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述 | 出处 |
秦始皇父子“憎帝王之道,以贪狼为俗,非有文德以教训于下也”。 | 《史记•董仲舒传》 |
文景时期,已有“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之弊。 | 《汉书•食货志》 |
“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 《汉书•武帝纪赞》 |
宣帝训斥太子爽“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 《汉书•元帝传》 |
学术流派 | 汉初著作数 | 汉武帝之后著作数 |
阴阳家 | 2种21篇 | 无 |
法家 | 1种31篇 | 无 |
纵横家 | 3种40篇 | 3种5篇 |
杂家 | 2种54篇 | 28篇 |
①汉初学术思想较为繁荣
②社会动乱导致文化衰落
③朝廷禁止诸子思想传播
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
材料:自从被先秦儒家奉为“克己复礼”的先驱,周公的形象在古代思想史上一直享有极高地位,备受古代君子的推崇。西汉虽然已经逐步确立大一统政治,但对周公“辅幼归政”的故事仍然保持着宽容和好感,汉武帝授意霍光秉政便是一次成功的尝试。正因为对“周公辅成王”这一历史形象怀有充分信任,西汉末年,王N依托周公、居摄行权的举动在当时不但没有遭到强烈的反对,反而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然而,历史并没有机械地重演。东汉建立以后,王莽作为汉室中的罪魁祸首自然成为东汉朝廷着力批判的对象。为了恢复汉朝的正统地位、巩固君臣之间的尊卑伦理,东汉政权重新塑造世人对“周公辅成王”这一历史形象的认知。于是乎,周公便完全退居到臣子的位置上,他那些“践祚当国”“摄行天子事”的壮举也不再被人们轻易提起,在东眼里,他完全成了一位忠臣的代表、温柔敦厚的化身。而这样一个全新的周公形象,也成为东汉政教文化的历史缩影。
——摘编自宋艳萍《汉代画像与汉代社会》
材料一: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无其质,则王教不能化;无其王教,则质朴不能善。性待教而为善,此之谓真天。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进教化,立官制,重文士,轻武夫;建构一个由孝悌、读书出身和经由推荐、考核而构成的文官制度,作为专制皇权的行政支柱。这个有董仲舒参与、确立于汉代的政治教育系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了解自秦汉以来中国历史的重大关键之一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王充(公元27年~约97年)东汉思想家.作《讥俗》、《节义》、《论衡》等。王充说:“天地,含气之自然也。”认为人和万物都是在天地运行中自然产生的,用气和气化说解释万物的生成变化,丰富了古代的朴素唯物论。他批判当时盛行的君权神授之说和谶纬符命的种种神异传说,提出“死人不为鬼,无知,不能害人”,从物质决定精神的哲学观念八手,否定鬼的存在,为后来范缜的神灭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论衡》中,他——对世俗迷信的各种说法作了批驳。王充强调实践对于知识技能的决定作用:“齐都世刺绣,恒女无不能……日见之.日为之,手狎也。”他还强调感觉经验的可贵,并提出要想得到正确的知识,还必须经过一个“揆端推娄”、“以心原物”的逻辑推理和思维判断过程。把古代唯物主义认识论大大推进了一步。在批判“好褒古而毁夸,少所见而多所闻”的尊古卑今之论时,他表述了今胜于古的历史发展观点。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