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备考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29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更新时间:2019-04-16 浏览次数:536 类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2019·浙江模拟) 阅读下图,下列关于新中国外交史实解读正确的是(    )

    A . 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为解决①的问题发挥重要作用 B . 中国在与②的外交谈判中首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 ③是首先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结成同盟的国家 D . 中国在④召开的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 2. (2019高三上·杭州月考) 虽然美国企图通过它在会议中的“仆从国家”破坏会议,但参加会议的不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越南民主共和国,还有大批“和平中立主义”和接近“和平中立主义”的国家,它们有要求和平、独立,发展本国经济文化的共同愿望。这次会议(    )
    A . 推动了朝鲜问题和平解决 B . 促成了印度支那局势缓和 C . 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D . 确立了非集团不结盟原则
  • 3. (2019·浙江模拟) 20世纪50年代的某次国际会议上,朝鲜代表团要求联合国军在6个月内撤出朝鲜,首次以大国身份组团参会的中国代表团表示支持,苏联代表团也支持中国的意见。这次会议(    )
    A . 贯彻了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 B . 初步达成了有关解决朝鲜问题的决议 C . 体现了新中国外交正逐步走向国际舞台 D . 是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 4. 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制定的会议议程共5项: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权;附属国问题;世界和平和合作的促进。据此可知会议议题侧重于(    )
    A . 去殖民化 B . 政治中立 C . 经济独立 D . 区域集团化
  • 5. (2020高三上·无锡开学考) 在联合国维和行动开展70周年之际,为感谢中国等主要维和人员派出国,联合国使用多种语言制作了一批图片和音视频作品,“谢谢中国,感谢您的服务和牺牲”是维和驻地民众对中国维和部队的深厚情谊。目前,中国已成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部队最多的国家。这些表明中国(    )
    A . 始终坚持反霸维和的外交方针 B . 开始确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 . 坚持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 . 努力构建稳定均衡的国际关系格局
  • 6. (2019高三下·定远模拟) 美国历史学家小施莱辛格曾这样评价尼克松—基辛格外交思想:“这对奇特的搭档使美国的外交政策甩掉了包袱,冲出了禁区,使全国的视线从意识形态转向了地缘政治,并且调整了美国政策以适应国际关系结构中的深刻变化。”下列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 . 美国结束了越南战争 B . 美国放弃了遏制中国的政策 C .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 . 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
  • 7. (2019高二下·大连会考) 1971年11月中国代表团出席了联合国大会,引起联合国历史上空前的轰动。与此密切相关的事件是(    )
    A .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 . 中日两国正式建交 C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正式提出 D . 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 8. (2019高二上·唐山期中) 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用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
    A . 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 . 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 . 中国突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 . 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 9. (2019·四川模拟) 就1970年的第25届联大,尼克松在回忆录中说:“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已无可挽回地瓦解了,以前支持我们的几个国家已经决定在下次表决时转向支持北京。”材料旨在反映(    )
    A . 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发生分化 B . 新中国国际影响力日渐凸显 C . 一直以来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 D . 发展中国家坚决支持新中国
  • 10. (2019高三上·陕西月考) 1955年12月,泰国经济文化代表团秘密访华,中泰两国签订了《中泰贸易会谈纪要》;1956年6月,马来西亚宣布取消向中国输出橡胶的禁令;1956年8月,新加坡工商贸易考察团访华,达成了一些贸易协定。与这些经济外交的成就直接相关的是(    )
    A . 中美关系的改善 B . 日内瓦会议的进展 C . 万隆会议的成功 D .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 11. (2019高二下·绍兴期中) 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某次国际会议主要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宣布“殖民主义在其一切表现中都是一种应当迅速予以根除的祸害”,并提出了支持各国在互利基础上实行经济合作等12项主张和建议。这次会议(    )
    A . 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 B . 促进中国与亚非新兴国家问的联系 C . 标志着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D . 使第三世界国家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 12. (2019·长沙模拟) 下表为习近平外交思想一览(部分)。习近平外交思想(    )

    时间

    事件

    外交谈话提要

    时间

    事件

    外交谈话提要

    2014年

    国际工程科技大会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2016年

    在伊朗发表署名文章

    “信则立,不信则废”

    2014年

    中法建交50周年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2017年

    金砖会议亚太经合

    “国之交在民相亲以和为贵,协和万邦”

    2015年

    巴基斯坦议会演讲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018年

    博鳌论坛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

    A . 倾向于增强对国际社会的影响 B . 借助传统文化树立大国意识 C . 倾向于对外交政策的根本调整 D . 借助中国智慧推动世界共赢
  • 13. (2019·汕头模拟) 1969年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有44个,到1972年底达到88个。这主要是因为,中国(    )
    A . 对外政策进行了调整 B . 同美国建立外交关系 C . 综合国力实现快速增长 D . 提出和平共处五原则
  • 14. (2018高一下·泰安期末) 在二战后非殖民化的浪潮中,亚非拉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是对新中国“有利的局势”。基于此判断,新中国(    )
    A . 提出“另起炉灶”方针 B . 放弃“一边倒”政策 C . 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 坚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
  • 15. (2018高一下·泰安期末) 国际形势的变化对中国外交方针政策的调整有重大影响。下列各项对应正确的是(    )

    A . A       B . B       C . C       D . D
  • 16. (2018高二下·温州期末) 美国记者鲍大可在他文章中写到:在辩论几乎陷入僵局的时候,周恩来脱颖而出,成为会议的明星,成为排难解纷、平息争端、带来和平的人物。……他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方向。材料中所指的会议是(    )
    A . 1950年中苏会谈 B . 1954年日内瓦会议 C . 1953年的中印会谈 D . 1955年万隆会议
  • 17. “会议期间周恩来与之打交道的几乎包括了当时世界上各种类型国家的代表人物。他坚决反对美国的干涉政策,也不赞成苏联的僵硬态度,并说服越南放弃不切实际的要求。力争在周边保持和平环境,绝不再被盟国拖入与美国的战争。”新中国在此次会议上(    )
    A . 倡导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 . 以“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亚非友好 C . 实行全方位的多边外交 D . 应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争端
  • 18. (2018·江苏模拟) 1951年11月,年轻的芝加哥大学博士巫宁坤回国进入燕京大学担任西语教授,在学校的图书馆没有看到几本英美文学理论书籍,只找到几本苏联删减版翻印的美国小说,作为宣讲西语的教材。材料从本质上说明建国初期(    )
    A . 大学教学按照苏联的模式进行 B . 外交意识形态影响国内教育 C . 西方文化在中国受到严重封杀 D . 教育受到国内经济建设影响
  • 19. (2018·江苏模拟)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大规模扩编和新建部队,解放军全军总人数由1955年的333万余升至1969年的631万。从国际关系来看,这一形势(    )
    A . 客观上促进中美关系缓和 B . 有利于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 C . 直接导致中苏关系的恶化 D . 是应对越南战争发展的需要
  • 20. (2020高一下·阆中开学考) 1971年前10个月,尼日利亚、科威特、喀麦隆、圣马力诺、奥地利、比利时、伊朗等9国先后与中国建交。该局面的出现(    )
    A . 得益于中美关系正常化 B . 说明了世界多极化的出现 C . 取决于中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D . 有助于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 21. (2019·慈溪模拟) 1972年中美“上海公报”中明确规定:“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地区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对此材料下列解读准确的有(  )

    ①对当时美国亚太霸权政策有一定约束 

    ②这是中美建交后取得第一个重大成果

    ③包含着反对苏联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 

    ④直接促进台湾海峡两岸实现军事停火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①③ D . ③④
  • 22. (2019高二下·扬州会考) 1953年12月底,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指出:“两个大国之间……只要根据这些原则,任何业已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谈。”材料中“这些原则”的提出(    )
    A . 标志着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B . 有利于解决台湾问题 C . 消除了中印两国之间的矛盾 D . 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 23. 据统计,仅2013年,新一届领导集体的外交足迹遍及亚非欧美四大洲22个国家,接待了64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来访,与300多位外国政要进行了双边会见等接触,与各国达成近800项合作协议。由此可见,与建国初期相比,新时期外交(    )
    A . 涵盖面更加广泛均衡 B . 侧重于反对霸权主义威胁 C . 重视与发达国家合作 D . 致力于解决南北差距问题
  • 24. 1949年10月2日,苏联政府第一个宣布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并断绝同国民党政府的外交关系。随后,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等10国相继与新中国建交。这表明(    )
    A . 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十分激烈 B . 美国遏制新中国政策的失败 C . 新中国杜绝与西方国家交往 D . 新中国推行“一边倒”外交
  • 25. 20世纪70年代美国主动同中国改善关系,其主要目的是(    )

    A . 改变侵越战争的结果 B . 美苏争霸中得到中国的支持 C . 调整对外策略,以华治苏 D . 借中国压制日本的发展
  • 26. (2019高一下·鄂尔多斯期中) 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相关协定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方即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条约于1980年废止)。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从“互视为友好国家”发展到“建设性伙伴关系”,再到1996年确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由此可知(    )
    A . 中苏关系的发展得益于长期的结盟 B . 中苏关系的走向始终受国家利益影响 C . 中苏结盟与意识形态对抗毫无关系 D . 大国关系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国家制度
  • 27. (2019高二下·溧水期中) 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外交崭露头角。下列关于日内瓦会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会议和平解决了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B . 周恩来提出建设性意见推动了会议的进展 C . 新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D . 达成的协议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的殖民战争
  • 28. (2022高二下·琼海期末)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对外援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外援助显得更为“低调”,在此期间,援助补贴下降,对外经济联络部被降级,部分臃肿的援助项目遭到审查。对外援助相对于六七十年代也相当克制,相对突出受援的特征。这种变化反映出(    )
    A . “左”倾思想严重干扰中国外交的发展 B . 中国物质匮乏无法提供更多的对外援助 C . 对外援助由政治导向为主转向多元需求 D . 不结盟外交政策导致中国援助对象减少
  • 29. (2019高三上·黑龙江月考) 根据7月17日周恩来同志一天的行程安排表,推断当时周恩来主要是为了(    )
    时间 外交活动
    上午10:00 会见柬埔寨王国外交大臣秋普芳
    上午11:00 访晤英国外交大臣艾登
    下午13:00 与苏联外长英洛托夫、越南代外长范文同会谈
    下午16:50 访晤法国总理兼外长弗朗斯
    A . 以“求同存异”推动万降会议的顺利召开 B . 争取各国支持理解第26届联合国大会提案 C . 和平解决朝鲜半岛问题与印度支那问题 D . 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举行中缅会谈
  • 30. (2019高三下·北仑模拟) 《时代》是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有世界“史库”之称。下图是1971年11月8日的封面人物“周恩来”,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 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重要国际会议 B . 参加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参加的国际会议 C . 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 . 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二、材料分析题
  • 31. (2017高三上·中原模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脣.

    材料一:对于新中国而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在当时有着深刻的現实意义。……消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朝鲜战争于1953年才刚刚结束,如果不能在1954年阻止印度支那战争升级与扩大的趋势,新中国的财政将会雪上加霜;此外,新中国也面临着周边的安全环境恶化的危险:一方面是因为美国逐渐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另一方面是由于周边国家对新中国红色政权的“恐惧”,使得一些周边国家也希望美国扩大在亚洲地区的军事存在。这给中国的安全防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摘编自孙天旭《浅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当下中国外交的意义》

    材料二:我认为美国政府必须首先采取步骤来结束中国大陆与世隔绝的状态。我们必须采取这些步骤,因为目前存在着看来是无法调和的分歧,苏联不可能采取这些步骤。我们是能够采取这些步骤的唯一国家。现存的问题是,他们是否会把其他的门打开。

    ——摘编自《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7月6日)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说,我们面临发展和摆脱落后的任务。我们摆在第一位的任务是在本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初步目标,这就是达到小康的水平。……所以我们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一旦打仗,这个计划就吹了,只好拖延。……我们提出维护世界和平不是在讲空话,是基于我们自己的需要,当然也符合世界人民的需要,特别是第三世界人民的需要。因此,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我们真实的政策,是我们对外政策的纲领。

    1. (1) 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当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现实意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了化解周边国家对红色政权的“恐惧”,新中国还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2. (2) 据材料二指出尼克松总统采取的“这些步骤”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美国调整对华政策的原因。

    3. (3) 据材料三,分析邓小平为什么在当时提出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是如何实践这一外交目标的。

    4. (4)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外交政策制定的因素。

  • 32. (2016·扬州模拟) 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对两国及世界产生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欢迎尼克松来访既有实际原因,也有心理原因。虽然中国人以前谴责尼克松是帝国主义战争贩子,但现在他们发现他代表了一种可能有用的历史能力。中国人正是要同这个人讨论联合国席位、美国的承认、台湾问题的解决、日本潜在的重新武装、购买美国飞机和科学仪器等事项,最重要的是要同他讨论改善国际地位,以遏制苏联可能的进攻。无可置疑,这次访问还将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的心理满足。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从物质利益的角度看,美国最显著的收获是中美贸易的增长,这帮助缓解了美国的逆差问题。中国渴望得到美国科技和农产品的愿望远远超过美国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因此美国获得了巨大的贸易顺差。

    下表显示了中美和解带来的中美贸易的趋向:

    年份

    美国对华出口(百万美元)

    中国对美国出口(百万美元)

    1972年

    60

    32

    1975年

    304

    156

    1980年

    3,755

    1,059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在尼克松通过电视广播,宣布他要访问北京正好一个月之后,他又在广播中宣布了有关另一重大措施的消息,这一回是拯救美国经济。的确需要想想办法了。美国已开始陷入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货币危机。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

    材料四:20世纪70 年代初正是中美关系缓和给朝鲜半岛带来一股强劲的缓和潮流,双方对南北关系都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经过双方高级官员秘密互访,双方于1972年7月4日发表联合声明,就实现国家统一的三原则:自主统一、和平统一、民族大团结达成协议, 这是南北关系中的一个重大转变,表明双方都开始承认对方是一个客观存在, 是对话对手, 这为双方的对话交流奠定了法律基础。

    ——菅广峰《20 世纪70 年代初中美关系缓和对朝鲜半岛局势的影响》

    1. (1) 材料一认为尼克松“代表了一种可能有用的历史能力”,这种能力有助于中国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

    2. (2)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二中中国渴望得到美国农产品的原因。表格显示1980年中美贸易急剧增长,其直接原因是什么?

    3. (3) 综合材料二,三,中美和解对“拯救美国经济”有何作用?

    4. (4) 据材料四,概括中美关系缓和带来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从中美关系和解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 33. (2017高三下·江苏模拟) 中苏关系在20世纪中国对外关系中占用极其重要的地位,其影响不仅覆盖一个世纪的中国历史,某种程度上也左右着半个世纪的世界冷战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苏两国全权代表周恩来和维辛斯基互相校阅全权证书认为妥善后,同意下述各条:

    第一条: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

    第三条:缔约国双方均不缔结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并不参加反对对方的任何集团及任何行动或措施。

    第五条:缔约国双方……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材料二:现代修正主义的中心——苏修叛徒集团加速走向彻底破产,自以为不可一世的跳梁小丑赫鲁晓夫,曾几何时,变成了不齿于人类的渣滓。他的继承者勃列日涅夫之流,更是一代不如一代,一年不如一年,陷入了内外交困的重重危机。……所谓“勃列日涅夫主义”,归根结底,不过是垂死的新殖民主义的变种而已。

    ——《人民日报》《红旗日报》《解放军日报》1970年元旦社论

    材料三:中苏两国领导人认为就中苏两国关系问题交换意见是有益的。双方一致认为,中苏两国高级会晤标志着中苏两国国家关系正常化。这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有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1989年5月《中苏联合公报》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概括《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国际背景,并指出该条约对签约双方的共同意义。

    2. (2) 据材料二,三与所学知识,分别指出“1970年元旦社论”和1989年《中苏联合公报》出台的国内因素。

    3. (3) 综合上述材料,以1949年以后中苏外交的波折为例,多角度述评影响大国外交的因素。(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30字左右)

  • 34. (2016·惠州模拟)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客观而言,司徒雷登无论是在中美关系史上还是在更广泛的中国对外关系史上都终究是一个“政治上的小人物”。他的“大使”岁月只有短短两年时间,而在此之前的48年,他一直在中国从事传教以及教育工作,并因此获得尊敬。司徒雷登终其一生对中国有很深的感情。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司徒雷登亲自带领数百名燕京大学师生走上街头游行,在队伍最前方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作为燕京大学首任校长,主持燕大校务达27年之久,他骑着毛驴为燕大筹款的逸事至今仍在学林流传。应该说,司徒雷登在华50年绝大部分时间都在为中国社会做一些建设性的工作,直至被杜鲁门任命为驻华大使,他生活的重心以及命运才悄然改变。

    ——腾讯网

    材料二:毛泽东说:“司徒雷登是一个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在中国有相当广泛的社会联系,在中国办过多年的教会学校,在抗日时期坐过日本人的监狱,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颇能迷惑一部分中国人,因此被马歇尔看中,做了驻华大使,成为马歇尔系统中的风云人物之一。”

    ——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1. (1) 根据材料,概括司徒雷登在中国从事了什么活动,有何特点。

    2. (2) 根据两则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司徒雷登的看法。

  • 35. (2017·南京模拟) 新中国外交秉承“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的理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外交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印度共和国政府为了促进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贸易和文化交流并便利两国人民互相朝圣和往来起见,双方同意基于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原则,缔结本协定。

    ——1954年《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

    材料二:(周恩来总理在访问亚非十三国时提出)中国政府在对外提供经济技术援助的时候,严格遵守以下原则(节选):第二,中国政府在对外提供援助的时候,严格尊重又受援国的主权,绝不附带任何条件,绝不要求任何特权。第四,中国政府对外提供援助的目的,不是造成受援国对中国的依赖,而是帮助受援国走上自力更生、经济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摘编自1964年《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

    材料三:从“上海精神”到“丝绸之路精神”,中国的主张一脉相承:“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奉行的内外政策,决不干涉中亚国家内政。中国不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不经营势力范围。我们愿同俄罗斯和中亚各国加强沟通和协调,共同为建设和谐地区作出不懈努力。”

    ——2013年《记习近平主席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三次会议》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的新发展。

    2. (2)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以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外交举措为例,论证“新中国走一条义利兼顾的外交道路”这一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 36. (2018高二下·宁阳期末)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0年,冷战的焦点从欧洲转移到远东。这时,东方与西方(两大阵营)在欧洲已成均势,但是,远东的均势却为一个重大发展——共产党在中国的胜利——所打破。正如布尔什维克革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副产品一样,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副产品。

    ——摘骗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美国政府对中国现实和未来的认识和判断促使其调整对华政策,但又始终受到美国国内亲蒋势力和中共对美政策的制约和影响。在美国全球战略出台、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对新中国采取强硬的政策,麦卡锡主义既是一份警告杜鲁门政府在东亚不得再退却的最后通牒,又是一帖促使它步入军事干涉中国之路的刺激剂。

    ——摘编自《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冷战格局的变化,分析成因。
    2. (2) 根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成立之初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因素,并谈谈你对二战后初期中外关系的认识。
  • 37. (2019·宜宾模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世纪)50年代,中国将自己确定为苏联的一个盟友。然后:在中苏分裂后,他把自己看做反超级大国的第三世界的领袖,这使他付出了高昂代价,而获利却甚少。在尼克松政府做出政策调整后,中国开始寻求在两个超级大国的均势游戏中充当第三方,70年代当美国似乎微弱之时,他与美国结成了联盟,然后在80年代当美国军事力量增强,而苏联经济上衰弱并陷入阿富汗战争时,它转向与美苏保持等距离。然而,随着超级大国竞争的结束,‘中国牌’变得毫无价值,中国又一次被迫重新确定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它确立了两个目标:成为中华文化的倡导者,即吸引其他所有华人社会的文明核心国家以及恢复他在19世纪丧失的作为东亚霸权国家的历史地位。”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1. (1) 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冷战时期尼克松政府做出哪些具体政策调整。
    2. (2)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材料中对中国外交政策的观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