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东莞市东华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

更新时间:2024-12-06 浏览次数:3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 1. (2024七上·东莞期中) 1965年发现于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的元谋猿人,经古地磁法测定,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元谋人的发现可以证实(     )
    A . 世界上最早的人类起源于中国 B . 中国是古人类重要起源地 C . 中国人类起源于云南 D . 古人类已经大量使用陶器
  • 2. (2023七上·龙华期末) 李老师在参观北京人遗址时,在猿人洞里共发现4层较厚的灰烬层(第4、6、8、9、10层),如图所示。最厚的可达6米多,有的地方灰烬成堆分布。这表明北京人(     )

    A . 开始使用打制石器 B . 具备管理火的能力 C . 基本能够直立行走 D . 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 3. (2024七上·墨玉月考)  广西南宁豹子头遗址和桂林甑皮岩遗址出土了一万年前的陶器残片。这些残片证实广西先民已掌握制陶技术。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 . 文献典籍 B . 神话传说 C . 考古发现 D . 影视资料
  • 4. (2024七上·东莞期中) 河姆渡遗址中有大量水稻遗存,据推测堆积层稻谷的重量在120吨以上,出土的一件陶釜内还残留着锅巴。遗址中有270多件大型动物肩胛骨制成的农具,还有大量木建筑构件以及一座长达23米的干栏式建筑。据此可知(     )
    A . 河姆渡是中国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 B . 河姆渡人已经出现制陶等手工行业 C . 河姆渡人已具备了一定的定居条件 D . 长江流域的农耕水平高于黄河流域
  • 5. (2024七上·东莞期中) 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下面的出土文物从器物造型和图案设计上可以印证我国原始居民(     )

    河姆渡遗址猪纹陶钵

    仰韶文化遗址鱼鸟纹彩陶壶

    马家窑遗址舞蹈纹彩陶盆

    A . 会农业种植 B . 具有朴素审美观念 C . 会制作陶器 D . 开始饲养家禽家畜
  • 6. (2024七上·昆明期中) 《万古江河》一书的作者许倬云认为: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据此,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     )
    A . 学会保留火种 B . 原始农业兴起 C . 群居生活出现 D . 使用打制石器
  • 7. (2024七上·东莞期中) 在大汶口墓葬的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墓主人手握獐牙勾形器的现象。从墓葬发掘的情况看,手握獐牙器者是少数;并且和其他墓葬相比,有獐牙器的墓葬,随葬品都是比较丰富的。这可以用来说明大汶口文化(     )
    A . 贫富差距尚不明显 B . 手工业高度发达 C . 贫富分化较为突出 D . 早期国家已经产生
  • 8. (2024七上·晋江期末) 《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治五气(节气),艺(种植)五种”“淳化鸟兽虫蛾”。这体现黄帝的功绩是(     )
    A . 发明工具 B . 建立王朝 C . 发展生产 D . 治理水患
  • 9. (2024七上·东莞期中) 偃师二里头遗址出现了典型的由中原庙底沟文化、王湾文化发展而来的因素,又吸收了来自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区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以及来自浙江余杭的良渚文化、西北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北方河套地区的石峁文化等因素。这一现象说明,中华早期文明(     )
    A . 满天星斗汇聚中原 B . 独立发展多元并行 C . 中原领先辐射四方 D . 高度成熟领先世界
  • 10. (2024七上·东莞期中) 《史记》记载商纣王封周文王为西伯时,赐他“弓矢斧钺,使得征伐”;在描绘周武王指挥牧野之战时,“左杖黄钺,右秉白旄(máo)以麾”。据此推测,下图玉钺在当时可能是( )

    河南偃师

    二里头出土的玉钺

    A . 最高祭祀权的代表 B . 高级生产工具 C . 军事统帅权的象征 D . 诸侯国的徽标
  • 11. (2024·烟台)  殷墟考古发掘出大量刻有文字的甲骨,还有玉石料、陶范、原始瓷器、王墓和贵族墓葬等丰富的文化遗物,这些考古发现(    )
    A . 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历史 B . 确立了商朝的信史地位 C . 对研究我国封建社会历史有宝贵价值 D . 体现出高超的青铜工艺
  • 12. (2023七上·雨花期中) 《中国古代衣食住行》一书中收录了一组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名称及其功能(图)据此可知,当时青铜器(     )

    青铜胄(防护器具)

    铜簋(盛放粮食器具)

    铜卣(盛酒器)

    铜刀(切割工具)

    A . 种类丰富 B . 功能单一 C . 工艺简单 D . 象征皇权
  • 13. (2024七上·东莞期中) 国宝级青铜器宜侯夨(cè)簋(guǐ)内的铭文,记述了周康王册封矢为宜地之侯,并赏赐给矢土地、城邑、人口、香酒、美玉和弓箭等。上述铭文可用来研究(     )

    A . 世袭制的开创 B . 分封制的实行 C . 禅让制的废除 D . 分封制的瓦解
  • 14. (2024九下·长沙模拟) 周王朝对青铜礼器的使用规格制定了制度,鼎和簋(guǐ)配合使用,鼎是奇数,簋配偶数,如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等。这反映出当时(     )
    A . 分封制下等级森严 B . 铁器的逐步推广 C . 分封制在逐步瓦解 D . 由游牧转入农耕
  • 15. (2024七上·东莞期中) 《尚书》记载:“时甲子昧爽(黎明),王朝(清晨)至于商郊牧野,乃誓。”1976年出土的西周早期青铜器利簋上铸有铭文,其大意为:“武王在甲子日早晨出兵伐商,经占卜和观星象,果然很快攻克商都。”由此可知(     )
    A . 武王伐纣有确切史实依据 B . 西周社会的奢侈现象严重 C . 考古发现比文献记载重要 D . 远古传说都是真实的历史
  • 16. (2024七上·东莞期中) 春秋时期之前,诸侯国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存在大量的荒地,作为各诸侯国的缓冲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界限逐步清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 . 分封制度的强化 B . 民族交融的推动 C . 生产技术的进步 D . 土地兼并的加剧
  • 17. (2024九下·茂名期末) “华夏”,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后逐渐演化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这种华夏认同观念(     )
    A . 扩大了战争规模 B . 产生了阶级分化 C . 促进了民族交融 D . 巩固了分封制度
  • 18. (2024九下·德庆月考) 从下面表格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趋势是春秋战国时期( )

    时间(公元前/年)

    770

    720

    620

    520

    420

    320

    270

    220

    诸侯国数量(个)

    123

    116

    58

    38

    23

    18

    11

    1

    A . 疆域不断扩展 B . 人口逐步减少 C . 战争日渐残酷 D . 国家走向统一
  • 19. (2024七上·深圳期中) “铁制农具和牛耕标志农业生产技术的飞跃,使农业生产由集体共同经营发展为个别零细经营,使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 . 农业经营方式违背了历史发展趋势 B . 农业生产仍然无法取得较大的突破 C . 生产技术的飞跃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D . 生产力的发展催生出新的生产关系
  • 20. (2024七上·东莞期中) 都江堰放水节在四川成都都江堰景区飞沙堰溢洪道举行。本次活动以“水润天府·万千气象”为主题,上千名观礼嘉宾着秦朝服饰,学习秦朝礼仪,沉浸式体验智慧的治水文化。主持修建都江堰的是(     )
    A . 李冰 B . 秦孝公 C . 商鞅 D . 秦穆公
  • 21. (2024九下·澄海模拟) 战国时期,“客”指游说于各诸侯国的知识分子。“以客出仕”是一种流行的入仕途径,公孙衍、张仪、白起、范雎、李斯等人均是典型。当时的“以客出仕” (     )
    A . 促进了法家兴盛 B . 推动了百家争鸣 C . 改变了选官制度 D . 导致了思想趋同
  • 22. (2024九下·兰州模拟) “孔子成长的时代,鲁国政乱……‘陪臣执国命’成为当时各国的普遍态势。孔子认为,正是因为内心道德秩序观念的缺失才导致社会秩序的崩坏,要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因此,既然无望入朝执政扭转乾坤,那么退而育化人心也可以从根本上培育社会的元气。”据此可知,孔子从事教育的目的是( )
    A . 教化民众,匡正社会秩序 B . 以法为教,建立法治社会 C . 有教无类,发展私塾教育 D . 著书立说,宣扬儒家思想
  • 23. (2024七上·东莞期中) 商鞅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韩非认为“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据此可知,二人都主张( )
    A . 无为而治 B . 因势而变 C . 兼爱非攻 D . 尊卑有序
  • 24. (2024七上·东莞期中) 墨子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侵略战争。他主张(     )
    A . “无为而治” B . “仁者爱人” C . “兼爱”“非攻” D . 礼法并用
  • 25. (2024九下·邗江模拟)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是这样描述中国“第一个王朝”的:兴起于黄河流域北部,那时,中国人已经学会织造丝帛,发明了他们独特的文字系统,掌握了制造美观的陶器和青铜器的技术…依材料推断,作者认为的中国“第一个王朝”应是(   )
    A . 夏朝 B . 商朝 C . 西周 D . 东周
  • 26. (2024七上·东莞期中) 湖北云梦出土《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有一篇《封诊式》,记载一个乡村里长发现麻风病疑似患者并向上报告的事例。通过此则材料可以了解秦代(     )
    A . 县制的实行 B . 分封制度的推行 C . 法律制度的严酷 D . 基层管理的状况
  • 27. (2024七上·东莞期中) 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主要是因为(     )
    A . 青铜器的广泛使用 B . 农业重视使用肥料 C . 水利工程的兴修 D .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 28. (2024七上·沙市区期末)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次改革。有人评价这次变法:“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
    A . 严明法度 B . 鼓励耕织 C . 确立县制 D . 奖励军功
  • 29. (2024七上·东莞期中) 《战国策·秦策》记载:秦“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此策最重要的历史影响是(     )
    A . 增强秦国的战斗力 B . 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 C . 发展了秦国的农业 D . 秦国完成统一大业
  • 30. (2024七下·绥江期末) 春秋时期,楚国百姓为了纪念一位爱国诗人,便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举行划龙舟、吃粽子、挂艾叶等活动,后来这种习俗渐渐被人们所接受,并广泛流传至今。该习俗就是今天的(     )
    A . 端午节 B . 中秋节 C . 清明节 D . 春节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 31. (2024七上·东莞期中) 阅读材料,解析问题。

    材料一   夏朝已有政府官僚机构,古书上记载夏朝有“六卿”“六事之人”“三正”等官长。夏朝有军队,兵士称为“甲士”,还有“夏有乱政,而作禹刑”的记载,说明已有刑法。夏朝的监狱称为“夏台”,据《史记·夏本纪》记载,这里曾拘禁过商首领汤。

    材料二   关于夏桀的昏暴行为,古书记载很多。《史记·殷本纪》中载:“是日何时丧?予与女皆亡!”《尚书·汤誓》中载:“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

    材料三   商朝最后一个国王帝辛,名纣,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荒淫无度,宠爱妲己,终日歌舞,他还造酒池肉林,酗酒无度。他大肆搜刮,粮食装满了巨桥的仓库,无数珍宝堆满了鹿台。他任用小人,迫害正直的大臣。

    材料四   周武王亲率大军伐商,在孟津会合各路属国,纣王逃回殷都,自焚于鹿台,武王在此举箭连射三发,用铜钺砍下商纣的头,悬挂在旗杆上示众,商朝灭亡,武王建立周朝。

    1. (1) 根据材料一,归纳夏朝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这些机构的设立有何影响?
    2. (2) 从材料二、三可以看出,夏朝和商朝最终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3. (3) 材料四叙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此事件中的关键战役是什么?
    4. (4)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用简要的语言表述夏、商、西周王朝更替的关系。
  • 32. (2024七上·东莞期中) 我国自古以农业立国,农业文明在中华文明体系中享有重要地位。某校七年级同学开展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展”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同学们的小组探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中国大部分国土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天寒冷干燥,但夏季炎热多雨,宜于植物生长,这儿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原始农业。但季风气候有一个缺点,即夏季来临和退却时期的或早或迟,形成雨量的或多或少,很容易形成干旱或水灾……史不绝书的水旱灾害,使中国人民自古以来重视兴修水利,如四川人民开凿了灌溉成都地区土地的渠道,秦国挖掘了郑国渠。

    ——摘编自《古代文明与地理环境之关系》

    材料二:


    甲骨文字形

    表达的含义

    三个“力”并列,表示合作

    ——张献《从汉字看中国的原始农业》

    材料三:

    春秋晚期牺(xi)尊

    战国时期农具复原图

    材料四:戮力(尽力)本(农桑)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史记·商君列传》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有关信息。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协”字体现的农耕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为顺应这一新发展,材料四中“商君”变法采取了哪一措施?
    4. (4)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 33. (2024七上·东莞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是孔子周游列国为题材的邮票。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不辞辛劳,宣扬自己的政治理想。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材料二:在孔子之前,“学到官府”,要想读书求学,必须到官府,那是贵族官僚子弟的事情,穷人家的孩子是享受不到教育的。

    如图为《孔子杏林讲学图》,图中为孔子正面端坐像,两侧为颜子、曾子、子思、孟子面向中间,聆听孔子讲学。

    材料三: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国古今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民族心理的养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国家统一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1. (1) 材料一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这是孔子哪一思想的体现?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在教育方面做出的哪一贡献?除此以外,孔子还有哪些教育理念?
    3. (3)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儒家思想所起的作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