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新开设的工矿企业数 |
资本总额 |
1912年—1914年7月 |
99家 |
约2455万元 |
1914年8月—1918年 |
377家 |
约11832万元 |
史实 |
推论 |
选项 |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
是帝国主义国家争霸所造成的 |
A |
《凡尔赛和约》把战争罪责推给德国及其盟国 |
是强权政治的产物 |
B |
英国的世界霸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遭到美国挑战 |
英国在世界舞台中已无发言权 |
C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
为20世纪20年代世界的相对平稳发展创造了条件 |
D |
材料一 东汉末年,强宗大族遍布各地。随着宗族势力的强大,他们逐渐控制了东汉政府选官任官制度,形成了“选士而论族姓阀阅”的局面,如汝南袁氏一族累世公卿,外戚窦氏更是公侯满门。强宗大族深刻地影响着基层治理。很多地方的郡县豪吏和乡官里胥就是由当地强宗大族把持。他们既要维护族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又要解决民间纠纷,甚至于担任乡里职务,处理乡里事务。
---摘编自李小红《中国农村治理方式的演变与创新》
材料二 宋代之前的科举,有所谓“行卷”之说,即应试举子将自认为自创的最优秀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之前投呈给当时的名公世卿及文坛有名望地位的人,求得他们的赏识,冀图通过这种考前的人际交往和运作,影响知举官的阅卷取舍,一旦被录取,双方就有了座主、门生的师生关系……宋太祖在建隆三年(962年)九月即下诏:“及第举人不得呼知举官为恩门、师门及自称门生”。开宝六年(973年)更开创科举的殿试制度,把科举名次的最后决定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本人手中,及第进士皆“天子门生”。后来宋廷又对科举实行“封弥、誊录”诸法,加上朝廷重典的震慑,知举官徇私舞弊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遏止。
---摘编自同礼《宋代对科举制度的改革》
古今以来,农村经济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材料一 明清时期是我国兼业农户形成并得以相当程度发展的时期。农户兼业的主要形式是兼营家庭手工业,其所从事的生产项目颇为多,产品多以为城乡市场提供日用品为主。其中,最多和最重要的是棉布和棉纱、其次还有丝、麻布、第席、蒲席等。乾隆年间(1736-1795年)的(广州府志)记载:广东东莞县西南乡间农家“田事之余”“则据莞为席,麦为笠,穿线为伞”。
——摘编自刘小京《略析明清时期的兼业农户》
材料二 从1985年开始,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下降,农民开始选择种植效益更高的经济作物和发展养殖业,或者跑运输、当小商小贩、外出打工。越来越多的农户已不再把改善生计寄希望于种粮、卖粮,而是寄希望于非粮食生产或非农产业,因而粮食生产收入减少,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更多收入非粮食生产或非农产业。
材料 中国历代政区设置的演变
时期 |
一级政区设置 |
一级政区所辖政区 |
秦 |
郡 |
县、道 |
两汉前期 |
郡、封国 |
县、道、邑、侯国 |
两汉后期 |
州 |
郡、封国 |
魏晋南北朝 |
州 |
郡、封国 |
隋唐前期 |
州 |
县 |
唐后期、五代 |
道、方镇(藩镇) |
州、府 |
宋 |
路(分为四监司,各有分工,互不统辖) |
府、州、军、监 |
元 |
行省 |
路、府、州 |
明 |
“三司”(省) |
府、州 |
清 |
省 |
府 |
结合古代中国“政区设置”的变化,说明政区演变的历史是一部“政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