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备考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27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

更新时间:2019-04-16 浏览次数:419 类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2019高一上·牡丹江期末) 下列关于“一国两制”说法正确的是(  )
    A . 周恩来正式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B . “一国两制”构想的前提是“一国 ”,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C . “两制”是指两种经济制度 D . “一国两制”不适用于台湾问题的解决
  • 2. (2019高一上·牡丹江期末) 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实现民族平等团结的新型政治制度,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此制度是指(  )
    A . 基层民主制度 B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 政治协商制度 D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3. (2018高一上·定远月考) 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在访问美国时宣布:“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这一主张(  )
    A . 发展了《告台湾同胞书》 B . 放弃了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 C . 明确了“九二共识”的立场 D . 标志着“一国两制”方针正式形成
  • 4. (2018高一上·温州期中)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的两大原则是(   )
    A . 公平公正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B . 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C . 人民代表大会原则和民主集中原则 D . 社会主义原则和民主集中原则
  • 5. (2018高一上·温州期中) 申纪兰是共和国史上惟一的一至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99年3月的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她参加审议的宪法修正案的内容中有( )
    A . “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B .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C . “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 .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6. (2018高一上·嘉兴期中) 正式把“依法治国”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的会议是(   )
    A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 . 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 C . 中共十五大 D . 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
  • 7. (2018高三上·吉林月考) 某学校组织了一次主题为“和睦大家庭”的民族关系图片展,展览内容按20世纪的不同年代分为若干版块,在60年代版块中可能展出的图片是(    )

    A . 《共同纲领》封面 B .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片段 C . 西藏自治区成立大会 D .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30周年庆典
  • 8. (2018高二下·南京期末) 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

    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

    ②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

    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

    ④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A . ①③ B . ②④ C . ①② D . ③④
  • 9. (2018·浙江会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是这次会议的重要成果。该成果的核心内容是(    )
    A . 以根本大法形式确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 B . 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 . 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 D . 设立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 10. (2019高二下·无锡会考) 2018年7月13日新华社报道,习近平在会见中国国民党前主席连战时强调:“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和足够的能力,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坚定不移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是(    )
    A . “和平统一”方针 B . “一个中国”原则 C . “政治协商”制度 D . “一国两制”构想
  • 11. (2019高二下·无锡会考) 某学者在研究“近代中国妇女生活与婚姻发展史”时,发现了“五四”后十年间女性逃婚与婚姻自主权的争取、1920年的征婚广告、上海“摩登女郎”出现等史实。这些史实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A . 商品经济和工业化的冲击 B . 人民民主制度确立发展 C . 西方文化思想在中国传播 D . 新式教育推动思想解放
  • 12. (2019·衡阳模拟) 1949年9月7日,周恩来向政协代表作解释说:放弃联邦制,除了防止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考虑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中国和苏联的民族国情不同。“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据此可知,周恩来(    )
    A . 认为联邦制是国家分裂的根源 B . 主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 反对照搬照抄苏联斯大林模式 D . 首倡“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 13. (2019·湖北模拟)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对外国人在华企业,采取按国籍、系统、行业区别对待的办法,分别轻重缓急给予正当处理;又有计划、有步骤、有区别地处理了外资企业和外国政府或外国人在中国兴办或津贴的各种文化、教育、卫生与救济机构。这些措施(    )
    A . 融洽了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关系 B . 确立了新民主义的革命纲领 C . 奠定了与各国平等交往的基础 D . 实现了对国民经济命脉的掌握
  • 14. (2019·黄石模拟) 《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这一规定表明(    )
    A . 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正式结束 B . 人民政协在特殊条件下暂行人大职权 C . 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新中国政权组织形式 D . 人民代表大会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 15. (2019·定远模拟) 1949年10月,年过七旬的中国民主建国会创始人黄炎培打破自己“不做官的老规矩”,欣然接受政务院副总理的任命,并说:“人民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自家的政府。……是做事,不是做官。”由此可知(    )
    A . 中国民主建国会在政务院地位突出 B . 中国民主建国会逐步改变政治纲领 C . 新政权调动了民主人士的政治热情 D . 宪法赋予了民主党派合法的地位
  • 16. (2019·永州模拟) “路径依赖”指的是一种制度一旦形成,不管是否有效,都会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并影响其后的制度选择,就好像进入一种特定的“路径”,制度变迁只能按照这种路径走下去。新中国的制度中最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
    A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 三大外交方针提出
  • 17. (2019高一上·肇庆期末) 20世纪90年代吉林省的村干部“海选”,安徽省岳西县腾云村率先把“竞选组阁”引人了村委会的选举。这些表明(  )
    A . 因地制宜地开展民主选举 B . 民主监督是村民自治的保障 C . 基层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D . 农民实现了享有民主的愿望
  • 18. (2019高一上·肇庆期末) 下图为1978-2014年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变化情况。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 . “一国两制”促进特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B . 特区平衡推进民政建设与经济发展 C . 澳门回归实行的适度多元民主政治的结果 D . 经济发展促使澳门人民幸福感增强
  • 19. (2019高二下·扬州会考) 下图是1988年初香港中国旅行社签发的《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有了这张“台胞证”,台湾同胞终于实现了“少小离家老大回”。“台胞证”问世的直接因素是(    )

    A . 《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B . 台湾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 C . “九二共识”的达成 D . 两岸“三通”的最终实现
  • 20. (2019·慈溪模拟) 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要求各位中央政治局委员及在京各中央委员阅看一些主要参考文件(见下表)。材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草案起草工作的特点是( )

    国别

    宪法

    苏俄(联)

    1918年宪法;1936年宪法

    中华民国

    1913年天坛宪法;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

    法国

    1946年宪法

    其它

    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

    A . 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 B . 具有世界眼光与历史视野 C . 与资本主义宪法区别明显 D . 深受“一边倒”外交的影响
  • 21. (2019·浙江模拟)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    )
    A . 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 . 改变了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 C . 适应了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 D . 标志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建立
  • 22. (2019高二下·大连会考)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了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    )
    A . 政治协商制度 B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 “一国两制” D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23. (2019·温州模拟) 为了解决台湾、香港和澳门问题,邓小平从实际出发,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这一构想(    )

    ①是实现中国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

    ②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运用和发展

    ③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

    ④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例

    A . ①④ B . 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 24. (2018高二下·如皋期末) “这个宪法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今后在动员和团结全国人民完成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和反对内外敌人的斗争中,我国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 “这个宪法”正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 “这个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C . “统一战线”的职能是民主协商和执政为民 D . “新胜利”包括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 25. 董辅蚋在其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说:“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和降低征购指标,开放城乡农副产品集贸市场。……1983年,国家正式取消实行了20多年的布票,肉票、油票也陆续取消。1985年1月,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农村粮食供给制随之取消。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退出历史舞台。”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①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 ②农民购买能力增强

    ③市场购销体制的建立    ④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26. 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推动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的自由市场购销体制,此后,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这主要得益于( )
    A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B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 . 国内商品资源完全实现市场配置 D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获得巨大成功
  • 27. 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法治”的名言,如《管子·明法解》“治国使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现代社会的“法治”是指法律至上,法律对政府权力及对人民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政府与人民要共同尊重和遵守法律。下列各项中对上述两种“法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 . 前者强调“君权”,后者源于“民权” B . 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C . 都主张无论官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D . 前者是“民治”,后者是“法治”
  • 28. 《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这三次社会变革的共同影响是(   )

    A . 都改变了社会的性质 B . 旧的思想基础得以彻底摧毁 C .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D . 变革带来了国家政权的变化
  • 29. “一国两制”在澳门的成功实施,为澳门发展谱写出了新的辉煌篇章,为国家发展增添了夺目光彩。我们坚信,澳门的明天与伟大祖国一样,一定会更加美好;澳门同胞的未来生活与全国各族人民一样,一定会更加幸福。关于澳门的“一国两制”方针特别性与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不同表现在(     )

    A . 社会制度 B . 实施目的 C . 设立区域 D . 时间期限
  • 30. 1958年8月,蒋介石听到解放军炮打金门的消息后,接连叫了三个“好”,并随即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发表谈话,公开拒绝了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的“国民党从金门、马岛撤军以实现台湾海峡中立化”的要求。这表明

    A . 美国企图促成国共和谈来解决台湾问题 B . 蒋介石为台湾独立找到了理由 C . 海峡两岸有强烈的战争意识 D . 蒋介石的反应体现了国共在当时台湾问题上的某种默契
二、材料分析题
  • 31.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生产关系到国计民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49年到1960年粮食产量变化图

     

    材料二 到粉碎"四人帮"以后的1977年,人均口粮还没有达到1957年的水平。全 国有1.5亿农村人口的口粮不足。

    材料三   读上图:1954年,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自1955年开始我国粮食部首次发行全国粮票,国家对粮食及粮食制品定人定量、计划供应。90年代初,使用了近40年的粮票终于结束了它的特殊身份和流通历程。

    1. (1) 分别指出导致图中粮食产量两次变化的原因?
    2. (2) 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3. (3) 粮票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说明了什么?
  • 32. (2019高一上·牡丹江期末) 材料一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台湾海峡目前仍然存在着双方的军事对峙。……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

    ——《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

    材料二: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有人担心这个政策会不会变,我说不会变。核心的问题,决定的因素,是这个政策对不对。如果不对,就可能变。如果是对的,就变不了。

    1. (1) 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提出了什么设想?
    3. (3) 我们对这个设想成功实践,1997年收回了哪里的主权?
  • 33. (2018高二下·温宿期末) 民主法制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梦想,也是中国人民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依赖的政府(即使它还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曾称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地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二:如果做更深入的思考就会发现……难以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造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这一错误不可避免地使人民内部矛盾不是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民主方法来解决……从而混淆了国体民主和政体民主,把精力过多地集中在国体民主上而忽略了本应是重点的政体民主建设。与此相适应党的治国方略、方式就不是与法律化制度化民主政治建设相适应的“依法治国”,而只能是适合阶级斗争“政策治国”。……以上三方面交织在一起,相互强化,最终导致文革的悲剧。

    ——宋新滨《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启示》

    材料三:第一条:为了无所不用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维护杜志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2010年修订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针对“它还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一谬误,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2. (2) 根据材料二,分析“文革”时期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原因。作者认为解决问题的主要策略是什么?
    3. (3) 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创立的一项什么制度?该制度有何特点?
    4. (4) 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历程的阶段特征。从中你可以得到什么认识?
  • 34. 以民为本,重视改善农村民生,关系着农村的和谐与稳定。建国后的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民生问题的探索中,有过挫折的教训,也有过成功的喜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1958年,当谈及人民公社问题时,毛泽东说:“人民公社,一曰大,二曰公……政社是合一的;搞公共食堂,自留地取消,鸡鸭及房前屋后的小树还是自己的,这些到将来也不存在……人民公社有共产主义的萌芽,产品十分丰富,粮食、棉花、油料都实行共产。如果做到吃饭不要钱,这是一个大变化。大概十年左右,可能产品非常丰富,道德非常高尚,我们就可以在吃饭、穿衣、住房上面实行共产主义,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就是共产主义。”

    材料二 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20户农民代表联名签订了分田和包产到户的契约,由此揭开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小岗村1978年没有单干的时候只能收3万斤粮食,单干后当年就收了18万斤,一下子就翻了6倍多,人均收入由上年的22元跃升为400元。这样,吃饭的问题都解决了,虽然说小岗没有富起来,但住、穿、吃方面都进步了很多。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建立人民公社的主观愿望是什么?你是如何看待人民公社化运动的?
    2. (2) 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小岗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此后中国共产党又采取了哪些措施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