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东莞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更新时间:2024-12-05 浏览次数:0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 1. (2024八上·潮南月考) 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一书中指出:“中国政府在1837年、1838年和1839年采取了非常措施,这些措施的顶点是钦差大臣林则徐到达广州和按照他的命令没收、焚毁走私的鸦片。”在这些“非常措施”中,影响最大的是(    )
    A . 缉拿烟贩 B . 没收鸦片 C . 虎门销烟 D . 对英作战
  • 2. (2021八上·白云期末) “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这段材料应出自(   )
    A . 《南京条约》 B . 《天津条约》 C . 《北京条约》 D . 《马关条约》
  • 3. (2024八上·东莞期中) 上海开埠后不久,原来为广州贸易服务的商人、买办、船民、运输工人大量转向上海,利用乡土关系来上海谋求职业的游民也不断增加。这反映出,当时上海(    )
    A . 贸易地位快速提升 B . 自然经济彻底破坏 C . 实践《资政新篇》 D . 成为民主革命中心
  • 4. 鸦片战争前,流行于广州地区的某些英语学习读物用粤语发音标注英语单词,词汇以贸易和日用为主。此类读物(   )
    A . 适应了对外通商的需要 B . 揭示了清政府腐败无能 C . 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发展 D . 体现了富国强兵的政策
  • 5. 阅读下列清军兵力调动表,分析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命调时间

    调出地

    调入地

    兵数(名)

    1858年4月

    京师

    大沽

    2000

    1858年12月

    吉林

    大沽

    1000

    1859年4月

    黑龙江

    天津

    1000

    1860年5月

    宣化镇

    大沽

    1000

    A . 第二次鸦片战争 B . 戊戌变法 C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 辛亥革命
  • 6. (2024八上·东莞期中) 某校学生在表演近代中国历史剧时,有这样的旁白:“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该历史剧揭露的罪行是(     )
    A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 .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 .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D . 林则徐进行虎门销烟
  • 7. (2024八上·潮南月考)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当清朝的主要力量应付来自东南海疆的英法联军时,俄国趁火打劫,攫取的利益更超乎英法之上。俄国“攫取的利益”主要是( )
    A . 侵占大片领土 B . 索要巨额赔款 C . 增开通商口岸 D . 获得领事裁判权
  • 8. (2024八上·东莞期中)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有关太平天国运动时写道:“洪秀全攻占南京以后,我们更能看出他的真实心志不在建设新国家或新社会,而在建设新朝代。他深居宫中,务求享受做皇帝的福,对于政事则不放在心上。”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
    A . 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 B . 对人民实行残暴的统治 C . 具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 D . 具有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 9. (2024八上·江门月考) 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规定,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而之后的《资政新篇》却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这一变化(     )
    A . 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B . 挽救了太平天国危机 C . 体现了时代发展潮流 D . 适应了农民阶级需要
  • 10. (2024·宁夏回族自治区) 有学者在研究中国近代史时形成了如下材料。该材料旨在论证洋务运动(   )

    企业名称

    地位

    后世发展

    汉阳铁厂

    中国钢铁工业的起步

    武汉钢铁公司

    江南制造总局

    晚清最重要的军事工业

    江南造船有限责任公司

    轮船招商局

    中国第一家轮船运输公司

    轮船招商局、中国招商银行

    A . 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 .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C . 推进了中国工业化进程 D . 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 11. (2024八上·潮南月考) 下表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的部分物理教科书的信息。这些翻译活动(    )

    书名

    原著者

    编译者

    《格致小引》

    (英)赫施赉

    (英)罗亨利、瞿昂来

    《通物电光》

    (美)莫耳登

    (英)傅兰雅、王季烈

    《物体遇热改易记》

    (英)瓦特斯

    (英)傅兰雅、徐寿

    A . 宣扬了革命思想 B . 传播了西方科学知识 C . 动摇了清朝统治 D . 巩固了儒学正统地位
  • 12. (2024八上·东莞期中) 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历史评价是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 . 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 B .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 . 洪秀全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D . 洋务运动开启近代化
  • 13. (2024八下·吉林开学考) 徐中约曾评价洋务运动:“他们从未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新国家,事实上,他们竭力地巩固而非取代现存的秩序……”材料表明洋务运动(   )
    A . 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 B . 本质上是维护清朝的统治 C . 实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标 D . 受顽固派抵制
  • 14. (2024八上·盐城月考) 身处晚清的他,从维护王朝统治出发,寻求“富国强兵”之道,主张学习西方,在中国兴办近代工业; 主张塞防和海防并重,力主收复新疆,建议设立新疆行省。此人是(     )
    A . 左宗棠 B . 李鸿章 C . 曾国藩 D . 冯子材
  • 15. (2024·包头) 1895年,台北市民鸣锣罢市,集会抗议割台,阻止饷银运出,一批台湾爱国官绅纷纷上书清政府,反对割台。引发上述事件的条约是(    )
    A . 《南京条约》 B . 《天津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 16. (2024八下·潮阳期末) 甲午战争前,外国对中国的资本输出数量不多。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通过设厂、筑路、开矿等方式加大对华投资,1902年投资总额达15亿美元,比甲午战争前增加5至8倍。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 洋务运动未能取得成效 B . 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C .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停滞 D . 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加剧
  • 17. (2024八上·东莞期中) 徐中约在其《中国近代史》中写道:“1894年的那场"成中国之巨祸的大败,让学者、官员甚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这说明,“1894年的那场大败” ( )
    A . 唤醒了国人挽救国家危亡的意识 B . 引起了中国社会风俗发生新的变化 C . 冲击了中国传统的旧式官僚体制 D . 推动了社会文化的革新和思想解放
  • 18. (2024·宁夏回族自治区) 1895年2月以来,严复在天津《直报》上连续发文,呼吁变法刻不容缓;4月,广东、湖北举人数百名上书,要求变法,各省举人相继跟进;6月,巡抚陶模提出了十三点变法建议;就连被称作“老顽固”的大学士徐桐也上奏对闲员“痛加删汰”。这表明当时(   )
    A . 变法诉求日趋强烈 B . 革命形势逐渐成熟 C . 阶级矛盾渐趋激化 D . 革命思想逐步形成
  • 19. (2024八上·东莞期中)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折。与下图中“短暂春天”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 洋务运动 B . 辛亥革命 C . 鸦片战争 D . 新文化运动
  • 20. (2023八上·广州期中) “戊戌六君子被杀的时候,不少老百姓其实是叫好的,他们都认为国家杀了奸臣。”对老百姓而言,康、梁就是奸臣。材料表明戊戌变法(   )
    A . 促进了思想解放 B . 缺乏理论指导 C . 打击了封建势力 D . 缺乏群众基础
  • 21. (2023八上·南海期中)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发布上谕称:“近畿及山东等省义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数十万人,执干戈以卫社稷,……人人敢死,张我国威。”材料表明义和团运动(   )
    A . 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B . 具有盲目排外的性质 C . 得到清政府一贯支持 D . 使变法图强成为共识
  • 22. (2024八上·射洪期末) 下图是某学生绘制的反映《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与列强关系的漫画。漫画旨在说明(       )

       

    A . 西方列强军事实力异常强大 B . 清政府沦为了“洋人的朝廷” C . 中西礼仪文化存在巨大差异 D . 清政府开启了学习西方历程
  • 23. (2024八上·东莞期中) 通过梳理历史线索可以明确学习主题。对下图反映的学习主题概括最准确的是(     )

    A . 中国人民的抗争 B . 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兴起和发展 C . 救亡图存的探索 D .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 24. (2023八上·广州期中) 某校八年级开展“我最崇拜的革命历史人物”演讲,小敏整理了一位历史人物的部分经历,据此可知,这位历史人物是( )

    1894年创办兴中会

    1905年创办同盟会

    1912年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3年发动二次革命

    1924年主持召开国民党一大,创办黄埔军校

    A . 邓世昌 B . 蔡元培 C . 陈独秀 D . 孙中山
  • 25. (2024八上·白云期中) 下图是1912年四川军政府铸造的银币,银币背面上方铸“中华民国元年”,中间铸刻的篆书“汉”字取代了惯例使用的代表封建帝制皇权的蟠龙图案。这一变化可以佐证辛亥革命(    )

    A . 追求民主共和 B . 掀起实业救国热潮 C . 废除科举制度 D . 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 26. (2023八上·耿马期末)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称谓,废除跪拜礼,剪除男子发辫,劝禁女子缠足。这反映了南京临时政府( )
    A . 大力推进政治民主化 B . 全面学习西方文化 C . 废除了儒家传统道德 D . 提倡平等自由观念
  • 27. (2023八上·南海期中)  近代某一法律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该法律的进步性是(  )
    A . 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B . 宣告了封建制度的终结
    C . 宣示了中华民族独立 D . 开启了新民主主义进程
  • 28. (2023八上·南海期中) 据统计:“从1917年6月12日解散旧国会到1924年11月2日曹锟下野,前后有冯国璋、徐世昌、黎元洪、曹锟四任总统为时共七年”。“北洋政府存在16年里政府内阁更换次数就达45届。”这表明(       )
    A . 北洋政府时期政权动荡 B . 北洋政府统治危机重重 C . 军阀混战加重政权覆亡 D . 北洋政府统治失去人心
  • 29. 1920年元旦、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正式宣布开放“女禁”的决定。邓春兰、王兰等9名女性被北京大学录取并成为中国国立大学第一批女学生。这说明(  )
    A . 男女平等的梦想已然实现 B . 新文化运动推动了观念革新 C . 民主科学的理念深入人心 D . 新式教育已取代了传统教育
  • 30. (2024八上·东莞期中)  绘制思维导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史小智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制作了一幅思维导图(图),他学习的主题应该是(    )

    A . 新民主主义革命 B .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 .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D .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31小题14分,32小题14分,33小题12分,共40分)
  • 31. (2024八上·东莞期中) 教科书是课程的承载,不同时期的教科书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光绪二十四年(1898)京师同文馆所译书目

    《化学指南》   《化学阐原》   《全体通考》   《坤象究原》   《星学发轫》   《星轺指掌》

    《中西合历》   《分化津梁》   《法国律例》   《公法便览》

    《公法会通》   《新加坡刑律》   《中国古世公法论略》   《富国策》

    《万国公报》   《各国史略》   《英文举隅》

    ——摘自《同文馆题名录》

    材料二:亚细亚洲,占全球全陆三分之一,其面积之广大,为五大洲……然多分属欧洲诸国,主权丧尽,其号称独立自主者,只我中国及日本、暹罗、波斯诸国而已。

    ——摘自《最新地理教科书》(1905年)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1898年京师同文馆所译书目的特点。这反映了怎样的时代需求?
    2. (2) 根据材料二,与传统的“天朝”观念相比,《最新地理教科书》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什么变化?谈谈这一变化的时代背景。
    3. (3) 综合以上两则材料,谈谈你对教科书的认识。
  • 32. (2024八上·泸县期中) 报刊是时代的晴雨表,也是历史的风向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梁启超在戊戌变法时期的重要文章《变法通议》等均发表于《时务报》。梁启超为《时务报》撰写的政论,痛陈爱国救亡、呼吁变法维新,言论新颖,在爱国知识分子和一部分开明官僚中引起强烈反响……其他维新人士也纷纷撰稿,揭示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倡言变法,抨击顽固守旧势力,因此《时务报》颇受读者欢迎,数月间行销万余份,“为中国有报纸以来所未有”。

    ——摘编自陈国庆,聂苏秦《中国近代思想史纲》

    材料二:1905年11月26日,同盟会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归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以此为指导革命民主派团结和发展了革命力量,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向前发展,促进了革命高潮的到来。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1840-1919)》

    材料三:报刊作为中国近代出版业的典型代表,……鸦片战争后,报刊通过经常性反映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领域内容,影响民众的经济意识,在中国近代经济转型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报刊在中国文化急速变迁的社会环境中,传播西方文化并促进中国文化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

    ——马晓军《近代报刊对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影响》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时务报》对戊戌变法所起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时务报》能够“数月间行销万余份”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写出“革命”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革命高潮”所指的重大历史事件,谈谈该事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近代报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 33. (2024八上·东莞期中)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绘制

    1. (1) 根据材料一,分别填写A、B对应的历史事件。
    2. (2) 从材料一选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提炼出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