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四中(宝塔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

更新时间:2021-06-11 浏览次数:72 类型:期中考试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 (2021高一下·宝塔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唐诗的自然精神

    唐诗有诸多丰富的精神特色,其中自然精神对唐诗的浸润十分深刻,甚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自然精神塑造了唐诗令后世无限企慕的艺术境界。

    自然精神发端于先秦道家自然哲学,老子说“道法自然”,“道”是世界的根本,“道”就是“自然”,它就是它自己的样子,独立而不改。然而人生和社会常常是背离“道”,背离“自然”的,人应该超脱这种“背离”,去体会恒常不变的本然之道。被后人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他的诗歌有浓厚的自然之趣,《饮酒》中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黄昏中归巢的飞鸟,正是一幅万物归于本然的画卷。陶渊明用他的方式,展开了诗歌自然之美的隽永画卷,而这幅画卷,正是在唐代呈现出了丰富而灿烂的内容。

    唐代超一流的诗人中,王维和李白的诗歌都深受自然精神的影响。自然精神对王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山水诗方面。贯穿其中的山水审美精神,不以描摹山水之形态为旨归,而是要通过俯仰山水去体会自然之道。

    中国的山水诗追求“静”的境界,这个静是哲学上的静,是内心安静澄明的状态,王维的山水诗是展现“静”的绝佳典范。王维刻画山水,广阔浩渺而辽远,进入一种超脱现实功利的辽远境界,是一种精神之“远”。王维被称为“诗佛”,他的山水诗对“静”与“远”的刻画,萦绕着深邃的“空”趣。例如《新晴野望》,描绘一场雨水后天清地朗开阔澄澈的原野,其中“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两句,写河水映照阳光,远方青翠的山峰因空气清澈而呈现在诗人的眼前,爽朗明澈的诗境,又是精神宁静澄明的写照。其《汉江临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写江水浩渺,天水相接相融,远山似有若无,这是山水之远,更是精神之远。《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诗中幽远的山林是充满深邃“空”趣的至静之境。这是唐诗艺术最深刻的地方,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理解唐诗的自然精神,提到的第二位大诗人是李白,李白更是自然精神塑造的诗人,今天的我们要理解他,要抓住他的两个鲜明的精神特质,即大鹏精神和赤子之心。

    大鹏精神,这个“大鹏”就是《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李白一生皆以大鹏自比,化说自己“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李白的豪迈奔放,就是大鹏扶摇高举的境界。然而同时也要看到,李白和庄子是有所不同的。庄子所说的逍遥远游之境,和人世是有对立的,超脱流俗的同时,也有背离常情的怪诞,自己的妻子去世不仅不悲痛反而鼓盆而歌,这和常人表达感情的方式很不一样。李白不是这样,他天才豪放,但身上毫无怪诞之处,他的悲欢喜怒同于常人,却又比常人表达得更浓烈,更为本然。这种本然的表达,使李白的诗歌经常呈现出天真如赤子的境界。他的《长干行》,刻画一位女子与丈夫两小无猜,笔触极为纯净天真,“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王维和李白的诗歌正是在自然精神的浸润下,呈现出许多难以言传的艺术神妙。宋代以下,随着思想文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唐诗所赖以形成的许多精神氛围发生了改变。这些都增加了理解唐诗的难度。理解唐诗应深入其精神文化背景,对唐诗的自然精神,对唐诗神妙的艺术之美,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不断去品味和思考。

    (选自2018年10月9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现实的人生常常背离“道”,背离“自然”,“道法自然”就是超脱“背离”,回复本然。 B . 山水诗追求静、远、空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恰恰是自然精神在山水诗上的体现。 C . 陶渊明归隐田园,寻求悠然心会的真意,呈现出晋代诗歌丰富而灿烂的自然之美。 D . 宋代以后,唐诗赖以形成的许多精神氛围改变了,后世理解唐诗有了一定的难度。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论证结构清晰,提出中心观点后论述了自然精神的内涵,再使用例证法证明论点。 B . 文章引用王维的诗歌《鹿柴》,论证了王维山水诗在深远幽静中具有的深邃“空”趣。 C . 文章结论指出唐诗自然精神的形成跟文化背景有关,对于读者品读唐诗很有启发。 D . 文章论述李白诗歌的自然精神时采用了类比论证手法,突出李白身上的赤子之心。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自然精神来自于道家思想,唐诗具有自然精神,说明道家思想在唐代的精神氛围中占主要地位。 B . 王维的《鸟鸣涧》诗“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写回荡在山涧中的鸟鸣,反衬出山林的幽静深广。 C . 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明白如话,但创造出了一种深远空寂的诗境。 D . 李白在庐山上纵目远望,“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是大鹏的视野,是逍遥远游之境。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2. (2021高一下·宝塔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置身松树挺立的茫茫林海,人们很难想象,半个多世纪前,这里还是荒僻苦寒之地。塞罕坝林场人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坚持植树造林,建设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百万亩人工林海,森林覆盖率达到80%。如今,塞罕坝每年为京津地区涵养水源、净化水质2.3亿多立方米,释放氧气57万多吨,成为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

    塞罕坝地处河北省最北部、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1962年,原国家林业部组建塞罕坝机械林场。300多名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林场创业者满怀激情,从四面八方毅然走上塞北高原。建场初期,塞罕坝气候恶劣,沙化严重,缺食少房,偏远闭塞。塞罕坝人坚持“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吃黑莜面、喝冰雪水、住马架子、睡地窨子,顶风冒雪,垦荒植树。他们不畏艰难,愈挫愈勇,克服了一个个困难,让绿色在高原荒漠生根、蔓延。

    2017年12月,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刘海莹和林场副场长于士涛、林场退休职工陈彦娴,代表三代林场建设者前往肯尼亚内罗毕领奖。陈彦娴说:“我们为自己能够亲手创造一个绿色奇迹而感到无比自豪。”

    (摘编自《续写塞罕坝绿色传奇》,《人民日报》2018年12月8日)

    材料二:

    在高寒荒漠上,塞罕坝经过三代人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卓绝奋斗,造出百万亩人工林海。为京津筑建一道防沙源、涵水源的绿色长城。塞罕坝精神,不仅是一份坚守,更是一种感动,还是项举世震撼的伟大事业。

    塞罕坝林场有句老话叫“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从第一代塞罕坝人艰辛奋斗到现在的第三代塞罕坝人拼搏发展,在辽阔美丽的塞罕坝上,记录下了每一代人对于林海的向往,对于绿色海洋的执着追求。现在的塞罕坝可以用“美、绿、香”来形容,它是几代塞罕坝人肩扛国家使命,忍受生理心理极限之后,给外人、给后世留下的万顷林海以及宝贵的精神财富。

    巴尔扎克曾说过:“在各种孤独中,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独。”老一辈的塞罕坝人没有电,没有娱乐设施,人们除了吃饭、睡觉、工作外,没有任何娱乐活动,孤独和寂寞无时无刻不在挑战他们的心理极限。正是在精神匮乏的时候,也最是考验人的时候。听从党的召唤,迎难而上,矢志不渝,阻断沙源,修复生态……成了人们的精神信念,他们立下了拼在当下、搏在未来的誓言,科学运用各种研究成果,靠着塞罕坝人的独特精神将万亩沙源治理成了片片绿洲。这是塞罕坝精神的胜利,更是塞罕坝人战胜自己、完成党交给任务的胜利。

    (摘编自长城网《沙海铸魂林场人,绿洲圆梦塞罕坝》

    材料三:

    防沙治沙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伟大事业,同时又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特别要求遵循自然和生态规律,要特别注意防止不讲科学、蛮干、“瞎指挥”等行为,因此,在《防沙治沙法》中明确规定国家支持防沙治沙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十分重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的防沙治沙科学研究工作,50多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创造性地试验,成功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

    为了做好防沙治沙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我国先后建立了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中国防治荒漠化监测中心、中国防治荒漠化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防治荒漠化培训中心。各重点治沙省、自治区也加强了本省、自治区的科研力量,西北林学院、内蒙古林学院建立了有关治沙方面的专业,每年为防沙治沙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加强了各地方的治沙工作力度。

    (摘编自《〈防沙治沙法〉科技内涵知多少》)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经过三代人的共同努力,塞罕坝林场凭借百万亩人工林海获得世界认可,其建设者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B . 高寒荒漠上的塞罕坝林场的变化凝聚着几代人的心血,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有坚守,更有感动。 C . 我国政府通过沙漠研究所以及防治荒漠化监测中心、培训中心等机构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加强了地方治沙工作力度 D . 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分别展示了塞罕坝林场由荒漠变绿洲的生态转变过程,肯定了“人定胜天”的哲理。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经过五十多年的艰苦付出,塞罕坝林场从恶劣的自然环境蜕变为茫茫林海,成为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 B . 我国的《防沙治沙法》明确了科学研究对防沙治沙工作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治沙借此取得了诸多成果。 C . 老一辈塞罕坝人谱写了一曲劳动者的颂歌,他们在单调的生活中克服重重障碍,执着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 D . 塞罕坝治沙奇迹获得国际上的认可,这里从恶劣环境到宜居生态的转变凸显了中国对荒漠化防治工作的重视。
    3. (3) 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塞罕坝在治沙方面取得成功的原因。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3. (2021高一下·宝塔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又少了一个

    聂华苓

    三年前,也是冬天。一个骨瘦如柴的女人来到我家门前。

    她头发蓬乱,脸色苍黄,穿着一件空荡荡的破旧花棉袄,和一条褪色的灰布裤子,手中提着一个白布口袋。她轻轻推开我家虚掩的大门,缩缩瑟瑟地探进头来。我正站在窗口。

    “太太,我不是叫花子,我只是要点米,我的孩子饿得直哭!”她没等我回答,就自我介绍下去:“我也是大学毕业的。哪,你看。”她抖着手由内衣口袋中掏出身份证来,“这上面都写着的,这是我以前的照片!”

    由于好奇,我接过她的身份证。那是一个富态的中年女子的照片:光亮细碎的发鬈,整整齐齐地贴在头上,淡淡的双眉,弯在那一双满足的眼睛之上,衣襟上还盘着一个蝴蝶花扣。

    我端详着那照片的时候,她就一个人絮絮叨叨地讲了下去:“我先生坐了牢,我就一个人带着四个孩子,饱一天,饿一天。我替人洗衣服,付了房钱,喝稀饭都不够!孩子们饿得抱着我哭,我只有厚着脸皮出来讨点米。我只要米,不要钱,我不是叫花子,我是凭一双手吃饭的人!太太!唉!我真不好意思,我开不了口,我走了好几家,都说不出口,又退出来了!我怎么到了这一天!”她撩起衣角来拭眼泪。

    我将她的口袋装满一袋米。她抖动着两片龟裂的嘴唇说道:“这怎么好意思?您给我这么多!这怎么好意思!谢谢,太太,我不晓得怎么说才好,我——我直想哭!”她淌着泪背着一袋米走了。

    三年后的今天,我又看见了那个女人。她正站在巷口一家人家门前,我打那儿经过。她皱缩得更干更小了!佝偻着背,靠在门框上,脸上已经没有三年前那种羞怯的神情了,咧着一嘴黄牙,阴森森地笑着 , 用一种熟练的讨乞声调高声叫道:“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只听得门内当啷一响,是金属落地的声音,接着是一声吆喝:“一角钱拿去!走,走,谁叫你进来的?你这个女人,原来还自己洗洗衣服赚钱,现在连衣服也不洗了,还是讨来的方便!”

    那女人笑嘻嘻的:“再赏一点吧,太太,一角钱买个烧饼都不够!”“咦,哪有讨饭的还讨价还价的?走,走,在这里哼哼唧唧的,成什么样子?”那女人的嘴笑得更开了:“再给我一点就走,免得我把您地方站脏了,再多给一点!”

    呯地一声,大门被踢上了。那女人回过头来,冷笑了一声 , 然后漠然望了我一眼,她已经不认得我了!

    1. (1) 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刻画女人形象,多角度地运用了横向对比,写出人物的人格由自尊到顽劣,行为由知羞到寡廉耻,心理由希望到麻木,外貌由富态到干瘪,令人憎恨,也唤起同情。 B . 对女人的性格扭曲的社会根源,作者的思想倾向是鲜明的,但未曾表明,只是在人物刻画和情节的发展中,让其自然流露出来。 C . 作品的语言十分细腻、流畅,尤其是人物语言极富于个性化,三年后女人乞讨的几段话,尽管有点夸张,但活画出女人蜕变后的丑恶的灵魂。 D . 作者对生活是忠实的,但不拘泥于生活的真实,经过艺术提炼、加工,使现实中女人行乞的故事更加典型,显示出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批判力量。
    2. (2) 小说突出描写了女人行乞时的四次“笑”,请认真阅读小说,简析每次“笑”所显示的内容。(每次限十字内)
    3. (3) 怎样理解小说标题“人,又少了一个”的深刻含义?
四、文言文阅读
  • 4. (2021高一下·宝塔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以贻之。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 .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 .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 .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主要以祝祷、占卜为业,也为人治病。 B . 师襄,名叫襄的老师。古代习惯在人的字前加一个表其职业的词。 C . 六艺,在文中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D .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师说,就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很有积极意义。 B . 第二段以对比的方法针砭时弊,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 C . 第三段以孔子从师为例,阐明教师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D . 第四段作者借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补充交代本文的写作缘由。
    4.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五、古代诗歌阅读
  • 5. (2021高一下·宝塔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虞美人

    秦观①

    碧桃②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潆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注]①秦观:“苏门四学士”之一,却不为世所用,一生仕途抑塞;②碧桃:又名千叶桃花,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词的开篇“和露”两个字,让人想到碧桃的枝叶上挂着的晶莹的露珠,把水灵灵的碧桃呈现在读者面前 B . “轻寒细雨情何限”中,寒是“轻寒”,雨是“细雨”,诗人以动衬静,写出了春天风物宜人的特点 C . “不道春难管”,跟上一句构成对比,春光是如此美好,但是却不能长留在人间,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惋惜和无奈之情 D . 本诗为一首咏物诗,仕途不顺的诗人以碧桃自喻,从中寄托了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
    2. (2) “乱山深处水潆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两句描绘了碧桃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六、情景默写
  • 6. (2021高一下·宝塔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寡人之于国也》能表现梁惠王当政时期阶级分化,贫富悬殊,而作为国君的他却无所作为的语句是:“ ”。
    2. (2) 《劝学》中“ ”,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3. (3) 《过秦论》中“ ”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派遣得力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七、选择题组
  • 7. (2021高二下·明水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该节目通过选手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嘉宾的精彩点评,用________、打动人心的诗词唤起深埋在国人心中对诗词的记忆和情怀,带领观众畅享中国诗词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古典之美。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_________。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和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增加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 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 ),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_________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________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耳濡目染脍炙人口引人入胜自然而然 B . 耳濡目染朗朗上口身临其境顺其自然 C . 耳熟能详脍炙人口身临其境顺其自然 D . 耳熟能详朗朗上口引人入胜自然而然
    2.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 B . 人们感知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享受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增加了人们的生活视野。 C . 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和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 D . 人们能感知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和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增加了人们的生活视野。
    3. (3)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还因为人们热爱古代悠闲自在的生活 B . 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得令人窒息 C . 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 D . 古代的生活节奏比现在的要舒缓得多
八、语言表达
  • 8. (2021高一下·宝塔期中) 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给“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下定义。要求:不超过60个字。

    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引起的病毒性肺炎。

    ⑵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肯定人传人。

    ⑶新型冠状病毒主要的传播途径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⑷根据相关疾病监测,发现病例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胸片呈双肺浸润性病灶。

    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

  • 9. (2021高一下·宝塔期中) 请仿照示例,选择不同的内容,仿写两组句式。

    示例:眼睛看得到的地方叫视线,眼睛看不到的地方叫视野。

    耳朵听得到的动静是声音,耳朵听不到的动静是声誉。

九、材料作文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