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初中历史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复...

更新时间:2024-11-14 浏览次数:4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2024七上·朝阳期中) “伐无道,诛暴秦”,秦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最后率兵攻入咸,推翻秦朝的是(     )
    A . 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军 B . 刘邦领导的农民军 C . 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D . 刘邦、项羽领导的农民军
  • 2. (2024七上·迁安期中) 如果以成语“破釜沉舟”为内容编排一幕历史剧,里面的主角应该是(     )
    A . 陈胜 B . 吴广 C . 刘邦 D . 项羽
  • 3. (2024七上·吉林期中) 下列文献中不属于汉武帝时期长安太学所使用的教材是(     )
    A . 《诗》 B . 《孙子兵法》 C . 《春秋》 D . 《礼》
  • 4. (2024七上·新会期中) 秦在统一天下后,修筑了以驰道为主的全国交通干线。同时,为抗击匈奴,修建“直道”;为将长城防区贯通一线,修建“北边道”;为征服西南夷,修治“五尺道”;为控制岭南,修建了穿越五岭屏障的“新道”。这些道路的修建旨在(     )
    A . 促进区域文化交流 B .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 . 推动边疆经济发展 D . 彰显秦王朝正统性
  • 5. (2024七上·德惠期中) 成语“破釜沉舟”“四面楚歌”表现了西楚霸王项羽勇往直前、绝不后退、打败秦军的决心。该成语出自下列哪一次战役(     )
    A . 涿鹿之战 B . 牧野之战 C . 长平之战 D . 巨鹿之战
  • 6. (2024七上·迁安期中) 下面两图记录某一时期地方郡国在二十多年间发生的历史变化。这一变化(     )

    A . 表明分封制的逐渐废除 B . 反映了“推恩令”的成效 C . 暴露了土地兼并的严重 D . 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 7. 右图是汉武帝时期巩固大一统王朝的部分 措施,下列选项组合正确的……( )

    A . ①察举制;②刺史制度;③推恩令 B . ①推恩令;②刺史制度;③察举制 C . ①刺史制度;②推恩令;③察举制 D . ①推恩令;②察举制;③御史大夫
  • 8. 如图是汉朝某项政策实行前后对比图。据此可知,实行该政策可以( )

    A . 促进民族交融 B . 巩固了分封制 C . 维护边疆稳定 D . 削弱侯国势力
  • 9. 西汉历史上的“七国之乱”发生在 ▲ 时期。( )
    A . 汉高祖 B . 汉文帝 C . 汉武帝 D . 汉景帝
  • 10. 右侧漫画反映的情境出现在……… ( )

    A . 长平之战中 B . 巨鹿之战中 C . 牧野之战中 D . 桂陵之战中
  • 11.  狩猎是鲜卑族常见的生产方式,某同学依据史料统计了北魏时期帝王出猎次数(部分),引发表格中“0次”数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时期

    道武帝至献文帝时期(约85年间)

    孝文帝(29年间)

    次数

    道武帝

    明元帝

    太武帝

    文成帝

    献文帝

    0次

    7次

    2 2 次

    19次

    1 2 次

    7次

    A . 少数民族大量内迁 B . 受汉族文化的影响 C . 统治区域发生改变 D . 皇帝兴趣发生变化
  • 12.  服饰是一部穿在身上的历史。右图反映了我国古代某次改革的重要内容,这次改革…………………( )

    A . 加强了对外交往 B . 形成了三国鼎立 C . 加速了北朝衰落 D . 促进了民族交融
  • 13.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传奇色彩的经典战役。以下对淝水之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战役发生在4世纪后期 B . 东晋取得了胜利,前秦军队失败 C . 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D . 在王猛的支持下,苻坚率军攻晋
  • 14. 东晋初期,帝(司马睿)初镇江东,威名未著,敦(王敦)与从弟导(王导) 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时人为之语曰:“王与马,共天下。”这段材料说明的最主要信息是……………………………………………… ………( )
    A . 两晋政权更迭且政体相对混乱 B . 王氏兄弟已有谋反之心 C . 东晋世家大族当权的门阀政治 D . 皇帝善于用人深得民心
  • 15.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最终形成三国鼎立局面。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9年局势的是( )
    A . B . C . D .
  • 16. (2024七上·剑阁期末) 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将都城迁到洛阳,并要求族人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语、通汉婚。孝文帝此举
    A . 打击了门阀士族的势力 B . 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C . 结束了分裂割据的状态 D . 增强了北魏的军事实力
  • 17. (2024七上·清远期末) 西晋曾颁发给一些内迁少数民族首领“归义金印”(注:“归义”是中原王朝对少数民族归顺行为的赞美),据此推知西晋该措施的目的是(   )
    A . 推动少数民族的发展 B . 推广汉族先进文化 C . 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 D . 巩固政权正统地位
  • 18. (2024七上·内黄期末) 《宋书》云:“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不包括(     )
    A . 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B . 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 . 是全国经济重心 D .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 19.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这段话出自苏轼的名篇,它描述了 ( )
    A . 巨鹿之战 B . 官渡之战 C . 赤壁之战 D . 淝水之战
  • 20.  下面是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图中数字表示年份),据此可知此时期的特点是 (  )

    A . 政权分立 B . 文明的起源 C . 繁荣开放 D . 社会变革
二、材料分析题
  • 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下是某博物馆的一件文物。

    材料二: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 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淳厚。

    — 《汉书 ·景帝纪》

    材料三: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京城和边邑)廪庾(1ǐn yǔ, 意指粮仓)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串钱的绳 子朽烂)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逐年堆积起来),充溢露积于外, 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 ·平准书》

    1. (1) 文物是凝固的历史。材料一中文物反映了西汉初年怎样的社会状况? 
    2. (2) 材料二中的“与民休息”指的是西汉时期推行的什么政策?可见,汉 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
    3. (3) 材料三中体现的是汉初的哪一繁盛景象?材料二中的政策与这一繁盛景象 出现有何联系?
    4. (4) 经过对上述问题的探究,你有何感想?
  • 22.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某班同学开展了一场相关历史的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华夏认同】

    材料一 西晋末年,匈奴人刘渊不满足于担任匈奴一族的“单于”,希望效法汉高祖刘邦建立一个新的华夏式帝国,他给自己创建的政权取名“汉”。……随后少数民族建立的“赵”“燕”“秦”等华夏式政权名号的选择,体现了“五胡”对“中国”的认同。不仅如此,内迁“五胡”迅速接受、学习汉文化。史学家赵翼感慨:“(少数民族)兼文学如此,人亦何可轻量(轻视)哉!”

    【文化认同】

    材料二 猛宰政公平,流放尸素(指不尽职的官员),拔幽滞(选拔不得志的人),显贤才,外修兵革,内崇儒学,劝课农桑,教以廉耻,无罪而不刑,无才而不任。

    —《晋书·王猛载记》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革衣服之制。……诏(下令)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诏迁洛(洛阳)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十二月)甲子,引见群臣于光极堂,班(按次序)赐冠服(汉人服饰)。

    —《魏书·高祖纪下》

    【民族交融】

    材料四 魏晋时期,少数民族音乐不断传入中原,有西凉乐、疏勒乐、龟兹乐、康国乐等。洛阳的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

    1. (1) 请列举两个“五胡”中的民族。结合材料一,匈奴人刘渊给自己创建的政权取名“汉”,说明了什么?
    2. (2) 结合材料二,概括王猛在前秦进行改革的主要内容。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改革的目的。
    4. (4) 根据材料四,说一说民族交融对汉族的影响。综合以上材料,分析促进民族交融的因素有哪些。请用一句话为本次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名称。(要求:主题鲜明、语言凝练)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