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浏阳二中、五中、六中三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历史期中联...

更新时间:2021-05-20 浏览次数:284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
  • 1. (2017高三上·湖南期中) 西周宗法制是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管理的制度。同时,贵族们又力图通过婚姻关系的血缘纽带,与异姓贵族建立宗法伦理关系,形成了同姓为“兄弟”、异姓为“甥舅”关系的以巩固西周王族、贵族利益为核心的奴隶主统治。这说明西周政治的主要特点是(    )
    A . 王权和神权结合,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B . 按照宗族血缘关系实现对地方的控制 C . 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 D . 体现了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相结合
  • 2. (2017高三上·湖南期中) 历史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郡县,封泰山,禅梁父,刻石颂秦德。颂词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云云。试分析秦始皇封禅的最主要目的是。(    )
    A . 刻石颂德,流芳百世 B . 齐鲁未稳,借机加强对其控制 C . 给皇权披上神圣外衣,以示皇权至上 D . 祈求上天保佑国泰民安
  • 3. (2017高三上·湖南期中) 唐中宗任命品级较低的豆卢钦望为尚书省长官,故意不加“同三品”的头衔,观察他的反应。豆卢钦望果然徘徊在宰相集体议事的政事堂外而不敢进入。后来加了“平章军国重事”衔,豆卢钦望才真正参议政事。材料主要表明三省六部制(    )
    A . 提高了唐朝中央的行政效率 B . 降低了三省长官的行政级别 C . 是行政权力高度集中的表现 D . 使官僚机构形成完整的体系
  • 4. (2017高三上·湖南期中) 军机处最主要的职掌是所谓的“承旨书谕”,上谕下发有“明发”和“廷寄”两种。明发上谕指交内阁发抄,宣示天下的谕旨;廷寄上谕是由军机大臣直接密寄具奏人的谕旨,需封入信函,交兵部加封,加急传递。这表明(    )

    A . 军机处成为内阁的上级机构 B . 军机处直接参与机要政务的决策 C . “廷寄”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管 D . “廷寄”减少了中央决策的失误
  • 5. (2021高一上·定远月考) 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
    A . 《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 . 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 . 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 . 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 6. (2017高三上·泰州月考) 在世界上所有古老的文明中,希腊制度确实相当特别,它形成了公民参与的政治制度,出现“民众的政治”,但由于它不提供集中的权力,“民众的政治”在希腊城邦的内乱中寿终正寝。材料意在强调古希腊民主(    )

    A . 因自身缺陷而消亡 B . 导致古希腊内乱 C . 易导致权力的滥用 D . 是少数人的民主
  • 7. (2017高三上·湖南期中) 读《1832-1935年英国内阁中贵族人数变化》表。对其包含的历史信息分析合理的是的是(    )

    年份

    贵族阁员

    非贵族阁员

    1832—1866

    64

    36

    1867—1884

    35

    23

    1885—1905

    40

    29

    1906—1916

    25

    26

    1918—1935

    25

    82

    A . 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使贵族数量减少 B . 英国政治变革呈现出渐进式特征 C . 英国内阁权力随贵族数量变化而调整 D . 工业化进程决定英国贵族的地位
  • 8. (2017高三上·湖南期中) 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达尔也说:“民主依赖妥协”。下列事件与“妥协”相距甚远的是(    )
    A . 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 B .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C . 1945年国共《双十协定》 D . 1787年美国宪法
  • 9. (2019高二上·唐山期中) 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规定违背了《独立宣言》中提倡的(    )

    A . 主权在民原则 B . 天赋人权原则 C . 各州自治原则 D . 各州平等原则
  • 10. (2017高三上·湖南期中) “我天朝君临万国,尽有不测神威,然不忍不教而诛。故特明宣定例。该国夷商欲图长久贸易,必当懔遵宪典,将鸦片永断来源,切勿以身试法”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 . 清帝国国力强大,成为世界霸主 B . 清政府对他国具有立法权、执法权 C . 依法剥夺洋商在华贸易与居住权 D . 严格区分鸦片走私与中英正当贸易
  • 11. (2020高二下·芮城月考) 1862年夏,马克思在《中国纪事》一文中指出:“(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没有任何口号,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马克思这样评价的根本原因是(    )
    A . 太平天国运动既没有反对帝国主义也没有对反封建主义 B . 太平天国与清政府是腐朽与丑恶的对立,两者无本质的区别 C . 当时中国社会未有新的社会生产力和新的社会力量的必然产物 D . “革命”的太平天国之战,不过是屡见不鲜的改朝换代的新尝试
  • 12. (2017高一上·大石桥月考) “合议即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即成”是指签订了(   )

    A . 《南京条约》 B . 《天津条约》 C . 《北京条约》 D . 《马关条约》
  • 13. (2018高三下·新津开学考) 1921年,梁启超在纪念辛亥革命时说:“一面是同盟会人,暗杀咧,起事咧,用秘密手段做了许多壮烈行为;一面是各省咨议局中立宪派的人,请愿咧,弹劾咧,用公开手段做了许多群众运动。这样子闹了好几年,牺牲了许多人的生命财产,直到十年前的今日,机会凑巧。便不约而同地兴起一种大联合运动。”这反映出(     )

    A .  梁启超坚决反对民主革命 B . 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C . 辛亥革命非革命党一己之功 D . 辛亥革命赢得了各阶层人民的支持
  • 14. (2017高三上·湖南期中) 民国十六年一月出版的《中国农民问题》记载:“凡我军所到,农民必担茶担水,以相慰劳,跋涉险阻,以为向导。常有手持木棍,截击敌兵,夺其枪械,以为我军效力。”材料中所提及的“军”和事件指的是(    )
    A . 工农红军和土地革命 B . 湖北新军和国民革命 C . 国民革命军和北伐 D . 八路军和抗日战争
  • 15. (2017高三上·湖南期中) 著名历史学家刘宗绪曾指出:“压迫与反压迫、剥削与反剥削、侵略与侵略的斗争,以及革命、起义、暴动等等事件与过程,常常被列为重点。实事求是地讲,这些事件中的大部分,多半是属于为争取文明进步而付出的代价。这一切当然是必须讲的。但是如果只讲代价部分,不讲或少讲文明进步本身,不论述文明成果对社会发展的意义,这能算是完整的历史吗?”对上述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 . 必须从文明演进的角度去研究历史 B . 充分肯定阶级斗争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直接动力 C . 辩证地看待成果与代价是一种重要的历史研究方法 D . 认为“压迫、剥削、侵略”是应该完全肯定的
  • 16. (2017高三上·湖南期中) 下表是俄罗斯一咨询机构1990—2006年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这表明俄罗斯人(    )

    咨询答案

    1990(%)

    1997(%)

    2004(%)

    2006(%)

    在俄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上开辟了新时期

    23

    23

    30

    30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6

    26

    27

    30

    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18

    19

    16

    16

    是一场灾祸

    12

    16

    14

    10

    难以回答

    21

    16

    13

    13

    ①仍在反思十月革命            ②对十月革命的看法长期一致

    ③依然怀有大国情结            ④主要关注十月革命的经济影响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①③④
  • 17. (2024高二下·汕头月考) 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A . 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 . 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 . 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 . 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 18. (2017高三上·湖南期中) 2016年12月20日,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政府宣布与台湾断绝“外交”关系,台湾“邦交国”仅剩21个。2017年台湾当局另一个最为看重的“邦交国”巴拿马与中国建交,其“邦交国”仅剩20个。这表明(    )
    A . 台湾当局已经认可“一国两制” B . 国际社会促进两岸和解 C . “一个中国”的国际认同度增加 D . 两岸关系面临新的挑战
  • 19. (2017高三上·湖南期中) 1949年10月24日,美国前驻沈阳总领事瓦尔德,由于从事间谍活动,被中国专政机关逮捕。美国曾以它的外交官被捕为由,给新中国施加压力,封锁了从上海到华北的海上运输线。但新中国坚决依据自己的法律予以处理。11月21日,瓦尔德被判6个月徒刑,12月7日,被驱逐出境。材料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原则是(    )
    A . 另起炉灶 B . 一边倒 C . 不结盟 D .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20. (2017高三上·湖南期中) 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政府公开宣告其政策是把日本“扶植为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稳定的自立经济的民主国家”。其目的是(    )
    A . 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 B . 确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 C . 实现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 D . 适应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需要
  • 21. (2017高三上·湖南期中) 布热津斯基在《大棋局》中描述道:“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旗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对材料中所说的“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描述准确的是(    )
    A . 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B . 多极化趋势出现 C . 形成“一超多强”局面 D . 多极化格局形成
  • 22. (2018高二下·宁阳期末) 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正被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所取代。这种变化主要说明(    )
    A . 国际政治的新秩序已经建立起来 B . “冷战思维”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C .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趋势增强 D . 各国围绕国家利益适时调整对外政策
  • 23. (2022高一下·临潼月考) 《管子·大匡》载:“赋禄以粟,案田而税,二岁而税一,上年什取三,中年什取二,下年什取一,岁饥不税。”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 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 B . 赋与税都是以田为征收对象 C . 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D . 改革赋税制度发展农工商业
  • 24. (2017高三上·湖南期中) 有人认为:中国在明朝时已经开始出现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进化的趋势。下列选项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 . 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B . 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居领先地位 C . 租佃关系的发展 D . 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时受值”
  • 25. (2017高三上·湖南期中) “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总之,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而它一旦起飞,必将扫清海路,不可阻挡地向全球扩张。”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 . 哥伦布、达·伽马发现新航路的历史不可信 B . 欧洲向全球扩张的目的是为了“扫清海路” C . 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D . 新航路的开辟对西方经济起飞的作用微乎其微
  • 26. (2017高三上·湖南期中) 阿诺德·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提到:文明成长的动力来源于挑战激起成功的应战,应战又反过来引发新的挑战。……大多数文明之所以未能持续成长,是因为这些文明在许多重大关头未能连续应战,这种应战不仅要有效回应所应对的调整,还要能够激发出大量需要做出不同应对的新挑战。以下史实不能论证上述材料观点的是(    )
    A . 英国确立“日不落帝国”推动工业革命开展 B . 工业革命推动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 C . 西葡新航路开辟加速国内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D . 甲午战争激发中国维新变法运动开展
  • 27. (2017高三上·湖南期中) 《剑桥欧洲经济史》中写道:“机器都在执行着一种新的纪律。纺工不再能够像过去那样在家里无拘无束地摇车纺纱,织工也不再能够像过去那样在家里自由自在地投梭织布了。现在,他们必须在工厂中按照没有生命不知疲倦的机器设备所设定的速度工作。”材料反映了(    )
    A . 工业化限制了人们自由 B . 工业革命改变了生产方式 C . 工业化改变传统家庭结构 D . 机器主宰人们的社会生产
二、非选择题
  • 28. (2017高三上·湖南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苏东坡曾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选举》载:“隋代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时务策与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

    ——《中国古代选举制度》

    材料二:近代西方国家的选举制度,是在继承和借鉴古代希腊选举制度的基础上,在同封建势力反复斗争的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的,国家按照选民的社会成分和选民思想意识的进步和保守状态划分选区,享有选举权的公民根据自己的意志,通过投票的方式,选举出一定的公民来行使国家公共权力。18世纪中期,英国拥有选举权的公民,(年收入的先令以上的自由土地持有者)约1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2%,法国1791年宪法规定拥有一定财产和纳税的积极公民享有选举权,选民占全国总人口25%。随着争取普选权活动的高潮,从19世纪初开始,西方国家议会逐渐取消或放宽财产资格、文化程度、居住状况、宗教信仰、种族、民族、性别等方面的限制。到20世纪,普选权在西方国家逐渐确立。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参与的历史沿革》

    1. (1) 根据材料一,与魏晋时期相比,隋唐时期的选举制度有哪些发展?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与西方近代选举制度的不同特点。
    3. (3)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近代西方选举制度加以简要评价。
  • 29. (2017高三上·湖南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整个漫长的16世纪,欧洲和东方都很落后,与19世纪的欧洲中心主义者相反,那时贫穷的欧洲总希望攀上东方、亚洲和中国这样的富亲戚,希望跟东方扯上关系。所以那个时期的欧洲反而是具备“世界”和“世界史”视野的,漫长的16世纪可以说是“西方急于与中国拉关系的历史”,那个时候西方人甚至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东方杂种”。

    材料二:从全球社会结构运动的视野来看,16世纪后期这种结构性的供求关系一旦形成就对于全球物质生产、环境生态以及社会发展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两条发展道路或两个世界之间的“大分流”也因此而形成:一条是亚洲式的,通过追求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市场的不断扩大来节约资本,从而以市场扩张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另一条是欧洲或西方式的,通过追求资本的利润率和资本的积累,形成不断变迁的世界“资本中心”外围的结构,并利用这个资本中心,对于广阔的外围和“边缘”加以排斥和剥削。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

    1. (1)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西方急于与中国拉关系”的原因及具体表现。
    2. (2) 依据材料二,分析“亚洲式”和“西方式”发展道路的特征,并概述两条道路对东西方发展产生的影响。
  • 30. (2017高三上·湖南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随着法西斯主义的失败,美苏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冲突日益凸显。这种分歧主要存在于基本人权、个人自由、宗教自由等方面。共同的战斗也未化解美苏之间长期存有的互相猜疑。美国谴责苏联的帝国野心和俄罗斯扩张主义情结。苏联指责美国在世界扮演宪兵、行使霸权。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

    材料二:1945年后,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都需要安全保障,但是,它们对此的解释各不相同。苏联仍是一个地区性强国,“安全”对其而言意味着它的边界上都是一些“友好的”邻国。而美国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大国,“安全”对其而言则意味着一个金钱、货物和人才都能自由交换的开放的世界。1947年2月,美国副国务卿艾奇逊提出了所谓的“烂苹果理论”,后来被称为“多米诺理论”(一个国家倒向共产主义,将在周边国家产生“多米诺”效应)。它主导并困扰着美国的对外政策达整整一代人。

    ——摘编自约翰·W•梅森《冷战(1945~1991)》

    材料三:冷战并非只是美苏之间的对抗;而是由形形色色的冲突对抗组成的,至少有:工业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世界的商业中心与提供市场与原料国家之间的冲突对抗;但由于苏联分裂成许多独立的小国所产生的民族与经济问题仍给世界安全带来成胁,因此冷战仍在继续。

    ——摘编自沃尔特•拉菲博尔《冷战结束了吗?》

    1. (1) 据材料一,概括美苏冷战的起因。
    2. (2) 据材料二并所学知识,指出1945年后苏联和美国为了各自的“安全”而采取的措施。
    3. (3)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美苏“冷战”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