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内蒙古鄂市一高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6月第三次...

更新时间:2021-07-26 浏览次数:91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部分(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 1. (2021高一下·鄂尔多斯月考) 战国时,长梧地方守护封疆的人对子牢(孔子的学生)说,从前我种庄稼,耕地粗疏马虎,而庄稼收获时也就用粗疏马虎的态度来报复我,我来年改变了原有的方式,深深地耕地,细细地平整,禾苗繁茂、果实累累。材料表明(    )
    A . 战国时生产力已有较大提高 B . 耕作态度对产量有决定性影响 C . 耕作技术水平低导致了歉收 D . 当时的农业已经出现精耕细作
  • 2. (2021高一下·鄂尔多斯月考) 刘邦曾下诏禁止商人及其子弟为官。汉武帝则不顾汉初以来的传统,任命大量商人出身的官员为其理财,由中央统一调度商业营运,使国家成为市场最大的商业主体。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 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废止 B . 政府对经济活动干预加强 C . 经商成为入仕的主要途径 D . 财税来源发生了重大转变
  • 3. (2021高一下·南充期中) 西汉文景时期,朝廷以田地产量的三十分之一向自耕农征收赋税,然而佃农向地主缴纳的地租往往超过田地产量的二分之一。这一状况导致当时(   )
    A . 中央政府财政入不敷出 B . 重农抑商政策的颁行 C . 朝廷严惩豪强兼并行为 D .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 4. (2021高二下·哈尔滨期末) 西晋和东晋政权面临着政治上与经济上的双重压力,在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时期内未曾铸造铜钱。但在民间,汉五铢钱和各种旧钱并行,且盗铸铜钱现象严重。这表明当时(    )
    A . 经济控制逐步弱化 B . 传统义利观念废弛 C . 商品经济仍具活力 D . 抑商政策未能实施
  • 5. (2024高三下·湖南模拟) 汉代的财政年度计算是“计断九月”,唐代则是“岁终为断”。前者取决于粟的成熟时间,后者则与水稻的成熟时节相适应。这反映了(    )
    A . 区域经济地位的变动 B . 粟的种植面积不断缩减 C . 赋税征收标准的调整 D . 历法进行了大规模修订
  • 6. (2023高二下·香格里拉月考) 宋代无论是富商大贾,还是地主兼商人,大多采用以商求利、以土守之的方式,把最稳妥的生存形式和能获得高额收益的生息形式揉为一体,形成中国封建社会商业资本运作的特点。这一特点(    )
    A . 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健康发展 B . 推动了抑商政策走向松弛 C . 影响到土地租佃关系的形成 D . 提高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
  • 7. (2021高一下·鄂尔多斯月考) 明朝规定三品至五品官厅堂五间七架,正门三间三架,六至九品官厅堂三间七架,正门一间三架;而明中叶以后,江南地区的官绅富户,甚至平民百姓,都建了三间五架或五间七架厅堂。这一变化表明当时(    )
    A . 经济变化对等级秩序的冲击 B . 富商政治地位的提升 C . 政府对江南民间控制力降低 D .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
  • 8. (2021高一下·鄂尔多斯月考) 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因各地至京的轮班匠逃役者多,乃令有愿出银价者,每名每月南匠出九钱,北匠六钱,免赴京当班.至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规定一律纳银.每名每年征银四钱五分,不许私自赴京当班。材料反映出明朝中期以后( )

    A . 出现了“计工受值”的雇佣关系   B . 私营手工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C . 纳银代役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    D . 商业繁荣使纳银代役成为主流
  • 9. (2021高一下·鄂尔多斯月考) 下表为明万历六年(1578年)各地田赋税收情况表(表中的北直隶相当于今天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分、河南、山东小部分;南直隶相当于今天的江苏、安徽和上海)据此可知(    )

    南直隶

    浙江

    江西

    北直隶

    实征收麦数(石)

    943707

    152864

    88072

    178642

    实征米数(石)

    5068154

    2369764

    2528270

    419986

    田地数(亩)

    77394672

    46696982

    40115127

    49256844

    每亩平均米麦数(升)

    7.77

    5.40

    6.52

    1.22

    实征麦占全国总数百分比

    20.49%

    3.32%

    1.91%

    3.88%

    实征米占全国总数百分比

    23%

    10.76%

    11.47%

    1.91%

    A . 各地经济结构差异显著 B . 区域一体化初露端倪 C . 南北粮食结构逐渐分化 D . 江南地区重要性凸显
  • 10. (2021高一下·鄂尔多斯月考) 某学者考证了康熙中期(1700年前后)中国社会不同群体年收入的分配概况(如下表所示)。这可以说明当时(   )

    非生产性群体(官僚、宗室,八旗兵丁)

    生产性群体

    商人

    农、工等群体

    户数占国家总户数比例(单位:%)

    1.09

    2.31

    96.6

    户均财富分配额(单位:两白银)

    201.58

    139.8

    40.56

    备注:当时全国户均人口数为7.84人。以经济最为发达的江南地区为例,五口之家的普通农户每年户均生活消费支出为白银32.6两,其中76%为食物支出。

    A . 商品经济发达 B . 民众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C . 阶级矛盾激化 D . 社会持续发展面临困境
  • 11. (2021高一下·鄂尔多斯月考) 据史料记载,清初江苏省松江府的棉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60%~70%,浙江省湖州府的桑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50%左右,且还在不断上升。这一变化(    )
    A . 造成粮食亩产量大幅下降 B . 导致货币地租取代实物地租 C . 有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 . 推动了当地自然经济的瓦解
  • 12. (2021高一下·鄂尔多斯月考) 清朝中叶,交通运输仍以水运为主,近海航道、长江、运河、黄河等内河成为运输主干道,舟楫不通之处附以驿道等陆路运输,这样就形成了以水路运输为主、陆路交通为辅的全国性交通网络。为数众多,实力雄厚的商人结为商帮,活跃于全国各地。据此可知(    )
    A . 全国性市场体系初步形成 B . 地域性商帮地位不断提高 C . 交通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D . 重农抑商的政策难以推行
  • 13. (2021高一下·鄂尔多斯月考)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广东十三行生意明显萧条,原本最开通的广东人突然变成最激进的排外主义者,以为广东现在的不景气,都是这些洋人惹的祸,当时广东人的排外主要是由于(    )
    A . 民族意识的增强 B . 列强的资本输出 C . 贸易体制的改变 D . 清朝官员的指使
  • 14. (2021高一下·鄂尔多斯月考) 1853年初,清政府户部估算,与1852年相比,该年岁入至少少收银1000万两。6月,户部密奏说,截至6月12日仅存银227000余两,连正常的行政费用也无法开支。这种局面的出现是由于(    )
    A .   太平天国运动不断发展的影响 B . 中国的海关税收被西方列强控制 C . 鸦片战争赔款带来的沉重负担 D . 自然经济解体影响政府财政收入
  • 15. (2021高一下·鄂尔多斯月考) 19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减轻茶税后,安徽一个普通农家从国际茶叶贸易中获得了丰厚的现金收入。但这个农家并没有趁机对家庭经济结构做全面调整,而是把经营的重心投向了就近的土地开发和粮食生产,以缓解口粮不足问题。这一个案例(    )
    A . 丰富了“晚清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复杂性”的历史认识 B . 印证了“世界市场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历史结论 C . 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民已主动融入世界市场”的历史现象 D . 支撑了“国际市场利好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解释
  • 16. (2023·龙岗一模) 1888年,开平煤矿第一次准备分发股息时在天津发布了一条新闻,《捷报》对此作了报道,之后每当有类似的举动都大肆宣扬。这一做法(   )
    A . 表明民用企业开始盈利 B . 说明洋务运动主要依靠传媒推动 C . 意在引导民间投资方向 D . 掀起了晚清“实业救国”的浪潮
  • 17. (2021高一下·鄂尔多斯月考) 中国历代王朝宁愿采用卖官鬻爵、增加捐税等办法应对财政困难也不愿借债。但19世纪50年代以来,清政府却大举外债,光绪帝还成立“借款委员会”专职借债,并于1898年首次以国家名义对内发行债券——昭信股票。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 . 内忧外患促使财政体制更新 B . 朝廷重视澄清吏治轻省赋税 C . 社会转型推动经济结构变动 D . 清政府突破了中体西用观念
  • 18. (2021高一下·鄂尔多斯月考) 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而出现了女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女子军事团、同盟女子经武练习队等团体。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了女子参政同盟会、上海女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这表明(    )
    A . 国民政府重视保护女性权利 B . 社会转型时期男女地位平等 C . 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 . 政治变革推动社会风气变化
  • 19. (2021高一下·鄂尔多斯月考) 下图为中国近代漫画家沈伯尘于民国二年画的一张女子风情画,图中右边文字为“豆盏青枝二月生,自由车子试郊晴。虽然谢尽闲蜂蝶,尚有飞尘逐我行。’对该画理解正确的是(    )

    A . 旗袍成为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B . 继承了中国文人画的写意风格 C . 工业文明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D . 妇女是生活西化的主体力量
  • 20. (2021高一下·鄂尔多斯月考) 1938年8月,中国工业合作协会西北区办事处(简称“西北工合”)在宝鸡成立,致力于“安辑流亡,收容技术工人”,“发展工业,供应军需民用”。此后几年,西北区在生产合作社数量、社员人数、资金产值等方面均领先全国其他6个地区。据此可知,西北工合(    )
    A .   使西北成为近代工业中心 B . 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基础 C . 使民族工业布局趋于均衡 D . 为长期抗战提供物质支持
  • 21. (2021高一下·鄂尔多斯月考) 据统计,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694项建设项目的厂址分布在91个城市、116个镇。其中65%的项目分布在京广铁路以西。这样做旨在(    )
    A . 构建较为合理的工业布局 B . 促进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 C . 加强东西部地区之间合作 D . 实现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 22. (2021高一下·鄂尔多斯月考) 下表为1952—1958年,我国女职工人数变化情况统计。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年份

    女职工

    1952年

    1954年

    1956年

    1958年

    人数(万人)

    184.8

    243.5

    326.6

    810.8

    占职工总数的比例

    11.69%

    12.95%

    13.95%

    17.89%

    A . 工业化建设劳动力不足 B . 职工性别比例不平衡得到了解决 C . 注重培养女性技术人才 D . 经济建设促进女性社会价值发挥
  • 23. (2021高一下·鄂尔多斯月考) 这是1960年1月某杂志刊登的《引洮河水上山》,展现了当时甘肃为了解决干旱问题,在高山上修建 水渠引水的场景。这可以用来反映我国(   )

    A . 社会主义工业化在稳步中前进 B . 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面貌 C . 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D . 经济体制改革释放了农村活力
  • 24. (2021高一下·鄂尔多斯月考) 1961年中共中央发出:“商业四十条”明确指出国营商业、供销合作社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是我国现阶段商品流通的三条渠道,积极恢复已撤销或合并的供销社、合作商店和合作小组,同时,有领导的开放农村集市贸易。这一规定(   )
    A . 缓解了市场供应紧张状态 B . 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 C . 承认了市场经济的合法性 D . 取消了个体经营模式
  • 25. (2021高一下·鄂尔多斯月考) 1979年9月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强调,各级行政机关的意见,“除有法律规定者外,不得用行政命令的方法强制社、队执行,应该允许他们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因时因地制宜,保障他们在这方面的自主权,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该决议(   )
    A .   加快了农业生产责任制发展    B . 推动了农村基层单位的变革 C . 扩大了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    D . 实现了市场对资源合理配置
  • 26. (2021高一下·鄂尔多斯月考) 1979年12月,国家计委组织经济学家撰写的《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一书出版,一时洛阳纸贵。人民出版社翻印300万册仍供不应求,各省还翻印了650万册,到1983年总销量接近1000万册。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
    A .   厘清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B . 市场经济成为改革目标 C . 旧有观念开始受到冲击 D . 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 27. (2021高一下·桂林期中) 1984年,电影《雅马哈鱼档》风靡全国。影片讲述了阿龙、阿珠等待业青年合伙经营“雅马哈鱼档”,靠着自谋职业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故事。电影采用纪实性手法,取景于当时广州的街头和市场。1985年,该影片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据此可知,这部电影(   )
    A . 主题思想具有前瞻性 B . 拍摄方式首创了纪实性的手法 C . 剧情取材于国企改革 D . 内容展现了广州扩大对外开放
  • 28. (2021高一下·鄂尔多斯月考) 1984年,中央决定延长农村土地承包的期限,规定一般在15年以上,生产周期长的和开发性项目,承包期可以更长一些。同时还规定,社员在承包期内因无力耕种或转营他业的,可将土地交给集体统一安排。这些规定(    )
    A . 有助于农业生产的专业化 B . 改变了土地所有制的性质 C . 扩大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 D . 加强了集体对生产的管理
  • 29. (2021高一下·鄂尔多斯月考) 1986年12月3日,薄一波在全国先进个体劳动者表彰大会上强调:“个体劳动者在国家经济发展中起了很大作用,在今后几十年,以至更长的时间内,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政策,是不会变的。”这说明当时中国( )
    A .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发生了变化 B . 非公有制经济促进了改革实效的发挥 C .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已经确立 D . 政府开始重视私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 30. (2021高一下·鄂尔多斯月考) 1953年我国城镇个体劳动者有900万人,占当时就业人数的一半,1956年为16万人,1963年一度恢复到231万人,到1978年仅为15万人,1981再恢复到113万人,1999年发展到3160万户。以上情况本质上反映了(    )
    A .   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B . 个体经济成为国家经济支柱 C . 我国经济制度体制的变迁 D . 全民经商新理念的日趋流行
  • 31. (2021高一下·鄂尔多斯月考) 如图所示,自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2009年底,新中国共向76个国家提供了325个支持项目的优惠贷款。据此可知,新中国的对外援助(    )

    中国优惠贷款行业分布(截止2009年底)

    A . 旨在融入自由开放的全球贸易体系 B . 实现了中国低端产业的对外转移 C . 有利于提高受援国的自主发展能力 D . 适应了投资周期短收益高的需要
  • 32. (2021高一下·鄂尔多斯月考) 关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人教版教材表述为:“新航路开辟后,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之间联系日益密切。”华东师大版教材写到:“新航路的开辟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巨大变化,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人民版表述为:“……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三种版本教材均体现的史学观念是(    )
    A . 革命史观 B . 全球史观 C . 社会史观 D . 文明史观
  • 33. (2021高一下·鄂尔多斯月考) 《哥伦布开辟了吃货的新大陆》中写道:“茶最初是摆在药店的,随着荷兰人饮茶的普遍流行,英国、法国也开始逐渐接受这种饮品,并在18世纪从中国大量发展茶叶贸易。”这一变化是基于(    )
    A . 工业革命改进生产方式 B . 欧洲社会阶级日益分化 C . 商业革命影响生活方式 D . 价格革命带来社会转型
  • 34. (2021高一下·鄂尔多斯月考) 据估计,16世纪,英国一些富裕农民从贵族手中承租大片土地,再雇工经营,其收入达到土地租金的10倍。大约同时期的中国,地主雇工经营所得收入不足以超过地租收入,甚至不如地租收益。较之于中国,当时的英国更易于(    )

    A . 抑制农村社会的贫富分化 B . 推广大农场经营方式 C . 迅速平衡城乡人口的分布 D . 稳定农村社会阶级结构
  • 35. (2021高一下·鄂尔多斯月考) 1750年英国颁布《冶铁法令》,鼓励美洲殖民地向母国(英国)输出生铁和棒铁,并免除各项杂税,同时又规定美洲殖民地生产的生铁和棒铁在英国加工,禁止在美洲殖民地建立钢铁加工工场、机器、锻炉、熔炉等。这一举措客观上(   )
    A . 有利于美洲殖民地经济发展 B . 适应了英国产业转型的需要 C . 沉重打击了北美独立运动 D . 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 36. (2021高一下·鄂尔多斯月考) 18世纪前期,英国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需求结构。这些需求中既有对基本生活必需品的旺盛需求,又有提升生活质量的改善性需求,也有对奢侈品包括异域奢侈品的渴望和需求,还有对高雅文化的消费需求。这种全方位的需求结构(    )
    A . 有利于代议制政治发展 B . 反映出社会风气趋向奢靡 C . 推动了工业革命的产生 D . 刺激了英国对外殖民扩张
  • 37. (2021高一下·鄂尔多斯月考) 英国输出品价值从1720年的800万英镑上升到1763年的1900万英镑,法国输出品价值由1716年的12000万里弗尔增长为1789年的50000万里弗尔,已经达到顶峰的荷兰完全不能与如此增速相匹敌。由此可知,该时期(    )
    A . 荷兰的霸权地位开始动摇 B . 西欧商业竞争状况日趋激烈 C . 英国已成为当时世界霸主 D . 英法加紧争夺世界殖民霸权
  • 38. (2021高一下·鄂尔多斯月考) 早在工业革命准备时期,普鲁士政府就组织了技术委员会,颁布了《专利法》,还派遣工商局长到英国参观学习。19世纪30年代末,普鲁士政府制定了《铁路法》,以加强对铁路建设的统一规划,政府还直接投资修建铁路。这反映了德国工业革命(    )
    A . 开创了计划经济模式 B . 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 C . 重视国家政权的干预 D . 完善了德国法律体系
  • 39. (2021高三上·济阳月考) 1884年,英、德等15国召开柏林会议,主要议题为解决刚果河口争端问题,会议签署的《总议定书》宣称其宗旨是“本着相互友好协商的精神确定发展非洲地区的贸易和文明”“并保障各国人民在两条流入大西洋的非洲最大河流上自由通航的利益”。这次会议(   )
    A . 解决了西方列强在非洲的矛盾 B . 促进了非洲经济文化的发展 C . 保障了自由贸易原则得到落实 D . 加速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 40. (2022高二上·宁南开学考) 1870年到1913年间,英国资本在海外投资的年均回报率为5.72%,而国内投资的年均回报率是4.60%;在法国和意大利的投资回报率要比英国国内高出50%,在加拿大和美国投资的回报率则要高出60%。据此可知,当时英国( )
    A .   国内工业发展面临挑战 B . 吸引了大量的海外资本 C . 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D . 经济地位已被美国取代
二、非选择题部分(40分)
  • 41. (2021高一下·鄂尔多斯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以生产粮食为主、家庭纺织原料为辅的自给自足性质的单一经营格局被逐渐突破。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被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如江南原为粮食丰裕地区,但到明代中后期由于棉、桑等作物的广泛种植,致使粮食严重匮乏,只得从湖广、四川等地大量输入。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使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结构被与商品生产密切相关的经济作物以及加工这些经济作物的手工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结构所替代。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近代欧洲农业科技的兴起是与产业革命同步发生的。蒸汽机用于农业生产,并出现了由蒸汽动力带动的绳索牵引犁。化学家对农作物营养、土壤、肥料进行了研究,通过实验方法来探明农业发展中的因果联系。生物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也为农业科技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此,欧洲农业开始由手工向机械作业、由经验向理论过渡,西方农业科技全面超过了中国。

    ——摘编自李慧红《翻译与晚清西方近代农业科技在中国的引进和推广》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农业生产发生的变化。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欧洲农业科技兴起的影响。
  • 42. (2021高一下·鄂尔多斯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历代粮食供求关系一览表

    项目

    春秋

    战国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辽

    金元

    清(1800年)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

    2.3

    5.72

    3.85

    6.42

    7.2

    10.7

    10.5

    粮食亩产量(市斤)

    95

    110

    120

    154

    140/343

    155/337

    155/337

    总产量(亿市斤)

    205.39

    591.4

    415.8

    889.82

    1749.45

    2385.88

    2340.97

    全国人口(万人)

    3200

    6000

    5000

    9000

    12000

    20000

    30000

    (说明:140/343和155/337中的140、155指北方亩产量,343、337指南方亩产量。)

    ——摘编自吴宾、党晓虹《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材料二: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中国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把14亿人的吃饭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十三五”期间,中国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加大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中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升至95%,稳稳的做到了“中国粮用中国种”。“十三五”期间,中国粮食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一万三千亿斤以上。“中国用全球9%的耕地和6%的淡水资源满足了占全球近20%人口的粮食需求。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伟大成就。”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称赞到。

    ——摘编自邱海峰《1.3万亿斤以上!“中国饭碗”稳稳的》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粮食产量变化的特点并简析造成明清粮食产量状况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述“十三五”期间中国粮食产量增加的原因及影响。
  • 43. (2021高一下·鄂尔多斯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战国末期,秦蜀守李冰在主持修建都江堰的时候,考虑这项工程所要发挥的功能依次是防洪、航运和灌溉。创建期的都江堰,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互相影响的水利系统。两宋时期,拥有分水、导流、引水和溢洪排沙综合功能的工程体系的形成,标志着都江堰作为一项综合性的水利工程已经进入了成熟期。(都江堰的管理也更加完善,不仅形成了稽查、水政和工程三个互相制约的管理体系,而且都江堰还成为国家水利工程,朝廷派出御史领提举官,到灌区巡视,代表中央政府监督岁修工程质量和经费使用情况,地方上则设置各级官员共同负责灌区的水政和都江堰工程的管理及岁修活动。成熟期的都江堰内江灌区共分出4条干渠,灌溉面积超过200万亩。

    ——摘编自曹玲玲《作为水利遗产的都江堰研究》

    材料二:“大跃进”后期最有名的水利工程是河南省林县的红旗渠。红旗渠于1960年2月开始修建。经10年奋战,于1969年7月完工。红旗渠工程总投工5611万个,参与民工7万人,先后有81位干部、技术人员和农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加上分干渠、支渠、斗渠,共计长约1500公里;10年间,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尽管林州人民为此工程付出了巨大代价,而且自90年代以来,出现水源不足,渠道老化等问题,但运行30年间,解决了全县严重干旱的问题;灌区的有效灌溉面积达54万亩。——摘编自李克军《如何评价“大跃进”时期的农田水利建设》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都江堰建设为例,概括中国古代水利建设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红旗渠修建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3. (3)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红旗渠的修建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