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项 | 归类 | 物质 |
A | 缓慢氧化 | 食物变质、铁丝生锈、木炭燃烧 |
B | 混合物和纯净物 | 稀有气体和医用酒精 |
C | 化学性质相似的三种原子 | |
D | 可直接加热的仪器 | 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
①Ne ②2Mg ③Mg2+ ④H2O2 ⑤2O2
①在密闭装置内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 ②红磷燃烧测定O2含量时,集气瓶内水的体积 | ③加热高锰酸钾前后二氧化锰质量变化 | ④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集气瓶内气体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
Ⅰ.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的学科观念是重要的化学核心素养。
(1)用符号和数字填空:
①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粒子________。
②氧化汞分解过程中的最小粒子________。
③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________。
④构成氯化钠的粒子________。
⑤CO离子中的电子数________。
Ⅱ.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成为面向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定位、导航与授时服务的重要基础设施。
(2)运输卫星用的火箭外壳主要材料为铝合金和钛合金。如图1为钛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其原子结构示意图。在元素周期表中,钛元素位于第________周期,图中x的值为________。
(3)H、H、H分别表示氢元素的三种原子,火箭推进剂中的液氢含H,制造氢弹要用H、H。已知:
三种原子均属于氢元素的原因是________。
(4)已知某氢原子的实际质量为ag,其相对原子质量为3。银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08,银原子的实际质量为________g(用含a的式子表示)。
(5)长征五号B采用的燃料是液氢,助燃剂是液氧,燃烧产物是水。液氢燃烧的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_。
构建和利用模型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
(6)如图2是氢弹爆炸原理过程,其中甲、乙、丙是三种原子模型,“”“”“”分别表示原子中的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请根据相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图乙粒子中子数为________,丙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约为________。
(7)如图3是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微观示意图,
请在图3的B图方框中画出该变化过程中相应的粒子________。
(8)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小琪同学对相关知识建立了下列模型,其中正确的是______。
A. 原子结构模型 |
B. 物质的组成、构成模型 |
C. 镁原子结构 |
D. 地壳中元素含量 |
E. 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关系 |
F. 一种混合物 |
反应①:。
反应⑥:。
①实验室制取NH3的发生装置可选图1中的(填字母序号)。
②收集NH3时,气体应从图2中“收集装置”的(选填“m”取“n”)端通入。
③图2中“防倒吸装置“应选择(选填“甲”或“乙”)。
④图2中“尾气处理装置”的烧杯中水的作用是。
⑤如果用如图装置收集氨气,其中植物油的作用是。
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发射并与空间站对接,成功将三名宇航员送达空间,为保障宇航员正常的生命活动,其中少部分氧气由宇航员从地球带入太空,而大部分氧气是在太空站制备出来的。以下是两种常用的制备方法。
方法一:利用宇航员呼出气体中的物质与Na2O2(过氧化钠)反应产生O2。
(1)已知,氮气不与过氧化钠反应,呼出气体中的什么物质能与过氧化钠产生氧气呢?
同学们展开猜想:①可能是H2O;②可能CO2;③可能(填符号)。
实验小组同学根据猜想进行实验。首先使用塑料袋收集一袋呼出气体,并用传感器测出袋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如图1。然后快速向塑料袋中加入足量的过氧化钠,继续用传感器检测,数据如图2。
(2)根据实验数据得出,二氧化碳(填“能”或“不能”)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氧气。由图可知,放入过氧化钠秒后,反应基本停止。
(3)实验小组同学又对水和过氧化钠能否反应展开实验探究,如图3。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水与过氧化钠接触后,将燃着的木条放在导管P口处,发现木条,证明水能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氧气。为确保成功且排除其他干扰,加水时应(填序号)。
a.使水逐滴加入
b.快速加水,浸没过氧化钠后关闭活塞
c.让水全部流下,不做其他操作
实验中发现烧杯中导管口有气泡产生。待反应停止,冷却后,观察到。
(4)利用过氧化钠制氧气的装置如图4,其中的洗气室相当于实验室中使用的多功能瓶,欲用图3中装置制氧气,连接P口时,应选择图5中的(填序号)瓶进行洗气。
方法二:将宇航员生活产生的废水、尿液等循环利用,维持人体所需的水和氧气,如图6。
(5)该系统中理论上能够达成100%循环的元素有(填序号)。
a.碳元素 b.氢元素 c.氧元素
(6)写出太空舱生命保障系统图中水发生的分解反应的符号表达式(反应条件为“通电”):。
【视野拓展】固体燃料制氧气
通过查阅资料,同学们了解到:有一种“氧烛”,如图甲所示,利用固体燃料——产氧药块(由氯酸钠和一定量的镁粉、二氧化锰等均匀混合制成)制氧气,其原理是:2NaClO32NaCl+3O2↑。该反应需要在300℃左右进行,并伴随少量有毒氯气产生。若温度过低,反应会终止,若温度过高,会产生大量氯气。
(7)启动“氧烛”时,按压点火装置,产氧药块中镁粉与氧气先发生反应,其符号表达式为,该反应的目的是,便于产氧药块中氯酸钠耗尽。
(8)产氧药块反应过程中需要维持温度不能过高,其原因是。
(9)“氧烛”的填充材料会影响其放氧时间(即完成反应的时间)和外壳温度。兴趣小组同学分别测试了无填充材料、填充材料A和填充材料B三种情况下“氧烛”的放氧时间及外壳温度,结果如图乙所示。根据图像分析,“氧烛”应选择的填充材料是(选填“A”或“B”),请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