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黑龙江省嫩江市八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9月联...

更新时间:2024-07-13 浏览次数:80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 1. (2021高二上·嫩江月考) 有学者指出,西周封建社会的上层,因为君统与宗统的叠合,政治伦理和亲族伦理也为此合而为一,于是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规整为忠孝仁信礼仪诸项,成为社会的行为规范。这说明西周时期(   )
    A . 确立了森严的政治等级秩序       B . 民本思想成为治国的新理念 C . 家天下的政治格局开始形成    D . 分封制促进了周文化的传播
  • 2. (2021高二上·嫩江月考) 周文王的祖父古公“有长子太伯、次子虞仲、少子季历,季历生子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古公卒,季历立,是为公季。据此可知,当时(   )
    A . 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B . 宗法制度尚未完善 C . 等级秩序遭严重破坏 D . 周王已经实现集权
  • 3. (2021高二上·嫩江月考) 秦简《置吏律》中规定:任用吏或尉,在已正式任命以后,才能令他行使职权和派往就任;如有不应任用而敢先行使职权,以及私相谋划而派往就任的,依法论处。啬夫被调任其他官府,不准把原任官府的佐、吏任用到新任官府。这一规定旨在(   )
    A . 强调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 B . 提升基层官吏的责任意识 C . 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规范和管理 D . 说明任期制度是官僚制度的重要特点
  • 4. (2021高二上·嫩江月考) 北宋前期的中书宰执,一般每日卯时(约6时)开始工作,直至未时(约14时)方才下班归第,工作时间约8小时。按照治事地点、工作方式的不同,他们一天的工作安排又分为待漏院候对、升殿奏事、中书聚厅集议、分厅治事、再次聚厅五个阶段,次序井然,节奏紧凑。这反映了宋代(   )
    A . 行政管理水平较高     B . 宰执日常工作烦琐 C . 中枢机构效率低下         D . 分割事权加强皇权
  • 5. (2021高二上·嫩江月考) 明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废行省设三司,将行省权力一分为三。但由于三司鼎立,缺乏应有的协调配合,后来明朝又设巡抚来统辖一省或数省。由此可知(   )
    A . 行省制度缺陷明显遭到废除    B .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影响制度演变 C . 中央对地方控制得到了强化     D . 三司制度的实行提高了行政效率
  • 6. (2021高二上·嫩江月考) 从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发展史来看,政治与行政权力趋向集中有三条清晰的轨迹与特征,见下表
    强势君主统治下的中央集权 “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如秦始皇、汉武帝和明太祖等强势君主统治,加强君主个人专权
    弱势君主统治下的中央集权 以丞相或摄政之类的重臣为代表的中枢行政系统地位上升。如三国时期的诸葛孔明和清初顺治帝时期的多尔衮等人从行政上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控制能力
    开明君主统治下的中央集权 群臣谏议,“政通人和”。如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宋神宗时的王安石变法等,君主集权与行政中枢权力集中较为和谐同步运行

    据此可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   )

    A . 呈现出君主专制强化与弱化相交织的趋向 B . 中央机构行政权大小不以君权强弱为转移

    C . 体现古代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与政治取向 D . 能全面体现统治集团群体共治的合理性
  • 7. (2021高二上·嫩江月考) 公元前5世纪,执政官阿里斯泰德将别人资助他的钱财用于公益捐助;贵族派首领客蒙把在希波战争中获得的财富用于公益事业;伯里克利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后,将自己的田产捐献给城邦。他们的公益捐助(   )
    A . 有利于增强城邦共同体意识 B . 有利于雅典民主制度的形成 C . 导致了民主政治被贵族控制 D . 改变了对外战争的被动局面
  • 8. (2022高一下·黑山月考) 学者杨共乐在《罗马的崛起及其原因》一文中指出:“罗马的政府很简单,主要有公民大会、元老院和执政官。公民拥有属于自己的投票权,许多管理都是选举产生的……罗马最高行政长官是执政官,但是执政官生杀于夺的大权是有限的……元老院是执政官卸任以后进入的,是多个优秀的国王组成的一个机构。元老院是政策的制定者,执政官是执行者。”作者认为罗马崛起的原因是(   )
    A . 战无不胜的罗马军团   B . 罗马政府的简单结构 C . 罗马法律的逐渐完善  D . 优越的政治管理体制
  • 9. (2021高二上·嫩江月考) 纵观整个中世纪时期的英国,国王权力始终处于一种不完整状态之中,其限制既来自于作为中世纪思想文化权威的教会,也来自于作为贵族势力和平民势力代表的议会。这反映了中世纪英国国家权力结构的突出特征是(   )
    A . 有限王权的传统 B . 国家结构的松散 C . 民主政治的确立     D . 权力分配制度化
  • 10. (2021高二上·嫩江月考) 孙中山在《制定建国大纲宣言》中说:“临时约法颁布以后,反革命势力不惟不因以消灭,反得凭藉之以肆其恶,终且临时约法而毁之,而大多数人民对于临时约法,初未曾计及于本身利害何若,闻有毁法者不加怒,闻有护法者亦不加喜。”这主要反映了(   )
    A . 反革命势力旨在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 民主平等现念缺失 C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未涉及人民权利 D . 国民宪政意识薄弱
  • 11. (2021高二上·嫩江月考) 美国《时代》杂志记者爱泼斯坦(1944年访问延安)在《突破封锁访延安》一书中写道:“这里产生了一种别处见不到的全新的中国人——正直、不怕当权者、随时准备接受批评和新思想、不顾讲客气和‘面子’的老规矩。”这折射出当时(   )
    A . 美国开始支持中共抗日      B . 延安建立了民主政权 C . 抗日根据地的发展迅速 D . 国共合作进一步巩固
  • 12. (2021高二上·嫩江月考) 据《通考》载,孝文帝颁行均田令,“令有盈者无受无还,不足者受种如法;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是令其从便买卖,以合均给之数,则又非强夺之以为公田,而授无田之人。”这反映出北魏均田制的基本原则是(   )
    A . 禁止民间土地交易           B . 保障土地平均分配 C . 强化土地国有政策    D . 限制土地兼并行为
  • 13. (2023高三上·渝中开学考) 有学者指出:“在宋神宗的强力支持下,王安石以经济为中心的变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当改革向纵深发展时,这场缺乏政治支持的经济改革开始举步维艰,趋向失败,而且前期的改革成果也难以维持。”该学者意在强调( )
    A . 统筹规划决定王安石变法的成败 B . 王安石变法仅限于经济领域 C . 统治者支持是变法成功的关键     D . 变法必须先从政治领域启动
  • 14. (2021高二上·嫩江月考) 汉高祖发布求贤诏,广招德行贤明之人;吕后聘请商山四皓前来辅佐太子等,此后,便不断有皇帝征召士人来做官,被授予很高的官职,朝廷还常征聘文人学者到京师来做博士,皇帝亲自征聘便成为最为尊荣的仕途之路。材料反映了(   )
    A . 察举制在汉初就出现了 B . 自上而下选官,打破了世袭公卿对政权的垄断 C . 打破了血缘政治,加强了中央集权 D . 反映汉初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 15. (2021高二上·山东月考) 张鸣在《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中说,随着科举制的推行,原来统治乡村世界的精英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对门第的看重,过渡到对文化的看重。……读书人学诗的越来越多,书成为一种商品,……能诗的人即使没有官位在乡村也能得到尊重。这表明科举制(   )
    A . 使诗歌在全国走向全面繁荣   B . 冲击了乡村的门阀政治根基 C . 改造了乡村的文化结构 D . 加强了中央对思想的控制
  • 16. (2021高二上·嫩江月考) 郑若玲对清代7791份科举试卷进行分析,发现进士、举人、贡生中,上三代均无功名的比例分别是13.27%、13.41%、9.45%,平均为12.69%,也就是说,清代科举开放给平民上升的道路宽度接近13%.这说明科举制(   )
    A . 利于加强社会阶层的流动 B . 促使平民政治治理成为可能 C . 使选拔程序更加公平公正   D . 提高了社会群体的文化素质
  • 17. (2021高二上·嫩江月考) 朝集制度,始于唐初,本是地方政府定期委派朝集使向中央上贡物品、汇报治情,唐玄宗开元年间规定朝集使还要“校吏能(考察地方官员治理能力)”和“举贤良”。这一变化表明,唐玄宗时(   )
    A . 官吏腐败现象得到根治  B . 国家治理能力得到提升 C . 选官方式开辟了新途径      D . 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监察
  • 18. (2023高二上·成都月考) 给事中本来是言谏官,掌侍从规谏,无弹劾监察之职。宋朝之后,给事中开始拥有监察功能。明朝六科给事中职能进一步变化,转为监察官员,成为钳制六部的独立机构。给事中职能的变化(   )
    A . 推动了权力中枢的异化 B . 保证了中央决策的正确 C . 促进了监察程序的规范 D . 抑制了宰相权力的膨胀
  • 19. (2021高二上·嫩江月考) 有学者研究发现,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名称有些听起来不像常设官员,其名称往往带有动词。比如刺史,“刺”即刺探,其本意为临时派出,后演变为州牧;比如行省长官“行中书省事”,意指临时行使中央特派之事,后变成固定的地方官;比如巡抚,意指代皇帝巡行地方,后巡行变为常设。这表明(    )
    A . 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具有较大随意性 B . 巡行监察是中国古代地方官员主要职责 C . 王朝政府注重强化地方治理与中央集权 D . 加强专制主义统治是王朝政府重要手段
  • 20. (2021高二上·嫩江月考) 1851年,英国常任文官人数为4万人,1901年达11.6万。而到1968年,文官人数已高达76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在战后的增长更为迅速,在环境事务部等部门已占全部文官的52%—60%。这种变化表明英国(   )
    A . 文官制度的成熟完善       B . 冗官的问题日益突出 C . 君主立宪存在严重弊端             D . 政府对社会干预职能扩张
  • 21. (2022高二上·定远月考)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1898年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世济变之才,在康有为等人的建议下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据此可知( )
    A . 选官制度发生根本改变  B . 局势推动官制变革 C . 清政府积极进行改革              D . 经世致用成为主流
  • 22. (2023高二上·莆田期末) 隋唐政府为解决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打击门阀士族特权,实行科举制;英国为适应工业革命的发展,实施文官制度。1905年,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实行学堂选官制和留学生选官制。这说明(   )
    A . 选官制改革解决了社会现实问题   B .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进选官制改革 C . 统治危机是改革官制的重要原因  D . 官员选拔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
  • 23. (2021高二上·嫩江月考) 1931年国民政府的第一次高等考试,学习西方文官制度,在考试内容上是新的,而在其他方面采取了古代科举的一些方法,最明显的是此次考试采用扃(jiōng)闱制。全体典试委员宣誓就职后,即进入考场,并立即关闭大门,贴上封条,从此断绝与外界的一切联系,直到考试结果出来发榜以后,才撕下封条,恢复“自由”。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 . 此次考试可谓中西结合,力求公平公正 B . 科举制还依然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 C . 用传统选拔人才的方法选拔现代人才 D . 考试流于形式无法体现选拔性
  • 24. (2022高二上·任丘月考) 1982、1983年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先后进行了机构改革,并按照干部“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的方针,调整了各级领导班子,建立了老干部的离休、退休制度,开始废除实际上长期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这些措施(   )
    A . 坚持了党管干部的原则 B . 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C . 增强了行政机关的活力                  D . 进一步完善了公务员制度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5分,第27题12分)
  • 25. (2021高二上·嫩江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认为,繁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议事会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名额根据每个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水时计监督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需再次抽签。

    材料二:魏晋南北朝时,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材料三:夫近百年来,贯穿于中国历史之一中心问题,为如何求自强以御外侮。此一自强运动,实始于咸丰末年英法联军之役以后,而甲午一战,则为此初期三十年自强运动失败之总结也。

    ——石泉《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

    材料四:这些独具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安排,是以新中国建立之初的政治构想为基础,随着时代的演进而不断丰富发展,留下每代人智慧烙印的中国政治发展模式,为世界政治文明提供了一个新样本。

    ——吴邦国《“七确立”与“五不搞”描述中国特色政治文明》

    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不是抽象的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摘编自《民主与民主:党的十六大以来经验与启示述评》

    1. (1) 材料一中雅典实施的是哪两项民主制度,分析这两项民主制度实施过程中的科学性体现在哪里?
    2. (2) 归纳材料二中所述的制度的特点和积极作用?分析材料二所述制度与雅典政治制度有何本质区别?
    3. (3) 根据材料三学者的观点,简述中国近代“自强运动”初期的主要表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自强运动”的发展出现了怎样的新特点?请用史实加以说明。(至少两个史实)
    4. (4) 材料四所说的“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如何体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说明了什么?
  • 26. (2021高二上·嫩江月考) 民主不会只有唯一的标准,“真正的民主”应具有人类文明发展所具有的共性,也应结合所在地区历史文化传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因素,找到本地区最适合的方案,因而具有自己的个性。

    材料一:对于公元前5世纪的欧洲人来说,“真正的民主”指理性的审判和权力的分享,还有各种其他的公民美德。但是,民主是一种公共美德,但不是唯一的美德,由希腊公民选举产生的政府肯定存在着效率低下、腐败、短视、不负责任或被少数人的特殊利益所操纵,而且不能采纳公意所要求的政策。

    18世纪以来,欧洲人越来越认识到“真正的民主”指的是自由、平等、博爱,“民主”就是公民对政策的有效控制,建立起负责任的政府。正如卢梭所言,“如果国家,或者说城邦,其生命权在于它的成员的结合,并且如果它最主要的关怀就是要保证其所有成员表达公意,它必须有一种普遍的强制性的力量,以便按照最有利于全体成员的方式来推动并安排各个部分。正如自然或者说上帝赋予了每个人以支配自己各部分肢体的绝对权力一样,社会民主必须忠实地履行公民赋予政府的权力,并保障它受到人民制约和内部制约。”

    ——(美)塞缪尔·亨廷顿《20世纪的民主化浪潮》

    材料二:英国“光荣革命”(实际是一次政变)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大概是改造专制制度以进行制度创新,摆脱专制的革命循环走向长治久安的最完美的例子。这个例子对中国有意义,而美国在英国民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民主制度的历史对中国意义不大,因为中国不是像美国这类“没有历史的国家”。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三: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保障“人民”对政府的参与、信任和制约,意在追求“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 “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1. (1)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18世纪欧洲人与公元前5世纪希腊人对“民主”认识的不同。
    2. (2) “光荣革命”开创的完美政治设计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该“最完美的政治设计”是否适合17、18世纪的中国?运用史实说明你的看法。
    3. (3) 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表现。
  • 27. (2021高二上·嫩江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儒家文化能够在几千年间不曾中断地沿袭下来,与科举考试以其作为主要内容是密不可分的。隋唐时期的科举考试,把儒家经典作为考试主要内容,孔颖达《五经正义》的颁行,是儒学定于一尊的标志,而其具体内容又要依赖于学校教育和考试。明清的科举考试主要以理学为主要内容,这为有效地抵御佛、道,巩固儒学在封建文化中的主体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自从唐朝以后,儒学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演变,唐代的注疏经学,宋代的理学,明清之际的实学,以及清代乾嘉时期的汉学,等等,这些学术思想的兴起使中国文化呈现出绚烂的色彩。以儒学为主要内容的科举考试促进了这些演变结果的传播。另外,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们在承担起儒家文化传承重任的同时,也是儒家文化的创造者。

    ——朱效梅、郑国民《科举考试与独尊儒术封建文化的互动关系》

    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以“科举考试与儒家文化的关系”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