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从金人主入中原到元人统一全国,异族的音乐大量流入,汉族地区原有的音乐便与这种外来音乐结合,产生新变,同时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歌词,这就是所谓的“北曲”,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元曲”。其后,这种曲子一面用于杂剧,成为剧中的唱词,一面作为独立的抒情乐歌,也就是“散曲”。
——引自《中国戏剧发展简史》
元蒙统治者废除科举制度,不仅断绝了知识分子跻身仕途的可能,而且把他们贬到低下的地位。这些修养颇高的文化人,被沉入社会底层。在疏远经史,冷淡诗文的无可奈何之中,他们只有到勾栏瓦舍去打发光阴、去寻求生路。于是,新兴的元杂剧意外地获得一批又一批的专业创作者。这些落魄文人共同创造着中国戏剧的黄金时代。与从前的偏于抒发主观心绪意趣的诗词不同,元杂剧以广泛反映社会为己任。显然,这是由于作家们长期生活于闾巷村坊,对现实有着深切了解和感受的缘故。
——引自《中国戏剧发展简史》
材料二:汤显祖(1550—1616),江西临川人,明代杰出的戏曲家、文学家。他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以善属文闻名乡里。因不肯攀附权势,他在科场上颇受困顿,三十几岁才中进士。当时社会经济繁荣,大量有地位的文人开始参与传奇戏曲的创作,这样的文化氛围唤起汤显祖在戏剧创作方面的兴趣。在南京任职期间,汤显祖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早期作品《紫箫记》便创作于此时。
官场生活并未改变汤显祖清傲率直的性格。他仗义执言揭露弊政的行为激怒了当朝皇帝,被贬到边远地区,因始终无法适应官场黑暗,1598年汤显祖辞官归乡。辞官后,对于政治的厌恶与理想生活的追求,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他拿起笔,让自己在理想的梦境中批判现实,先后完成了《牡丹亭记》《南柯梦》《邯郸梦》等广受欢迎的作品。在《牡丹亭记》中,主人公杜丽娘和柳梦梅不仅以自己的爱情冲破生死界限,而且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自己做主结为夫妻。在《南柯梦》中,主人公淳于棼酒醉后梦入蚂蚁国被招为驸马,后任南柯太守,政绩卓著。公主死后,召还宫中,权倾一时,淫乱无度,终于被逐。结果醒来却是一梦。这些作品“因情成梦、因梦成戏”,充分体现了汤显祖以情格理的观念。汤显祖的戏曲作品对后世影响巨大,在戏曲舞台上长演不衰。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一:苏轼是文人抒情词传统的最终奠定者。陈师道用“以诗为词”评价苏词,道中苏词革新的本质。从整体上观照,词的“雅化”进程,某种意义上也是词逐渐向诗靠拢的一个过程,努力跨越“言志(以文学表达理想与志向)”与“言情(以文学表达情感需求)”界限的过程,所以,陆辅之才说:“雅正为尚,仍诗之支流。不雅正,不足言词。”苏轼以前,这个过程是渐进的,至苏轼却是一种突飞猛进的演变。
——《两宋文学史》
材料二: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緒;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波辣、大胆。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元曲的兴起和发展》
材料一:小戏的崛起都是意味深长的事件,而这一现象无疑使得戏剧的价值体系更趋于平民化.小戏的崛起是在两股相反相成的艺术力量的交汇中呈现出来的.由于社会的集约化程度提高,地区之间日趋开放,交流与沟通也日渐增加,此前在一个相对狭小、相对封闭的区域内流传的地方小戏,有更多机会吸收与汲取大戏的优长特点,甚至直接进入都市,并且大量吸收借鉴了成熟剧种的表演手法与剧目,使之逐渐走向成熟.
——傅瑾《二十世纪中国戏剧发展论纲》
材料二:小戏从19世纪以来就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强劲势头的艺术平民化趋势,但是从延安时代开始它获得了诸多理论支持,因而更像是一场自觉的变革.1951年中央政府以政务院名义颁发的“五•五指示”明确指出,“中国戏曲种类极为丰富,应普遍地加以采用、改造与发展,鼓励各种戏曲形式的自由竞赛,促成戏曲艺术的‘百花齐放’.地方戏尤其是民间小戏,形式较简单活泼,容易反映现代生活,并且也容易为群众接受,应特别加以重视.”1949年成立的新政府总是在种种场合突出强调其“劳动人民”的立场,正是由于各地的小戏被视为与“劳动人民”的情感关系更为紧密,因而较少受到“封建社会统治者”和“反动文人”的毒害,所以应该得到更多重视的艺术样式,兼之有延安时代对秧歌、眉户等小戏成功改造的经验,它们获得了与大戏几乎平起平坐的艺术地位。
——陈白尘、董健主编《中国现代戏剧史稿》
材料一:淮南王赋八十二篇……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上(汉武帝)所自造赋二篇……阳成侯刘德赋九篇……太子(刘奭,汉宣帝之子)喜(王)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赋名),今后富贵人左右皆诵读之。——《汉书》
材料二:北宋的都城汴京、南宋的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民间的娱乐场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词作便通过各种途径流传于民间。……“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材料三: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钱大昕[清]《十架斋养新录》
请回答:
文学是人类丰富感情的表达,是一定时期的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学,是这个民族的历史。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楚辞、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曰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
——冯梦龙《山歌》
材料二
云梦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焉。其山则盘纡茀郁,隆崇嵂崒;岑崟参差,日月蔽亏;交错纠,上干青云;罢池陂陀,下属江河。其土则丹青赭垩,雌黄白坿,锡碧金银,众色炫耀,照烂龙鳞。
——汉司马相如《子虚赋》
材料三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若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请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