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科学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第五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

更新时间:2024-12-20 浏览次数:0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请选出各小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给分。)
  • 1. (2024九上·镇海区期末) “低碳生活”是指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要求减少生活作息时间所消耗的能量,从而减低碳的排放。下列活动不符合“低碳生活”的是( )
    A . 用传统发条式闹钟代替电子钟 B . 讲卫生,尽量多使用一次性餐具 C . 短时间不使用电脑,将其转为休眠模式 D . 减少使用私家车次数,多乘公交或骑自行车
  • 2. (2024九上·吴兴月考) 湖州市吴兴区乌程白酒酿造技艺已成功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制作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 浸泡糯米 B . 米饭晾凉 C . 酒曲发酵 D . 过滤酒糟
  • 3. (2024九上·吴兴月考) 某团队研究证明了PtO42+离子能够稳定存在(Pt是铂的元素符号),已知该离子中氧元素显-2价,则该离子中铂元素的化合价为(    )
    A . +2 B . +4 C . +8 D . +10
  • 4. (2024九上·温州期中) 不同的水果有不同的酸碱性,下表是四种水果汁液的pH,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

    水果名称

    杨梅

    蜜桔

    文旦

    西瓜

    汁液的pH

    2.5~3.5

    4.0~5.0

    4.5~5.5

    5.5~6.5

    A . 杨梅 B . 蜜桔 C . 文旦 D . 西瓜
  • 5. (2024·浙江模拟) 铁在海水中容易被锈蚀,通常在轮船的“吃水线”以下可焊接比铁更活泼的金属块,用于保护铁质船壳。该金属块的材料可以是 ( )
    A . B . C . D .
  • 6. (2024九上·吴兴月考) 折叠屏手机已渐渐进入人们视野,化学物质吡唑啉(C3H8N2)是生产折叠手机柔性屏幕的重要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吡唑啉分子由碳、氢、氮三种元素组成 B . 吡唑啉中碳元素质量分数最大 C . 吡唑啉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0克 D . 吡唑啉属于混合物
  • 7. (2024九上·吴兴月考) 分类与建模是重要的科学学科素养。下列有关X、Y表示的概念之间存在如下图所示关系的是(       )

    选项

    A

    B

    C

    D

    概念

    X

    单质

    氧化反应

    碱溶液

    非金属元素

    Y

    化合物

    化合反应

    碱性溶液

    稀有气体元素

    A . A B . B C . C D . D
  • 8. (2024九上·吴兴月考) 下列物质能在pH=13的无色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 . CuSO4、FeCl3、NaNO3、MgSO4 B . H2SO4、HCl、AgNO3、KMnO4 C . NaNO3、NaCl、K2CO3、K2SO4 D . BaCl2、KNO3、Na2SO4、NaOH
  • 9. (2024九下·钱塘模拟) 小塘按图示操作进行酸和碱反应的实验,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 ①中NaOH溶液具有腐蚀性,实验时需注意安全 B . ②中酚酞试液变红,其原因是溶液中存在OH C . ③中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水 D . ⑤中浓硫酸的稀释中,甲物质是水
  • 10. (2024九上·柯桥月考) 某废液中含有硝酸银和硝酸铜,为回收利用和减少污染,往废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向滤渣中加入少量稀盐酸,产生气泡,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 滤渣中一定含有银,可能含有铜 B . 滤渣中一定含有银和铜,可能含有铁 C . 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亚铁,一定没有硝酸银和硝酸铜 D . 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亚铁,可能含有硝酸银和硝酸铜
  • 11. (2024九上·诸暨月考) 盐酸、硫酸在水溶液中都能产生H+ , 故有许多共同性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稀盐酸和稀硫酸都可用于除铁锈 B . 浓盐酸、浓硫酸都可用来干燥氧气 C . 打开盛有浓盐酸和浓硫酸的试剂瓶瓶塞,在瓶口都有白雾 D . 在稀盐酸、稀硫酸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都有白色沉淀
  • 12. (2024九上·吴兴月考) 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水和过氧化氢溶液

    取样,分别加入少量的MnO2

    B

    检验NaCl溶液中是否存在HCl

    取样,滴加AgNO3溶液

    C

    除去MgSO4溶液中少量的H2SO4

    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镁,过滤

    D

    除去CO中混有的CO2

    依次通过足量NaOH溶液、浓硫酸

    A . A B . B C . C D . D
  • 13. (2024九上·吴兴月考) 在研究稀硫酸性质时,分别将一定量的稀硫酸滴入盛有锌粒、氧化铜粉末、氢氧化铁粉末和氯化钡溶液的4支试管中。有关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反应①中有气泡产生 B . 反应②中铜的化合价升高 C . 反应③中将生成黄色溶液 D . 反应④属于复分解反应
  • 14. (2024九上·吴兴月考) 表中酸性强弱情况揭示出复分解反应的一条规律,即较强酸发生类似反应可以生成较弱酸。下列反应均能发生,其中不符合该规律的是(  )

    溶质

    H2SO4

    HCl

    H2S

    H2CO3

    HClO

    酸性

    大→小

    A . H2SO4+2NaHCO3=Na2SO4+2H2O+2CO2 B . 2HCl+CaS=CaCl2+H2S↑ C . CO2+H2O+Ca(ClO)2=CaCO3↓+2HClO D . H2S+CuSO4=H2SO4+CuS↓
  • 15. (2024九上·吴兴月考) 向质量均为m的锌粉和铁粉中分别滴加50g相同浓度的稀硫酸,反应过程中产生氢气的质量与所加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若锌粉和稀硫酸反应后的溶液质量为m1 , 铁粉和稀硫酸反应后的溶液质量为m2。则(  )

    A . m1>m2 B . m1=m2 C . m1<m2 D . 无法确定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17个空格,每空格2分,共34分)
  • 16. (2024九上·吴兴月考) 《周礼·考工记》中记载了我国劳动人民制取氢氧化钾以漂洗丝帛的工艺,流程是:先将木头烧成灰(含碳酸钾),用其灰汁浸泡丝帛,再加入熟石灰即可。

    (1)熟石灰在农业上常用于改良土壤。

    (2)上述制取氢氧化钾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属于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 17. (2024九上·吴兴月考) 如图是“铁粉和硫黄反应”的改进实验,将铁粉和硫黄混合物置于两块石英玻璃片之间,并固定。在酒精灯上加热,产生红色火星,固体由棕灰色变为黑色。

       

    (1)铁粉和硫黄在两块玻璃片之间,反应时几乎接触不到氧气,减少了(填化学式)气体的生成,更加环保。

    (2)向反应后的黑色固体滴入稀硫酸,有臭鸡蛋气味的硫化氢气体产生,说明铁粉和硫黄发生反应。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

    (3)反应后的黑色固体加入 , 溶液中,生成红色物质,说明黑色固体中有剩余。

  • 18. (2024九上·吴兴月考) “原子-分子”学说的建立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材料一:1803年,道尔顿在原子论中提出元素由微小的不可分的原子组成;不同元素的原子以简单数目比例形成不可再分的原子——“复杂原子”。

    材料二:1809年,盖·吕萨克认同道尔顿的原子论,并提出自己的假说: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不同气体中含有相同数目的原子(包括“复杂原子”)。道尔顿反对盖·吕萨克的假说,他认为若该假说成立,解释化学反应时,有些反应会推导出“半个原子”,与原子论矛盾。

    材料三:1811年,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学说,解决了道尔顿和盖·吕萨克的矛盾。随后科学家们确立并逐步完善了“原子—分子”学说。

    (1)1897年,汤姆生发现原子内有带负电的,否定了“原子不可再分”的观点。

    (2)道尔顿原子论中“复杂原子”构成的物质,按现在物质的组成分类,属于纯净物中的

    (3)依据道尔顿的原子论和盖·吕萨克的假说,下列反应能推导出“半个原子”的是。(可多选)

    A.1升氢气和1升氯气化合成2升氯化氢气体

    B.2升氢气和1升氧气化合成2升水蒸气

    C.木炭与1升氧气化合成1升二氧化碳

    D.木炭与1升二氧化碳化合成2升一氧化碳

    E.硫与1升氢气化合成1升硫化氢气体

  • 19. (2024九上·吴兴月考) 神州十八号载人飞船预计将于2024年4月发射。

    (1)飞船船体大量使用国产第三代铝锂合金以减轻质量,主要利用了铝锂合金的物理性质。

    (2)飞船逃逸燃料使用了联氨()和四氧化二氮(),两者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则参加反应的联氨和四氧化二氮的质量比为

  • 20. (2024九上·吴兴月考) 高纯氧化铁((Fe2O3)又称“引火铁”,可作催化剂,在现代工业上有广泛应用前景。以下是用赤铁矿(含少量SO2等杂质)为原料,制备高纯氧化铁的生产流程示意图。

    已知:氨水呈碱性(主要成分)NH3⋅H2O是一种碱);(NH42CO3溶液呈碱性,40℃以上易分解。

    1. (1) 写出高温时赤铁矿中的Fe2O3与CO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2) 加入(NH42CO3后,该反应必须控制的条件是
    3. (3) 用蒸馏水洗涤FeCO3的目的是除去表面附着的杂质,请写出判断是否洗涤干净的方法:
  • 21. (2024九上·吴兴月考) 锂辉矿是制备新能源汽车电池的重要原料。如图小滨和小江在实验室模拟提纯碳酸锂的实验流程,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查阅资料】

    Ⅰ.锂辉矿主要成分为Li2CO3 , 含泥沙等杂质。

    Ⅱ.Li2CO3(化学性质与Na2CO3类似)为无色晶体,微溶于水,在冷水中的溶解度比热水中大。

    (1)已知X是一种酸溶液,请写出②中发生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有以下三种温度的饱和Na2CO3溶液,③中你选择的是(填序号)。

    A.0℃       B.25℃       C.80℃

    (3)为了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小江认为可以通过蒸发滤液2回收其中的物质。在蒸发时,当出现时(填现象),停止加热即可收集。

三、探究题(本大题共5小题18空格,每空2分,24题(2)、25题(2)各3分,共38分)
  • 22. (2024九上·吴兴月考) 某学校的探究性学习小组发现,铜绿[Cu2(OH)2CO3]受热分解后,除生成CO2和水蒸气外,试管中还有一些黑色粉末状固体。他们通过实验探究,分析黑色固体的组成,并验证产生的气体。请填空:

    提出问题:黑色固体是什么?

    1. (1) 猜想与假设:黑色固体可能是:a、炭粉b、氧化铜c、

      查阅资料:炭粉和氧化铜均为黑色固体,其中炭粉不与稀酸反应,也不溶于稀酸,而氧化铜可与稀酸反应而溶解。

    2. (2) 设计实验方案:向试管中的黑色固体滴加足量的(填化学式)溶液,充分反应后,观察固体的溶解情况和所得溶液的颜色。
    3. (3) 现象与结论:如果猜想a正确,则现象为黑色固体不溶解,溶液为无色;若现象是,则猜想b正确;
    4. (4) 已知:无水硫酸铜固体为白色,遇水蒸气则变为蓝色。若用右图装置验证两种气体生成物,应将生成的混合气体先通过装置。当将气体通入装置A进行验证时,气流应从口通入。

  • 23. (2024九上·吴兴月考) 初三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学习酸碱盐知识后,在实验室里他们将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混合,如图1所示,同学们发现该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他们继续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1】如何验证该反应已经发生?

    【设计实验】同学们分别取图1中B烧杯溶液进行以下两个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

    【交流评价】你认为上述实验能验证反应已经发生的是。(填“实验一”或“实验二”)

    【提出问题2】图1中B烧杯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有哪些?

    【设计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取B图中的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碳酸钠溶液

    观察到

    B图中溶液的溶质是Na2SO4和H2SO4

    经思考,同学们认为用另一种不同类别的试剂(填化学式),也能达到相同的目的。

    【拓展延伸】将C图试管中的物质静置,上层清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 24. (2024九上·吴兴月考) 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那么石蜡主要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蜡烛燃烧的产物是什么?燃着的蜡烛在密闭容器中熄灭的原因是什么?某科学兴趣小组对上述问题展开探究。

    实验过程:在图示装置中,点燃蜡烛至熄灭,利用多功能传感器测量有关量,整理得下表。

    实验记录表


    相对湿度

    氧气含量

    二氧化碳含量

    一氧化碳含量

    蜡烛点燃前

    36.4%

    21.2%

    0.06%

    0

    蜡烛熄灭后

    72.6%

    15.6%

    3.84%

    0.02%

    请分析回答:

    (1)根据蜡烛燃烧的产物推测石蜡中一定含有元素。

    (2)甲同学认为密闭容器内蜡烛熄灭是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的,请结合表中数据对该观点进行评价。

    (3)乙同学发现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于是他们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靠近“白烟”(不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该“白烟”具有性。

  • 25. (2024九下·慈溪模拟) 稀有气体的发现,科学家们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

    材料一:1785年,卡文迪许在测定空气组成时,除去空气中的O2、N2等气体后,发现最后总是留下一个体积很小的小气泡。

    材料二:1892年,瑞利在测定氮气密度时发现,从空气中除去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得到的氮气密度为1.2572g/L,而从氨气分解得到的氮气密度为1.2508g/L,两者相差0.0064g/L。重复实验,发现两者的密度总是维持这样的差值。瑞利对此展开探究,经反复试验,最终发现了氩气(Ar)。

    材料三:1894年,莱姆赛用其他方法从空气里也得到了这样的气体。经过分析,判断该气体是一种新物质。由于这种气体极不活泼,所以命名为氩(拉丁文原意是“懒惰”)。

    材料四:1898年,莱姆赛等人继续使用分馏法把液态空气分离成不同的成分,又发现了氪气、氖.气、氙气等。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小科使用如图所示装置来模拟卡文迪许的实验,将空气依次通过A、B、C、D等装置,最后在E装置中收集到少量同样的气体。若D装置的作用是除去N2 , 则A装置的作用是

    (2)瑞利采用两种方法得到的氮气,其密度之间的微小差异是否来源于实验误差,请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3)稀有气体的发现经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下列有关科学家分析的事实或现象,与稀有气体的发现史中相关证据解释不匹配的是(填字母)。

    选项

    事实或现象

    证据解释

    A

    空气中稀有气体的含量很小

    卡文迪许除去空气中O2、N2后,留下体积很小的小气泡

    B

    氦气可用作飞艇中的填充气体

    莱姆赛用钇铀矿放在硫酸中加热得到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且密度很小的氦气

    C

    氪气、氖气和氙气的密度不同

    莱姆赛用蒸馏法从液态空气中分离出氪气、氖气和氙气三种气体

  • 26. (2024九上·吴兴月考) 科学兴趣小组同学利用以下装置(部分固定装置已略去)制取氮化镁(Mg3N2)。实验步骤①按图连接好实验装置,先检查装置气密性;②在硬玻璃管中装入一定质量的镁粉;③打开活塞K并通入氮气一段时间;④点燃酒精灯加热,开始进行反应;⑤反应结束后,熄灭酒精灯,继续通N2 , 待反应管冷却至室温,停止通N2 , 并关闭活塞K;⑥拆除装置,取出产物并称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检查装置气密性操作是
    2. (2) 先打开活塞K并通入氮气一段时间,再点燃酒精灯加热,目的是
    3. (3) 空气中氮气含量大于氧气,在空气点燃镁条,生成氮化镁很少的原因是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7小题,27、29、33题各6分,28、30题各5分,31题7分,32题8分,共43分)
  • 27. (2024九上·吴兴月考) 近期,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已经在一些城市投入运行。如图所示是氢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将氢气送到燃料电池板B极,经过催化剂(铂)的作用,氢气中的氢原子被电离成氢离子(质子)和电子,所有氢离子经过质子膜到达燃料电池板A极,而所有的电子经外部电路到达燃料电池板A极,从而在外电路中产生持续的电流,电子到达A极板后,与氧原子和氢离子重新结合为水。

    1. (1) 氢燃料电池的发电原理被称为“电解水的逆反应”,该原理的化学方程式是
    2. (2) 电池板A极相当于电源(选填“正极”或“负极”);
    3. (3) 根据上述信息,关于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的说法,下列推测合理的是______(可多选)。
      A . 新型燃料电池属于清洁无污染能源 B . 电池内部参加反应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是2∶1 C . 考虑到氢气的性质,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内应安装防爆装置。 D . 氢燃料电池发电并带动公交车运动时包含的能量转化过程是:化学能—电能—机械能
  • 28. (2024九上·吴兴月考) 某品牌钙片的部分信息:①钙片主要成分为碳酸钙;②每片钙片的质量为1克。某科学学习小组同学用该品牌钙片做了如下实验:把100克稀盐酸分成五等份,分次将稀盐酸添加到放有10片钙片的烧杯中,充分反应(钙片中其他成分不溶于水且不与盐酸反应)。得到的实验数据见下表。

    实验次数

    1

    2

    3

    4

    5

    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克

    20

    20

    20

    20

    20

    剩余固体的质量/克

    8.0

    6.0

    4.0

    2.2

    2.2

    回答下列问题:

    (1)钙片用于补“钙”。钙片中所含的钙是指

    A.元素             B.单质             C.原子

    (2)10片钙片中所含碳酸钙的总质量为克;

    (3)计算该实验中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 29. (2024九上·新昌月考)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针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政府向全球承诺,力争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使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与吸收总量平衡,实现“零排放”。实现“碳中和”通常可采取如下措施:

    Ⅰ、碳减排:减少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1)下列做法不能实现“碳减排”的是

    A.加高烟囱排放工业废气       B.推进新能源汽车使用

    C.废弃物分类投放并回收利用       D.养成节约用水用电习惯

    Ⅱ、碳吸收:①利用植物光合作用,这是自然界消耗二氧化碳的最重要途径;②利用“碳捕捉与封存技术”,即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CO2分离出来进行储存。在实际生产中,经常用NaOH溶液来“捕捉”CO2 , 流程如图所示(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

    (2)用该技术进行“碳捕获"有效利用了原材料,该过程中被循环利用的物质有

    (3)分离器中发生的反应:①CaO+H2O=Ca(OH)2 , ②Ca(OH)2+Na2CO3=CaCO3↓+2NaOH。现有溶质质量分数为10.6%的Na2CO3溶液100千克,求完全反应后,理论上可生成CaCO3的质量(要求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

    Ⅲ。碳转化:指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

  • 30. (2024九上·浙江期中) 市场上常见的苏打水有苏打气泡水和无汽苏打水两种,它们的主要成分中都含有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具有以下性质。

    性质一:2NaHCO3Na2CO3+H2O+CO2↑(NaHCO3在50℃以上开始逐渐分解)

    性质二: NaHCO3+HCl==NaCl+H2O+CO2

    (1)苏打气泡水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瓶盖一打开就有大量气泡产生,所以叫气泡水,无汽苏打水则不含二氧化碳,但小明认为他喝人体内也会产生二氧化碳,主要是利用了碳酸氢钠的性质(选填一或二),理由是

    (2)小明查阅了相关资料想自制苏打水,于是购买了一袋小苏打,包装袋上标注的碳酸氢钠含量是99%。真的有这么高吗?了10克小苏打样品放入装置,逐次加入稀硫酸进行实验,得到相关数据。请通过计算帮助小明判断包装袋上的标注是否准确。(2NaHCO3+H2SO4===Na2SO4+2H2O+2CO2↑)

    序号

    反应前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加入稀硫酸溶液质量/克

    0

    10

    10

    10

    10

    10

    C装置中溶液总质量/克

    100.0

    101.1

    102.2

    103.3

    104.4

    105.0

    (3)如果去掉装置B,测量结果将会(选填“偏大”或“偏小”)

  • 31. (2024九上·吴兴月考) 某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并进行中和反应的有关实验。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以下探究活动:
    1. (1) [对固体猜想]

      猜想Ⅰ:全部是Na2CO3 , 猜想的依据是

      猜想Ⅱ:全部是NaOH

      猜想III:部分是NaOH,部分是Na2CO3

    2. (2) [实验和推断]

      若现象A为有气泡产生,则加入的X溶液是,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若X是Ca(OH)2溶液,现象A有白色沉淀,现象B为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则白色沉淀为(填化学式),该实验(填“能”或“不能”)说明样品中有NaOH。

    3. (3) 为从定量角度认识中和反应,小明同学自行设计并进行了下面实验:

      ①在小烧杯中倒入8%的氢氧化钠溶液10g,滴入2滴酚酞试剂后,溶液呈红色;

      ②另取10%的稀盐酸逐滴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边滴边振荡,随盐酸滴入,溶液颜色逐渐变浅;

      ③在溶液红色消失瞬间,停止实验。若停止实验时,两溶液恰好反应。计算出这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精确到0.1%)

  • 32. (2024·浙江模拟) 碳酸钙属于难溶性的盐,能与稀盐酸反应,碳酸锶(SrCO3)也能与稀盐酸发生类似反应。用碳酸锶制取的玻璃,吸收X射线能力较强。小科为测定某碳酸锶样品中 的质量分数,取碳酸锶样品100g加在烧杯中,依次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样品中的其他物质不与稀盐酸反应),称量反应后烧杯和剩余物质的总质量,所得数据如表所示。

    实验次数

    1

    2

    3

    4

    加入稀盐酸质量(g)

    100

    100

    100

    100

    反应后烧杯和剩余物质的总质量(g)

    362.8|

    460.6

    559.5|

    m

    1. (1) 碳酸锶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2) m的值为
    3. (3) 实验所用烧杯的质量为g。
    4. (4) 求碳酸锶样品中SrCO3的质量分数。
  • 33. (2024九上·吴兴月考) 某小组在拓展学习中开展了如下实验:将Cu2O和Cu的固体混合物20g放入烧杯中,逐渐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当加入稀硫酸质量为50g时,恰好完全反应。过滤、洗涤、干燥,得到10g固体。已知:Cu2O+H2SO4=CuSO4+Cu+H2O。试求:

    1. (1) 求原混合物中(Cu2O与Cu的质量比?
    2. (2) 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3. (3) 按要求在图中画出实验中铜的质量变化图像。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