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人教版 /必修3 文化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更新时间:2020-08-04 浏览次数:308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2019·慈溪模拟) 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老子和庄子虽然同为早期道家的哲学大师,但二人却有着方向相反的哲学目的。”这种观点的得出是基于庄子()
    A . 主张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 B . 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C . 把“道”作为最高的原则 D . 认为万物没有界限与差别
  • 2. (2019·茂名模拟) 《礼记·礼运》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这反映了孔子主张()
    A . 君权神授 B . 以礼治国 C . 民贵君轻 D . 仁者爱人
  • 3. (2019·成都模拟) 《孟子•梁惠王下》中提到天子的巡狩制度,其目的之一是“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而如今国君出游却使“饥者弗食,劳者弗息”。这一记载反映了(   )
    A . 治国应秉承民惟邦本 B . 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 C . 农耕经济的地位重要 D . 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
  • 4. (2019·济南模拟) 据《春秋公羊传》记载,公元前603年晋灵公派一勇士杀大夫赵盾,勇士从赵府窗户里偷看到赵盾正在吃只有鱼的晚饭,惊叹其“为晋国重卿,而食鱼飨”,不忍杀之,遂拔剑自刎而死。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
    A . 春秋时期战乱频繁民生凋敝 B . 晋灵公专制残暴残害忠良 C . 春秋时社会有崇俭尚贤之风 D . 鱼已成考民众的基本食物
  • 5. (2019·南昌模拟)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稿,衣食滋殖。”这反映的是什么思想(   )
    A . 儒家的以德治国 B . 法家的以法治国 C . 道家的无为而治 D . 墨家的兼爱非攻
  • 6. (2019高三下·鹤壁模拟) 战国时期,孟子有“无礼义,则上下乱”之语,墨子有“且夫义者政也”之说,韩非子称“遇诸侯有礼仪,则役希起(战争很少发生)”,庄子说“远而不可不居者”(距离甚远,但义者不可不遵守),义也”。这反映出(   )
    A . “百家”都在维护君主的权威 B . 诸子都认同“义”的崇高地位 C . 各家提出了系统的治国理念 D . “百家争鸣”中也有共通之处
  • 7. (2019·岑巩模拟) 春秋战国时期,“士与一般社会成员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他们往往能超越个人经济地位和阶级背景的狭隘限制,从社会进步、国家兴旺、民众富足的宏观角度和长远目标上思考政治人生。”以下言论不能充分体现该观点的是(   )
    A . 士有怀居,不足以为士也 B . 士可杀不可辱 C . 士志于道 D .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 8. (2019·莆田模拟) 《孟子•告子上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道德经》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 . 两者都看到了事物的反面 B . 两者都强调自然事物与人类社会的联系 C . 两者都认为人性本善 D . 两者都采用类比法,缺少严格的逻辑推理
  • 9. (2019·蚌埠模拟) 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施仁政在过去可能有效,但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 两者的主张都是建立在对人性分析的基础上 B . 两者都认为法律就只是用来惩罚人民的 C . 两者的主张都是对当时社会存在的反应 D . 两者都主张用法律来治理国家
  • 10. (2019高二下·福建月考) 战国后期,齐国“稷下学派”讨论的主题涉及“德、礼、法”,秦国的“吕不韦门客集团”讨论的主题涉及“德、礼、法、术、孝、义”。这说明当时(    )
    A . 文化领域出现“百家合流”趋势 B . 道家学派已经湮没失传 C . 官方主导了“百家争鸣”的方向 D . 儒家内部存在严重分歧
  • 11. (2019高三下·和平模拟) 战国时一位思想家认为:挺直的木材,不需要矫直,因为它的本性挺直;弯曲的木材,必定需要蒸烤、矫揉,才能挺直。一般人的本性恶劣,必定需要圣人的礼义教化,才能归于善良。这位思想家是(    )
    A . 孟子 B . 荀子 C . 韩非子 D . 庄子
  • 12. (2020高一上·尚义期中) 孔子为人的道德修养设定了贤人、君子、仁人、圣人等由低到高的理想人格目标,并强调仁的实践从自身开始,“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反映出孔子( )
    A . 重视人的主体地位 B . 强调理性思考 C . 主张维护等级秩序 D . 反对贵族专权
  • 13. (2019高二下·祁县期中) 与孟子“民贵君轻”的君民关系思想不同,荀子力主“尊君爱民”,主张“性本恶”,需要外力教化。这反映出当时(    )
    A . 儒家民本思想得以丰富 B . 君权神授思想遭到批判 C . 君民平等成为儒家共识 D . 法家思想为儒家所接受
  • 14. (2019高二上·黑龙江月考) “夫大块(自然)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先秦时期表现出善生乐死的超然态度,主张薄葬的学派应该是(    )
    A . 道家 B . 墨家 C . 儒家 D . 法家
  • 15. (2019·朝阳模拟) 下表中言论与人物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言论

    人物

    A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

    孔子

    B

    “礼义者,治之始也,法者,治之端也。”

    荀子

    C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韩非

    D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董仲舒

    A . A B . B C . C D . D
  • 16. (2019高二下·嘉兴期中) “百家争鸣”不仅是指不同学派相互竞争,同时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过程。以下有继承关系的两派观点是(   )

    ①老子:“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②孟子:“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

    ③墨子:“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

    ④韩非子:“德则无德,不德则有德”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 17. (2019·新疆模拟) 与墨子提出的“兼爱、事鬼、非乐、非命、节葬”等主张最有可能形成互相诘难、批驳局面的思想学派是(    )
    A . 道家 B . 儒家 C . 法家 D . 阴阳家
  • 18. (2022高二上·太康月考) 《孟子梁惠王上》:“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於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让生产者有恒产,保护生产者的利益,让他们安居乐业,无饥无寒的主张旨在(    )
    A . 为实现仁政奠定物质基础 B . 反映人民的利益诉求 C . 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D . 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
  • 19. (2019·揭西模拟) 《礼记》中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荀子说:“四海之内若一家,莫不趋使而安乐之。”王阳明则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这反映了(    )
    A . 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B . 世界意识逐渐明晰 C . 天下和合的天下观 D . 华夷观念受到冲击
  • 20. (2019高三下·六安模拟) 儒源于古代民间主持葬礼的葬师。后在西周,儒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并以此教民。由此推断出(    )
    A . 早期儒是一种职业身份 B . 丧葬习俗产生儒学 C . 儒通晓各类知识和技能 D . 儒学的来源多元化
二、材料分析题
  • 21. (2017高三上·郑州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管仲杂辅助齐桓公建立霸业时就曾极力推行鼓励人口增加的政策,下令“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国语·齐语》,驱使青年男女早婚早育。

    墨家的创始人墨翟是最早详细论述人口问题的思想家。他主张,缺少人口耕种的土地,只是一种得不到收获的“虚地”,要生产出足够的衣食必须“力”(劳动),而“力”则来自劳动人口。所以,贤明的统治者应当使国家富、人口多,“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墨子·节葬下》)。

    ——摘编自《足够古代人口思想》

    材料二:在过去的两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中,美国一直保持着较快的人口增长速度,出现过3次人口快速增长的高潮:

    第一次人口增长高潮出现在18世纪末至1859年以前。

    第二次人口增长高潮出现在南北战争后的1862年至1915年。

    第三次人口增长高潮出现在1946年至1965年间。

    过去两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始终保持着较快的人口增长速度,从美国建国到其人口增长到1亿用了139年的时间,而从1亿到2亿则只用了52年,从2亿增长到3亿更是只用了短短的39年,这在西方发达国家中独一无二的。…….人口的持续增长给美国带来了诸多利益,但与此同时,它也给美国社会带来了一些负面效果或不确定因素…….显而易见,在亨廷顿等美国的政治精英们看来,外来移民尤其是欧洲以外的第三世界国家移民的大量涌入,会严重威胁到美国传统的白人基督教文明,重塑美国的政治和文化,严重侵蚀美国的立国之本——由西方文明所界定的民族认同以及美国信条原则所界定的政治原则,从而“导致小阿瑟·施莱辛格所说的‘美利坚分裂国’。”

    ——摘编自高英东《美国问题研究报告(2011——美国的实力与地位评估》

    材料三:中国的人口经济关系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人口方面的变化,包括劳动力短缺和老化、持续低生育率和快速老龄化。人力短缺问题已经上升为主导性的新人口问题。……中国目前面临的是“低生育率人口问题”。……提出全面鼓励二孩应该成为紧迫的国家选择。

    ——穆光宗《“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人口政策选择》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管仲和墨翟关于人口问题观点的共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们产生的历史景。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人口增长的原因及其产生的负面影响。
    3. (3)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如何认识人口政策的制定。
  •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老子看到在现实的社会中,统治者们都没能做到无为,而是用刑杀、礼制、法令、重税、战争等有为的措施来对付人民,他们本想用有为来达到治理天下的目的。但结果是越有作为,社会就越是混乱。因此老子反对刑杀,认为老百姓不怕死,为什么要用死来威吓他们?反对法令,认为法令越明,盗贼越多。反对重税,认为老百姓闹饥荒,是由于统治者征税太多而造成的。反对战争,认为军队驻扎过的地方,到处长满了荆棘,大仗之后,必有灾荒。

    ——摘编自《生命的大智者——老子》

    材料二:孟子看到战国中期各国都在竞相用武力来攻伐,试图“以力服人”,用“霸道”来统一天下的事实,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认为只有实行“仁政”,用“仁爱”之心去对待人民,才能“得民心”,从而才能得天下。什么是“王道”?“王道”就是先王之道,就是用“仁义”来治理天下。孟子提倡“王道”,要求统治者都能效法尧舜先王,反对为争私利而采取恶劣手段,尤其反对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反对用暴力的“霸道”。怎样才能实现“王道”呢?孟子设计了一套“仁政”方案。

    ——《民本思想的先驱者——孟子》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老子无为主张的基本含义并分析这一主张的进步作用。

    2. (2) 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老子、孟子都明确反对的派别及孟子的“仁政”主张主要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

    3. (3) 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老子、孟子思想主张围绕哪一核心问题并分析这与他们所处的时代的关系。

  • 23. (2017高三下·吉林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先秦时期,儒法两家虽共同认识到了官吏在治国中的重要地位,但在选官层面上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如荀子所说:“虽王公大人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法家则认为,个人素质、个人喜怒等因素都是主观任意的,靠不住的,严明的刑罚会使官吏望而生畏,官吏必须严格依法办事,听命于君主,在官与官之间用“刑无等级”严格约束,使官吏无任何非分之想,以“刑治”达“吏治”。

    ——摘编自龙昶等《中国古代吏治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二:龚自珍基于朝廷“而凡满洲、汉人之仕宦者,大抵由其始宦之日,凡三十五年而至一品,极速者亦三十年”的现实,发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声。魏源认为要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关键在于要用“贤能之士”,用人应以“德”、“才”为标准。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变法”必须“变人”,变人必须改革“官制”。章太炎要求“在官者,非有过失罪状,为法吏所报当者,总统不得以意降调……总统与百官行政有过,及溺职受赇(贿)诸罪,人人得诉于法吏,法吏征之、逮之而治之”。

    ——摘编自阎青义《论近代思想家的整饬吏治思想》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法两家吏治观的差异,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吏治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2. (2) 根据材料二中思想家们整饬吏治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简要评价。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