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事件 |
公元前704年 | 楚侯蚡冒之弟熊通,在请求周王室封其名号遭到拒绝后,自称为王,即楚武王 |
公元前510年左右 | 越侯夫谭之子允常,“拓土始大,称王” |
公元前344年 | 齐魏“会徐州以相王” |
公元前325年 | 秦国赢驷正式称王,韩、赵、魏、燕、中山“五国相王” |
材料一 荀子所处的时代,各种思想不断碰撞,激烈交锋。荀子以批判的眼光审视各家学说,他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质疑,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和规范来引导人们向善。
他推崇礼法并治,强调礼在规范人们行为、维护社会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认为“义”为礼法核心,强调要以“义”节制人心,以及要强化礼法对人们思想的约束作用,从而实现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安定有序。
——摘编自管峰《荀子礼法思想内容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荀子的学生韩非和李斯后来成为法家的代表人物,他们将荀子的部分思想与法家思想相融合,为秦国的统一大业以及后续治理提供了理论支撑。与此同时,荀子的思想也对后世的儒家学者产生了重大影响。例如汉代的董仲舒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荀子的思想,强调君主的权威以及道德教化的作用。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思想文化史》
材料一 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对边疆地区高度重视。在北方,秦始皇派遣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出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下令修筑长城,将秦、赵、燕三国旧长城连接起来,有效地抵御了匈奴的南下侵扰。同时,秦始皇还在北方边疆设置了九原郡等郡进行管理。
——摘编自林剑鸣《秦史稿》
材料二 秦朝在南方地区积极开拓。秦始皇发动五十万大军南征百越,历经数年艰苦征战,最终将岭南地区纳入秦朝版图。秦朝在岭南设立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并迁徙大量中原人口到岭南,促进了当地的开发和民族交融。
——摘编自王子今《秦汉边疆与民族问题》
材料三 秦朝对西南边疆也有所经营。秦始皇派遣常颏开通了五尺道,加强了秦朝与西南地区的联系,使得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部落开始被纳入秦朝的统治范围。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一 西周春秋间,周天子除了直属的王畿以外,把土地、人民和统治权力分封给亲属和臣属,称为诸侯;诸侯又这样分赏给亲属和臣属,称为卿大夫;卿大夫又这样分赏给亲属和臣属。于是就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一系列等级。从春秋末年起,在有些诸侯国内就出现了以粮食为俸禄的官僚。战国时,各国普遍采用以粮食为官吏俸禄的制度,不再用封邑作为官禄,这样就便于官僚的任用和罢免。但是也还有些国家,在实行以粮食为俸禄的同时,仍然兼用田地的租税收入作为俸禄。例如齐国兼用“田里”作为俸禄,到离取时“收其田里”。
——摘编自吕思勉著《先秦史》
材料二 尽管汉承秦制,但在中央集权问题上,西汉前期和秦朝间的差别很大。尽管秦朝的统治者企图以国都为中心控制全境,但这对于汉朝前五位君主来说,却都是一件力不从心的事。传统的学术观点倾向于强调秦朝和汉朝统治间的差别,并认为这是由于管理思想的差别所致,这当然是从汉武帝开始的。
——摘编自【美】康拉德·希诺考尔、米兰达·布朗著《中国文明史》
材料 中华文明在五千多年不间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融汇各地域文化的涓涓细流,内涵不断丰富,影响逐渐扩大,形成“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气象。
选择一个地域,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以具体史实阐述该地域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要求:选择的地域与史实须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观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