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第一中学附属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

更新时间:2024-11-21 浏览次数:2 类型: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 1. (2024七上·新津月考) 现陈列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是中国古人类学家吴汝康、王存义于1959年合作研究塑造的,他们研究塑造该复原像主要依据
    A . B . C . D .
  • 2. (2024七上·高州月考) 在辽宁省博物馆“古代辽宁”展厅中有关于海城仙人洞遗址的介绍,有一幅图片(如图)是穿孔项链。由此判定与其年代基本重合的遗址是(     )

    A . 良渚遗址 B . 元谋人遗址 C . 蓝田人遗址 D . 山顶洞人遗址
  • 3. (2024七上·高州月考) 我们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和诠释。研究北京人时,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是(    )
    A . 北京人头部复原图 B . 考古现场的影像资料 C .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D . 历史学家的著述
  • 4. (2024七上·高州月考) 考古发现,山顶洞人已产生一定的葬俗,人骨周围散布有赤铁矿粉末,并有许多装饰品。由此推知山顶洞人(     )
    A . 已掌握钻木取火技术 B . 能够缝制衣服 C . 有一定的审美意识 D . 仍在使用打制石器
  • 5. (2019七上·韶关期中) 以下早期人类中,最早懂得人工取火的远古人类是(    )

    A . 元谋人 B . 北京人 C . 蓝田人 D . 山顶洞人
  • 6. (2024七上·长春月考) “建造住宅时,他们往往先打下1米长木桩,…其后于地梁上铺设10多厘米厚地板,…其下可用来豢养家畜,地板上为起居住室。”他们可能是(     )
    A . 元谋人 B . 山顶洞人 C . 河姆渡居民 D . 半坡居民
  • 7. (2023七上·乐平期中)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过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 以种植业为主的原始农业的出现 B . 火的使用 C . 建造房屋 D . 使用陶器
  • 8. (2024七上·哈尔滨期末) 下列生产工具的变化反映出(       )

    A . 定居生活的结束 B . 从种植到采集的转变 C .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 . 从采集到狩猎的转变
  • 9. (2024七上·潜江期末) 榫卯(sǔn mǎo),是利用凹凸结构相互咬合实现连接的木构件工艺(见下图)。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榫卯木构件出土于浙江河姆渡遗址。河姆渡人可能利用这项技术(     )

    A . 制作精美玉器 B . 制作青铜农具 C . 建造干栏式房屋 D . 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 10. (2024七上·高州月考)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下面文物反映出我国原始居民已经学会(     )

    A . 烧制陶器 B . 种植水稻 C . 建造房屋 D . 制作乐器
  • 11. (2024七上·唐山月考) 考古学家在河南渑池的仰韶村发现了史前彩陶片,依据考古惯例,该文化被命名为仰韶文化,泛指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彩陶文化。其显著特征包括:彩陶、半地穴式房屋、磨制石器等。据此,下列遗址中属于仰韶文化的一种类型的是(     )
    A . 河姆渡 B . 半坡 C . 大汶口 D . 良渚
  • 12. (2024七上·高州月考) “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一个过程,以农业产生为上限。”有助于印证和推测“上限”的是(    )
    A . 北京人的发现 B . 半坡遗址发掘 C . 青铜工艺成就 D . 铁制农具出现
  • 13. (2024·广州模拟) 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长1900米,宽1700米,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能够修建这样一个大规模的城市,说明当时良渚(   )
    A . 以原始农耕生活为主 B . 统治者组织调动能力强 C . 具有原始的宗教信仰 D . 社会阶级分化相当明显
  • 14. (2024七上·高州月考) 据考古发现,浙江良渚文化的玉琼形制从山西到广东都有出土。下列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
    A . 中原文化向长江流域扩展 B . 中华文化自古一统 C . 长江流域文化向岭南传播 D . 南北文化存在交流
  • 15. (2024七上·高州月考) 大禹治水的事迹与近来环境地理学中关于约公元前4000年黄河流域大洪水的发现相吻合,西周遂公噩青铜器上铸刻的铭文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最为翔实的关于大禹的文字记录。这表明(     )
    A . 考古发现是获得历史认识的唯一途径 B . 大禹治水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传说 C . 关于大禹的所有远古传说是完全真实可信的 D . 神话传说与考古发现可相互印证
  • 16. (2024七上·长春月考) 制作年代标尺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标尺。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

    A . ①——商朝 B . ②——东周 C . ③——西周 D . ④——夏朝
  • 17. (2024七上·高州月考) 《竹书纪年》记载:“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尚书·多士》记载:“殷革夏命。”20世纪50年代末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村发现了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为夏朝的存在提供了考古学依据。这说明(     )
    A . 三重证据法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 B . 考古是探寻历史真实的唯一途径 C . 考古发现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缺失 D . 考古发现可以与古代文献记载相互佐证
  • 18. (2024七上·高州月考) 西周王朝用鼎制度中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这体现了西周(     )
    A . 社会腐败严重 B . 经济发展不均衡 C . 社会等级森严 D . 论功行赏奖罚分明
  • 19. (2024·深圳三模) 北京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中青铜器克罍(léi)的铭文拓片,其大意为:周王对太保说,我非常满意你的供奉,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候。该铭文拓片可直接用于研究( )
    A . 禅让制 B . 分封制 C . 郡县制 D . 行省制
  • 20. (2024·济宁) 东周时期,周桓王因不满郑国不来朝觐,率军征讨,结果战败而归。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   )
    A . 周王室权力衰微 B . 郑国国君成为霸主 C . 周桓王霸道好战 D . 君主专制受到冲击
  • 21. (2023七上·平山期中) 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多个诸侯国,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而到战国初期只有十几个诸侯国了,最终如下图所示。这表明,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     )

    A . 民族交融逐渐加强 B . 国家渐走向统一 C . 社会经济高速发展 D . 百家争鸣文化繁荣
  • 22. (2024七上·东台期末) 他任用管仲为相,“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成为春秋一霸。材料中的“他”是(     )
    A . 齐桓公 B . 晋文公 C . 秦穆公 D . 楚庄王
  • 23. (2023七上·芦溪期中) 春秋之前,诸侯国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存在大量的荒地,作为各诸侯国的缓冲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界限逐步清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 . 分封制度的强化 B . 井田制度的推广 C . 生产技术的进步 D . 土地兼并的加剧
  • 24. (2024七上·高州月考) 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水平的进步表现在(       )
    A . 青铜冶炼技术的提高 B . 发明便于精耕的曲辕犁 C . 城市兴起和商业发展 D .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 25. (2024七上·高州月考)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造成这种社会剧变的根本因素是(     )
    A . 百家争鸣推动思想转变 B . 变法改革的推动社会发展 C . 铁器、牛耕促进生产力发展 D . 战争频繁带来社会变化
  • 26. (2024七上·高州月考) 今天的四川有“天府之国”美称,追根溯源是因为战国时期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综合水利工程。与这一事件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A . 张仲景 B . 诸葛亮 C . 刘备 D . 李冰
  • 27. (2024七上·高州月考) 六国的人说“秦国的军队是虎狼之师,秦国的士兵之所以能打仗,是因为有一个强大的政策在激励着他们。”这个强大的政策是(       )
    A . 承认土地私有 B . 编制户口,加强刑罚 C . 奖励军功 D . 奖励生产
  • 28. (2024七上·高州月考) 栗劲《秦律通论》指出: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交战65次,战果如下表所示,商鞅变法在这种战局中起着极大的作用。从材料看,其直接作用是(     )

    秦军

    战绩

    全胜

    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

    败北

    58次

    3次

    4次

    A . 推动了秦国经济发展 B . 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C . 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 D . 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 29. (2024七上·高州月考)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强大,诸侯畏惧。”材料最能体现的是(     )
    A . 商鞅变法确立了县制、改革了户籍还鼓励耕织 B . 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 C . 商鞅变法后秦国一跃成为当时最强盛的诸侯国 D . 商鞅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导致变法失败
  • 30. (2024七上·潮南月考) 《吕氏春秋》记载:“大力士乌获将牛尾巴都拉断了,牛却纹丝不动。一个小孩牵着牛鼻环,牛倒乖乖地跟他走了。”材料可以佐证(       )
    A . 铁农具的出现 B . 牛耕的使用 C . 私学的兴起 D . 诸侯的争霸
二、非选择题(31题13分,32题12分,33题15分,共40分。)
  • 31. (2024七上·高州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          图2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材料二   新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农业的发生和初步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较为稳定的食物资源,从而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文化的进步……此时的社会,氏族公社制度已经走向繁荣。

    ——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北京人和河姆渡人获取食物的方式有何不同?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原始农业发展的影响。
    3. (3) 综上所述,你认为农业生产和社会进步之间有何关系?
  • 32. (2024七上·高州月考) 史前考古探秘
    1. (1) 活动一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下图中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位于处;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位于处。(填写图中字母即可)

    2. (2) 活动二 下表两处遗址有哪些共同点?概括这两处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

      良渚古城遗址

      二里头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杭州,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古城北面一个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礼器。

      二里头遗址发现于河南偃师,距今约4100年左右,在遗址中发现了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

    3. (3) 综上所述,请你为这次历史探寻活动拟定一个主题。
  • 33. (2024七上·高州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七雄实力比较

    材料二:秦国,初时偏处西边,国小力弱,不受各国重视。

    ——《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中国历史 七年级 上册》

    材料三:旧贵族对商鞅恨之入骨,秦孝公去世后,他们挑拨秦惠王以谋反罪逮捕商鞅。商鞅被捕后,惨遭车裂而死。商鞅变法十八年,秦国面貌为之大变。

    ——《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中国历史 七年级 上册》

    1. (1) 据材料一、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国商鞅变法的目的。
    2. (2)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旧贵族对商鞅恨之入骨”的原因。旧贵族尤其对哪一项改革措施更恨之入骨?
    3. (3) 材料三中提到“商鞅变法十八年,秦国面貌为之大变”,秦国发生了怎样的“大变”?
    4. (4) 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商鞅为变法而死,但变法为何还会成功?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