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普宁市华侨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

更新时间:2021-12-29 浏览次数:79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 1. (2021高一上·普宁期中) 周代已形成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在《诗经》中,祭祀祖先的诗歌最多,而在祭祀祖先的诗歌中,又以祭祀文王、武王的诗歌为多。这说明(    )
    A . 嫡系血统关系受到重视 B . 分封制更注重王室贵族 C . 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强化 D . 王位继承制度已臻完善
  • 2. (2021高一上·普宁期中) 《吕氏春秋•慎势》言:“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这表明宗法制的目的是( )
    A . 维护宗族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B . 保证各级贵族的特权 C . 消除诸子矛盾 D . 只为了维护嫡长子利益
  • 3. (2021高一上·普宁期中) 商鞅在变法中“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普遍推行县制。这反映出(    )
    A . 国家统一的趋势不断加强 B . 宗法礼乐制已经瓦解 C . 贵族政治正在逐渐被取代 D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基本确立
  • 4. (2024高一上·大庆月考) 秦朝法律规定“步过六尺者,有罚”“诽谤者,族”“有敢偶语者,弃市”等。这说明秦朝( )
    A . 徭役繁重 B . 限制特权 C . 社会动荡 D . 法律严苛
  • 5. (2021高一上·普宁期中) 汉初,刘邦认为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之一,是没有同姓王国保卫中央政权,于是分封同姓诸侯,以保卫中央。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把王国土地户口的一部分分给子弟为列侯,此后诸侯王的子孙都得以成为列侯。汉武帝的做法( )
    A . 进一步强化西周的分封制度 B . 是“无为而治”的政策实践 C . 与汉高祖做法主要目的一致 D . 迅速解决了七国诸侯的叛乱
  • 6. (2021高一上·普宁期中) 有学者认为,秦汉时期所确立的皇权主义秩序,把“天高皇帝远”的制度现实,变为“天高皇帝近”的观念共存。该观点可以用来说明秦汉皇权主义秩序的确立( )
    A . 加强了对人的思想控制 B . 彰显了帝王的丰功伟业 C . 固化了君臣的等级秩序 D . 揭示了治国思想的演变
  • 7. (2024高一上·云阳县月考) 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   )
    A . 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 B . 强化了经济控制 C . 开通了丝路贸易 D . 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
  • 8. (2022高一下·广南月考)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北魏政治、经济发展以及鲜卑族进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结果,对北方内迁各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   )
    A . 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B . 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 C . 生产生活比较稳定 D . 学会汉族的文字和风俗
  • 9. (2021高一上·普宁期中)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汉武帝这一措施 ( )
    A .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 抑制了农业生产发展 C . 彻底解决了封国问题 D . 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
  • 10. (2021高一上·普宁期中) 制作图示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面是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图示,其中①②③④处应填写的是(   )

    A . 吴——蜀——东晋——西晋 B . 蜀——吴——东晋——西晋 C . 吴——蜀——西晋——东晋 D . 蜀——吴——西晋——东晋  
  • 11. (2022高二下·威远月考) 现存北魏孝文帝的诏书中,北魏往往自称“中夏”,同时把南齐称为“南夏”。这说明北魏统治者(   )
    A . 追求国家统一 B . 促进民族交融 C . 认同华夏文明 D . 改革鲜卑旧制
  • 12. (2021高一上·牡丹江期中) 唐代书法在风格上兼容南北,达到一个新高度。其中,由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创立的欧体、颜体和柳体等书法字体,被后世学习与临摹。他们自创一格的“书法字体”属于(      )
    A . 小篆 B . 隶书 C . 楷书 D . 草书
  • 13. (2021高一上·普宁期中) 学者指出,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儒孝伦理在汉译佛经中被提升到相当突出的地位,如梵文佛经《六方礼经》在汉译过程中增加了了女事亲尽孝的义务规范,据此可知(    )
    A . 民族融合趋势不断增强 B . 儒释思想开始出现融合 C . 中外之间的交流频繁 D . 佛教逐渐儒家化发展
  • 14. (2021高一上·普宁期中) 唐太宗曾对门下省长官说,国家“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或有苞避私隙,相惜颜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难违一官之小情,顿为万人之大弊,此实亡国之政。”唐太宗此言表明(   )
    A . 国家治理有赖于严格执行国家制度 B . 人情的泛滥严重威胁唐王朝的统治 C . 三省六部制在实施过程中面临困境 D . 皇权的加强限制了官僚的议政功能
  • 15. (2021高一上·普宁期中) 唐诗中有大量关于歌舞、球类、龙舟、武艺、踏青、爬山等运动的描写,并有大量描写女性运动的作品。王维有诗云:“蹴鞠(指足球)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这说明唐代(   )
    A . 统治者推崇力量美 B . 女性社会地位提高 C . 诗歌出现繁荣局面 D . 社会生活充满活力 
  • 16. (2023高一下·定远开学考) 安史之乱以前,各边镇屯田、营田,所有权概属封建国家,收成必须全部申报中央。安史之乱以后,土地的所有权,连同经营、管理、分配的权力,全部落入地方长官的手里,出现了“将士无战守之劳,有耕市之利”的状况。这些变化(   )
    A . 标志着唐王朝由盛转衰 B . 表明唐朝均田制走向瓦解 C . 为藩镇割据奠定物质基础 D . 说明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 17. (2021高一上·海南月考) 如果把“大运河的开凿”、“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主题的是(   )
    A . 国家的产生和统一 B .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C .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 . 近代前夜与盛世危机
  • 18. (2021高一上·普宁期中) “谱牒”是中国古代专门用来记录氏族世系之书。唐太宗编纂谱牒《氏族志》,规定评判家族等级的标准不再是血缘家世,而是现有官员的爵位等级,当时编入的姓氏共计293个,共有1651家。唐初这一做法(   )
    A . 顺应了当时社会需要 B . 剥夺了高门贵族特权 C . 终结了士族门阀政治 D . 平衡了各阶层的利益
  • 19. (2021高一上·普宁期中) 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被公认为“诗史”。以下关于杜甫诗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杜甫是安史之乱的亲历者,其诗歌作品可作为信史 B . 其作品通俗易懂,开创中国市民文学的先河 C . 其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作为史料应加以甄别 D . 是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底层人民的苦难
  • 20. (2021高一上·普宁期中) 唐朝政事堂为政府最高机构,凡皇帝命令需经政事堂群相会议正式通过方可送尚书省执行,若未加盖政事堂印章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则被认为违法。这表明(   )
    A . 专制皇权遭到严重削弱 B . 古代政治制度日益成熟           C . 分权与制衡体制的形成 D . 宰相擅权现象越发严重
  • 21. (2021高一上·普宁期中) 有学者指出:“在中国要写得一篇响亮的文章或写得一手能上朝的好字,必需有闲、钱、名师指导、十年寒窗等等社会条件的支持才有希望。终年胼手胝足为孝敬肚皮而忙碌的一般农民,怎易到达这种地步?”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 科举考试以出身、学识等为依据 B . 历代科考无家道贫寒、苦读登仕者 C . 农民阶级不具备科举中第的条件 D . 科举平等性受文化、社会级差制约
  • 22. (2021高一上·普宁期中) 科举考试对我国的历史产生极大影响,下列有关科举制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说明考进士科之艰难

    ②进士科始于唐朝贞观年间

    ③通过读书考试的方式做官,对士族会更有利

    ④“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指的是唐太宗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④ D . ①③
  • 23. (2022高一上·台州期中) “两税之立,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此赋税制度的实施(   )
    A . 推动了租庸调制继续实行 B . 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C . 加重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 . 杜绝了土地兼并的问题
  • 24. (2021高一上·普宁期中) 下列属于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   )

    ①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②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

    ③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

    ④设置二府三司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25. (2023高一上·清远期中) 王安石曾提出“守天下之法者莫如吏”,特别强调官吏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但从变法结果看,“用人不当”却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 . 变法在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 B . 治国理念实现需要精准施策 C . 新旧党争影响变法措施实施 D . 后世研究无法还原历史真相
  • 26. (2021高一上·普宁期中) 有学者描述:“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该描述说明( )
    A . 南北服饰交流频繁 B . 辽朝职官因俗而治 C . 辽宋制度相互借鉴 D . 契丹生活方式改变
  • 27. (2021高一上·普宁期中) 元朝时,由临时性中央派出机构定型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的是(   )
    A . 中书省 B . 行中书省 C . 宣政院 D . 巡检司
  • 28. (2021高一上·东莞) 太宗认为“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君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为此唐太宗采取了(   )
    A . 开明的民族政策 B . 互惠的开放政策 C . 公平的选官政策 D . 严密的监察政策
  • 29. (2021高一上·宁波月考) 成语是时代的产物。“白衣公卿”“一品白衫”“雁塔题名”“春风得意”反映的选官制度是(   )
    A . 军功爵制 B . 察举制 C . 九品中正制 D . 科举制
  • 30. (2021高一上·普宁期中) 唐代有时代、籍贯可考的诗人共1686人,其中北方诗人为949人,占56.3;而南方为737人,占43.7北方略占优势。宋代有时代和籍贯可考的诗人为5694人,其中北方为786人,占13.8;而南方为4908人,占86.2。南方占绝对优势。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 . 经济发展带动文化兴盛 B . 时代更迭引领文风转变 C . 地理差异凸显文化特质 D . 制度创新营造发展契机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 31. (2021高一上·普宁期中) 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墟,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

    材料二: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族隔阂不断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材料三: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这种局部统一较之东汉末年众多军阀割据混战的状况前进了一步,也为后来的全国统一准备了条件。各国都重视发展生产,整顿政治,增强国力,促进了局部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魏、蜀、吴三国还重视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大交融。

    1. (1) 依据材料一指出“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的主要原因。这一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
    2. (2) 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 32. (2021高一上·普宁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即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汉制规定商人不能做官,做官亦不能经商,乡举里选系由地方政府察举呈报。现在自由报考之唯一限制,即报名者不得为商人或工人。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科举制度在宋代有了重大的发展,宋太祖确立殿试制度,加在省试之上,使科举取士变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使科举及第者直接成为“天子门生”,进一步摧毁考官和考生之间的座主、门生关系。针对唐科举门资取士的弊病,逐步取消资格限制,贯彻“取士不问家世”的原则。设置考试新章法,如考生搜身制、考官隔离制、试卷糊名、誊录制。科场文体从侧重“诗赋”代之以“经又”“策论”。

    ——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材料三: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异同。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科举制发展的表现。
    3. (3) 依据材料三,指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平民政治’”的内涵。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