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2 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

更新时间:2018-03-19 浏览次数:214 类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2016高三上·温州期末)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A . A B .  B C .  C D . D
  • 2.

    苏联漫画家摩尔的作品《救命》,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初一位农民的骷髅化,其背后的“麦穗”已经干瘪萎缩。这幅漫画意在表明( )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破坏了农业发展 B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改善了人民生活 C . 新经济政策进一步加强了工农联盟 D . 新经济政策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
  • 3. (2016高三上·烟台期中) 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列宁曾说:“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这一思想(    )

    A . 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B . 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C . 说明列宁对资本主义完全认同 D . 是列宁对新经济政策的理论阐释
  • 4. (2018高三上·肇庆模拟) 1925年至1928年苏联工业生产总值增加了32.8%,而同时期的农业仅仅增长了5.1%。这一状况(  )
    A . 使得苏联国民经济比例开始失调 B . 加快了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实施 C . 反映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D . 表明新经济政策成效十分有限
  • 5. (2018高三上·肇庆模拟) 1918年11月,苏俄人民委员会颁布法令规定:一切食品、个人消费品和家用物品均由国营商业和合作社供应,禁止私人自由贸易。这一规定(  )
    A . 促使苏俄开始所有制变革 B . 严重脱离了当时俄国的国情 C . 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D . 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
  • 6. (2021高三上·孟津开学考)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各国进步人士称赞新生的苏联是“一块让人类再次得救的新大陆”“代表着人类精神的新方向”。但也有一些西方进步人士对苏联国内政策进行了坦率地批评。这些现象出现是由于(  )

    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②资本主义出现危机急需调整

    ③计划经济推动苏联迅速发展

    ④农业集体化存在着严重弊端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7. (2017高三上·曲靖月考) 据统计,1950年至1970年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是5%至6%;1971年至1975年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是3.7%;1976年至1980年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半是2.7%。针对苏联这种状况,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 从1950年到1980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呈递减趋势 B . 苏联当时政治体制出现的问题阻碍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C . 材料体现的这段时期内,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苏联,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 D . 这段时期苏联总共经历过三位领导人
  • 8. (2017高三上·林芝月考) 下面是1919年某地的几个长工的闲话。他们谁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
    A . 张三:还是人家俄国好,城里人吃、穿、用,国家统一发给,不用自己花钱去买 B . 李四:说的也是,听说人家俄国的农民,有自己的地,可我们还要给地主干活 C . 刘五:我觉得俄国不好,农民虽有自己的地,可自己辛苦打下的余粮都给国家,不许卖 D . 王六:谁说余粮不许卖,听人说人家列宁专门通过了一项法令,鼓励买卖自由
  • 9. (2017高三上·遂溪月考) 从革命性质分析,俄国革命实际上经历了三种革命:即发生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等工业中心的无产阶级革命,发生在广大农村的以农民夺取土地为主要方式的农民革命,发生在民族革命。最终,力量弱小的布尔什维克党赢得并巩固了政权。据此判断,俄国革命的成功主要是由于无产阶级(    )
    A . 有效调动了各种社会力量 B . 坚持了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 C . 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 . 突出了农村革命的主体地位
  • 10. (2017高三上·黑龙江月考) 1927年秋季,苏联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对危机产生的原因,斯大林认为:一是工业发展速度太慢,以致农村商品供应不足;二是个体小农生产率低,不能提供充足的商品粮;三是富农拒绝把粮食按规定价格卖给国家。但政治局委员布哈林认为危机之所以产生是由于粮价太低,农业赋税太重,致使谷物生产减少。这表明(    )
    A . 新经济政策在农村成效不大 B . 工业优先战略损害农业发展 C . 农业相对落后影响经济发展 D .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存在分歧
  • 11. (2018高二下·贵港期中) “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由于许多历史原因(俄国比其他国家落后得多,战争带给它的困难特别大,沙皇制度腐朽透顶……),使得俄国革命比其他国家先爆发。”材料主要说明(    )
    A . 沙皇腐朽统治是十月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 B . 政治经济状况落后使得俄国社会矛盾尖锐 C . 俄国国内矛盾错综复杂促使革命迅速发展 D . 一战加剧俄国社会矛盾加速了革命的爆发
  • 12. (2017高二上·宁夏期中) 普里马科夫认为,1917年俄国政局的一次变动“在政权上取代了专制,俄国第一次成共和国”。他论述的是(    )
    A . 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进步意义 B . 社会主义已由理想变成现实 C . 社会主义革命积极作用 D .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进步性
  • 13. (2017高二上·江苏期中) “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倾耳以迎其建于自由、人道上之新俄罗斯之消息,而求所以适应此世界的新潮流,勿徒以其目前一时之乱象遂遽为之抱悲观也。”材料中“世界的新潮流”是指(    )
    A . 实现民主共和 B . 发展资本主义 C . 资产阶级革命 D . 社会主义革命
  • 14. (2017高三上·湖南期中) 下表是俄罗斯一咨询机构1990—2006年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这表明俄罗斯人(    )

    咨询答案

    1990(%)

    1997(%)

    2004(%)

    2006(%)

    在俄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上开辟了新时期

    23

    23

    30

    30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6

    26

    27

    30

    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18

    19

    16

    16

    是一场灾祸

    12

    16

    14

    10

    难以回答

    21

    16

    13

    13

    ①仍在反思十月革命            ②对十月革命的看法长期一致

    ③依然怀有大国情结            ④主要关注十月革命的经济影响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①③④
  • 15. (2017高三上·漯河期中) 奥地利茨威格在《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一书中,在描绘列宁在1917年4月,坐着一列封闭的列车转道芬兰回到彼得格勒时,他写道:“这趟风驰电掣的封闭列车犹如一发炮弹,乘坐在里面的人物犹如威力强大的弹药,这一炮摧毁了一个帝国,一个旧世界。”茨威格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
    A . 列宁领导的革命推翻了俄罗斯帝国的专制制度 B . 列宁领导的革命的沉重地打击帝国主义的统治 C . 列宁当选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主席对资产阶级是沉重的打击 D . 列宁为代表的苏维埃俄国宣布退出一战,符合人民意愿
  • 16. (2017高三上·淮南月考) 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历了从凯恩斯主义向新自由主义的演化,中国经历了由照搬苏联模式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改革。这表明(    )

    A . 国家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逐渐减少 B . 企业国有化成为变革的重要内容 C . 经济危机是推动体制变革的重要原因 D . 各国经济发展模式趋向一致
  • 17. (2017高三上·肇庆月考) 赫鲁晓夫提出“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的口号,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代之以“发达社会主义”的提法,1967年宣称苏联已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两个口号都(    )
    A . 具有开创性、探索性、创新性的特征 B . 与美苏争霸中苏联居于优势密切相关 C . 是“加速发展战略”在改革中的运用 D . 体现了苏联领导人对国情的片面认识
  • 18. (2017高一下·阿拉善盟期中) 关于实行新经济政策,列宁曾说,“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对列宁这句话的解读,不确切的是(    )
    A . “退一步”指允许资本主义现象的存在 B . “前进两步”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 C . 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只是一种权宜之计 D . 新经济政策并不适合苏俄当时的国情
  • 19. (2016高二上·荣成月考) 列宁指出:“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上遭到了严重的失败。”下列对本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列宁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

    ②列宁否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

    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妨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能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20. (2017高三下·瑞安月考) 亚当·斯密在其撰写的《道德情操论》(1759年)中主张:“政府应公平分配财富,以达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然而资本主义发展的事实却与之背道而驰。”为实现这一目标,率先在政治方面进行的实践是(    )

    A .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 . 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 C . 巴黎公社的建立 D . 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 21. (2017·涟水会考) 美国史学家R•帕尔默在《世界现代史》中描述道:“在           的指导下,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与此同时,也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材料中所省略的文字应该是(  )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新经济政策 C . 罗斯福新政 D . 斯大林模式
  • 22. 戈尔巴乔夫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成为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见图3)——封面

    主题词是:“Starting Over”(重新开始)。此图透露的信息是(  )

    A . 试图说明战后美苏争霸结束 B . 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质疑 C . 借用媒体宣传图谋思想渗透 D . 旨在消除意识形态的矛盾
  • 23. 格·阿·阿尔巴托夫在《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一书中指出:“赫鲁晓夫揭露的、

    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也许,他真诚地相信,整个问题也

    就是这样,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

    题。”作者意在说明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  )

    A . 着力于批判个人崇拜 B . 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 C . 偏离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D . 全盘否定了斯大林
二、材料分析题
  • 24. (2017高三上·济南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重商主义是与工场手工业和资本原始积累相适应的经济学说和政策,这一政策限制了资本主义自由发展。1759年亚当·斯密首次提出“看不见的手”,主张经济自由主义。到19世纪末期,经济自由主义登上巅峰,也开始走向极限。20世纪前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西方经济大危机之后,英国经济政策“重返”国家干预。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使英国社会在20世纪前期剧烈动荡后达到新稳定,出现战后20年经济的“黄金时代”。但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面临的危机重重,1979年起,奉行新自由主义的保守党连续执政18年,重点是“重返”自由经济。即“解放市场和压缩大政府

    ——摘编自吴必康:《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

    材料二:中国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实际上存在着两种经济发展模式,即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的“一五”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后的大跃进经济发展模式。“一五”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就是苏联模式。大跃进经济发展模式的初衷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克服苏联模式的弊端,独立自主的探索一条自己的经济发展模式,但是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触动苏联模式的制度结构。

    在大跃进经济发展模式反复实践和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对其调整的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也在慢慢地萌芽发展起来。这一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且它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席卫南:《中苏两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回顾与评价》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经济政策演变的历程,并分别指出每次演变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与英国经济政策演变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 25. (2017高三上·宝应月考) 近代以来,不同国家发展过程中农业政策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价值。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早期(15世纪末至l8世纪初)的圈地运动中,除了圈占大片土地作牧场外,还有一种形式的圈地是为了更有效地耕作而对小块土地的圈占……始于18世纪晚期的圈地运动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法律框架内,以议会通过圈地法令进行圈地的。(晚期圈地运动)变共耕的公地为大块相连的农场,以采用新的比较科学的耕作制度进行规模化经营。

    ——黄少安、谢冬水《“圈地运动”的历史进步性及其经济学解释》

    材料二:在1920年,苏俄农业总产值约只为战前的一半,到1924—1925年度则达战前水平的87.3%。1925年的播种面积为1913年的99.3%。

    ——《苏维埃时期苏联历史文件与资料集》

    材料三:国会于1938年2月通过了一项新的《农业调整法》,此法规定棉花、小麦、玉米、烟叶、大米等5种主要作物的生产者规定生产定额,并对那些耕种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壤保持方法的农民给予补贴。为防止生产过剩,价格猛跌,政府还给予贷款,以便农民将准备出售的农产品暂时贮存,以待善价。

    ——刘绪贻《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指出英国推行圈地运动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圈地运动对英国工业化的积极作用。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20年苏俄农业总产值约只为战前一半”的主要原因。1924—1925年苏联农业发生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实施了什么政策?
    3. (3) 据材料三,归纳罗斯福新政时期农业政策调整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业政策调整的主要原因。
    4. (4)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不同国家农业政策调整提供的借鉴价值。
  • 26.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当这种模式的弊端引发社会危机的时候,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

    材料二 列宁时代,国家的经济政策具有相当的弹性;斯大林则以强硬的手段,加快了国家工业化的步伐……斯大林认为,我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我自己内部来积累,内部来积累呢,那主要当然要来自于农业……在那个时代,所有的生产、运输、销售都由国家计划安排。

    ——以上材料均据《大国崛起·解说词》整理

    1. (1) 指出材料一中英美两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各自特点。分析美国创新市场经济模式的背景。
    2. (2)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列宁和斯大林是怎样探索的?概要评述斯大林时代所形成的经济体制。
    3. (3) 中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经济体制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