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直隶 | 浙江 | 江西 | 北直隶 | |
实征收麦数(石) | 943707 | 152864 | 88072 | 178642 |
实征米数(石) | 5068154 | 2369764 | 2528270 | 419986 |
田地数(亩) | 77394672 | 46696982 | 40115127 | 49256844 |
每亩平均米麦数(升) | 7.77 | 5.40 | 6.52 | 1.22 |
实征麦占全国总数百分比 | 20.49% | 3.32% | 1.91% | 3.88% |
实征米占全国总数百分比 | 23% | 10.76% | 11.47% | 1.91% |
非生产性群体(官僚、宗室,八旗兵丁) | 生产性群体 | ||
商人 | 农、工等群体 | ||
户数占国家总户数比例(单位:%) | 1.09 | 2.31 | 96.6 |
户均财富分配额(单位:两白银) | 201.58 | 139.8 | 40.56 |
备注:当时全国户均人口数为7.84人。以经济最为发达的江南地区为例,五口之家的普通农户每年户均生活消费支出为白银32.6两,其中76%为食物支出。 |
年份 女职工 | 1952年 | 1954年 | 1956年 | 1958年 |
人数(万人) | 184.8 | 243.5 | 326.6 | 810.8 |
占职工总数的比例 | 11.69% | 12.95% | 13.95% | 17.89% |
中国优惠贷款行业分布(截止2009年底)
材料一:明代以生产粮食为主、家庭纺织原料为辅的自给自足性质的单一经营格局被逐渐突破。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被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如江南原为粮食丰裕地区,但到明代中后期由于棉、桑等作物的广泛种植,致使粮食严重匮乏,只得从湖广、四川等地大量输入。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使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结构被与商品生产密切相关的经济作物以及加工这些经济作物的手工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结构所替代。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近代欧洲农业科技的兴起是与产业革命同步发生的。蒸汽机用于农业生产,并出现了由蒸汽动力带动的绳索牵引犁。化学家对农作物营养、土壤、肥料进行了研究,通过实验方法来探明农业发展中的因果联系。生物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也为农业科技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此,欧洲农业开始由手工向机械作业、由经验向理论过渡,西方农业科技全面超过了中国。
——摘编自李慧红《翻译与晚清西方近代农业科技在中国的引进和推广》
材料一:中国历代粮食供求关系一览表
项目 |
春秋 战国 |
秦汉 |
魏晋南北朝 |
隋唐 |
宋辽 金元 |
明 |
清(1800年) |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 |
2.3 |
5.72 |
3.85 |
6.42 |
7.2 |
10.7 |
10.5 |
粮食亩产量(市斤) |
95 |
110 |
120 |
154 |
140/343 |
155/337 |
155/337 |
总产量(亿市斤) |
205.39 |
591.4 |
415.8 |
889.82 |
1749.45 |
2385.88 |
2340.97 |
全国人口(万人) |
3200 |
6000 |
5000 |
9000 |
12000 |
20000 |
30000 |
(说明:140/343和155/337中的140、155指北方亩产量,343、337指南方亩产量。)
——摘编自吴宾、党晓虹《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材料二: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中国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把14亿人的吃饭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十三五”期间,中国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加大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中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升至95%,稳稳的做到了“中国粮用中国种”。“十三五”期间,中国粮食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一万三千亿斤以上。“中国用全球9%的耕地和6%的淡水资源满足了占全球近20%人口的粮食需求。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伟大成就。”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称赞到。
——摘编自邱海峰《1.3万亿斤以上!“中国饭碗”稳稳的》
材料一:战国末期,秦蜀守李冰在主持修建都江堰的时候,考虑这项工程所要发挥的功能依次是防洪、航运和灌溉。创建期的都江堰,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互相影响的水利系统。两宋时期,拥有分水、导流、引水和溢洪排沙综合功能的工程体系的形成,标志着都江堰作为一项综合性的水利工程已经进入了成熟期。(都江堰的管理也更加完善,不仅形成了稽查、水政和工程三个互相制约的管理体系,而且都江堰还成为国家水利工程,朝廷派出御史领提举官,到灌区巡视,代表中央政府监督岁修工程质量和经费使用情况,地方上则设置各级官员共同负责灌区的水政和都江堰工程的管理及岁修活动。成熟期的都江堰内江灌区共分出4条干渠,灌溉面积超过200万亩。
——摘编自曹玲玲《作为水利遗产的都江堰研究》
材料二:“大跃进”后期最有名的水利工程是河南省林县的红旗渠。红旗渠于1960年2月开始修建。经10年奋战,于1969年7月完工。红旗渠工程总投工5611万个,参与民工7万人,先后有81位干部、技术人员和农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加上分干渠、支渠、斗渠,共计长约1500公里;10年间,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尽管林州人民为此工程付出了巨大代价,而且自90年代以来,出现水源不足,渠道老化等问题,但运行30年间,解决了全县严重干旱的问题;灌区的有效灌溉面积达54万亩。——摘编自李克军《如何评价“大跃进”时期的农田水利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