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发时间 | 原因 | 结果 |
1948年6月 | 苏联阻塞铁路和到柏林西部的通道 | 1949年5月苏联宣布解除封锁 |
1958年 | 苏联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英美法六个月内撤出西柏林驻军 | 以苏联让步完结 |
1961年 | 苏联重新提出西柏林撤军要求 | 以苏联在东柏林筑起柏林墙作结 |
①实行煤钢联营 ②设立“欧洲议会”③谋魁防务合作④发行统—货币
以下两图反映了欧洲某一城市的变化。其中,图一摄于1961年8月,图二摄于1989年11月,它们分别反映的是( )
年代 | 农业税 | 非农业税 |
997年 | 2408.1 | 1567.7 |
1021年 | 2641.2 | 3874.0 |
1077年 | 2021.3 | 5117.2 |
考古学家在对我国某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以下两件农具(注:翻车和曲辕犁),经技术测定,这两件农具均为同一时期遗存下来的物品。据此确定该遗址最早是( )
①乡野风景的恬适闲静 ②乡村民风的古朴淳厚③重视农业的观念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时间 | 人口(人) | 人均土地(亩/人) |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 | 27355462 | 32.54 |
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 | 102750000 | 6.89 |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 | 208095796 | 3.56 |
①江南地区的丝织业十分发达②丝绸是当时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品
③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④国内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形成
①秦代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②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③隋朝时形成民间集市——草市,唐代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④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时间上的限制
①广州是当时官方指定的对外贸易港口②丝绸是中国的一种主要的出口货物
③区域闻长途贩运贸易非常兴盛④外商贸易瓦解了中国朝贡贸易体系
下列三张图所揭示出的我国古代商业活动中心发展的趋势是( )
①多为商业中心 ②个别市镇出现新的生产方式
③呈现专业化特色 ④兼有政治、商业中心的双重功能
①“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②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
③清政府甚至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
④使中国与世隔绝,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其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①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②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③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④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这首《调笑令》 描述的图示农业工具是( )
材料一:乔治·凯南说:“……大家都会想起《伊索寓言》里太阳和北风比赛谁能使旅行者脱掉大衣的故事。这个旅行者就像是苏联势力。大衣就是它在东欧和其它用以掩盖它腹脏的极权和势力地区。使得那个顽固的旅行者最后脱去大衣的,不是北风的直接胁迫,而是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
材料二:由于美苏之间长期的争霸,经济力量相对薄弱的苏展负担沉重,美国也因为大规模扩充军备成为世界上最大债务国。因此我们中国应大力发浪生产力,深化改革开放.提高综合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美苏争霸,史学家们有一个共识,那就是:霸权主义是成协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我们要反对霸权主义,倡导世界和平。同时美苏争霸体现了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从其结果来看,对抗显然不是国家和世界之福,所以应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对话,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彼此之间的争端与分歧,共建和谐世界。——摘映自豆丁网《美苏争霸的启示》
材料三:中国土地制度,到了明清时期,发展出永佃制。农民永佃权是当时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和深化所引起的。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镇的兴起,使许多地主由农村迁居城镇,从事工商业的地主或城居而完全脱离生产的地主越来越多。……地主大量地聚集在城市中,对土地无法直接经营,对农业生产也无法干予,在拥有“田底权”(即对土地的所有权)的前提下把“田面权”(即对土地的经营、使用权)转给他人,而坐收地租。佃农,可以把田面权转让、出卖、转顶以及传给子孙后代。……并雇佣了较多的农业雇工,独立自主地支配、经营和使用土地,有的生产商品粮食,有的生产经济作物。在法律上和实际生活中,取得田面权的佃农,与田主“平等相称”。
农民永佃权具有二重性。从长远的历史发展来讲,它体现了封建租佃关系逐渐没落的趋势,预示着历史前进的方向。从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来说,它延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分解过程,反映了地主阶级的利益。--摘编自樊树志《明清租佃契约关系的发展—关于土地所有权分割的考察》
请回答:
商鞅《商君书》 | 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
斯塔夫理阿诺斯 《全球通史》 | (宋朝)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 |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 (宋代)别有一种文化形态崛起,这就是在熙熙攘攘的商市生活以及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野俗而生动的市民文化。 |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
人教版教材必修一 | (希腊)在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城邦,新兴工商业者阶层追求民主权利的渴望更加强烈。 |
根据材料,提取与“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关的两项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提取信息充分,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材料一:明太祖在实行海禁的同时,要求海外国家以“朝贡”的形式,由官方出面组织商人来华进行贸易,这就是“朝贡贸易”。海外国家派来“朝贡”的成员中,绝大多数是商人,其载运进来的朝贡货物中绝大多数是完全用来进行贸易的。明朝政府对海外国家载运来的朝贡货物抽取货物税。明成祖朱棣不仅对朝贡使者放宽各种限制,予以免税优惠,而且在浙江、福建、广东复设三市舶司,专门负责海外诸国贡使附带进来的货物转送问题。明成祖还派遣郑和携带敕书及精致手工业品,遍赐海外诸国,招徕其遣使入明朝贡,遂把朝贡贸易推向高潮。——摘编自李金明《论明初的海禁与朝贡贸易》
材料二:1644-1683年,清朝执行了比明朝更为严厉的海禁政策,禁止民间商船出海贸易,显然是针对沿海抗清势力而采取的非常措施。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先前所面临的“反清复明”问题已经烟消云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正式指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南京)设置海关,允许外国商船前来贸易。在这些港口沿线及邻近地区,也都允许进行对外贸易,例如广东的潮州、高州、雷州、廉州、琼州等四十三处,福建的厦门、汀州、台北等三十多处,以及浙江、江苏沿海多处港口都是开放的。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下令关闭江海关、浙海关、闽海关,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粤海关——广州一地通商,并且对丝绸、茶叶等出口商品的出口量加以限制,对中国商船的出口贸易规定了许多禁令。——樊树志《国史十六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