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清晨,永不远去
印桐
一大早,便被母亲叫起。我有些不满,平常我是总要在床上多赖一会儿的。可当我迷迷糊糊的看到母亲紧绷的脸庞时,我好像一瞬间明白了什么,心隐隐的颤抖起来。
村子里突然传出几声犬吠,我一激灵,坐直了身体。
母亲平时是极宠爱我的。但现在,她看着我的眼睛,用一种我从未听过的,严肃得令我害怕的声音说道:“我问你,你是不是真的不想呆在这儿了?”
我动了动嘴唇,低下头没出声。我觉得我知道母亲来的原因,无非是来教训我。因为就在昨天,母亲眼中一向懂事的女儿,贴心的小棉袄,竟然学会了逃学,而理由仅是因为向往城市的生活,多次被拒绝后,想以此逼父母就范。
我以为,自己是应该被母亲教训的。并且我还很感激母亲,因为母亲找到我的时候,并没有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动手打我,而是一把把我拉回了家。母亲是动了怒的,从我被攥红的手腕和她红肿的眼睛就可以看出。可母亲什么也没说,转身进了屋子一整天都没出来。
我始终不敢与母亲对视。我怕看到母亲的目光中有对我深深的失望。
村子里的狗终于不再叫了,却显得四周更加寂静,我甚至听到了悠远的蝉鸣声。
我终于忍不住抬起了头,母亲的沉默让我无措,我决定先求得母亲的原谅。
可母亲打断了我即将出口的话,她只是又一遍的问着我,是不是发自内心的想去城市里生活。
我愣了一下,然后深吸了一口气,坚定地对母亲说道“是!我一直希望可以去城市里读书。”过了许久,母亲缓缓点了点头,我听见她带着很大的决心说了一个字:好。我惊讶得对上了母亲的眼睛,发现母亲深邃的眼睛里翻涌着不知名的情绪。她不再看我,转身离开了屋子。
我站起身,内心挣扎地跟了上去,房子里却早已不见了母亲的身影。我有些焦急的冲了出去,呆呆地看着坐在台阶上沐浴着阳光,相互依靠着的父母。
母亲望着家门前这一片小小的菜园,许久无语,只有紧紧锁住的眉头显示了主人的痛苦。父亲在旁边轻声安慰着:“我知道你舍不得,住了几十年的地方,早就有了感情,要不咱不走了,也许她只是一时感兴趣呢?更何况,去了那儿如果找不到工作 ,怎么活呢?”母亲摇了摇头,“我们俩谁不了解她那倔脾气?我怎么会为了自己耽误了她。无论怎么辛苦,对她好的,我都会为她争取到的。只是……只是我真的放不下这儿,真的……”
在晨曦中,母亲眼里含着的泪水悄悄滑下,轻抚过她清瘦的脸颊,落在了用水泥铺成的台阶上。看着母亲颤动的双肩,我终是忍不住背过身去,任凭泪水夺眶而出……
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那个永不远去的清晨,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在她的孩子面前咽下了所有痛苦和无奈,却坐在台阶上偷偷哭泣的样子……
(有删改)
①她看着我的眼睛,用一种我从未听过的,严肃得令我害怕的声音说道:“我问你,你是不是真的不想呆在这儿了?”(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②我站起身,内心挣扎地跟了上去,房子里却早已不见了母亲的身影。(赏析加点词语)
2019年10月20日,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嘟嘟和妈妈携手进入手术室。经过20余名专家6个小时的奋战,患“短肠综合征”的嘟嘟换上了妈妈2米鲜活的小肠。家人与医护人员齐心协力,为嘟嘟重返绿茵场圆梦。
①父亲拿来一瓶酒,两个酒杯,斟满一杯放到他面前,又斟满一杯放到自己面前。父亲放下酒瓶,端起酒杯,说:“来,咱爷俩碰一个。”他迟疑着端起酒杯,他猜不透父亲的“醉翁之意”。
②见他犹豫,父亲说:“喝点吧,今天是你十八岁的生日,过了今天你就是成年人了,我……”父亲眼睛濡湿,看着他的脸,使劲吸了一下鼻子,说:“我也不会说啥就不说了,来,喝,我先干为敬!”说着,举起酒杯,一仰脖一饮而尽。
③他端起酒杯轻轻抿了一口,一股辛辣瞬时呛入喉咙,他不由咳嗽起来。父亲嘴角一扬:“瞧你那没出息的样儿。”听父亲这样说,他有些生气,把酒杯“当”一下用力按在桌子上,杯子里的酒惊慌失措跳出来,跳到他的手上,他没好气地甩着手,起身进了里屋,里屋的桌子上,母亲安静地待在相框里,笑容那样温柔,他抚摸着母亲的照片,眼泪无声地滴落。
④他恨酒,也恨父亲。那一年秋收,父亲刚喝过酒,驾着家里的三轮车带着母亲到田里去,没想到刚拐过一个山头,三轮车就像脱缰的野马冲向了旁边的崖壁……等父亲醒来,一切都晚了,母亲早已没了气息。从此他成了没娘的孩子。没有娘的家,笑声也没了。
⑤父亲还在自斟自饮,絮絮叨叨着说:“孩他娘,咱儿十八了,长大了,咱儿长大了,十八了…”
⑥他把母亲的照片抱在怀里,抽噎着说:“妈,我好想你。”
⑦几天后,他带上母亲的照片,背起行囊离开了家。他不愿意看到父亲,看到父亲残缺的腿,他就想起母亲,想起母亲,他心里就堵得慌。
⑧一晃三年,三年,他不提也不想与父亲有关的往事,有时、在一起的同乡回村会带回来有关父亲的消息,说与他听,他面无表情,若无其事、像一个冷漠的路人甲。大伯托人捎信来,说父亲摔了一跤,挺严重的,让他务必回去看看。那一夜,他辗转难眠。第二天清晨,他踏上了回家的路。推开院门,一种久违的温暖与亲切扑面而来,望着熟悉的一切,他的眼睛忽然有些涩涩的。
⑨父亲看到他回来很高兴。父亲说:“这些天是你大伯在照顾我。开始医生说我这条好腿也有可能废掉的时候,我怕极了。还好,现在能活动了,过不了多久,我就能走路,就不拖累人了。”父亲说这些的时候,脸上满是歉意,像一个做错事的孩子。“你是不是又是喝醉才摔的?”他的语气和眼神带着冷漠。“你爸早就戒酒了,过完你十八岁的生日,你爸再也没喝过酒,我可以作证。”大伯走进屋来。父亲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⑩父亲睡着了。他和大伯坐在院子里闲聊,大伯说:“当年你父亲得了股骨头环死,疼得厉害,为了给你攒钱不肯去医院医治,就想用酒来麻醉自己减轻疼痛,那时我们都不知道,这个病原来越喝酒病情就会越严重,直到出了事故进了医院,医生问诊我们才了解。你爸说都是你妈给他的福分,出事的正好是那条疼得厉害的腿,截肢也就没那么难过了。你过十八岁生日那天,你爸高兴啊,自己的儿子长大了,可他又不知道该用什么方式为你庆祝,就用你爷爷当年对我们的方式,敬你一杯酒。这些年,你爸一直不让告诉你这个秘密,怕打扰你,怕你惦记他,但我知道,他心里想你啊……”
⑪大伯的话还没说完,他的眼里已蓄满了泪水。
⑫一个月后,是父亲的五十一岁生日,父亲已能下地拄着拐走路。那天他买了肉和菜,亲自下厨煎炒。他还买了一瓶酒。他拿来两个酒杯,斟满一杯端到父亲面前,又斟满一杯自己端起:“爸,生日快乐!我敬您!”说着,他一仰脖一饮而尽。父亲端起酒杯端详着,眼泪“啪”一声滴落进酒杯里。父亲品味般慢慢喝完了酒,起身进屋。望着父亲苍老瘦削的身形,他莫名想起读过的一首诗:“无论走多远/我都回家/摸铁炉子镜子/毛苏苏的毯子/你的头发……”他眼里的泪越聚越多。
⑬“儿子,听说你打算在城里买房,这是我这些年做零工存下的钱,不多,你拿着,密码是你妈的生日。”“我不要,我自己能挣。”“我一个孤老头子,没啥花钱的地方,你过得好,是我最高兴的事儿。”
⑭他没有再推脱,把两个酒杯再次斟满,端起来说:“爸,来,咱爷俩再碰一个,”“好,咱可说好喽,酒要适当喝、不能贪杯,更不能误事。”“嗯,爸,我记得了。”
⑮两个酒杯“叮”的一声碰在一起,酒杯里沉默的酒瞬时热烈起来。
(选文略有改动)
A.与父亲干杯 B.不想说的秘密
我选,理由:
①大伯的话还没说完,他的眼里已蓄满了泪水。
②父亲端起酒杯端详着,眼泪“啪”一声滴落进酒杯里。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隆重举行
新华社南京12月13日电 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13日上午在南京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自古以来,和平就是人类最持久的夙愿。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有了阳光雨露,万物才能茁壮成长。有了和平稳定,人类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吸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主持公祭仪式。
1937年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南京,对我同胞实施长达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万生灵惨遭杀戮,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议,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纪念馆集会广场布置得庄严肃穆。现场国旗下半旗。广场西侧巨大的“灾难墙”,灰黑的底色映衬着“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14个白色大字。一万名各界代表胸前佩戴白花,静静肃立。
9时56分,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步入现场,站立在群众方阵前。18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兵齐步行进至公祭台两侧,持枪伫立。
10时整,公祭仪式开始。军乐团奏响《义勇军进行曲》,全场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嘹亮的歌声响彻云霄。国歌唱毕,全场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默哀。公祭现场拉响了防空警报。同一时间,南京全城警报响起,汽车、火车、轮船汽笛齐鸣。
默哀持续一分钟。军乐团奏响低回空灵的《安魂曲》,16名礼兵抬起8个巨大的花圈,缓步走上公祭台,将花圈安放在“灾难墙”前。77名南京市青少年饱含深情地宣读《和平宣言》。
随后,习近平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85岁的夏淑琴老人和一名少先队员一起,缓步走上公祭台,为国家公祭鼎揭幕。
古之以鼎记事,今之铸鼎铭史。这尊高1.65米、重2 014公斤的三足圆形铜鼎将永久设立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160字铭文记叙了南京大屠杀史实和国家公祭日的设立。
习近平在讲话中表示,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缅怀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表达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愿望,宣示中国人民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立场。
一碗米粉
徐全庆
①天有些冷,父亲突然对我说,你陪我去一趟桂林吧。父亲越来越老了,行动也越来越不方便,已经不能独自外出了。我那时正好要去西双版纳,就说,桂林你已去过了,西双版纳还没去过,干脆和我—起去西双版纳吧。父亲摇摇头。我又提了几个父亲没去过的地方,父亲仍然摇头,态度很坚决。
②没办法,只好陪父亲去桂林。路上,我问,为什么非要到桂林呢?父亲说,我要去吃米粉。就为这原因?我哭笑不得。桂林米粉,我们那儿就有卖的,大老远跑去就为吃碗米粉,看来,父亲真的变成了老小孩。
③车站的旁边就有不少卖米粉的,我说,我给你买一碗?父亲不让,带着我一家一家地找,可一次也没有坐下来。我说,随便买一碗不就行了,何必找来找去的。父亲很坚决地说,不,我要找一位姓杨的。我奇怪,他的米粉特别好吃?父亲嗯了一声,又说,我还欠他一碗米粉钱呢。
④父亲说,那是十五年前的事了。那次他来桂林,玩得很开心,眼看返程的时间就要到了,他匆匆赶到车站,买了返程的车票。这时,他才发现肚子咕咕地叫个不停,于是就在一家小店要了一碗米粉。也许是因为太饿了的缘故吧,那天的米粉特别好吃。可是等他付钱的时候,他愣住了,。店主看出他的窘态,问,没带钱?父亲低下头说,钱丢了。这样吧,你把你的地址、姓名给我,回去后我一定把钱给你寄过来。店主又打量了一下父亲,说,不用了,下次到桂林来,还来吃我的米粉,不过得给两份钱。父亲红着脸答应了。十五年了,父亲没有再去过桂林,那碗米粉在父亲的心头挥之不去。他甚至不知道那位店主叫什么,只知道他姓杨。
⑤父亲和我把车站周围的小吃店找了几遍,也没有找到那住姓杨的。父亲就向人打听,终于有人告诉父亲,姓杨的店主早搬走了,搬到哪里没有人知道。失望如厚厚的阴云,蒙在父亲的脸上。他连连叹气。
⑥父亲开始带着我在桂林慢慢寻找。要在那么大的桂林寻找一个不知道名字的人,谈何容易。我们找了整整两天,也没有找到。天越发冷了,再过24小时我们就要回去了,没有办法,我进了一家网吧,在网上发帖,请网友帮忙寻找那位姓杨的店主。
⑦第二天中午,有人打我的手机,说他就是我们要找的人,请我和父亲去吃他的米粉。我和父亲按他说的地址找到了他。他的头发已经全白了,动作慢慢腾腾的,老态毕现。父亲还是一眼认出了他,紧走两步,上前紧紧握住他的手,说,我可找到你了,我可找到你了!语气中满是 。
⑧只是我有些疑惑,这个小店我前天来过,店主是个年轻人。也许是他的儿子吧,我想。
⑨米粉端上来了,味道确实不错。父亲吃得很香,也很从容。然后,父亲执意按照自己的标准付了钱。
⑩临别时,父亲又一次握住了他的手,说,要是我还能来桂林,我还来吃你的米粉。
⑪他没有说话,只是使劲握了握父亲的手。
⑫返回的途中,电话响了,是那位姓杨的店主打来的。他说,我们吃米粉的那家小店并不是他的,他身体不好,几年前就收了生意。听说我们在找他后,他特意和店主商量,临时当了一会儿店主,又给我们做了一次米粉。
⑬挂上电话,我的眼中留下了两行泪水。那碗米粉的香味弥漫在我的周围,温暖着我。
(选自2011年第1期《天池小小说》)
父亲一眼就认出了他,快走了两步,上前紧紧握住他的手说:“我可找到你了、可找到你了!”
被放逐的皇后
金建云
①我爸去世后,我妈越活越不招人待见。
②她用平板电脑打发孙子,烧饭忽咸忽淡;记账乱七八糟,将自己锁在门外,时不时将孙子忘在幼儿园……谁敢相信,妈妈退休前曾是高中的特级教师呢?我教她玩微信,陪她旅游;帮她买健身器材,带她找老玩伴,催她跳广场舞……却还是无法让她找回青春时代的光彩与热情,她永远是热闹场合的陌生人。
③对老妈这种状态,我实在无法理解,直到有一日,我发现她在读一本书:阿尔诺·盖格尔的《流放的老国王》。这么伤感的书,怪不得她越看情绪越低落!为了批判这一株“精神毒草”,我偷偷读起来。
④作者描写了自己父亲老去的过程,将患帕金森症的父亲比喻为一位被流放的国王,原本熟悉的家庭环境对父亲来说,已变得越来越陌生,他仿佛身处异乡。这位父亲一心要回到自己记忆中的家,于是“不知所措地四处乱窜”。作者看到父亲慢慢“变傻”,仿佛感到生命从他身上渗出,整个人的个性一滴滴漏掉…
⑤读到感人之处,我黯然神伤!这么久以来,我没有真正理解父亲去世对老妈的打击。我只是一味地怪她不乐观、不振作,却从未从她的角度看待过她内心的挣扎与无奈。大致浏览完这本书,我走出我妈的卧室,她正在客厅看电视。
⑥像往常一样,她看电视的眼神中散发着淡漠的霉味。屏幕上演的什么对她来说毫无意义,她只需要足够响的声音来冲淡自己的寂寞。
⑦我坐下来,同她聊起电视上的这位笑星。她支支吾吾应对着我,敷衍着笑几声。看得出,她对我今天“反常”的表现感到一丝惶恐。自从父亲走后,她变得越来越像个爱犯错的刁蛮女孩,对我,竟有一种说不出的紧张感。或许是怕我唠叨她吧,她借口说自己要烧饭,就把我独自撂在沙发上。
⑧厨房里她的动作好慢,时常停下来若有所思,又不知道在思考什么。她拿起盐瓶,思考自己究竟有没有放盐,停顿几秒钟后,她放了一点点,再加上一点点…
⑨这时候,我想起过世的父亲。父亲生前总会在她烧饭的时候,凑过去聊天。那时候,我妈嘴上对答如流,手上有条不紊。她永远井井有条、遇事不慌,谈笑之间便将美味端上餐桌。
⑩如今,一个走了,一个活在女儿的嗔怪与脸色之中。
⑪看着我妈的背影,我感到岁月流逝的巨大冲击力—不知不觉中,母亲已经走入孤单的晚年,她仿佛一位被流放的皇后,手足无措地面对这个对她来说越来越陌生的世界。爱她的父母、丈夫、老朋友们,逐一离去,唯一的女儿整天抱怨她不乐观、不阳光、不振作…米兰·昆德拉的一句话浮现在我脑海中——“面对生命那无可挽回的溃败,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理解它”
⑫如果说,衰老与孤独是我妈必须面对的生命之溃败,那么,我不该再要求她强颜欢笑,不该带她去那些她完全无法融入的热闹环境中,更不应该责怪她带孩子、做家务不走心一—如果她的心都不知道何处,安放,又怎么谈得上是否走心呢?
⑬我走进厨房,默默地打开她忘记打开的抽油烟机。我给她嘴里塞进一块糖,微笑着看她笨手笨脚地做事。厨房里很安静,抽油烟机的声音竟带给我们默契的温暖感。我妈朝我笑笑,我也朝她笑笑。那种幸福感涌上心头。
⑭是的,当我放弃对她所有的要求之后,那种叫作“理解”的东西,如圣灵一般翩然而至。
⑮“妈妈,愿我的理解能安放你的孤独。”我在心里默默地说。
像往常一样,她看电视的眼神中散发着淡漠的霉味。
机场的拥抱
①在南京机场候机回北京,来得很早,时间充裕,坐在候机大厅无所事事,看人来人往。到底是南京,比北京要暖,离立夏还有多日,姑娘们都已经迫不及待地穿上短裙和凉鞋了。坐在我对面的女人,看年纪有三十多了,也像个小姑娘一样,穿着一条齐膝短裙,在和节气,也和年龄赛跑。
②来了一对年老的夫妇,坐在我身边的空座位上。听他们一口纯正的北京话,就知道是老北京人。他们说话的声音有些大,显然是丈夫的耳朵有些背了,年龄不饶人。但看他们的年龄,其实也就七十上下,并不太大。听他们讲话,是在苏州无锡镇江转了一圈,从南京乘飞机回北京。
③忽然,我发现他们的声音变得小了下来。这样小的声音,妻子听得见,丈夫却听不清楚了。但是,妻子依然压低了嗓音在说话,只不过嘴巴尽量贴在了丈夫的耳边。我隐隐约约地听到的话,是“真像!”“太像了!”他们反复说了几遍,不尽的感叹都在里面了。
④声音可以压低,像把皮球压进水底,目光却把心思泄露出来。顺着这对老夫妇的目光,我发现他们的目光如鸟一样,双双都落在对面坐的这个女人的身上。
⑤我才仔细地看了看这个女人,发现她的黑色短裙和天蓝色长袖体恤,还有脚上的一双白色耐克运动鞋,很搭。还有她的清汤挂面的齐耳短发,也很搭。当然,和她清秀的身材更搭。很像一位运动员。刚才只看到她的短裙,其实,短裙并不适合所有的女人。在她的身上,短裙却画龙点睛,让一双长腿格外秀美。
⑥很像,这个女人很像谁呢?心里便猜,大概是像这对老夫妇的女儿了吧?天底下,能够遇到很相像的一对人的概率,并不高。刚看完电视剧《酷爸俏妈》,都说里面的演员高露长得极像高圆圆。这个女人,一定让这对老夫妇想起了自己的什么亲人。否则,他们不会这样悄悄地议论,声音很低,却有些动情。能够让人动情的,不是自己的亲人,又会是谁呢?
⑦我看见,妻子忽然掩嘴“扑味”一笑,丈夫跟着也笑了起来。我猜想,笑肯定和对面这个女人有关,只是并没有惊动这个女人,她依然翘着秀美的腿,在看手机,嘴角弯弯的也在笑,但她的笑和这对老夫妇无关,大概是手机上的微信或朋友圈有了什么好玩的段子或信息。
⑧“要不你去跟她说一下?”“你去说吧,我一个老头子,怪不好意思的……”我听见老夫妇的对话,看着妻子站起身来,回过头冲着丈夫说了句:“什么事都是让我冲锋在前头!”便走到对面的女人的身前,说了句:“姑娘,打搅你一下!”那女人放下手机,很礼貌地立刻站起来,问道:“阿姨,您有什么事吗?”“是这样的,你长得特别像我们的女儿。”说着,妻子打开自己的手机给这个女人看,大概是找到自己的女儿的照片,这个女人禁不住叫了起来:“实在是太像了!怎么能这样像呢!”我忍不住看了一眼身边的这位丈夫,他一直笑吟吟地望着这女人。
⑨“我们想和你一起照张相,不知道可以不可以?”妻子客气地说。“太可以了!待会儿我还得请您把您女儿的照片发我手机上呢!”
⑩丈夫站了起来,走到这个女人的身边,妻子冲我说道:麻烦你帮我们照张相!把手机递在我的手中。我没有看到手机上的照片,不知道他们的女儿和他们身边的这个女人到底有多像,但从他们的交谈中知道女儿十多年前去美国留学,毕业后留在美国工作,工作忙,孩子又刚读小学离不开人,已经有五年没有回家了。思念,让身边的这个女人像女儿的指数平添了分值。
⑩照完了相,我把手机递给了妻子的时候,听见丈夫对这个女人说了句:孩子,我能抱你一下吗?女人伸出双臂紧紧地拥抱住了他。我看见,他的眼角淌出了泪花。我没有想到的是,那一刻,这个女人也流出了眼泪。
①我隐隐约约地听到的话,是“真像!”“太像了!”他们反复说了几遍,不尽的感叹都在里面了。(从人物心理的角度)
②顺着这对老夫妇的目光,我发现他们的目光如鸟一样,双双都落在对面坐的这个女人的身上。(从修辞的角度)
渡
①在车站,年轻人就盯上了那个中年男人,一开始是觉得有些似曾相识,但想了半天,确定是不认识的。中年男人在车站旁的报刊亭买报纸时,从上衣内口袋掏出一个鼓囊囊的钱包,年轻人偷眼看到,厚厚的一沓火红的纸币,那抹红花了年轻人的眼。公交车停下时,一群等候好久的乘客你推我挤争先恐后地上了车,中年人也跟着上,年轻人跟在最后。年轻人不坐那车,他看中的是中年男人的钱包。
②车上已经没座了,中年男人站在了一个靠窗的位置,视线看向窗外。年轻人不动声色地站到了中年男人的身旁,车上的人确实是有些多,在一推一搡之间,将年轻人推到了中年男子身边。趁着没人注意,年轻人的手轻轻一伸,已伸至中年男人身上,悄悄地把那鼓囊囊的钱包给“拿”了出来。猎物到手,年轻人想的是赶紧从人群中穿过,到达后车门,等待下一站时,车门打开,悄悄地溜下去。
③巧合的是,在那一刻,中年男人掏出手机打了个电话,说:“老马,是我老赵啊,我让你帮我打给山区孩子的钱,打过去了吗?”年轻人心头微微一动,迈出去的脚不由得停顿了下,听着中年男人继续说:“对,对,就是那10个孩子……”中年男人的电话声音很大,还能听到那边男人的声音:“老赵,那可不少钱呢,一个人一学期1000块钱,10个人就是10000块啊,你这么些年一直无私地资助他们,值得吗?”中年男人笑了:“当然值得了。你忘了?我们上次去山区,看到的那些孤苦的孩子们,眼中流露出的对知识的渴求,还有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其实我也就那么点微薄之力,能帮就帮吧。想想咱们小时候多苦,缺吃少喝,本来还想着读个大学,可没钱啊,没钱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去上,要是当时有人资助下咱们,那改变的就是咱们整个人生啊……”
④中年男人说得挺坦荡的。年轻人的心却是平静不下来,老赵,老赵……年轻人嘴角默念了几句,像是有些恍然似的。年轻人的眼睛突然亮了一下。年轻人向旁边背着书包的小男孩借了一支笔,还有从作业簿撕下来的一张纸,靠在一根杆子处,在纸上写下什么,挺郑重其事的样子。
⑤车子走走停停,已经好几站了。坐车的人比起刚才似乎是更多了几个。车子在一个颠簸摇晃之时,年轻人的身子猛地撞了中年男人一下,中年男人一惊,警觉了一下,用手碰了放钱包的上衣口袋,鼓囊囊的,还在。又一个站到了,年轻人随着下车的人流往后门走。下车的瞬间,年轻人转过头,很认真地看了中年男人一眼。
⑥几年前,年轻人也是中年男人资助的学生之一,因为家庭变故,年轻人终是放弃了学业,一头栽进了社会的泥潭。
⑦中年男人掏出钱包,看到了里面塞的一张纸条,几个歪歪扭扭的字:对不起。中年男人很欣慰地点了下头。其实,中年男人早就认出了年轻人,那个电话,中年男人是打给年轻人听的,在年轻人拿去他钱包时,他就已发觉。中年男人渡过年轻人一次,这次,是渡了一个浪子回头洗心革面。
⑧马路边,公交车已慢慢远去,对着车子离去的方向,年轻人很认真地鞠了一躬。
A—B—C—检查钱—掏出钱包
①去眉山参加文学活动,晚上,几位文友出去小聚,在岷江边且歌且舞,好不快活。
②这时候,突然从门外走进来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一串白线。白线呈圆形,上面系着什么东西,走到近前,我们才发现,是茉莉花,新鲜的茉莉花。“先生们,要茉莉花不?新鲜的茉莉花。你们男士为女士买一些呗。”老太太的声音近乎哀求。“卖花的!”文友们几乎异口同声。男士们不乐意了,打算喊老板过来,怎么有卖花的窜进来,这无异于在大排档吃饭,被乞讨者摇着饭盒一样煞风景。
③老板来了,看了一眼老太太,悻悻地说,客人不要,就不要强行推销了。也许是看出了老太太面露难色,同行的一位女文友查了一下人头,买了十二串,她说,每人一串,女的臭美一下,男的克服一下中年老男人的油腻。
④我也领到了一串茉莉花。新鲜的茉莉花。远远的闻,丝毫没有任何味道,手腕移到鼻尖处,异香得很。这让人知道,在药材大市场买到的茉莉花近赝品。药材大市场里的茉莉花完全没有花香,相反,有的还有一种硫磺熏蒸过的异味,为了驱虫,可以长时间保存。
⑤那个卖花的老人走了,临走前还冲着女文友鞠了一躬,这一鞠躬,差点把那位女文友的眼泪给惹下来。
⑥这时候,饭店老板亲自来上菜,边说对不起——
⑦不好意思,一听口音,你们就是外地客人,让你们破费了,今天的花钱我来出。没事没事,女文友忙说,毕竟这么大年纪还出来卖花,实属不易。
⑧我脑海里再次浮现那位卖花老太太的样子,满头花白的头发,手指却很光滑,皮肤并不差,不像是出过力的样子。与我们同行的文友老张说,你看那老妇的手就知道,不是辛勤的劳动人民,分明是来骗钱的。饭店老板表情很严肃,打断了老张的话说,这位先生,你只说对了一半,她确实不是乡下劳作了一辈子的妇人,她是市二小的退休教师。但她绝不是什么骗子。
⑨我们一愣。饭店老板欲言又止,嗨!我索性告诉你们吧,老太太到饭店卖花是我默许的,这位老太太家里开着一个三分地的花圃,专卖茉莉。她原本生活殷实,拿着一笔不少的退休工资,可是,五年前,她的儿子突然离她而去。
⑩是事故,还是疾病?女文友问。是事故,老太太的儿子也是一位教师,到四川一个偏远山区去支教,据说那个山区小学很贫穷,老太太的儿子开着一辆越野车每周往返一次:拉着眉山的特产到支教的小学校去。他把工资全搭在了支教上,连自己的车子也疏于保养。一次,他再次拉着物资去往支教山区小学的时候,爆了胎……
⑪满桌文友陷入沉思,共同举杯满饮。那感觉像是在敬老太太的儿子。
⑫老板继续说,她的儿子走了以后,还有孙子在儿媳肚里没有出生,老太太生了一场大病,然后,卖了城市的房子,在郊区买了一处农家小院,院子里专门种茉莉来卖。一开始,我们以为老太太确实缺钱,后来才知道,老太太主动承担了儿子生前的“重任”,每个月用卖花的钱定时邮寄给山区那所小学…
⑬老张听到这里,风一样地刮出去,两分钟后,他冲回来了,嚎啕大哭,说,我专门去寻那老太太,打算买光她所有的茉莉,老太太却说,她不愿意一下子把茉莉卖给一个人,这样,其他顾客就闻不到茉莉花的香了……
⑭次日返程,那串茉莉花即便已经干了,我却舍不得扔,我仔细看着一根棉线上串起来五六朵枯黄茉莉花,手工并不好,打了一个笨拙的结,绕了两圈,我却戴在腕上,归程的一路上,仍能嗅到隐隐的香气。
①→男文友埋怨煞风景→②→③→大家深受感动
①第④段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②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⑧段划线句。
(链接材料)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昆明的雨》)
本文和链接材料分别写到了“茉莉”和“缅桂花”,卖茉莉的老太太和卖缅桂花的房东,两个人物形象有什么相同之处?两种花的作用又各有什么不同?
①在我四十岁以后,在我几十年里雄心勃勃所从事的事业、爱情遭受了挫折和失意,我才觉悟了做儿子的不是。母亲的伟大不仅因为生下血肉的儿子,还在于她并不指望儿子的回报,不管儿子离她多远又回来多近,她永远使儿子有亲情,有力量,有根有本。
②七年前,父亲作了胃癌手术,我全部的心思都在父亲身上。父亲去世后,我仍是常常梦到父亲,父亲依然还是有病痛的样子,我醒来就簌簌落泪,要买了阴纸来烧。在纸灰飞扬的时候,突然间我会想起乡下的母亲,又是数日不安,也就必会寄一笔钱到乡下去。寄走了钱,心安理得地又投入到我的工作中了,心中再也没有母亲的影子。
③老家的村子里,人人都在夸我给母亲寄钱,可我心里明白,给母亲寄钱并不是我心中多么有母亲,完全是为了我的心理平衡。而母亲收到寄去的钱总舍不得花,听妹妹说,她把钱没处放,一卷一卷塞在床下的破棉鞋里,几乎让老鼠做了窝去。我埋怨过母亲,母亲说:“我要那么多钱干啥?零着攒下了将来整着给你。你们都精精神神了,我喝凉水都高兴的,我现在又不至于喝着凉水!”去年回去,她真的把积攒的钱要给我,我气恼了,要她逢集赶会了去买个零嘴吃,她果然一次买回了许多红糖,装在一个瓷罐儿里,但凡谁家的孩子去她那儿了,就三个指头一捏,往孩子嘴一塞,再一抹。孩子们为糖而来,得糖而去,母亲笑着骂着“喂不熟的狗”,末了就呆呆地发半天愣。
④小时候,我对母亲的印象是她只管家里人的吃和穿,那时少粮缺柴的,生活苦巴,我们做孩子的并不愁容满面,平日倒快活得要死,最烦恼的是帮母亲推磨子了。常常天一黑母亲就收拾磨子,在麦子里掺上白包谷或豆子磨一种杂面,偌大的石磨她一个人推不动,就要我和弟弟合推一个磨棍,月明星稀之下,走一圈又一圈,昏头晕脑的发迷怔。磨过一遍了,母亲在那里筛箩,我和弟弟就趴在磨盘上瞌睡。母亲喊我们醒来再推,我和弟弟总是说磨好了,母亲说再磨几遍,需要把麦麸磨得如蚊子翅膀一样薄才肯结束……
⑤我成不成什么专家名人,母亲一向是不大理会的。一部《废都》,国之内外怎样风雨不止,我受怎样的赞誉和攻击,母亲从未说过一句话。当知道我已孤单一人,又病得入了院,她悲伤得落泪,要到城里来看我,弟妹不让她来,不领她,她气得在家里骂这个骂那个,后来冒着风雪来,她的眼睛已患了严重的疾病,却哭着说:“我娃这是什么命啊?!”
⑥我告诉母亲,我的命并不苦的,什么委屈和劫难我都可以受得,少年时期我上山砍柴,挑百十斤的柴担在山砭道上行走,肩膀再疼腿再酸也不能放下柴担的,从那时起我就练出了一股韧劲。而现在最苦的是我不能亲自伺候母亲!父亲去世了,作为长子,我是应该为这个家操心,使母亲在晚年活得幸福,但现在既不能照料母亲,反倒让母亲还为儿子牵肠挂肚,我这做的是什么儿子呢?把母亲送出医院,看着她上车要回去了,我还是掏出身上仅有的钱给她,我说,钱是不能代替了孝顺的,但我如今只能这样啊!母亲懂得了我的心,她把钱收了,紧紧地握在手里,再一次整整我的衣领,摸摸我的脸,说我的胡子长了,用热毛巾捂捂,好好刮刮,才上了车。眼看着车越走越远,最后看不见了。我回到病房,躺在床上开始打吊针,我的眼泪默默地流下来。
第一次落泪:
第二次落泪:
第三次落泪:
最后一位顾客
蔚新敏
①盛夏的傍晚蝉声聒噪,仿佛永无休止地宣泄着对热气的不满。风拢起了清凉的裙摆,明晃晃的白炽灯照着蒸笼般的店铺。终于到了下班时间,我收拾停当,卷帘门拉下来的时候,门还没锁好,心已经飞到家,想家里凉凉快快的。
②感觉身后来了一个人。没听到脚步声,也没有听到说话的声音。
③回过头,是一个男孩,十五六岁吧,个子高高的,国字脸,平头,眉清目秀。
④我问:“你是要买东西吗?”这男孩没说话,但是,他分明是听到了我说话,也分明是听懂了我说话。他用力的点了点头,眼睛看着我,目光是期待。
⑤“下班了,关门了,明天再买吧”。
⑥平常的时候,最怕是关门的时候来顾客,关好的门,是不想再开。
⑦这个男孩,没说话,表情霎时落寞,像是失望的孩子,没有得到一场期待中的考试。
⑧我心里有点为难,思忖,是不是给他开门。我左右为难的时候,手松了,唰的一下,卷帘门自己开了。
⑨当大玻璃门也打开的时候,心里还是惶惶。问他买什么,他没说话,眼睛看着电脑,看着电脑后面的插排,用手指了指,抬头,眉毛也挑了一下,大概意思是,就买那插排吧。
⑩我心里好后悔,这个顾客是个哑巴。
⑪曾经听人说过一个事,是真事。也是在天微黑、要下班的时候,一个顾客,进了一个店,要买个锤子,于是店主就去给他取,锤子递过去,那人就用还带着店主体温的锤头,朝这店主砸去,一场惨烈的血案发生了。后来,破案了,作案的是个哑巴。
⑫我惶然。只期待他早点买完离开。于是,用手势比划着,问他,插排要多大功率的?
⑬他看着我,又四周看看,摇了摇头,一阵茫然。我心一阵发紧。不知道他找什么,也不知道他到底要什么。
⑭突然,他眼睛一亮,看到了桌子上的笔。给他找了张纸,看他写。“插排,空调。”
⑮明白了,他是要空调插排。插排递给他的时候,他笑了。
⑯在我收他钱的时候,他又拿起笔,在纸上写:“今晚,我妈就不会热了”。
⑰他看到我在看那纸条,又笑了。他咧嘴笑的样子,像是个考试得了满分的孩子。
⑱一股暖暖的感觉,涌上了我心头。
⑲待我锁好抽屉,关好玻璃门,他还没有走。我心里又疑惑。他指指那已经伸缩到顶部的卷帘门,然后,一踮脚,一伸手,卷帘门就拉下来了。
⑳那哗哗卷下来的声音,煞是好听。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事件发展过程 |
玻璃门重新打开 |
A |
B |
卷帘门再次拉下 |
“我“的内心变化 |
C |
后悔 |
疑惑 |
D |
简单
①又是一个难得的星期天,枫早早地起了身,趴在床上,准备给家里写封信。学校里又要收费了,而且数目不少。校服、校鞋、秋游,再加上这个月的伙食费,总额达到了600元。笔握在手里,却颤得厉害。枫知道,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来说,每一封家书就是一次告急,无奈啊!当初把儿子送到这所重点学校已是奢侈中的奢侈,他们苦苦地在地里干啊干,为的就是凑齐学费,但现在又……
②枫不忍心再往下想,也没有了勇气,只觉得鼻子酸溜溜的,两眼湿湿的。他丢开信纸,跑出了宿舍。天刚刚蒙蒙亮,秋风也异常刺骨,校园里依旧是静悄悄的。走在秋风瑟瑟的林荫道上,枫想到了暑假里接到通知书的那一刻……
③……父亲猛抽了三天的烟,紧锁的眉未曾舒展;母亲抽抽噎噎了三天,通红的眼未曾褪色。枫呢?踌躇、矛盾、胆怯,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一种“我要读下去”的信念与家中的经济状况背道而行……他困惑,他迷wǎng,他不知何去何从。
④三天后父亲的那个决定将他送进了这所学校。他背负着沉甸甸的亲情,手捧着两颗滚烫的望子成龙的心走进了校园。父亲没说什么,只是用那双深邃的眸子望着他,简简单单的道了句:“儿子,好好干!”
⑤枫攥了攥拳头,狠狠地击了一下跟前的那棵杨树。他深知此刻的自己已是举起的竿子、过河的卒子,不能下跪!不可后退!
⑥就这样,一封“告急书”去了老家,上头只有简单的一行字:
父亲:本月需交费300,加生活费300,共600。我会好好干!
儿子
⑦一周后的一大早,枫终于盼来了回音——一个鼓鼓的邮包。有点儿诧异,有点儿不安,也有点儿踏实。他风一般奔回宿舍,撕开封口,倾出“内涵”。他怔住了!眼前的是一堆零钱,但他觉得那不是感性的,简单的钞票,那时一滴滴汗、一股股血凝成的一群“精灵”啊!有10元的,有5元的,有1元的,有5角的……但没有一张是100元整的。在那堆神圣的、沉甸甸“精灵”中,枫找到了一张小纸条,上面更简单地写着:“儿子,好好干吧!父亲。”
⑧在这个朦胧的清早,大地还是沉睡的,太阳还是沉睡的,校园也还是沉睡的,但枫醒着。他看到了父亲的眉、母亲的眼,也听到了那句朴实得不能再朴实、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话——“儿子,好好干!”
⑨亲情就是如此简单,亲情就真的只是如此简单吗?
迷wǎng
那年春节
黄咚咚
那年我23岁,刚从学校毕业,在北京一家小型杂志社做小编,工资微薄,诸事不顺,一种莫名的孤独与无助时常萦绕心头。
临近年关,还是要回家过年。我省吃俭用,总算节余下来几千块。我把钱取出一部分,准备回去孝敬爸妈。
爸妈在老家经营一家小饭馆。店面开在镇上的小学门口,主要卖包子、馒头,中午兼卖些家常小菜和米饭。因为主要顾客是对面学校里的学生,所以饭菜价格都很低,利润非常少。
我记得有一次回家,无意间听到父母闲聊,说最近面粉又涨价了,本来一个包子还有一毛多的赚头,这下可能连赚一毛钱都够呛。
每个赚几分钱!他们每天凌晨三四点起来和面、发面、揉面,一个个拧下来,剁馅儿包好,守着灶火一屉屉蒸好,六点不到就开门。迎接第一波打着手电走路的学生和到镇上早市摆摊卖菜的小贩,一直到下午学校放学,小贩收摊,才能收拾碗盘,稍事休息。为了节省成本,爸妈没有另外请人手,两个人经常忙得一天下来都没有机会坐下来。而我每年几千块的学费,全是这一个包子赚一毛多,一个馒头赚几分钱攒下来的呀。
我当时一下红了双眼,悄悄别过身,从他们身边默默走过,回到房里才让泪水落下来。
那天,我把从银行取出的钱搁背包里放好,骑车去邮局,途中等了两个交通灯,依稀感到有人在推搡我,正值下班高峰期,不等我回过神,我已身不由己地连人带车被推搡着向前了。
到了邮局,我赶紧把车停好,赶到柜台,准备拉开背包把钱拿出来。背包的拉链是开着的。我心里咯噔了一下,怀着残存的侥幸心理往包里掏了掏,钱已经不见了。那一瞬间我感觉浑身的血液仿佛一下子就冰凉了,大脑一片空白。
我不知自己是怎么骑回住处的,失魂落魂般,只觉得一路上风吹在脸上,冷得彻骨。
那天晚上我一夜没睡。无助与懊恼淹没了我。沮丧,难受,我甚至一下子不想回家过春节了。
第二天,我便给家里打了电话。电话里我告诉妈,今年的票不好买,单位又正好安排了我值班,今年就不回去过春节了,等过了年,天气暖和了我再找机会回去。
其实,我已经早早地买好了车票,小小杂志社也压根儿不需要值什么班。
这是我多年来第一次说不回家过年,电话那头好像愣了愣:“哦,妈知道了,那你也要买点好吃的,找同学或同事一起过,不然一个人多冷清。”
“好,你和爸爸也吃好喝好,过个好年。”
挂了电话,我一个人呜呜地哭了出来。
没想到,第二天上午接到爸爸打来的电话,他在电话里说,你妈一早天没亮就坐班车出门了,昨晚收拾了一晚上,说要到市里坐火车去北京看你,跟你一起过年。
我惊呆了。
那时我们那里并没有直达市里的长途车,从镇上去市里,得转上好几趟车,转的车也不能直达市里的火车站,而是到市里的长途站,然后再从长途站转车才能到达火车站,到了之后还得在拥挤的春运客流中排队买票,也不知道能不能买到,能买到哪一天的。何况,她只上到小学二年级,识字非常有限,这么多年几乎没有出过门,我简直不敢想。
三天后,我在北京西站出站口的人山人海中,远远的寻到了她——我的妈妈,脸兴奋得发红,穿着厚厚的棉衣,外面套着一件弟弟退伍后带回家的褪了色的军服,挎着一个领大的迷彩旅行袋,不用说,里面肯定装满了我爱吃的腊味、腌菜、腐乳、炒豆子,干豆角,地瓜条……
她的女儿说今年不能回家过年了,她便在严寒的年关奔波了三天两夜,坐了三十多个小时的火车,赶了两三千里的路,把故乡搬到漂泊的女儿身边来,把年味搬到她朝思夜想的女儿身边来。
看见我的那一瞬间,她立在那儿,深深地舒了口气,疲惫的脸笑成了一朵花。而在我的心里,扑簌簌的眼泪已经流成了一条河……
就在那个春节之后,妈妈从北京回到老家不久,就因突发脑溢血,在四月里去世了。而妈妈跋涉千里赶来陪我度过的那个春节,成了我今生最后一个与她共度的春节。
从此以后,我永失了这世间最爱我的人,也永失了我心底的故乡。
(有删改)
看见我的那一瞬间,她立在那儿,深深地舒了口气,疲惫的脸笑成了一朵花。
材料链接: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善良是心灵的灯盏
风中夹杂着雪花,纷纷扬扬,如柳絮般飘落,小小山村,已经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显得那么晶莹、那么剔透、那么恬静。下了火车,他下意识地裹紧了棉衣,朝家的方向走去。简陋的家中,有他朝思暮想的妻子,有花骨朵般的女儿,有浓香的羹汤。想到这里,他的嘴角浮起一抹笑意。
刚结婚那会儿,家里真的很穷,妻子爱意灼灼的眼神,让他心里升起阵阵暖意,女儿半岁时,他决定跟同乡一起外出打工,苦些累些都不怕,他只想多挣些钱,让她们过上殷实的日子。
这两年,他披星戴月地干活,任城市的风尘皲裂了双手。他留下极少的生活费,其余的钱定期寄往家里,为了省下路费,连续两年没有回家。春节临近,思念更加煎熬着他的心,他决定怀揣积攒的血汗钱,回家过个团圆年。
走进院落,房门紧锁。妻在信里提到过,家里门锁损坏,临时换了新锁。等了一会,有些着急,心想,干脆到外面走走,给女儿买些零食和玩具。离开家时,她还是襁褓中的小粉团,如今女儿长高了,会喊爸爸了吧?
他挑了一兜蜜桔,又买了毛绒小熊。转身往回走,路过一家小诊所。诊所门口有个女人,抱着孩子轻轻地晃,急得泪珠直往下落。“怎么办?这可怎么办?”女人像是絮絮自语,又像是在对他诉说。
他愣了一下,试着问:“怎么回事?”女人叹了口气,说:“孩子发高烧,带的钱不够。你看,烧得有些迷糊,真怕耽误了病情。”他低头一看,小女孩脸色红红的,偎在女人怀里嘤嘤地哭。
摸了摸衣兜,闪过几分犹豫。他想起在外打工的艰难,每张钱都浸透着汗水。但转念一想,如果对面是自己的家人,面临这样的窘境,他多么希望能有一颗善心,一双温暖的手,帮她们渡过难关。
他侧过身,从棉衣内兜里摸出钱夹,抽出一张50元,对女人说:“拿着,给孩子看病要紧。”女人望着衣着简朴、有些木讷的他,眼泪再次夺眶而出。他说:“快点取药去吧,先给孩子挂上针。”
有些放心不下,他跟在女人后面,陪孩子打了退烧针,又挂上吊瓶,这才舒了口气。到底是孩子,烧刚退下一些,就有了精气神。柔嫩粉红的小脸上,大眼睛闪烁如星,对着他手里的小熊,咯咯地直笑。
他把小熊递给女孩,说:“你是勇敢的孩子,叔叔奖励你一个小熊。”小女孩接过小熊,宝贝似的搂在怀里,女人低头望着孩子,眼里全是疼爱。看到女孩已无大碍,他转身离开了医院。
回到家,妻子仍没回来。他倚在门口,又困又累,不知不觉睡着了。不知过了多久,他被轻柔的声音唤醒,揉揉惺忪的眼睛,看到站在眼前的妻。他咧嘴一笑,笑容突然凝固在脸上。原来,妻的旁边站着的小女孩,怀里抱着毛绒小熊。
妻子笑吟吟地说:“女儿今天发起高烧,幸亏幼儿园老师带她看病,现在好多了。”他把女孩揽进怀里,亲了又亲,将几滴热泪蹭到女孩脸上,引得妻子莫名其妙。
在外打工的日子,他遇到过各色目光,深感自身卑微如草芥。但无论何时何境,他的心里始终亮着“善良”的灯盏。正是这盏灯,让他固守内心的纯净,引领他回到温暖的家园。
(原文有改动)
无形家风的有形力量
柳栋
①由于文革的原因,我们家族那几本厚厚的《柳氏家谱》再未面世。目前尚存的明清官帽盒、朝服箱、官印包袱皮等,表明了家族曾经的历史和辉煌。如此之家族,家风是少不了的。这不好直接强调,但家族、父母的点点滴滴、一言一行所折射出的无形家风,带给我们的则是有形的力量,使我有了走好人生之路的通行证。
②家风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和道德成长的起点,也是贯穿其一生的德育课和精神信仰。从我四五岁记事起,清晨,经常是在母亲“黎明即起,洒扫庭院……”在《朱子家训》的教训中起床,打扫卫生,而后开始日课,描红、临摹《芥子园画谱》;“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这是吃饭时的耳音;“积财千万,不如薄伎(伎:技巧,才能)在身。伎之易习而贵者,无过读书也……”(出自《颜氏家训·勉学》),这是背诗和古文的印记……“修身齐家,为学治世”,“眼别小,什么都想沾点。”……母亲苦口婆心、随时随地的“唠叨”,在我耳朵中磨出了中国传统典故、做人做事的底子……这种带有私塾式的启蒙,不知不觉中打下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
③在当时生活很困难的情况下,父母省吃俭用也要挤钱订阅《少年文史报》、《中国少年报》、《中国青年报》和《参考消息》等报刊,让我们了解中国和世界,使思想不致落伍。直到今天看报仍然是我每天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这让我从小在眼界、思维上要比同龄人稍广一些。
④大家出身的父母,经历了大富大贵、大起大落的时事变迁,为了撑起家族的门面,他们学食学缝,日浆夜缝,艰辛备至,吃尽了人间的甘苦。在最困难的时候,由于母亲患病的缘故,父亲被迫从宁夏辞职回家,打工时木头砸到头顶,差点命归黄泉;母亲把好吃的给了婆婆、丈夫、孩子和亲戚,自己则残汤剩饭充饥。父母深知人生道路的不易,便颇具苦心地让我们体验人间的甘甜与疾苦。吃东西,细的、粗的、肉的、素的,想法调剂搭配。那时候,白面是限供的,母亲蒸馍馍时就在玉米面上加点盐、辣椒面,外包一层白面,美其名曰“马蹄子”,以便看到就有食欲。可我还是嫌不好而多次拒吃,不管我怎么哭闹耍赖,也打动不了母亲“后妈一般”的心,实在饿得不行了还得自己去吃。后来,当我看到困难时期,李讷在毛泽东面前狼吞虎咽地把碗里的饭都吃了,而主席在一边装作看报纸也不给李讷提供更多的食物时,我顿然想到了母亲所为。之后的岁月,无论我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天山雄狮”戍边,还是后来调到大军区工作,什么样的环境我都能从容面对。当我稚嫩的肩膀不再畏惧艰难困苦时,才真正体会到慈母严父的一片苦心。
⑤父母做任何事都是先人后己。即使在文革那样的条件下,也尽其所能地帮助周围的邻居和孤寡老人。有点好吃的,匀出一点,带着我送给孤寡老人;院子里的苹果熟了,送给周围邻居分享;天冷了,母亲拆几十双劳保线手套,织成毛衣送给老人;谁家有重活了,父母就让我们主动去帮着干……这样帮助人的事情做了多少,从来没有专门记过,也记不清了。我们家与别人家、我与小朋友之间有什么矛盾问题了,哪怕我们没错,父母也总是说我们的不是,极少说对方的不好。这让我学会了乐于助人、宽厚待人。
⑥张大千与我们家素有旧交。说真的,我唯一的记忆是家里曾有张大千的照片、字画。父亲对学书画的我仅提到过张大千留着大胡子,穿着中式长袍,拄着手杖,飘飘欲仙……但我怎么也想不到家族曾经资助张大千先生远赴敦煌临摹壁画,且大千先生和其儿子是我家的常客,家境殷实的父亲经常请其儿子下馆子改善生活。知道这些已是父母辞世后,其他老人所讲。知道父亲是个处级领导、有车,那更是在他去世12年之后,我偶然遇到从未谋面的老司机说起,且每次都是把车停在离家门口不远的拐弯处,从不在我家大门口上下车。当年父亲不想让我有优越感。
⑦“靠天天太远,靠人人会走,靠墙墙要倒,谁都靠不住,靠自己最管用。”这是父母教诲我要自立自强的口头禅。家族、父母融化在严爱之中的家风,无疑起着潜移默化的涵养和约束作用,浸透在我的骨子,融入到我的血脉,影响着我一生立身做人的基础和信条,熏陶着我努力去做一个正直善良、知书达理、对社会有用的好人。
⑧家风,既是无形的,又是有形的。无形的家风,就是有形的力量。
(原文有删改)
最怕妈妈突然对我好
孙道荣
①新学期,她给孩子们布置了第一篇作文——《最难忘的时刻》。
②她是一名支教老师,在这个偏远山区,方圆几十里,只有这一所学校,学生大多是留守孩子,他们的父母,大部分都远赴外地打工,难得回来一次,这也成了很多孩子与父母一年中难得相聚的机会。其时,春节刚过,孩子们刚刚与久别的父母重聚,她希望孩子们用手中的笔,记录下这一温暖的时刻。
③作文交上来了,她认真地批阅。
④一个女孩子写的是,爸爸给她新买的书包,当爸爸帮她将新书包背好的那一刻,她觉得自己好幸福。
⑤一个男孩子写道,他已经两年多没有见到过爸爸了,爸爸刚走进家门的时候,他都一下子没有认出来,爸爸突然一把将他抱了起来。那一刻,他感觉有点陌生,但是,很温暖,真的很温暖……
⑥那一刻,温暖,难忘。
⑦她的目光,久久地停在了一个女孩子的作文本上。女孩子写道,以前,是爸爸一个人出去打工,后来,妈妈也出去了,留下我和弟弟,跟着年迈的爷爷一起生活。每年,他们都只在春节的时候,才能回来,年一过完,他们就又出去打工了。今年,直到年初二,他们才回到家,因为他们没买到年前的火车票。这一次,因为没赶回来吃年夜饭,爸爸妈妈答应我和弟弟,会在家里多呆几天,这可把我俩乐坏了。
⑧爸爸妈妈回来之后,很忙,除了走亲戚外,他们还要将庄稼地重新翻整一遍,这样,年迈的爷爷春耕的时候,才好播种。虽然爸爸妈妈回来之后,忙得根本没时间陪伴我们,甚至顾不上我们,但我仍然觉得很满足,很幸福。
⑨一天,妈妈没有下地干活,而是一整天都陪着我和弟弟,给我们做饭,烧了好几个好吃的菜,帮我们把所有的衣服都洗干净叠整齐了,爸爸还检查了我和弟弟的作业……总之,那一天,妈妈和爸爸对我们姐弟俩特别好,特别温柔。
⑩读到这儿,她以为女孩子接下来会写,那就是她最幸福的时刻。可是,没有。女孩子写的是:那一刻,我哭了。我知道,爸爸妈妈明天肯定又要离开家,出去打工了。
⑪女孩子在作文结尾这样写道,我最难忘的时刻,也是最难过的时刻是,妈妈突然对我特别好,因为,那意味着,他们第二天,又要离开家了,又要一年之后,才能回来了。
⑫在这行文字下面,她依稀看到几滴泪水的痕迹。
⑬她也流泪了。
⑭她已经支教三年了。在城里,她有一个温暖的家,有一个调皮可爱的儿子。每次离开城里的家之前,她也念念不舍,她觉得自己亏欠这个家太多,尤其是对儿子。所以,每次,离开家之前的那一天,一向粗线条的她,也都会对儿子表现出特别温柔,特别细致,特别耐心,恨不得把对他所有的爱和牵挂,都留下来。也许,儿子也特别害怕自己突然对他那么好吧?
⑮她突然无比想家。她给老公打了个电话。夜已深,儿子已经睡着了,她让老公将手机放在儿子的面前,她听到了细微的鼾声。那一刻,她泪流满面。
相关情节 |
爸爸给她买新书包 |
① |
女孩父母在家做农活、家务,照顾她和弟弟 |
人物心理 |
② |
陌生、温暖 |
③ |
①她的目光,久久地停在了一个女孩子的作文本上。
②一向粗线条的她,也都会对儿子表现出特别温柔,特别细致,特别耐心,恨不得把对他所有的爱和牵挂,都留下来。
①他出生在意大利的富豪家庭,父亲是钢铁大亨,其家族企业涉足50多个国家。在很多人眼里,他这辈子只要守住家业即可,根本不需要什么奋斗。然而,当他接触足球后,突然觉得,跟绿茵场相比,钢铁经营之类的事情简直索然无味。从此,他的梦想是成为职业球员。父亲骂他没出息,说:“我可以买下一家足球俱乐部给你经营。”他却说:“如果我整天躺在你的钱上睡觉才是没出息。”他不顾父亲的强烈反对,毅然走上足球之路。
②在意大利足坛,防守的理念根深蒂固,无论教练还是球员,都不敢越战术纪律的雷池一步;防守能力出众的球员,尤其容易出人头地。而他,天生就流淌着进攻的血液,更热衷于在球场上穿针引线,随时给对手致命一击。因为他的足球思想违背了主流理念,导致他一度被排挤而成为边缘人物。
③不得志的他,被租借到小球会布雷西亚。在这里,他遇到了生命中的贵人——罗伯特·巴乔。在巴乔的指点下,他迅速成熟,并开始走向辉煌。
④2001年,他加入AC米兰队,主教练安切洛蒂独具慧眼,认为他的另类踢法正是意大利足坛的稀缺品种,决定对他委以重任。在实战中,他逐步成为球队的“大脑”,确立了领袖地位,为AC米兰摘取无数荣誉,并于2006年率领意大利队赢得了阔别24年的世界冠军。2012年6月,欧洲杯烽火重燃,意大利对抗世界霸主西班牙,又是他精准如导弹的传球,令意大利先拔头筹。赛后,西班牙媒体评价他为“绿茵场上的达·芬奇”。
⑤他就是皮尔洛,国际足坛巨星。在他的商业家族里,他是非主流的;在他的足球王国里,他也是非主流的。他用另类的方式诠释着成功:靠自己,做自己,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做到最好,才能实现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
最后一次讲演
闻一多
①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竞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支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说啊!(闻先生声音激动了)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鼓掌)这成什么话?(鼓掌)
②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厉声,热烈的鼓掌)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热烈的鼓掌)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鼓掌)
③去年“一二·一”昆明青年学生为了反对内战,遭受屠杀,那算是青年的一代献出了他们最宝贵的生命!现在李先生为了争取民主和平而遭受了反动派的暗杀,我们骄傲一点说,这算是像我这样大年纪的一代,我们的老战友,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这两桩事发生在昆明,这算是昆明无限的光荣!(热烈的鼓掌)
④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是怎样长的!(捶击桌子)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没有人了。
⑤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热烈的鼓掌)
⑥李先生的血不会白流的!李先生赔上了这条性命,我们要换来一个代价。”一二·一”四烈士倒下了,年青的战士们的血换来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现在李先生倒下了,他的血要换取政协会议的重开!(热烈的鼓掌)我们有这个信心!(鼓掌)
⑦“一二·一”是昆明的光荣,是云南人民的光荣。云南有光荣的历史,远的如护国,这不用说了,近的如“一二·一”,都属于云南人民的。我们要发扬云南光荣的历史!(听众表示接受)
⑧反动派挑拨离间,卑鄙无耻,你们看见联大走了,学生放暑假了,便以为我们没有力量了吗?
⑨特务们!你们错了!你们看见今天到会的一千多青年,又握起手来了,我们昆明的青年决不会让你们这样蛮横下去的!
⑩反动派,你看见一个倒下去,可也看得见千百个继起的!
⑪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鼓掌)
⑫历史赋予昆明的任务是争取民主和平,我们昆明的青年必须完成这任务!
⑬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长时间热烈的鼓掌)
①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
②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
马氏“兄弟”跨越二十年的诚信
2016年2月11日,农历小年,下午6点,河南开封。
马保东与马奋勇挤坐在一张沙发上,兴奋地规划着今后的合作。
二人都姓马,兄弟相称,但不是亲兄弟。哥哥马奋勇是汉族,新疆哈密人;弟弟马保东是回族,河南开封人。
这“兄弟”二人是如何走到一起的,又经历了些什么?故事还得从20年前说起。1995年,马保东21岁,因做肠衣生意与长他一岁的同行马奋勇在河北省有一面之交。两人相互欣赏对方的实诚,一见如故。
河北分手不久,马保东只身赴新疆,去找当时在哈密地区牧工商联合总公司肠衣厂工作的马奋勇。马奋勇在生意和生活上给了马保东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马保东到新疆进货,货款足时就在当地付;不够时,货到河南出手后再付,有时连个欠条都不用打。1997年,马保东在新疆进了50多万元的货,资金缺口不小。马奋勇便拿出积蓄,又东拼西凑,借给马保东16万元。
没料想,货到河南,行情大变,肠衣价格狂跌不止,马保东顷时倾家荡产。此后的一年,马保东挪西借,还了马奋勇近1万元,剩下的5.3万元再也无力供证了。父亲又卧床,家中债台高筑。在新疆,马奋勇的肠衣生意也陷入了瘫痪,
1998年,马奋勇曾到马保东在开封县杜良乡扫东村的家,“想看看保东弟能不能再还一点儿”。当看到马保东的窘境,他一个“钱”字未提,便转身路上西行的列车,随后便到蒙古国寻求生意,一去就是13年。
两“兄弟”自此失联。
2002年,马保东东山再起,“生意是越做越大,但找不到马哥,还不了欠款。这事几乎成了我的心病!”马保东说。
“马奋勇”“5万元”,成了马保东父子、兄弟那些年时常念叨的词儿。2008年,马保东的哥哥刚学会上网,便试着在网上寻人。弟兄俩没事就在网上“敲”“马奋勇”,一“敲”就是近4年。
“朋友比失而复得的金钱更珍贵。”
“兄弟”通话的当天,马保东就往哈密汇了10万元。他告诉马奋勇,剩余的90万元一分不动放在那里,等马哥来河南做事时用。
最美的善举
从第一次踏进这间病房时起,我便有些讨厌3号床那个陪床的男人。
男人姓苏,四十出头的样子,穿一件皱皱巴巴的短衫,浓眉凹目,络腮胡子,看上去挺吓人的。“络腮胡子”大大咧咧的,说话时声带像是安了喇叭,从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他非常爱吃肉,羊排、猪杂儿、红烧牛肉是他食谱上的主角。尤其是到了中午,他总是喜欢买回五六个酱紫色的猪蹄儿,啃得啧啧作响,弄得那张原本就腻乎乎的脸像是刚从油锅里浸过一般。
每天中午只要一吃完饭,“络腮胡子”便毫不客气地把挨着窗台的那个空床据为己有,人往上面一躺,两分钟不到便鼾声大作,给人的感觉这儿不是病房倒像是他的家。
同“络腮胡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号床的那对母子,他们总是安安静静的。
1号床的女人患乳腺癌,刚刚做了手术。她有两个孩子,女儿读高三,儿子上小学。她的男人只靠种地养些鸡鸭挣生活。正值夏播季节,男人极少来探望,更多的时候只有那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守候着母亲。男孩很懂事,主动包揽了整个病房里的热水供应,每次有人帮他扶着母亲去做检查,男孩总忘不了说声“谢谢”。
1号床的桌上基本没什么水果,偶尔有个苹果或一两块西瓜,母子俩也是推来让去的。有时男人会从街上买点儿卤肉来,女人就埋怨他乱花钱,然后把大部分肉夹到孩子的碗里。
一天,男人来探视时竟带了一小袋炸蝉蛹来,黄灿灿、香脆脆的。男人给我和“络腮胡子”各抓了一把,一屋子人都嚼出了满嘴的香。尤其是“络腮胡子”,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一再恳求1号床的男人帮自己弄点儿来。说在饭店里吃过这东西,25块钱一盘,却没这个新鲜。只要能帮着弄些来,愿意按一元一个买他的。
1号床的男人笑了笑,没说什么。
几天后,1号床的男人果然又弄了些来。“络腮胡子”如获至宝,点过数,非要给对方27块钱不可。1号床的男人不肯收,“络腮胡子”便硬是把钱塞给了男孩,并且说就喜欢吃这口儿,只要是活的,有多少要多少。
1号床的男人并没在意,男孩却把这话放在了心上。一到傍晚便跑到医院后面的树林里去找,最多时一晚上竟能找到二三十个,“络腮胡子”总是照数全收。
有了这项收入,1号床的餐桌上渐渐丰盛起来。中午时,男孩会为母亲买上一个肉菜;晚上,再加一袋鲜奶。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半个月。一天,男孩悄悄地告诉我,“络腮胡子”吃蝉蛹上了瘾,现在有两个小朋友在帮着找,他按2毛钱一个从小朋友手里收来再卖给“络腮胡子”。
我惊讶于男孩的精明,也为他能找到这样一个赚钱的途径而高兴。
婆婆出院时,我把亲友送的水果、奶粉和罐头之类的东西都留给了1号床。起初1号床的女人不肯收,我谎称车小,再跑一趟还不够油钱,那女人才讪讪地接受了。
后来的一天,我去医院办理医保退款手续,从停车场出来,刚走了几步,远远看到“络腮胡子”手里拎着一个塑料袋儿,径直走进路旁的灌木丛中。
等到走近,我才发现,他从塑料袋里倒出的,竟是一堆儿蝉蛹!
“苏大哥,这……”
他抬头,见是我,尴尬.地笑了笑:“买得太多了……”
“那你还买它干嘛?”我疑惑地瞅着他。
“嘿嘿,”他挠了挠头,露出一脸和他的性格极不相称的腼腆,“看那一家怪不容易的,大忙咱也帮不上,添个菜钱还是有的。”
我恍然大悟,原来苏大哥一直在用这样的方式帮助1号床的病友。
那一刻,我的心头忽然涌起一股别样的温暖……
(选文有改动)
尤其是到了中午,他总是喜欢买回五六个酱紫色的猪蹄儿,啃得啧啧作响,弄得那张原本就腻乎乎的脸像是刚从油锅里浸过一般。
起初1号床的女人不肯收,我谎称车小,再跑一趟还不够油钱,那女人才讪讪地接受了。
父亲的背
高巧林
①乡下老家的屋檐下,夕阳斜斜地照着。
②趴在木椅后靠背上的父亲衣襟反穿,赤裸着略显肥胖而皮肉松弛、“雀斑”点点的背。母亲操着一枚让我感到既陌生又眼熟的刮痧板,一下一下刮着父亲的背。那专注的神情一如她在菜园里耕种那一垅贫瘠而濒临荒芜的地。一道道“痧痕”显现在父亲背上,乍一看,犹如挂在西边天空中的一片片红彤彤的云霞。
③我一震!难道,这就是我年少时经常见到的那个宽厚壮实的背吗?
④第二天,经我再三劝说,从不肯轻易花钱看医生的父亲才答应去医院就诊。
⑤我背着父亲,匆匆走向停在环村公路上的轿车。一路上,尽管父亲的身重压得我气喘吁吁,但我的内心却是踏实而欣慰的。走过村前的小路,跨过河上的小桥,我尽力让自己的脚步迈得稳健些。父亲趴在我像他当年一样壮实的背上,浅浅地呻吟着,带着难挨的病痛与满心的幸福。
⑥走着,走着,在我恍惚的记忆里,突然泛起一幕与此时此境何等相似的情景:40多年前,我目睹父亲也曾这样背着他的父亲——我的爷爷,一步步地走向镇上的医院。那是夏熟上场季节的一个中午,父亲弓着壮实的背,背起一声声呻吟的爷爷。可惜那时条件差,爷爷的病又犯得重,父亲才蹲身放下爷爷,爷爷就咽气了……这样幽幽想着时,我的眼眶禁不住湿润了。有什么办法?这是无法逆转的生命轮回啊!父亲背着儿子,儿子背着父亲,就是这样。
⑦或许,我背上的父亲感受到了我的凝重、我的伤感,也就开始一遍遍地说:“歇一会儿吧,要不,让我自己慢慢地走。”我说:“没事,我背你。”
⑧大叔大婶们见我如此背着父亲,啧啧称赞:“你看,老头有福,生了个多么孝顺的儿子。”我一听,反倒不安起来,这可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把父亲背在自己的背上!而仅仅这一次,又何以偿还我儿时父亲无数次背着我时积下的深深父爱?孩子们也来了,嘻嘻哈哈笑个不停,而这笑声分明因好奇而生,挟揶揄而来。我边背着父亲走,边在心里嘀咕:“孩子,你还小,等你长大后也当上父亲或者母亲时自然会明白的。”
⑨吊了几天盐水后,父亲终于枯木逢春一般慢慢康复起来。只是,父亲那张苍白、稍显浮肿的脸依然催人怜悯、惹人伤感。
⑩中午,病榻上的父亲望着一缕温暖的阳光,喃喃自语:“我已经好久没有换内衣了,身上黏糊得难受。”我马上接话说:“让我替你擦个背,然后把你的内衣换了,好吗?”父亲用深透而充满慈祥的目光看着我,好一阵后才说:“儿,你在城里清洁惯了,还是等你妈来了再说。”
⑪我完全懂得父亲这话的意思,而事实也是这样,父亲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乡下老人,从皮屑剥落、皱褶纵横的体肤上,或者从残牙稀疏、胡子拉碴的嘴沿边透出点什么气味来也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我是无论如何也要替父亲好好擦个背的。
⑫于是,我慢慢扶着父亲,让父亲坐起身来,轻轻地替父亲脱去内衣。果然黏糊得很,让酸臭的汗液渍湿了的内衣豆腐一般贴着父亲的背。父亲有些不好意思,说:“看我有多脏。”我说:“还好。”说着,我把热气腾腾的毛巾盖在父亲背上,然后,是一阵小心翼翼地左拭右擦。顿时,细面条似的污垢从父亲背上纷纷滚落。父亲问:“都生出污泥条了?”我答:“嗯。”
⑬其实,我并不在用心回答父亲,而是躲在下意识里的条件反射又让我追忆起儿时的情景——或许在夏天村边的河埠头,或许在冬天镇上的澡堂里,父亲一边替我擦背,一边笑着嬉骂:“你看有多脏,那些污泥条都可以肥上三亩地啦。”
⑭我乐着,默认,而背上的那份爽快与惬意实在让人无法形容。
⑮现在,我但愿,父亲也能享受到我儿时的那份爽快与惬意。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但我的内心却是踏实而欣慰的。
32个未接电话
①去年12月的一天,天气非常寒冷,似乎要下雪。我和同班同学小华在学校上课,直到下午5点半才离开学校。
②天已经黑了,我们一路小跑着来到车站,刚好来了一辆车,我们想都没想就跳上去,找个靠窗的位子坐了下来。令人惊喜的是,下雪了——这座城市几乎不下雪。我们兴奋地望着窗外。柔和的灯光下,雪花在空中轻轻飞舞,把整个城市装点得格外宁静、祥和。如果一直下到明天,城市将会变得一片银白,那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色呢?想着,想着,当我觉得该下车的时候,定睛一看,糟了!怎么这么陌生——我们上错车了!
③我一下子紧张起来,连忙找手机联系妈妈。可翻遍了书包也没有找到——手机落在家里了。更令人沮丧的是,我还不记得爸爸妈妈新换的手机号码。四下张望,尽是陌生的面孔,我有些害怕了。我和小华决定不下车,两个小时后,我们又回到了上车时的车站。更糟糕的是,由于下雪,我们乘坐的公共汽车已经停运了!小华忙给家里打电话,可她的爸爸妈妈都不在家。这么晚了,我还没到家,爸爸妈妈一定很着急!我自己也急得想哭。
④我的爸爸妈妈在城边开了一家服装公司,要到半夜才回家。平时放学后,我坐公共汽车去爸爸的公司,在那里吃饭、做作业。学校离公司很远,但学校附近就是车站,平常下午4点半放学后,不到1个小时我就能到达公司。我所在的是一所著名高中,学校功课很多,考试也很难。今天,老师延迟放学了,没想到就出现了这种情况。
⑤雪花还在空中轻轻地飞舞着,旋转着弥漫在我们的周围。但此时,我们已丝毫没有了欣赏雪景的心情。我们俩孤零零地站在车站,不知是因为寒冷还是因为害怕,我们不停地哆嗦……终于,小华的手机响了,是她的妈妈打来的,问为什么这么晚还没有回家,还问我是否和小华在一起,说我妈妈很担心我。不久,妈妈打来了电话,她急得快哭了,说差一点就报警了。我告诉妈妈,我们上错了车,让她别着急。8点左右,终于盼来了小华的爸爸,他先把我送回家,然后带着小华回家了。
⑥一到家,我马上去拿手机。手机上的来电显示让我震惊:32个未接电话!20条信息!在我没有回来的短短几个小时里,妈妈居然给我打了32个电话,发了20条信息!顿时,强烈的感动和自责让我无地自容。我哭了,无法想象这几个小时妈妈是怎么度过的!
⑦夜里,我翻来覆去睡不着,总觉得对不起妈妈。第二天,我见到妈妈仍一脸疲惫,就流着泪向妈妈道歉。妈妈抚摸着我,慈爱地说:“你长大了,以后出门要记得带手机。”
⑧这件事让我想了很多。是的,我已经长大了。但也许,我要改掉的不只是忘带手机,也不是记不住父母的电话号码,而是要学会认真、细致做事,学会报恩。妈妈,放心吧!我不会再让您操心了!
(第十三届华人少年作文比赛一等奖,余义君,有删改)
唤醒生命
祁文斌
①他生活宽裕,爱好旅游,常利用闲暇时间开着自己的车四处游历。前不久,他又进行了一次长途旅行,自己驾着车远赴2000多公里外的西藏。
②经过半个多月的奔波,他到达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青藏高原地区。只身旅行,难免孤寂,但在那片地广人稀的地方,人影和炊烟都难得一见。他打开车里的收音机,却收听不到任何节目。
③车子进入高原腹地。穿越戈壁和沙丘的道路,两旁没有成活的草木,有的只是冰天雪地和不时刮起的狂风。
④他一路上领略着奇特的高原风光,不料赖以行进的汽车却出了故障。他仔细检查了半天,竟然没有找到任何原因。他想起以前听别人说过,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等待过往的车辆,请别的司机帮忙修理,或者帮助拖着坏了的车离开这里。
⑤只有等待,他一直等了三天。糟糕的是,三天里竟没有任何车辆从这里经过,甚至连一个人影都没看见。那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啊,死一般的沉寂、空旷。他携带的食物和水已所剩无几,处境非常险恶,如果再等不到过往的车辆或者能够帮助他的人,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⑥又过了两天,一场大雪将他的车慢慢覆盖。他又冷又饿,因为食物已经完全吃完了。
⑦迷迷糊糊中,蜷缩在车内的他被一种声音吵醒。爬出车来,他看见车顶上趴着一只不知名的小鸟。那只小鸟也许是在寻觅食物,看起来同样无助,正用微弱的声音不停地鸣叫着。霎时间,他的泪水禁不住涌出,这是五天来,他第一次听到来自生命的声音!
⑧他伸出手,轻轻捉住了那只小鸟,将它放进相对暖和的车厢里。他开始打起精神,试着努力自救。他反反复复地仔细检查汽车,终于找到了故障的原因,原来是化油器上的一个零件阻塞了油路。车子修好了,他靠虚弱的身体开着车向前行驶了40多公里,驶抵一个牧民居住点,他终于得救了。只是,那只吵醒他的小鸟在车子行驶的途中不幸地死去了。
⑨这段经历,后来他常常谈起。他说:“是那只小鸟求生的叫声,挽救了我的生命。”直到今天,作为纪念,他还把那只风干得比拳头还小的小鸟保存在自己的书橱里。
⑩但我想说,那只殒命高原的小鸟,它并不曾想起过要救人,救他的还是他自己。小鸟的叫声唤醒了他求生的欲望,才使他得以绝处逢生。是啊,被唤醒的生命才会有激情去创造,才能够走出眼前看似无际的困境和厄运。
(选自《知道窗》2016年第3期,有改动,作者祁文斌)
驿路梨花(节选)
彭荆风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忧憾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革一下,给屋顶加点儿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地学习。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马氏“兄弟”跨越二十年的诚信
2016年2月11日,农历小年,下午6点,河南开封。
马保东与马奋勇挤坐在一张沙发上,兴奋地规划着今后的合作。
二人都姓马,兄弟相称,但不是亲兄弟。哥哥马奋勇是汉族,新疆哈密人;弟弟马保东是回族,河南开封人。
这“兄弟”二人是如何走到一起的,又经历了些什么?故事还得从20年前说起。
1995年,马保东21岁,因做肠衣生意与长他一岁的同行马奋勇在河北省有一面之交。两人相互欣赏对方的实诚,一见如故。
河北分手不久,马保东只身赴新疆,去找当时在哈密地区牧工商联合总公司肠衣厂工作的马奋勇。马奋勇在生意和生活上给了马保东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马保东到新疆进货,货款足时就在当地付;不够时,货到河南出手后再付,有时连个欠条都不用打。
1997年,马保东在新疆进了50多万元的货,资金缺口不小。马奋勇便拿出积蓄,又东拼西凑,借给马保东16万元。
没料想,货到河南,行情大变,肠衣价格狂跌不止,马保东顿时倾家荡产。此后的一年,马保东东挪西借,还了马奋勇近11万元,剩下的5.3万元再也无力偿还了。
在新疆,马奋勇的肠衣生意也陷入了瘫痪,父亲又重病卧床,家中债台高筑。
1998年,马奋勇曾到马保东在开封县杜良乡扫东村的家,“想看看保东弟能不能再还一点儿”。当看到马保东的窘境,他一个“钱”字未提,便转身踏上西行的列车,随后便到蒙古国寻求生意,一去就是13年。
两“兄弟”自此失联。
2003年,马保东东山再起。“生意是越做越大,但找不到马哥,还不了欠款,这事儿真成了我的心病!”马保东说。
“马奋勇”“5万元”,成了马保东父子、兄弟那些年时常念叨的词儿。2008年,马保东的哥哥刚学会上网,便试着在网上寻人。弟兄俩没事就在网上“敲”“马奋勇”,一“敲”就是近4年。
2011年底,已是蒙古国中国农牧畜产商会会长的马奋勇,受家乡邀请返乡创业。半年后,他注册成立了喀尔里克畜牧开发有限公司。没多久,作为公司总经理的马奋勇便被保东的哥哥在网上给“敲”了出来。
“哥,你还记得我吗?我是保东,欠你5万多元的保东啊……你让我找得好苦啊!”电话里的马保东激动得语无伦次。
“哥,我终于能还你钱了。我要还本钱!还利息!还要加感情!我要还你100万!”马保东一口气说了好几个“还”。
电话那头的马奋勇也十分激动,连说:“使不得,兄弟,使不得。说真的,失而复得的朋友比失而复得的金钱更珍贵。”
“兄弟”通话的当天,马保东就往哈密汇了10万元。他告诉马奋勇,剩余的90万元一分不动放在那里,等马哥来河南做事时用。
父亲的背
高巧林
①乡下老家的屋檐下,夕阳斜斜地照着。
②趴在木椅后靠背上的父亲衣襟反穿,赤裸着略显肥胖而皮肉松弛、“雀斑”点点的背。母亲操着一枚让我感到既陌生又眼熟的刮痧板,一下一下刮着父亲的背。那专注的神情一如她在菜园里耕种那一垅贫瘠而濒临荒芜的地。一道道“痧痕”显现在父亲背上,乍一看,犹如挂在西边天空中的一片片红彤彤的云霞。
③我一震!难道,这就是我年少时经常见到的那个宽厚壮实的背吗?
④第二天,经我再三撺掇,从不肯轻易花钱看医生的父亲才答应去医院就诊。
⑤我背着父亲,匆匆走向停在环村公路上的轿车。一路上,尽管父亲的身重压得我气喘吁吁,但我的内心却是踏实而欣慰的。走过村前的小路,跨过河边的小桥,我尽力让自己的脚步迈得稳健些。父亲趴在我像他当年一样壮实的背上,浅浅地呻吟着,带着难挨的病痛与满心的幸福。
⑥走着,走着,在我恍惚的记忆里,突然泛起一幕与此时此境何等相似的情景:40多年前,我目睹父亲也曾这样背着他的父亲——我的爷爷,一步步地走向镇上的医院。那是夏熟上场季节的一个中午,父亲弓着壮实的背,背起一声声呻吟的爷爷。可惜那时条件差,爷爷的病又犯得重,父亲才蹲身放下爷爷,爷爷就咽气了……这样幽幽想着时,我的眼眶禁不住湿润了。有什么办法?这是无法逆转的生命轮回啊!父亲背着儿子,儿子背着父亲,就是这样。
⑦或许,我背上的父亲感受到了我的凝重、我的伤感,也就开始一遍遍地说:“歇一会儿吧,要不,让我自己慢慢地走。”我说:“没事,我背你。”
⑧大叔大婶们见我如此背着父亲,啧啧称赞:“你看,老头有福,生了个多么孝顺的儿子。”我一听,反倒不安起来,这可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把父亲背在自己的背上!而仅仅这一次,又何以偿还我儿时父亲无数次背着我时积下的深深父爱?孩子们也来了,嘻嘻哈哈笑个不停,而这笑声分明因好奇而生,挟揶揄而来。我边背着父亲走,边在心里嘀咕:“孩子,你还小,等你长大后也当上父亲或者母亲时自然会明白的。”
⑨吊了几天盐水后,父亲终于枯木逢春一般慢慢康复起来。只是,父亲那张苍白、稍显浮肿的脸依然催人怜悯、惹人伤感。
⑩中午,病榻上的父亲望着一缕温暖的阳光,喃喃自语:“我已经好久没有换内衣了,身上黏糊得难受。”我马上接话说:“让我替你擦个背,然后把你的内衣换了,好吗?”父亲用深透而充满慈祥的目光看着我,好一阵后才说:“儿,你在城里清洁惯了,还是等你妈来了再说。”
⑪我完全懂得父亲这话的意思,而事实也是这样,父亲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乡下老人,从皮屑剥落、皱褶纵横的体肤上,或者从残牙稀疏、胡子拉楂的嘴沿边透出点什么气味来也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我是无论如何也要替父亲好好擦个背的。
⑫于是,我慢慢扶着父亲,让父亲坐起身来,轻轻地替父亲脱去内衣。果然黏糊得很,让酸臭的汗液渍湿了的内衣豆腐一般贴着父亲的背。父亲有些不好意思,说:“看我有多脏。”我说:“还好。”说着,我把热气腾腾的毛巾盖在父亲背上,然后,是一阵小心翼翼地左拭右擦。顿时,细面条似的污垢从父亲背上纷纷滚落。父亲问:“都生出污泥条了?”我答:“嗯。”
⑬其实,我并不在用心回答父亲,而是躲在下意识里的条件反射又让我追忆起儿时的情景——或许在夏天村边的河埠头,或许在冬天镇上的澡堂里,父亲一边替我擦背,一边笑着嬉骂:“你看有多脏,那些污泥条都可以肥上三亩地啦。”
⑭我乐着,默认,而背上的那份爽快与惬意实在让人无法形容。
⑮现在,我但愿,父亲也能享受到我儿时的那份爽快与惬意。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但我的内心却是踏实而欣慰的。
九步之暖
我负责的1136号病房里来了新病人,叫露露,是个小女孩儿。她的到来让一向沉寂的病房有了笑声。只有15岁的少年一哲,依旧躺在床上看自己的书,一言不发。
露露入院第三天,医生确诊她得了生存率很低的骨肉瘤。拿到诊断结果之后,露露的妈妈守在女儿床边,紧握着熟睡中的女儿的小手,黯然垂泪;露露的爸爸站在女儿病床前如灵魂出壳般,目光呆滞,反应迟钝。
但对此一无所知的露露还是那样快活,她常常隔着一张床和一哲说话,问这问那。有时,露露甚至要爸爸把她抱到一哲的床上,看一哲画画,让一哲给她讲故事。自从有了露露,一哲明显开朗了许多。
一哲这个一米八二的大男孩,在打篮球摔倒后,膝关节肿痛,到省医院就医,被确诊为骨肉瘤伴病理性骨折,由于病情严重,医生要对他进行截肢手术。
巨大的打击使一家人几欲崩溃,这个能将乔丹的篮球生涯讲上几天几夜的大男孩,更是无法接受这一现实,如一头受伤的小豹,愤怒地嘶吼咆哮,拒绝截肢。然而当父亲颤抖着身体,跪在床前哀求儿子配合医生治疗时,这个暴戾的男孩的固执倔犟瞬间土崩瓦解,他闭着眼睛,一言不发,汩汩的泪水像永不干涸的小溪,爬了满脸满颈。父子俩终于达成协议:父亲送一哲去天津肿瘤医院,如果这个全国顶尖的专业医院的诊断和省医院一致的话,一哲答应接受医院的所有安排。
临行前的那个夜晚,已经快12点了,许多病房都熄了灯,我正在护士办公室里看书,听到有人敲门。打开门,是一哲的父亲,用轮椅推着一哲。一哲的父亲问我:“一哲是不是可以短暂地走几步?”
一哲笑了,腼腆地说:“如果我能‘走’出病房,露露就会相信,我的病‘好’了,这样,以后当她面对化疗的痛苦时,就会有一份真实的希望支撑着她。”
一股异样的情愫在我心头迅速地涌起,我扭头去看一哲的父亲,一哲的父亲冲我点了点头,低声地说:“护士长,求您,答应孩子吧,我量过,从一哲的床到门口,只需要走九步……”一股殷殷的温润漫过我的心,我轻轻地俯身,拥抱了一哲。
第二天上午9点多,我让护士把轮椅放在门口,然后走进1136号病房,大声地对一哲说:“祝贺你小伙子,你的病完全好了,终于可以出院了。”听到我的声音,一哲站起来,看上去神清气爽,英姿勃发。一哲笑着和众人说再见。
露露躺在爸爸的怀里,一脸羡慕地对一哲说:“一哲哥哥,等我也跟你一样把病治好了,就让爸爸带我去你家,你答应过我的,一定要带我去看大海哦!”一哲笑着点了点头,“露露,听医生阿姨的话,你一定要坚强,记住,我在大海边等你哦!”
众人有说有笑,露露的父亲搂着女儿,下巴抵在女儿的头上,一言不发。这个知情的粗犷男人目送着一哲离开,紧咬着嘴唇,大口大口地喘着长气,不让眼泪掉下来。一哲向露露挥手,然后,一步一步地向外走……只走了几步,众人便不约而同地从后面围拢上去,用人墙挡住了露露的视线。没有人愿意让小女孩儿看到,那个少年走到门口,满头大汗地扑向轮椅时的痛苦模样。我在一个15岁少年的背影里泪流满面。
这个坚强的少年,面对噩运,不是悲伤地无所事事,绝望地将痛苦的尘屑撤向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是选择在疼痛中开花,将暗淡的际遇转变成生命中灿烂的瞬间。
那一天,那个少年,用他的九步之暖,温润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将大家灵魂里的某根弦,轻轻地拨动……
①一哲笑了,腼腆地说:“如果我能‘走’出病房,露露就会相信,我的病‘好’了,这样,以后当她面对化疗的痛苦时,就会有一份真实的希望支撑着她。”
②一哲向露露挥手,然后,一步一步地向外走……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可以抄一点。”“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_______过了,不但________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_________。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学年试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①那年的夏天,我在高考这场大战中败得一塌糊涂,让所有曾对我寄予厚望的长辈都失望了。之后,我选择了复读。
②看着一个个同班同学都在朋友圈里晒出自己的录取通知书,而我却要收拾行李返回高中开启我的高四生活,我的心里万般失落。
③九月初,小城四处飘着枯黄的叶子,我抱着数学习题匆匆赶去高四的教学楼。在这所小有名气的高中里,复读生的教室却非常的简陋:几十张破旧的木桌子、木板凳,一块缺了棱角的黑板,四周的墙壁上挂着几幅名人画像。
④“嘿!许小栀。你也复读了啊?”原来是高三时同班的伍彩云和我热情地打招呼。
⑤“嗯!你也在这里复读吗?”我好奇地问着彩云。
⑥“是啊,我还想再冲一冲!对了,你的‘死对头’老郑是这个班的班主任。”彩云一副认真的表情让我瞬间想起老郑的点点滴滴。
⑦老郑是教历史的,凶而且瘦,喜欢在课上侃侃而谈,常能逗得我们发笑,讲到明清历史,低头看书的我眼前总能浮现老郑秃亮个脑门,后面甩着个长辫子的模样,颇有点绘画功底的我便趁他不注意,偷偷在历史书空白处画他的肖像,结果有次被他瞧见了,召来一顿狠骂,从此便被他盯上了,横竖看我不顺眼,总要检查我的作业,大小错误必定说上我半天。
⑧“我的天!老郑居然教复读班了,还是班主任!”我放下数学习题,坐在了自己的座位上,内心异常惊讶。
⑨高四的生活真正开始了,虽然不像高三那样沉闷无趣,但每天的时间都是急匆匆的,包括吃饭和上课。
⑩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几乎是在不断重复做题这件事。记得那是复读班的第一次模拟测验,我的文综考了全班最低分,着急的我拿着试卷直奔老师办公室。到了办公室,我没有看到其他任课老师,只看到老郑一个人在那里批改作业,老郑看到眼睛通红的我,不紧不慢地递给我纸巾让我擦眼泪。想着自己高三时文综并不是特别差劲,可是复读之后分数却只退不进,我开始对高考不抱信心。
⑪“许小栀,这点小挫折就能让你流眼泪?可不像以前偷偷画我肖像的你啊!”只见老郑一边调侃我一边从笔筒里拿出红笔,然后给我讲解起历史试题。
⑫大半个晚自修过去了,老郑一题一题地给我详细分析,很认真地教给我做题的诀窍,小到理解题意,大到论述分析,整个过程,老郑的眼睛从未离开过试卷,此刻心头涌起暖意,昏暗的白炽灯下,蛾子成群地飞。
⑬其实,老郑以前对我挺凶的,但关键时刻还真是可爱极了。
⑭煎熬的复读生活也准备到了头。老郑在五月份的时候开了一个班会,班会的主题跟高考无关,跟娱乐有关。
⑮“我买了很多好吃的零食,谁要是敢上去展示才艺,就有机会获得‘老郑牌’零食一份。”只见老郑高兴地搬着一个大大的箱子放在了讲台上。
⑯“我!我!我!”袁大胖第一个冲了上去,然后唱了一首李克勤的《红日》。
⑰阵阵掌声响起,老郑从箱子里拿出了袁大胖最爱吃的旺仔小馒头并递给了他。我很好奇,从班会开始到结束,每一位上去表演的同学都拿到了自己心仪的小零食,这一点,老郑是怎么做到的?
⑱这个问题,在我心里成了一个谜。直到高考后领取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我和班长一块回到学校的收发室拿各自的通知书的时候,班长无意间和我聊到老郑,聊到那次班会的零食,我才知道老郑的小心思,感动感激溢满心胸。老郑老郑,说你是我们的第二父母,真是一点也不为过。
⑲这个盛夏,阳光透过绿叶洒下斑驳的光影,恍然间,我想起了老郑,想起了我的复读生活,想起了老郑这一年为我们的付出。“谢谢你,老郑。谢谢你,让我的第四青春已然成诗。”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万般失落————————感动感激
秋天的黄昏
丁立梅
①城里是没有黄昏的。街道的灯,早早亮起来,生生把黄昏给吞了。
②乡下的黄昏,却是辽阔的,博大的。它在旷野上坐着;它在人家的房屋顶上坐着;它在鸟的翅膀上坐着;它在人的肩上坐着;它在树上、花上、草上坐着,直到夜来叩门。而一年四季中,又数秋天的黄昏,最为安详与丰满。
③选一处河堤,坐下吧。河堤上,是大片欲黄未黄的草。它们是有眼睛的,它们的眼睛,是麦秸色的,散发出可亲的光。它们淹在一片夕照的金粉里,相依相偎,相互安抚。这是草的暮年,慈祥得如老人一样。你把手伸过去,它们摩挲着你的掌心,一下,一下,轻轻地。像多年前,亲爱的老祖母。你疲惫奔波的心,突然止息。
④从河堤往下看,能看到大片的田野。这个时候,庄稼收割了,繁华落尽,田野陷入令人不可思议的沉寂中。你很想知道田野在想什么,得到与失去,热闹与寥落,这巨大的落差,该如何均衡?田野不说话,它安静在它的安静里。岁月枯荣,此消彼长,焉有得?焉有失?不远处,种子们正整装待发,新的一轮蓬勃,将在土地上重新衍生。
⑤还有晚开的棉花呢。星星点点的白,点缀在褐色的棉枝上,这是秋天最后的花朵。捡拾棉花的手,不用那么急了。女人抬头看看天,低头看看花,这会儿,她终于可以做到从容不迫,稻谷都进了仓,农活不那么紧了。她细细捡拾棉花,一朵一朵的白,落入她手里。黄昏下,她的剪影,就像一幅画。多幸福的一个世界!
⑥你的眼睛,久久落在那些白上面,你想起童年,想起棉袄、棉鞋和棉被。大朵大朵的白,摊在屋门前的篾席上晒。你在里面打滚儿,你是驾着白云朵的鸟。玩着玩着,会睡着了,睡出一身汗来——棉花太暖和了啊。
⑦最开心的事是,冬夜的灯下,母亲把积下的棉花搬出来,在灯下捻去里面的籽儿。你也跟在后面捻,知道有新棉鞋新棉袄可穿,心先温暖起来。那时,你的世界就那么大,那时,一个世界的幸福,都可以被棉花填得满满的。
⑧人生因简单因单纯,更容易得到快乐。你有些惆怅,因为,现在的你,离简单离单纯,越来越远了。
⑨竟然还见到老黄牛。不多见了啊。人和牛,都老了。他们在河堤上,慢慢走。身上披着黄昏的影子。人的嘴里哼着“呦喝”“呦喝”——歌声单调,却闪闪发光。牛低着头,不知是在倾听,还是在沉思。你想,到底牛是人的伙伴,还是人是牛的伙伴?——相依为命,应该是尘世间最不可或缺的一种情感吧。
⑩鸟叫声在村庄那边,密密稠稠,是归巢前互道晚安呢。村庄在田野尽头,一排排,被黄昏镀上一层绚丽的橙色,像披了锦。炊烟升起来了,你家的,我家的,在空中热烈相拥,久久缠绵。还是村庄好,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设防。
⑪突然听得有母亲的声音在叫:“小雨,快回家吃晚饭啦——”你忍不住笑,原来不管哪个年代,都有贪玩的孩子。
⑫周遭的色彩,渐渐变浓变深。身下的土地,渐渐凉了,你也该走了。再贪恋地望一眼这秋天的夕阳,它一圈一圈小下去,小下去,像一只红透的西红柿,可以摘下来,炒了吃。
善良是心灵的灯盏
①风中夹杂着雪花,纷纷扬扬,如柳絮般飘落,小小山村,已经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显得那么晶莹、那么剔透、那么恬静。下了火车,他下意识地裹紧了棉衣,朝家的方向走去。简陋的家中,有他朝思暮想的妻子,有花骨朵般的女儿,有浓香的羹汤。想到这里,他的嘴角浮起一抹笑意。
②刚结婚那会儿,家里真的很穷,妻子爱意灼灼的眼神,让他心里升起阵阵暖意,女儿半岁时,他决定跟同乡一起外出打工,苦些累些都不怕,他只想多挣些钱,让她们过上殷实的日子。
③这两年,他披星戴月地干活,任城市的风尘皲裂了双手。他留下极少的生活费,其余的钱定期寄往家里,为了省下路费,连续两年没有回家。春节临近,思念更加煎熬着他的心,他决定怀揣积攒的血汗钱,回家过个团圆年。
④走进院落,房门紧锁。妻在信里提到过,家里门锁损坏,临时换了新锁。等了一会,有些着急,心想,干脆到外面走走,给女儿买些零食和玩具。离开家时,她还是襁褓中的小粉团,如今女儿长高了,会喊爸爸了吧?
⑤他挑了一兜蜜桔,又买了毛绒小熊。转身往回走,路过一家小诊所。诊所门口有个女人,抱着孩子轻轻地晃,急得泪珠直往下落。“怎么办?这可怎么办?”女人像是絮絮自语,又像是在对他诉说。
⑥他愣了一下,试着问:“怎么回事?”女人叹了口气,说:“孩子发高烧,带的钱不够。你看,烧得有些迷糊,真怕耽误了病情。”他低头一看,小女孩脸色红红的,偎在女人怀里嘤嘤地哭。
⑦摸了摸衣兜,闪过几分犹豫。他想起在外打工的艰难,每张钱都浸透着汗水。但转念一想,如果对面是自己的家人,面临这样的窘境,他多么希望能有一颗善心,一双温暖的手,帮她们渡过难关。
⑧他侧过身,从棉衣内兜里摸出钱夹,抽出一张50元,对女人说:“拿着,给孩子看病要紧。”女人望着衣着简朴、有些木讷的他,眼泪再次夺眶而出。他说:“快点取药去吧,先给孩子挂上针。”
⑨有些放心不下,他跟在女人后面,陪孩子打了退烧针,又挂上吊瓶,这才舒了口气。到底是孩子,烧刚退下一些,就有了精气神。柔嫩粉红的小脸上,大眼睛闪烁如星,对着他手里的小熊,咯咯地直笑。
⑩他把小熊递给女孩,说:“你是勇敢的孩子,叔叔奖励你一个小熊。”小女孩接过小熊,宝贝似的搂在怀里,女人低头望着孩子,眼里全是疼爱。看到女孩已无大碍,他转身离开了医院。
⑪回到家,妻子仍没回来。他倚在门口,又困又累,不知不觉睡着了。不知过了多久,他被轻柔的声音唤醒,揉揉惺忪的眼睛,看到站在眼前的妻。他咧嘴一笑,笑容突然凝固在脸上。原来,妻的旁边站着的小女孩,怀里抱着毛绒小熊。
⑫妻子笑吟吟地说:“女儿今天发起高烧,幸亏幼儿园老师带她看病,现在好多了。”他把女孩揽进怀里,亲了又亲,将几滴热泪蹭到女孩脸上,引得妻子莫名其妙。
⑬在外打工的日子,他遇到过各色目光,深感自身卑微如草芥。但无论何时何境,他的心里始终亮着“善良”的灯盏。正是这盏灯,让他固守内心的纯净,引领他回到温暖的家园。
透早的枣子园
林清玄
①返乡的时候,我的长裤因脱线裂开了,妈妈说:“来,我帮你车一车。”
②我随妈妈走进房间,她把小桌上的红绒布掀开,一台裁缝车赫然呈现在我的眼前,这个景象震慑了我,这不是三十多年前的那台裁缝车吗?怎么现在还在用?而且看起来像新的一样?
③“妈?这是从前那一台裁缝车吗?”
④妈妈说:“当然是从前那一台了。”
⑤妈妈熟练地坐在缝纫机前,把裤脚翻过来,开始专心地车我裂开的裤子,我看着妈妈专注的神情,忍不住摩挲着缝纫机上优美的木质纹理,那个画面突然与时空交叠,回到童年的三合院。
⑥当时,这一台缝纫机摆在老家的东厢房侧门边,门外就是爸爸种的一大片枣子园,妈妈忙过了养猪、耕田、晒谷、洗衣等粗重的工作后,就会坐在缝纫机前车衣服,一边监看在果园里玩耍的我们。
⑦善于女红的妈妈,其实没有什么衣料可以做衣服,她做的是把面粉袋、肥料袋车成简单的服装,或者帮我们这一群“像牛一样会武”的孩子补撕破的衫裤,以及把太大的衣服改小,把太小的衣服放大。
⑧妈妈做衣服的工作是至关重大的,使我们虽然生活贫苦,也不至于穿破衣去上学。不车衣服的时候,我们就会抢着在缝纫机上写功课,那是因为孩子太多而桌子太少了。抢不到缝纫机的孩子,只好拿一块木板垫膝盖,坐在门槛上写字。
⑨有一次,我和哥哥抢缝纫机,不小心跌倒,撞在缝纫机的铁脚上,在我的耳后留下一条二十几厘米的疤痕,如今还清晰可见。
⑩我喜欢爬上枣子树,回头看妈妈坐在厢房门边车衣服,一边吃着清脆香甜的枣子。那时的妈妈青春正盛,有一种秀气而坚毅的美。由于妈妈在生活中表现的坚强,常使我觉得生活虽然贫乏素朴,心里还是无所畏惧的。
⑪如果是星期天,我们都会赶透早去采枣子,因为清晨刚熟的枣子最是清香,晚一点就被兄弟吃光了。
⑫妈妈是从来没有假日的,但是星期天不必准备中午的便当,她总是透早就坐在缝纫机前车衣服。
⑬坐在枣子树上,东边的太阳刚刚出来,寒冬的枣子园也变得暖烘烘的,顺着太阳的光望过去,正好看见妈妈温柔的侧脸,色彩非常印象派,线条却如一座立体派的浮雕。这时我会感到无比的感动,想着要把刚刚采摘的最好吃的枣子献给妈妈。
⑭我跳下枣子树,把口袋里最好吃的枣子拿去给妈妈,她就会停下手边的工作,摸摸我的头说:“真乖。”然后拉开缝纫机右边的抽屉放进枣子,我瞥见抽屉里满满都是枣子,原来,哥哥弟弟早就采枣子献给妈妈了。
⑮这使我在冬日的星期天,总是透早就去采枣子,希望第一个把枣子送给妈妈。有时觉得能坐在枣子树上看妈妈车衣服,生命里就有无边的幸福了。
⑯“车好了,你穿看看。”妈妈的声音使我从回忆中回过神来,妈妈忍不住笑了:“大人大种了,整天憨呆憨呆。”
⑰我看着妈妈依然温柔的侧脸,头发却都花白了,刚刚那一失神,时光竟匆匆流过三十几年了。
【注】“透早”是闽南方言,指清晨
(摘自林清玄《谈品人生》)
①坐在枣子树上,东边的太阳刚刚出来,寒冬的枣子园也变得暖烘烘的,顺着太阳的光望过去,正好看见妈妈温柔的侧脸,色彩非常印象派,线条却如一座立体派的浮雕。
②我随妈妈走进房间,她把小桌上的红绒布掀开,一台裁缝车赫然呈现在我的眼前,这个景象震慑了我,这不是三十多年前的那台裁缝车吗?
①有时觉得能坐在枣子树上看妈妈车衣服,生命里就有无边的幸福了。
②有时
③有时
一边疼着,一边美好
①遇到他们,是在去南方的火车上。彼时,他们剥好橘子正要往女儿口里送时,小女孩突然调皮一笑,像个小精灵般,腰肢一扭便滑开了。
②对面的我,被这温暖的一幕打动,眼见旅程无聊,便和他们搭讪了起来。听他们口音,应是北方人,我便问:“年关将近,你们怎么往南方去?在南方定居?”
③男人摇头。他们在南方小城打工,上周好不容易买好车票,准备回北方老家过年,这刚到家第二天,便又急着返回南方。到南方后把事情处理好,然后再回家过年。
④什么事这么慌张?这年头买张火车票容易吗,短短两三日就要来回奔波?
⑤男人看我疑惑,刚要说话,却被他的妻子给打断了。女人指着孩子说,因为她骗了人家,他们才不得不来往匆匆。
⑥在他们的话匣子中,我才得知前后的原委:
⑦他们在南方小城打工,九岁的女儿,就在他们工地旁的民工子弟学校读书。男人干的是模板活,很累很苦;女人的活儿比较简单,在工地上做做饭,烧烧汤,支持家用。他们居住的地方是棚户区,来这里的都是农民工。大家的日子过得虽然都是清苦,但相处得也是极为融洽。
⑧本来,棚户区的日子虽然平淡,但也不失幸福地继续着。但在这一年的十二月里,一个民工兄弟的女儿却得了病,医院下的诊断触目惊心:癌。孩子在医院住了短暂的日子后,便因为负担不起高昂的费用而回。当然,医生也曾暗示过,说这种病发现时已是晚期,不是花钱的事了。他们听出医生的弦外之音,才不得不抹着大把眼泪把孩子接回了“家”。
⑨据说,这种病有极强的传染性。所以,谁也没敢去看她。只有男人在网上查阅过,这种病根本就没有传染性。但是,没人信他。
⑩他和妻子,几次去过那个女孩的家。尽管比较拮据,但每次去都买水果,送上几百元钱。他们能表心意的,也只能如此了。
⑪几个月后的一天,星期一。被折磨得不成样的女孩正躺在椅子上休养,对着门,对着阳光。他们的女儿上学时,正好经过女孩家门口,看到屋内的她。女儿隔院子喊,等放假了,我来看你。那个女孩反问,你来看我干吗?女儿揉揉鼻子,略微想了想,便答道,我来给你讲讲外面的世界:这几天,花开了,冰融了,水在欢快地唱歌。还有,童话书里的小熊掉进陷阱后,又被猎人救了起来。还有可恨的灰太狼,被喜羊羊捉弄得好惨呀……
⑫女儿一口气将她心中所认为的美好说了出来。躺椅上的女孩苍白的面容上飞来了一抹嫣红。女孩稍微挣扎了一下,眨巴着大眼睛,说,你真的会来吗?女儿重重点了点头,做出了承诺:我说话算话的,否则让我鼻子长到天上。下周四上午我们放寒假,中午我就来看你。我讲一天,你听一天,好吗?里面的女孩点点头,脸上笑靥如花;外面的女儿也点点头,面颊上阳光朵朵。
⑬约定,本是不会落空的。只是女儿没想到,为了返途顺利,父母提前买好了火车票,且在第二天就出发了。她只好把心事压在心底,不敢跟父母言语。她也知道,现在的火车票是多么难买。
⑭回家后,她才把心事告知于父母。爸妈丝毫没耽误,决定次日就返程。
⑮我听完,鼻端酸酸,感动的同时却也问他们:“值得吗?”我知道,对于经济拮据的他们,不说来回上千公里的颠簸,光是车费怕是也不少。
⑯“值得!”男人郑重点点头,“女儿答应过她,我们不能磨灭了那个女孩心中期待的那份美好。”
⑰这时,女人也指着女儿说:“同时,我们也希望她以后也能珍惜别人对她的美好,更不希望她从小就视承诺为儿戏。”
⑱在遇到他们之前,我很难想象,世间居然有美好得诸如他们这样的人,为了孩子对别人的承诺,不惜颠簸千里之遥来兑现诺言。现在我知道,说是为了生命即将陨落前的悲悯也好,还是为了捍卫并践行承诺也罢,但有一点是不争的事实——这份承诺,在美好得令人心疼的同时,却也熠熠闪动着人性的光辉和彰显着生命的尊严。
(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