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或事实 | 解释 | |
A | 热胀冷缩 | 原子或分子大小随温度改变而改变 |
B | 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0mL | 分子之间有间隔 |
C | 氧气可供人呼吸,二氧化硫有毒 | 构成物质的分子不同,物质的性质不同 |
D | 湿衣服晾干 | 分子在不断运动 |
实验序号 | 水的质量(g) | 加入NaCl的质量(g) | 溶液的质量(g) |
① | 10 | 2 | 12 |
② | 10 | 3 | 13 |
③ | 10 | 4 | 13.6 |
④ | 10 | 5 | 13.6 |
①体温计中金属元素(Hg)的名称是;
②填充气球的稀有气体的化学式是;
③空气中含量最多气体,用化学符号表示出它的两个分子;
④自来水生产中加入液氯的作用是;
⑤饱和硫酸铜溶液降温,析出的晶体俗称为。
①操作a、b、c依次为、、;
②三个操作中都用到的一种玻璃仪器是,这种仪器在操作b中所起的作用是;
③最后称得NaCl的质量偏低,则可能的原因有(填字母)。
A.过滤时滤纸有破损
B.蒸发时有固体溅出
C.溶解含有泥沙的粗食盐时,加入的水量不足
①金刚石、石墨、足球烯都是碳的单质,碳元素都以态存在,它们互称为碳元素的;其中,可做干电池里的碳棒的是,可用于切割大理石的是。
②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的“功”与“过”:Ⅰ.二氧化碳增多为植物作用提供了足够的原料,是近年来农作物丰收的原因之一;Ⅱ.二氧化碳增多造成,使气候异常,给人类带来了灾难;
a.写出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产生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b.研究人员利用镍和钯作催化剂,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具有多种用途的一氧化碳或甲醇。该转化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其中催化剂“镍和钯”是两种(填“金属”或“非金属”);
c.有人提出设想:将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液化后压入到冰冷的深海中,但也有人担心海水富含二氧化碳后酸度会增加,对海洋生物和海床等有危害。其中酸度增加的原理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二氧化碳在冰冷的深海中溶解度比在通常状况下水中的溶解度(填“增大”、“减小”或“不变”),理由是 。
③城市煤气中主要含有CO 气体,写出CO 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煤气与天然气相比,从安全角度看,煤气的主要缺点是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在煤气、天然气和氢气中,首选的燃料是 。
①甲和乙的溶解度相等时,温度为 ℃;
② 40 ℃时,将相同质量的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20℃,析出晶体较多的是 ;
③ 40℃时,要完全溶解60 g乙得到饱和溶液,需要水 g;
④ A、B两点是甲物质的两种不同状态的溶液,要实现A到B的转化方法是。
①实验A:向两根燃着的蜡烛中倾倒CO2时观察到的现象是,该实验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a,b;
②实验B:测得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小于的原因可能是(只要写一条);
③实验C: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
④实验D:集气瓶内放少量水的目的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⑤实验E:试管a中收集到的气体是,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该实验说明水是由组成的。
【提出问题】甲烷燃烧后生成哪些物质?
【查阅资料】含碳元素的物质完全燃烧生成CO2 , 不完全燃烧生成CO。
【对燃烧产物的猜想与假设】甲:CO2、H2O;乙:CO、H2O;丙:NH3、CO2、H2O;丁:CO2、CO、H2O。
你认为的猜想是错误的,理由是;
【实验探究】为了验证上述猜想与假设,将甲烷在一定量的O2中燃烧的产物依次通过下列装置:
①A、B装置的顺序能否颠倒?(填“能”或“否”);
②实验中观察到A中无水CuSO4变蓝,B、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中黑色粉末变成红色,由此推断同学的猜想成立;
③请写出A、B、C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A.、B.、C.;
【反思与交流】为避免有毒的CO污染环境,所以含碳元素的物质燃烧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①写出标号g的仪器名称:;
②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选填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③用B装置加入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使用分液漏斗的优点是;若用D装置收集氧气,当时,才能将导管伸入集气瓶中进行收集;
④取一定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34g于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二氧化锰,完全反应后,称得烧杯内剩余物质的总质量是33.8g,将杯内剩余物质过滤、洗涤、干燥后得滤渣3g。请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a.生成氧气的质量是g;
b.所取溶液中过氧化氢的物质的量是?(请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
⑤F装置可用来测量生成的O2 的体积,检验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当把针筒里的活塞向左推时,若看到,说明气密性良好;
⑥实验室可用B或C装置制备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相对于B装置的优点是。若用E装置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应从端通入(选填“a”或“b”);
⑦实验室也可以用A 装置制备二氧化碳,推测其反应物是。
A.NaHCO3 固体 B.大理石与稀盐酸 C.木炭与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