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人教版 /必修2 经济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3 古代商业的发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商业的...

更新时间:2020-07-20 浏览次数:101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2022高二下·东莞期中) 明朝嘉靖年间,山西武城县县令鉴于该县“集日寡而旷多”,每逢集日,便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要街”,结果“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粟米丝麻布帛,禽而鸡鹜,兽而牛羊,食而鱼肉果菰,与夫南北水陆之产,可以供民生所需者,错然填街溢巷”。从史料可知,当时武城县(    )
    A . 农村集市贸易从无到有 B . 文化与商业结合活跃经济 C . 居民日常文化活动丰富 D . 乡村城镇化发展比较迅速
  • 2. (2023高二上·涟源月考) 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
    A . 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 . 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 . 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 . 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 3. (2019高一下·黄石期末) 宋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尤其以田产交易规定最为详细,史称“宫中条令,为交易一事最为详尽。”这表明宋代(    )
    A . 土地买卖缓和了社会矛盾 B . 政府强化租佃剥削关系 C . 经济立法形成了完善体系 D . 土地私有化的程度提高
  • 4. (2019高二下·黄石期末) 明清两代是晋商的鼎盛时期,晋商成为十大商帮之首,他们经营的盐、铁、棉、布、皮毛、丝绸、茶叶、金融等商号,遍及全国各地并远涉欧洲、日本、东南亚和阿拉伯国家,称雄商界长达500年之久。这说明这一时期(    )
    A . 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B . 传统经济结构开始转变 C . 商品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D . 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 5. (2019高二下·湖州期末) 明朝万历《宣府镇志》描写了当时长城关口张家口互市贸易的情形:“南京罗缎铺,苏杭绸缎铺,潞州绸铺,泽州帕铺,临清布帛铺、绒线铺、杂货铺,各行交易,铺沿长四五里许,贾皆争居之.“下列选项对该情表出现原因的解读正确的是(   )
    A . 汉族与北方匈奴关系融洽 B . 明朝天朝上国的观念受到冲击 C . 自然经济占绝对主导地位 D . 政府开放民间私人交易的民市
  • 6. (2019高一下·滁州期末) “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代之以“朝奉”的称谓。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称老板,本质上说明(    )
    A . 商人大多走官商结合之路 B . 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C . 传统崇本抑末的观念根深蒂固 D . 徽商虚伪的反映
  • 7. (2019高一下·滁州期末) 随着唐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重要转变,享有特权的世族贵族不存在了,奴婢、部曲等“贱民”和佃农都进入国家户籍管理,成为国家法律意义上平等的编户齐民,整个社会朝向“等齐化”发展。这一转变(    )
    A . 不利于封建国家赋税的征收 B . 反映了国家对民众的控制削弱 C . 反映了社会等级制度的消除 D . 促进了契约普遍化趋势的出现
  • 8. (2019高一下·汕头期末) 唐代有很多造船基地,主要分布在浙江的杭州、绍兴、临海、金华、湖州,江苏的镇江、常州、苏州、扬州,江西的九江、南昌,山东的登州,安徽的宣城,还有东南沿海的泉州、福州和广州等。这些基地所造船只数量多、吨位大,工艺水平先进。这说明,唐代(   )
    A . 政府鼓励发展海外贸易 B . 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加强 C . 大运河推动了商业发展 D . 实际上放弃了重农抑商
  • 9. (2019高一下·新宁期末) 下列史料典型地体现唐代城市商业发展状况的是(   )
    A . “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B . “一街幅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C . “每日街市,不知货几何也“ D . “自大街至谙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
  • 10. (2019高一下·南充期末) 交子开创时的面值为一贯至十贯,1039年改作五贯和十贯两种,而十贯发行量占80%。1069年又改为五百文和一贯两种,发行量分别占40%和60%。这一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
    A . 政府滥发交子以转嫁财政危机 B . 纸币为取代金属货币做准备 C . 政府实现货币金融体系的转型 D . 交子同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
  • 11. (2019高一下·南充期末) 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仅汴州城东门外附近的十字街口,各家商店招牌就有余块。清晰可辨的有“孙羊正店”(羊肉店),“刘家上色沉檀楝香”(香料铺),“赵太丞家”“杨家应症”“神农遗术”(均为药铺)等诸多店名和招牌。由此可见,宋代(    )
    A . 生活习俗发生了改变 B . 经商方式不再受到限制 C . 城市的商业功能增强 D . 商家注重广告宣传效应
  • 12. (2019·湖南模拟) 明朝时期,徽商崛起。不少徽商通过与官府合作演变为特权商人;部分徽商则经营到海外,嘉靖倭患的一些著名首领都是徽商出身;也有相当多的徽商将相当一部分资本用于购买土地进行经营。这些现象反映了(   )
    A . 民间经商的限制大大减少 B . 朱元璋的家乡人拥有更多特权 C . 商帮的形成加剧商业乱象 D . 政治领域对商品经济制约明显
  • 13. (2019·郓城模拟) 明清时期,商人如有背信弃义的事情发生,就会受到谴责和冷落,商人们向往的最佳典范是“陶朱事业”“修建宅院,光显门楣”。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
    A . 以商养农成为商人的生存之道 B . 儒家财富观是商业发展的动力 C . 商业行为受到传统儒学的影响 D . 形成了有利于资本积累的环境
  • 14. (2019·平乐模拟) 唐代曾有“钱荒”现象,即铜钱欠缺,民间在进行商业交易时没有铜币可以使用。历史学家说成因之一是人们将铜币熔化变成铜金属。对于这个现象,如何理解较为恰当( )
    A . 纸钞已取代铜币成为民间通行货币,故人们将铜币熔铸成其它器物以牟利 B . 飞钱已取代铜币成为民间通行货币,故人们将铜币熔铸成其它器物以牟利 C . 当时发生铜币面额低于金属价值的现象,故人民将铜币熔铸成其它器物以牟利 D . “钱荒”原因不可能是人们将铜币熔铸成它物,如同现代人不可能将纸钞变成纸浆,是历史学家误信史料
  • 15. (2019高二下·黑龙江月考) 广告的本质是传播,广告的灵魂是创意。据考证,叫卖广告最早在先秦已出现,到宋代我国的广告中以唱卖为主,“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叫卖配上词曲,曲牌中有《甜水令》《包子令》等,韵味十足。结合材料,你认为造成宋代广告形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市民通俗艺术的兴盛 B . 市民广告意识的增强 C . 商业的时空限制被打破 D . 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 16. (2019·杭州模拟) 唐朝诗人王建在《夜看扬州市》中写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诗中能反映出的史实是(   )
    A . 政府放松了对夜市的监管 B . 草市已经具备了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C . 唐代“夜市”比较繁荣 D . 市的发展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二、材料分析题
  • 17. (2019高二下·黄石期末)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关于金融犯罪的立法更为完备。在铸钱方面,唐律规定,“私铸钱者,流三千里;作具已备,未铸者,徒二年;作具未备者,杖一百……若磨错成钱,令薄小,取铜以求利者,徒一年”。在收藏方面,对收藏现钱数额加以限制(如唐宪宗和年间规定最多为5000贯),限满违犯者,平民处死,有官品人等奏告朝廷贬责。唐时借钱违约也要治罪。借款人到期不按契约偿还,或违期偿还,出借人可到官府告发,官府依法追究借款人责任,并强制如数偿还。

    ——摘编自胡启忠《中国古代金融犯罪考》

    材料二:晚清人当时对世界金融形势还不了解,而政府对金融开放风险认识不足,金融监管缺失,对民族金融业又保护不足,导致传统金融机构风雨飘摇。金融业开放本身又打通了国际金融风险的传导渠道,以致列强经济危机等强烈冲击了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外国银行进入中国,在部分地区拥有了货币发行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近代中国中央政府对货币发行的集中权力。腐朽的清王朝自顾不暇,而且惧怕外资金融势力背后的帝国主义政府,导致部分金融监管处于真空。……外国资本势力通过借款等方式极力扶植中国的反动落后势力,阻碍中国政治进步……影响了中国政局。

    ——摘编自张宏彦《中国近代金融业开放:历史经验与当代借鉴》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惩治金融业犯罪举措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开放金融业的影响。
    3. (3)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管理金融风险的认识。
  • 18. (2019高一下·蛟河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世纪的欧洲对统称为“印度货”的中国商品怀有极大的兴趣,逐步富裕起来的市民阶层以及艺术品收藏家们,愿意出高价购买来自中国的丝绸、瓷器、漆器。无论是葡萄牙还是西班牙、荷兰,在与中国的贸易中始终处于结构性的贸易逆差地位,为了弥补这种逆差,不得不支付硬通货——白银。因此,美洲和日本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成为当时全球经济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有学者戏称这种结构性贸易逆差为“商业上的纳贡”。

    ——摘编自樊树志《明史讲稿》

    材料二:中国白银流通量不仅在16世纪期间迅速增加,而且在清代乃至在1820年左右仍然继续增长。16—17世纪,白银普及适逢东亚海域的海运(商业及海盗)大发展,也正值市镇和城市活动勃兴。某些手工技艺(特别是织布、瓷器和印刷)臻于完善,这使得中国经过17世纪中叶的衰退之后,能稳当实现自己作为奢侈品出口大国的使命。正是在经济发展、城市振兴的背景下,近代欧洲的首批冒险者到东亚海域上来了,首先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17世纪初又来了荷兰人。这一现象对东亚原无太大影响,因为这些新来者无非是进入远东的商业流通网,并利用这一地区的繁荣局面。但此现象也已预示未来的光景。多亏了他们,中国才获得欧洲和美洲的第一批物品:效率更大的火器、甘薯、花生、烟草、玉米以及借墨西哥大帆船自马尼拉运到远东的银锭。除此之外,还有在精神生活方面显示的并于17世纪确定下来的新方向,其次是自1600年左右起与欧洲科学、技术、宗教的初期接触。人们或许会认为,这可以说得上是中国和东亚近代时期的开端。

    ——摘编自(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17世纪中国白银流通量迅速增长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16—17世纪中国和西欧之间的贸易对各自产生的影响。
  • 19. (2019·广州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中国古代城市的基本布局

    图2中国近代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

    比较图1和图2,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