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

更新时间:2018-03-28 浏览次数:372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二、综合题
  • 20. (2017七上·汶上期中) 历史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总会留下一些遗迹。这些遗迹就成为我们探究历史古风遗韵的重要依据,请结合下列资料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文物中的历史】

    1. (1) 图一的遗址经考古学家认定,是夏朝的都城,请你说出此都城的名称。如果将此都城进行复原,除了城堡、宫殿外,还会有什么国家机构?
    2. (2) 图二为殷墟遗址,哪一国王迁都到此?该王朝屡次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3. (3) 图三中的文物腹内底部铸有铭文:“珷征商。隹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末,王才阑师,易又事利金。用作旜公宝尊彝。”这段铭文记载了周武王代纣的史实。这里有“甲子朝”发生在哪一年?武王伐纣交战的地点在哪里?
    4. (4) 【史书中的历史】

      商纣荒淫无道,聚众作乐,“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作长夜之饮。

      ——《史记·殷本纪》

      此史料反映出商纣王时期实行了怎样的统治?这一统治最终导致了怎样的结果?

  • 21. (2017七上·汶上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生活在春秋晚期,30岁左右便收徒讲学,前后从事教育40多年。相传他有弟子3000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言论,成为后世传颂的格言。他提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主张以“为政以德”。

    材料二:

    1. (1) 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请用最简练的语言指出“他”的历史地位?
    2. (2) 材料二中以这几个人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中国古代思想界掀起了一次解放风潮,它是什么?这一局面的出现有什么影响?
    3. (3) 在治理国家问题上,孟子、庄子、韩非各自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 22. (2017七上·汶上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群雄逐鹿,山河日变的“大争之世”,在英雄辈出的战国时代,华夏大地的西陲——秦国,正经历着一场亘古未有的“黑色裂变”,以期改变落后的状态。

    材料二: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廖力本业(努力搞好农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极大地调动了民众务农和作战的积极性。

    ——刘玉峰《商鞅变法农战政策和抑商政策之得失》

    材料三:商鞅一方面极力否认道德教化对人的劝导意义,主张唯有重刑才是禁奸止过的最好办法。另一方面又背离了罪刑相应的原则,主张轻罪重刑,甚至罪及无辜。

    ——《商鞅刑法思想及变法实践》

    材料四:“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富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五:国一的兄长嬴虔、长史公孙贾、上大夫甘龙等这些前朝权倾朝野的大臣,对商鞅刻骨仇恨……商鞅在带领弟子们最后一次修订秦法后,坦然被捕,被五马分尸。

    1. (1) 材料一中的“黑色裂变”指的是什么事件?联系所学知识说说这一“裂变”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商鞅变法“调动了民众务农的积极性”,这是基于变法中哪一措施的实施?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的经济主张是什么?
    3. (3) 材料三中商鞅的主张属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家思想?你如何看待他的“重刑”思想。
    4. (4) 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了什么变化?
    5. (5) 材料五中商鞅的悲惨结局说明了什么?
  • 23. (2017七上·汶上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初并天下,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

    ——《资政通鉴》

    材料二:

    材料三:秦朝疆域图

    1. (1) 材料一中的“王初并天下”有何意义?发生在哪一年?
    2. (2) 材料二反映了秦朝采取的哪项措施?当时秦朝在经济上还采取了什么类似的措施?
    3. (3) 根据材料三填写出秦朝疆域范围。

    4. (4) 综合上述问题和所学知识,请你谈一谈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