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份 | 对外贸易政策 |
乾隆二十二年(1757) | 撤销与欧美各国(特别是英国和荷兰等国)宁波、泉州、松江之海关的贸易,“将来止许在广东收泊交易”。 |
乾隆二十三年(1758) | 南洋地区的欧洲殖民地国家仍许到闽、浙、江海关贸易;“厦门向有吕宋番船收泊,应遵旨照例准其贸易”。 |
乾隆二十九年(1764) | 准“浙、闽各商携带上丝及二蚕湖丝往柔佛诸国贸易”。 |
材料一:卢梭认为,要使公民国家共同体经久长存,必须确立“美德”的统治,确保每个公民真正成为祖国的公民,永不堕落为祖国的敌人;专制王朝国家,人民缺乏爱国美德。所谓“美德”,是指每个人的个别意志与公共意志的协调,在“公共性”的要求下,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美德的核心和本质即为公民的爱国思想,这种爱国思想本质上体现为对社会契约、人民主权及法律的热爱。通过儿童时代开始的公民和爱国者教育,把自己和祖国视为一体,把对祖国的热爱与热爱民主共和紧密联系起来。创立公民宗教,通过宗教的神圣性增进公民的爱国美德﹣﹣神圣而崇高,使祖国成为公民崇拜的对象。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材料二:1900年,梁启超著《少年中国说》,指出:“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1902年,梁启超撰《论公德》,指出“我国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公德基本精神即“牺牲个人之私利,以保持团体之公益”。“今吾中国所以日即衰弱者,束身寡过之善士太多,享权利而不尽义务”,为官者既然“受一群之委托而治事”,他就必须承担本身对于社会的义务,同时又要履行对于委托者的义务。号召进行“道德革命”,以爱群、爱国作为判别是非、善恶的最高道德准则,努力建设自由、平等、独立、利群为主要价值内容的“新道德”,铸造“新民”,挽救危亡,振兴中华。
﹣﹣摘编自史义银《浅论梁启超的道德观》等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上述两幅地图,提取一项相互关联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写明信息、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刘晏根据运河各段水情特点及船夫对航道熟悉情况,采用分段转输之法;制造专门船只,用盐利雇船工专司行船,并调军队押运。
另外,由京师至各地巡院遍设“疾足”(情报员),及时掌握各地物价动向,动用各处粮仓储备以调节丰歉,丰则籴,歉则粜,以防商人囤积居奇造成物价波动,官府又从中获利,此为“常平法”。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939年3月,日本占领包括南沙群岛在内的中国海域,威胁美国在西太平洋利益。6至7月,日本狂炸重庆,美国大使住宅几未能免。7月26日,罗斯福决定通知日本:美国将在半年后废除美日通商条约。
1940年3月,日本在南京炮制汪精卫伪政权,美国决定向蒋介石政府提供贷款。7月26日,日本提出建立以日、满、华为基干的大东亚共荣圈,将南进政策正式提上议事日程。同日,美国正式禁止向日本出口航空汽油、润滑油、头等废金属。9月,三国轴心同盟成立,美国再次宣布贷款给中国,禁止对日输出各种废钢铁,抽回美国在日本的投资。10月12日,罗斯福发表演讲:“美国人民、所有美洲国家的人民都反对绥靖主义。”11月30日,日本正式承认汪伪政权,罗斯福于当天宣布贷款给蒋介石政府1亿美元。12月,美国调拨100架驱逐机给中国,保卫滇缅公路。
﹣﹣摘编自刘绪贻、杨生茂总主编《美国通史(第5卷)》
陈昂曾担任广东右翼副都统。他时刻不忘祖国海防安全,在病危时令其子代上遗折,提醒清廷警惕以英国、西班牙、法国、荷兰为代表的殖民强盗的入侵。“红毛一种奸宄(奸诈)莫测”,(前述四国)“名目虽殊,气类则一”。“请敕督、抚、官差诸臣设法防备,或于未入港之先,查取其火炮,方许入口,或另设一所,关束彝入,每年不许多船并集,只许轮流贸易。”未雨绸缪,不失为先见之明。“天主一教,设自西洋,今各省(立坛)设堂,招集匪类,此辈居心叵测,目下广州城设立教堂,内外布满,加以同类洋船丛集……乞饬早为禁绝”。清廷下令查禁天主教,但对加强军事防御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摘编自王宏斌《清代前期海防:思想与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