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记载次数 |
波及地域 |
公元前4世纪 |
2次 |
主要局限在西北地区 |
4—10世纪 |
39次 |
长安等地多次出现 |
11—15世纪 |
97次 |
河南开封等黄河流域开始频繁出现 |
交换关系、商业交易合乎天理。这些主张
国有铁路营业统计概况(1907—1911)
年份 |
营业里程 |
车辆数 |
载客人数 |
装货吨数 |
营业收入 |
1907年 |
3392公里 |
7035 |
7360994 |
3443270 |
-7172321 |
1908年 |
3554公里 |
7761 |
9050167 |
5292650 |
-1076515 |
1909年 |
3659公里 |
8075 |
9352602 |
5808479 |
5453881 |
1910年 |
4218公里 |
8635 |
11523650 |
7574024 |
5849098 |
1911年 |
5006公里 |
8946 |
12785004 |
8434029 |
3946393 |
材料一 宋代南方的农产品大量运输到北方,北方的面食也得以进入南方,实现了食物上的“大一统”。与广大农民因生活所迫被动食素不同,士人认为食素可以心性淡泊、身体洁净,可使“肠胃清虚,无渣无秽,是可以养神也”,他们多往“禅制素食”。在士人中间,形成了一股素食之风,素菜成为一个独立的菜系,流行于市肆上,专门经营素食的店肆也有很多。素食还被制成各种肉菜的味道,使得更多的平民百姓得以享受美味。
——摘编自张雅丽《唐宋时期素食习俗研究》等
材料二 19世纪前期,英国环境恶化、卫生状况糟糕、食品掺假等社会问题突出。1847年,英国素食者协会成立,在协会的指导下一股素食主义风潮兴起,形成了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协会的会员主要是工人阶级。协会的分会主要分布于北部和东南部的城市。针对工人阶级贫穷、时间匮乏,营养不良的特点,协会制作了一些宣传素食廉价、快捷、有益于健康的小册子等。协会还不断翻新素食的做法,发明了很多新的菜式,人们蔬菜消费的比例大为提升。至“19世纪晚期素食者餐厅与咖啡馆遍布了整个英国”。
——摘编自王钰峰《19世纪英国素食主义运动研究》
13名中共一大代表的基本情况概要
项目 |
概况 |
接受马克思主义前的思想构成 |
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各种“主义”、“学说”的影响,其中改良主义影响最广,一类是康、梁维新思想的信奉者;另一类主张倡导“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文学革命”、“实用主义” |
年龄结构 |
平均年龄为28岁,年龄最小的为19岁 |
教育结构 |
具有大学学历的有9人,其中有6人曾留学日本:在国内获得大学学历的4人中。就读于北京大学的有3人;具有中等师范学历的有4人;中学学历的有1人 |
职业结构 |
多为教师、编辑、记者或学生等 |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人数 |
北京2人、湖南2人、武汉2人、济南2人、上海2人、广州2人、旅日共产党组织的代表1人 |
——摘编自李亮《中共一大代表群体思想结构研究》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材料:隋朝建立时,由于以前在门阀士族把持地方政权的情况下,州主簿、郡功曾的权力很大,州郡长官的实际权力受到限制;而掌握军权的地方都督长期干预地方行政,导致地方治理的混乱。开皇三年,隋文帝对地方行政体制进行改革。从制度上取消州郡长官自辟僚属的权力,规定地方佐官一律由中央任免;在地方另设由中央吏部统一任免和考课的品官;将原属都督僚属的长史、司马任命为州府的主要属官。这样既加强了地方行政长官的权力,同时也有利于防止地方势力的膨胀。州县设官分职的状况也有所调整,基本确立了与中央六部的对应关系,地方行政管理的专业化程度得以提高。
——摘编自《中国大通史·隋唐五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