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项 | 谚语 | 解读 |
A | “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 | 体现了中国封建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
B |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 说明了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
C | “苏湖熟,天下足” | 折射出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
D | “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 | 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发展长途贩运的特征 |
年份 | 农村居民实际收入 | 城镇居民实际收入 | 差距指数 |
1986年 | 410.32 | 1068.69 | 1︰2.60 |
1988年 | 491.69 | 1224.27 | 1︰2.49 |
1990年 | 667.62 | 1897.29 | 1︰2.84 |
1992年 | 750.35 | 2287.52 | 1︰3.05 |
材料一 明代以生产粮食为主、家庭纺织原料为辅的自给自足性质的单一经营格局被逐渐突破。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被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如江南原为粮食丰裕地区,但到明代中后期由于棉、桑等作物的广泛种植,致使粮食严重匮乏,只得从湖广、四川等地大量输入。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使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结构被与商品生产密切相关的经济作物以及加工这些经济作物的手工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结构所替代。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近代欧洲农业科技的兴起是与产业革命同步发生的。蒸汽机用于农业生产,并出现了由蒸汽动力带动的绳索牵引犁。化学家对农作物营养、土壤、肥料进行了研究,通过实验方法来探明农业发展中的因果联系。生物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也为农业科技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此,欧洲农业开始由手工向机械作业、由经验向理论过渡,西方农业科技全面超过了中国。
——摘编自李慧红《翻译与晚清西方近代农业科技在中国的引进和推广》
材料 停薪留职是20世纪80年代初富有“中国特色”的事物,是指企业富余的固定职工离开单位,但保留其身份,从事政策上允许的个体经营。停薪留职,是计划经济“铁饭碗”和市场经济大潮中“下海”之间的一座桥梁。1 983年,劳动人事部发出通知,要求今后新招收的人员实行劳动合同制,原有固定职工目前仍执行现行的制度,但最终要达到所有职工都实行劳动合同制。1986年,国务院颁布改革劳动制度的四项暂行规定,即《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国营’企业招用工人暂行规定》《国营企业辞退违纪职工暂行规定》和《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这四项规定着重强调用工、招工制度改革,即国营企业新招收的工人都要实行劳动合同制,取消退休工人“子女顶替”和内部招收职工子女的办法,实行面向社会,公开招工,坚持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用。劳动合同制是我国用工制度一次重大改革,这一改革基本让国人告别了传统意义上的“铁饭碗’’。
——摘编自陈煜《中国生活记忆》
——摘编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8卷)》
材料 姚鼐(1731年-1815年),安徽桐城人,被誉为清代桐城派集大成者,他所作的笔记、传记以及文集,蕴含了丰富的史学思想。姚鼐以天命来说明天下臣民侍奉一个君王是合理的,又以天命来说明一个失德的君王被更换也是合理的,并且还认为朝代更替最重要的因素是君王的德行。姚鼐继承了中国史学秉笔直书的传统,他认为史学之道即是求真,信以传信,疑以传疑。史传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哪些人物才能立传,这是史书撰写的一个重要问题。姚鼐为人物立传的标准是贤能,“按史之立传,当以贤能,岂论名位。”姚鼐所说的贤能之人,就是有道德之人,即恪守程朱所宣扬的仁义,忠孝,名节之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合一的史学方法论,贯穿于他的史学著作之中,最显著的体现在《九经说》中。姚鼐的史学思想,对后世桐城派史学与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郑树燕《试论姚鼐的史学思想》
材料 “西方”在中国历史地理学上是一个含混而不确定的名称,中国人的“西方”观念要追溯到汉唐时期的“西域”和宋元明时期的“西洋”。“西域’’最早是指匈奴统治的区域,后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广大地区。与西域相联的一个名称是“西天”,该名称可能出自唐代玄奘“西天取经”。“西洋”在五代时大体上指今马来半岛和印尼苏门答腊周围海域。明代有了广义“西洋”、狭义“西洋”之分。
狭义“西洋”包括郑和所到的今天的东南亚、印度洋至波斯湾、北非红海一带;广义指象征整合意义的西洋,即海外诸国、外国。接近近代地理概念上的“西方”是伴随欧洲传教士东来而出现的,与“西方”相联的“西学”“西医’’“西历”“西国”等一些词也相伴而生。晚清以降,西方对中国的影响渐次扩大到军事、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地理范围也由欧洲扩展到美洲、澳洲。二战以后出现的东西方冷战,这里的“西方’’则是一个意识形态共同体的指称。冷战结束以后的“西方’’也不包括俄罗斯和其他与俄罗斯关系密切的独联体国家。
——摘编自欧阳哲生《中西交通史上的“西方’’概念之探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关于“西方’’名称内涵的演变。(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