴役其他民族,非洲人也奴役其他非洲人,欧洲人也奴役其他欧洲人,批判哥伦布做了每个人都会做的事情是没有道理的。”这位学者旨在(   )
    A . 说明奴隶制在当时是合理的 B . 强调评价历史人物不能超越当时的社会发展水平 C . 为哥伦布奴役印第安人做辩护 D . 强调评价历史人物主要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
  • 29. (2024九上·龙华月考) 马克思指出:“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这里“重建的使命”   是指英国殖民统治(   )
    A . 摧毁了印度的封建制度 B . 加速了印度生产方式的近代化 C . 造成印度的贫穷落后 D . 造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
  • 30. (2023九上·广州期中)   1562年,英国的著名海盗霍金斯最先从几内亚购买了400个奴隶,连同英国制造品一块运到海地出售,返程时运回海地的食糖、金银等,开创了“三角贸易”。1572年,海盗德雷克率3艘小船到巴拿马,抢劫了西班牙30吨白银,受到女王赞赏。材料反映了(    )
    A . 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 B . 英国在海外扩张殖民地 C . 女王是英国国家的象征 D . 君主立宪促进英国发展
二、综合题(本大题3小题,31题14分,32题11分,33题15分。共40分)
  • 31. (2024九上·龙华月考) 古代亚非、欧洲文明源远流长,各具特色,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幅美丽画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汉谟拉比法典》序言中指出,要让正义之光照耀大地,消灭一切罪与恶,使强者不能压迫弱者。

    第200条   倘若自由民击落与之同等之自由民之齿,则应击落其齿。倘若自由民之奴隶打自由民之子之颊,则应割其一耳。

    材料三   德国法学家耶林格说:“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这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一次。”

    1. (1) 从史料来源的角度而言,材料一中可信度最高的史料有哪些?(写出图片编号即可)。请按照示例,任选一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解读它的史料价值。

      示例:我选图一,骨耜是新石器时期的磨制石器,是河姆渡一直出土的文物,其见证了河姆渡人已经会制作农业工具。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法典的序言所反映的法律原则。你认为这些法律原则是否能够实现?请结合材料二法律的具体内容证实你的观点。
    3. (3) 罗马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多元的。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列举出一个领域的相关史实并加以说明。
    4. (4)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不同地区的文明。
  • 32. (2024九上·龙华月考) 城市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窗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古西欧城市是作为经济中心出现的。它们是自然地在一些位于交通路口的集市、废旧的古代城堡上兴起的。随着西欧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逐渐发展起来。一些有专门手艺的农奴逃离封建庄园,到交通要道、渡口或寺院、城堡附近开设作坊,成为手工业者,商人也随之在这些地方聚集。为防御侵扰,他们在聚居地筑起栅栏或围墙,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新的工商业城市。

    材料二   一些比较富裕的城市,就用赎买的办法摆脱领主的统治;有的城市则采取武装斗争的手段;另一些城市则两种办法交替使用。米兰、琅城等都经过长期反复的斗争,才取得城市自治权利。

    材料三   11、12世纪,随着城市的兴起,新兴市民阶层对文化知识的迫切需求,欧洲许多工商业繁荣的城市出现了城市学校。这些学校开设实用知识课程,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在单一学科的私人学校或教会学校整合演变的基础之上产生了中世纪欧洲的大学。

    1. (1) 材料一中表明中古西欧城市有着怎样的地位?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古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欧城市为自治而斗争的常用手段有哪些?材料二中城市开展反封建斗争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 (3) 材料三说明中世纪欧洲大学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4. (4) 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古西欧城市文明的认识。
  • 33. (2024九上·龙华月考) 文艺复兴的主要成果是“人和世界的发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文艺复兴开始,“再生”和新生的思想就作为一种纲领和追求,伴随出现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各个方面……“再生”这个概念所肯定和颂扬的东西,却恰恰是重新返回对古代、古典、希腊和罗马价值观的有计划研究。文艺复兴开始,文化的觉醒就首先表现在从艺术到文明生活的各个领域里对人、对人的价值的重新肯定。所以,从初始阶段起,作家和历史学家们最关心的题材就是人、人的世界和人们在世界上的活动……在这样的现实中人的历史、人的命运、人的形象和人的身体成为关注的中心。

    ——(意)欧金尼奥·加林《文艺复兴时期的人》

    材料二   在谈到文艺复兴的主要成果时,恐怕没有比“人和世界的发现”这句话说得更为精辟了。它是150年前由法国史学家米什莱首先提出来……在此卷(《法国史》第7卷)开头明言:“16世纪是从哥伦布到哥白尼,从哥白尼到伽利略,从地球的发现到天上的发现。人还发现了他自己,探测了他自己的深奥复杂的人性。”此言一出,立即传遍欧洲,成为赞誉文艺复兴最响亮的口号……文艺复兴作为人类历史上空前伟大的变革乃至革命的意义,也就可用“发现”两个字代表了。

    ——刘明翰等《欧洲文艺复兴史》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指出文艺复兴中“再生”概念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
    2. (2) 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人和世界的发现”分别指哪一历史事件?并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
    3. (3) 综合上述材料,自拟观点,并结合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价值观正确,不得照搬材料。)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