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东莞市塘厦初级中学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

更新时间:2024-12-06 浏览次数:0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 1. (2023八上·天河期末) 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中写道∶"这场战争把中国拖入世界。从此开始,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从此开始,中国经受了寻找新出路的百般苦难。"这场战争
    A . 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B . 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 .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 . 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 2. (2024九下·海口模拟) 两次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西方列强把开放通商口岸作为主要内容,反映了其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
    A . 报复虎门销烟 B . 报复中国的闭关政策 C . 打开中国市场 D . 为资本输出创造条件
  • 3. (2024八上·东莞期中) 晚清时期,习武之风极一时之盛,许多农民、城镇贫民、工商业者、小商小贩等皆有参与习武,并加入到反帝爱国斗争中。这种现象反映了( )
    A . 民族危机逐渐缓和 B . 时局影响社会风气 C . 清朝统治秩序崩溃 D . 新式学堂得到发展
  • 4. (2024八上·福田月考) 法国上尉巴特雷写信给雨果,要雨果歌颂他们.他认为,“这次远征行动干得体面而漂亮,是法兰西和英格兰共享之荣耀.”可雨果却严厉地谴责了他们的行径.“他们的行径”是(  )

    A . 发动鸦片战争 B . 火烧圆明园 C . 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D . 对华倾销商品
  • 5.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提到:“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继续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这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   )
    A . 迫使先进中国人寻求御侮之道 B . 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 C . 使中国丧失了完整独立的主权 D . 使中国的自然经济彻底瓦解
  • 6. (2023八上·赫山月考) 土地是封建统治的根基,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土地是几千年来农民斗争的目标,太平天国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纲领是(  )
    A . 拜上帝教教义 B . 《劝世良言》 C . 《天朝田亩制度》 D . 《资政新篇》
  • 7. (2024八上·东莞期中) 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清政府发现八旗军队缺乏战斗力,真正能够对抗太平军的唯有湘军、淮军等汉族地主武装;这个趋势到洋务运动时期更加明显。由此可知(   )
    A . 汉族官僚集团地位逐渐上升 B . 八旗军队被地主武装取代 C . 太平天国运动改变阶级结构 D . 洋务运动带来了国富兵强
  • 8. (2024八上·东莞期中) 1875年,清政府决定每年从海关税、沿海沿江六省厘金等税收中,提取共计约400万两白银,作为筹建海军的专项经费。由此可见,清政府( )
    A . 控制白银外流 B . 筹划制度改革 C . 注重经济发展 D . 重视海防建设
  • 9. (2024八上·东莞期中) 史载:轮船招商局初期仅有轮船三艘,1876年增至十二艘,洋商大起嫉忌,旗昌、怡和、太古等外国航运公司纷纷跌价。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洋务运动
    A . 对外国资本入侵有一定的抵御作用 B . 使中国开始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 C . 使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D .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 10. (2023八上·河西期中) 1896年春,谭嗣同写下《有感》一诗: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最可能引发谭嗣同发出这一感慨的是(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11. (2021八上·东源期末) 1895年的美国《纽约时报》评论说:“是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了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这里所说的“无能”造成的直接影响是( )
    A .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 列强组成八国联军,大规模侵华 C . 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 . 引发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 12. (2024八上·东莞期中) 张之洞提到:“乙未(1895年)以后,志士文人,创开报馆,广译洋报,参以博议。始于沪上,流衍于各省,内政、外事、学术皆有焉。”其所述现象表明(    )
    A . 新式学堂开始创办 B . 新型媒体得到发展 C . 国民革命蓬勃开展 D . 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 13. (2023八上·黄埔期末) 1896 年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文章, 倡导设议院兴民权, 实行君主立宪, 发展民 族资本主义,呼吁捍卫民族独立。据此可知, 他主张( )
    A . 驱除鞑虏,建立民国 B . 推翻帝制, 顺应潮流 C . 变法维新, 救亡图存 D . 学习西方, 发展教育
  • 14. (2024八上·东莞期中) “义和团运动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但破产小农和手工业者复归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中世纪”。材料叙述了义和团运动的(     )
    A . 爆发背景 B . 运动过程 C . 失败原因 D . 斗争结果
  • 15. (2024八上·东莞期中) 孙中山组织广州起义失败后,“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遂”,1900年惠州起义失败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革命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B . 革命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 C . 清王朝的统治已不得人心 D . 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 16. (2023八上·福田期中) 1912年春,广东省临时省议会上首次出现了数十名女性代议士的身影。同年秋,湖北省议会也特设了女子旁听席。上述材料说明(    )
    A . 女性政治地位有所提高 B . 广东女性地位比湖北高 C . 男尊女卑思想被彻底打破 D . 女性参政议政权利得到保障
  • 17. (2024八上·东莞期中) 邹容的《革命军》问世后,很快便由各地书肆以《革命先锋》《图存篇》等书目翻印,或与章太炎(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合刊,简称《章邹合刻》,销言百万册。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
    A . 书肆是宣传革命的主要场所 B . 邹容政治声望不及章太炎 C . 各地对革命理解差异较大 D . 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 18. (2024八上·从江期末) 林伯渠说:“对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沿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这段话旨在强调(  )
    A . 辛亥革命意义重大 B . 广大民众尚未觉悟 C . 革命时机不够成熟 D . 革命缺乏社会基础
  • 19. (2024八上·东莞期中) 1912年,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这是实践(     )
    A . 民族主义 B . 民权主义 C . 民生主义 D . 民粹主义
  • 20. (2024八上·东莞期中) 《讨袁檄文》称:“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此后发生的“戮此民贼”的事件被称为(     )
    A . 武昌起义 B . 二次革命 C . 护国战争 D . 护法运动
  • 21. (2024八上·邳州期中) 下表是军阀割据混战造成的一些后果,所反映的情况对中国社会造成的最大影响是(     )

    农户

    1914-1918年

    减少1500多万户

    耕地

    1914-1918年

    减少2600多万亩

    荒地

    1914-1918年

    增加4900多万亩

    陆军

    1914-1918年

    增加92万多人

    军费

    1916-1918

    增加5000多万元

    A . 军队数量剧增,军费开支巨大 B . 土地大量抛荒,生产严重破坏 C . 农户以及农村的耕地数量锐减 D . 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 22. (2024八上·东莞期中) 陈独秀认定:“只有‘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这里的““德先生’和‘赛先生’”是指(     )
    A . 自强求富 B . 君主立宪 C . 民主共和 D . 民主科学
  • 23. (2023八上·泸县月考) 脱离世界潮流几百年的中国,终于再次回到了世界潮流之中。虽然未来的路途也并非一帆风顺,我们学器物,失败;学制度,也失败;最终我们明白了要学思想。材料中的“学思想”(   )
    A . 宣告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B . 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C . 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D . 标志着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 24. (2024八上·东莞期中) 如图,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蔡元培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时的是(    )

    A . 辛亥革命 B . 新文化运动 C . “九一八”事变 D . 西安事变
  • 25. (2024·潍坊) 1919年,“学生罢课”“游行示威”“提倡国货”“抗日救国”等成为社会热词。这说明当时(   )
    A . 工农运动高涨 B . 封建军阀割据 C . 民族企业发展 D . 爱国运动兴起
  • 26. (2024·黑龙江)  口号可以直观地反映某一时期的历史进程。以下口号属于五四运动时期的是(    )
    A .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B . “均田免赋” C . “民主与科学” D .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 27. (2024·自贡) 新文化运动前期,陈独秀、李大钊等宣传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1918年李大钊先后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文章,此后,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出版。这一变化有利于传播(     )
    A . 启蒙思想 B . 三民主义 C . 民主共和 D . 马克思主义
  • 28. (2024·广东) 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搜集了一些有关上海的资料。下表中“____”处应填的是(    )

    搜集的资料探究

    主题

    1. 中国工人阶级的主要集中地;

    2. 俄侨较多,便于掩护苏联使者;

    3. 陈独秀开展活动的中心;

    4. 共产国际在华联络点;

    5. 政治活动十分活跃。

    ____于上海的条件

    A . 护法运动开始 B . 护国战争发生 C . 五四运动爆发 D . 中共一大召开
  • 29. (2023八上·八步期末) 如图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刊物。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

    A . 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B . 成为队伍庞大的革命政党 C . 确定最低纲领是建设共产主义 D . 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党组织
  • 30. (2024八上·东莞期中)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推动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 . 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B . 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C . 探索了民主科学的新道路 D . 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4分,第32题14分,第33题12分,共40分)
  • 31. (2024八上·东莞期中) 近代史上列强对中国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的深渊。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战争的结局是残酷的,但道光帝并没有作深刻的自我反省,仍是一如既往的将一切责任卸于下属……他在内心中认定战败的原因在于这批奴才未能实心实力办事,“天朝”的厄运在于缺乏忠贤智良之臣。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

    ——摘编自《马关条约》

    材料三   慈禧看到列强未将其列为祸首,大喜过望,立即诏告奕助、李鸿章,不论条约如何苛刻,均可照办,并慷慨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而清政府则完全置于列强控制之下……

    ——《中国近代史普及读本》

    1. (1) 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的“战争”指的是哪场战争?材料一中道光帝认为战败的原因是什么?
    2. (2) 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反映了日本取得了什么慢略权益?与以往不平等条约相比,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有什么转变?
    3. (3) 据材料三,分析慈禧“大喜过望”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材料中的“清政府则完全置于列强控制之下”是哪一条约所导致的结果?
    4. (4)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近代中国的屈辱史给我们的启示。
  • 32. (2024八上·东莞期中) “中国梦”是中人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之梦,近代以来,一辈辈仁人志士,为追求“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几多教训,几多启示。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中体西用】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立宪之梦】

    材料二   梁启超强烈地反对自强运动中的技术决定论。由于学习了日本明治维新的经验,他坚定地认为,为了使中国复兴,军事和技术的革新将自然而然地会实现,而没有政治变革伴同的单纯的技术革新。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共和之路】

    材料三   1903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的一系列演说中,反复称我们有必要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并在“革命成功之日,效法美国选举总统,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的“共和”政制构想及其特征》

    【思想风暴】

    材料四   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

    1. (1) 材料一反映了李鸿章的什么主张?
    2. (2) 梁启超领导进行的政治近代化尝试是哪一历史事件?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梁启超对政治变革和技术革新的观念。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对“共和”的理解,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在政治上为共和作了哪些努力?
    4. (4)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四中辛亥革命“将这棵大树砍断了”的含义。20世纪初,中国人民为了清除材料四所说的“树墩”,做什么努力?
  • 33. (2024八上·东莞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像巴黎和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给日本这样的民族耻辱,在中国近代史上比比皆是。但1919年的这一次,激发了一场意想不到的人民运动。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人经历了难以承受的从大喜到大悲的心理落差。

    材料二:1921年注定照耀史册,它并非世纪起点的标志。却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经验,上下求索,终于找到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

    ——摘编自《百年中国》解说词

    材料三:经过五四运动,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刊物如雨后春笋股大量涌现,越来越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的胜利发展。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1920年夏,在共产际的帮助下,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

    ——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

    1. (1) 依据材料一,指出导致1919年这场“意想不到的人民运动”发生的直接原因。
    2. (2)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1921年注定照耀史册”指的是什么事件?为什么说它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
    3. (3) 根据材料三,分析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有哪些?
    4. (4) 综上所述,简述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间的内在联系。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