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十校2021届高三文综历史5月最后一卷试卷

更新时间:2021-07-29 浏览次数:132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 1. 三星堆青铜造像群展现出了浓郁的古蜀特色,其中出土的青铜尊等器物以及玉石器中的璋、戈等形制具有明显的中原制造工艺的痕迹。这体现出(   )
    A . 三星堆文明具有独立的起源 B . 华夏文明多元交融的特点 C . 青铜铸造业成为手工业主导 D . 中原经济处于领先的地位
  • 2. 汉高帝(刘邦)以“孝治天下”,推重“孝道”;自惠帝始,西汉天子皆以“孝”为谥,如汉景帝谥为“孝景皇帝”;汉武帝时,以察举“孝”“廉”为进仕门径。这反映出当时(   )
    A . 儒道思想开始走向融合 B . 治国理念继承了法家精神 C . 政治统治借助血缘伦理 D . 察举制影响社会价值观念
  • 3. 唐代的皇帝在开科诏令和策试题目中每每自谦德薄才寡,坦言施政失误,国家危难,恳请考生帮助自己。士人参加科举策试或私下模拟策试,都直言不讳地批评时弊,提出应对方案,其参政议政资格一经报名参加科举考试便自动获得。这表明唐代(    )
    A . 封建专制皇权出现弱化 B . 科举成为入仕的主要途径 C . 官员文化素养普遍提高 D . 政治开明有利于人才选拔
  • 4. 朱元璋时,程朱理学被定为一尊,一时间风头无两;明中后期,阳明心学“其教大行”,致使“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这一变动说明(   )
    A . 思想变动植根于时代需要 B . 心学成为了官方正统思想 C . 理学遭到知识分子的摈弃 D . 儒家的价值取向得以重构
  • 5. 清末“约定自开”商埠的浪潮中,东北三省共有自开商埠18处。清政府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以握定主权为宗旨”,依“约”将部分应由中外“约定开放”的商埠变成了实际上的“自开”商埠,掌控了这些商埠的“行政、司法和关税”的主权。这表明清政府(   )
    A . 收回了丧失的国家主权 B . 近代外交意识有所增强 C . 主导国家对外开放进程 D . 竭力维护朝贡外交体系
  • 6. 在1919年之前,报刊上的“社会主义”总共只出现了34次,而自1919年开始,“社会主义”的出现次数猛增,“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成为和“社会”一样常用的政治词汇,几乎征服了所有政治流派”。这反映了(   )
    A . 救亡图存的探索取得重大进展 B . 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C . 近代传媒业推动新思想的传播 D . 政治流派的主张趋同
  • 7. 图6是20世纪30年代中央苏区的宣传画,图上注有“完成三十万双草鞋,使红军哥哥不打赤脚”等字样。该宣传画体现出当时(    )

    A . 全民族抗战的路线得到贯彻落实 B . 根据地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C . 农村生产关系变革解放了生产力 D . 妇女成为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
  • 8. 表1为1952-1985年中国投资(年平均,单位:百分比)统计表。据该表可推知中国(   )

    表1

    非生产性投资

    生产性投资

    重工业

    轻工业

    1952-1978年

    19%

    54.4%

    5.3%

    1979-1985年

    40.9%

    45%

    7%

    A . 农业生产投资受到了重视 B . 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业已失败 C . 政府关注民众生活的改善 D . 经济发展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
  • 9. 罗马的法学家一再强调,尊重每个人所得即是法律和正义的应有之义。特里封宁提出了正义就是“各得其所”,乌尔比安则界定了正义是“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这反映出(   )
    A . 法学家的闸释左右了法律的演进 B . 维护私有财产权是罗马法的重要内容 C . 罗马法重视公民道德建设的理念 D . 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自然法的完善
  • 10. 宗教改革后的新教伦理把获利视为上帝对于选民的期望,不仅鼓励人们通过勤奋劳动获得财富,而且把劳动获利看作是远离罪恶和堕落的手段之一。新教伦理(   )
    A . 体现了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 B . 有利于封建民族国家的形成 C . 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 D . 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进步
  • 11. 图7为苏(俄)联1918-1928年飞机及航空发动机生产量统计。该图可以说明苏(俄)联(   )

    A . 一五计划的开展具备了一定条件 B . 航空工业发展领先于世界 C . 新经济政策推动工业化建设完成 D . 计划经济体制具备优越性
  • 12. 小布什政府推动新加坡议题,奥巴马政府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他们推动的“高标准”规则内容大致相同,都包括市场准入与竞争、外资的保护和服务业开放等规则。材料从侧面反映出(   )
    A .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出现逆转 B . 全球经济良性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C . 经济区域集团化获得新动力 D . 世界贸易自由化壁垒进一步减少
二、非选择题:共52分。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元代棉纺织业发展的基础上,明初鼓励经济作物种植的政策促进棉花的普及,形成了沿江濒海的植棉区域,特别是棉纺织机具的改进更是大大提高了纺织的效率。在这些内外因素作用之下,苏松地区的棉纺织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棉纺织业内部显现了专业化分工的趋势,棉布品种的多样化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出现了专门从事布匹收购经营的棉布字号。大量棉布进入市场流通,促进了这一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棉纺织业的发展也给该地区经济、社会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明中叶之后大量棉业市镇的兴起,棉货贸易繁荣。但是应该看到苏松地区棉纺织业的发展带来的商品经济的繁荣只是局部小范围的,而它自身的发展也受到了封建经济的束缚,棉纺织业内部出现的新兴因子难以继续拓展。

    ——摘编自社君立《明清时期的棉花革命》

    材料二

    美国南部的棉花品质优良,再加上内战前棉花销售已经形成了稳定、成熟的市场,棉花成为南部唯一具有绝对优势的经济作物。19世纪后半期,随着铁路的发展,运输价格大幅下降,南部可以用相对便宜的价格购买粮食与肉类,棉花生产的成本大大降低为集中生产棉花创造了条件。为此南方种植园主通过大规模增加棉花产量的方式获得更多的利润。由于内战结束后,绝大多数黑人租佃农普遍贫困,靠借贷为生,于是种植园主利用借贷强迫黑人租佃农种植并出售棉花以偿还债务,这样借贷者陷入了“棉花-债务-更多棉花-更多债务······”的恶性循环之中,以致南部棉花生产的单一种植结构长期存在,且情况不断恶化。

    ——摘编自吴浩《试论内战后美国南部棉花生产扩张问题》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代苏松地区棉花产业发展的背景及其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后半期美国棉花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并指出其成因。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费孝通先生提出了“文化自觉”这一概念,他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自觉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自觉延续民族文化中具有普适性意义的部分;其次,注重理解和诠释他者文化的经验和长处,自觉吸收他者文化中的精华;第三,在分析、比较、鉴别、吸取和整合传统文化、他者文化的过程中,自觉实现文化创新。

    ——摘编自李艳《文化自觉的三重释义》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实正确,论证清晰)

  •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卫生工作面临疾病丛生、缺医少药的严重局面,鼠疫、霍乱等烈性传染病等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健康。党和国家站在人民健康的高度,加强了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工作。1949年11月,卫生部专设了公共卫生局,统一负责全国的传染病、交通检疫等卫生防疫工作;1952年,党中央成立了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组织发动全国人民起来讲究卫生、除“四害”、消灭疾病。1953年1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建立卫生防疫站和专业防治所(站),到1965年,共建有2499所和822所。1955年,党中央成立了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强化对血吸虫病的防治。同年,卫生部发布《传染病管理办法》。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妇女和婴幼儿的健康,先后建成了妇幼保健机构近3000所。

    ——摘编自李玉荣《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经验》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发展公共卫生事业采取的措施。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意义。
  •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巴黎和会三个首脑人物中之两个,即威尔逊与克里孟梭,对于和议所抱之政见似极端的对立。威尔逊怀抱自由思想,主张正义,相信以宽大的条件成立和议,为树立平和之好方法。他思利用此机会设立国际联盟之组织,以为增进国际和平,防止战争之要件。而在他方面,则法兰西之老政治家克里孟梭,在欧洲政治上饱尝忧患,注重法国实际利害问题。他对于国际联盟无大信任心,他不以为此即可以保障法兰西将来之安全,而主张对于德国加以极严厉的制裁手段,以免其再为法国之危害。立于此两极端之中间者,有英之劳合·乔治,他一方面赞成威尔逊之联盟思想,同时亦愿使德国受处罚,而使法国对于德国方面有防备危险之保障;劳合,乔治于此常须调停法美两国首脑之主张。

    ——摘编自周鲠生《近代欧洲外交史》

    1. (1) 根据材料,概括巴黎和会上三个首脑人物的不同政见。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不同政见对后来国际局势的影响。
  •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杨度(1875-1931年)湖南人,早年习“帝王之学”,1892年赴京会试落第,痛感清廷腐败,国事危艰。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他上书清政府,请求参加抗日,并在湖南投入维新改良的运动之中。1902年,随首批湖南留日师范生赴日,同年转而主攻法律政治。在东京时,他不赞成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拒绝参加同盟会,坚持走君主立宪救国道路。民国三年,袁世凯解散国会后,杨度任参政院参政,民国四年,杨度呈送《君宪救国论》:“中国如不废共和,立君主,则强国无望,富国无望,立宪无望,终归于亡国而已,故应以专制之权,行立宪之业”。君主立宪失败后,他逐渐转向民主共和,民国十一年加入中国国民党。北伐期间,他开始和一些共产党员交往,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民国十八年秋,在白色恐怖之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摘编自范济国《中国革命史人物传略》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杨度提出“君宪救国论”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杨度政治思想的转变并简析这一转变所体现的精神品

      质。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