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内蒙古喀喇沁旗锦山蒙古族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

更新时间:2022-06-27 浏览次数:29 类型:开学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8分)
  • 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从世界范围来看,重要节日均起源于宗教活动。祖先崇拜是华夏民族最重要的精神信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祀”就是祭祀祖先。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大都与祖先崇拜有关,端午节吃粽子习俗的核心要素就暗示着,这一节日起源于稻作先民祭祀先祖神的宗教活动。

    同世界其他语言一样,汉语的产生也是先有语音后有汉字。音近义通,是我们先民造字遵循的一条重要编码规则:凡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古老的汉字,往往意义也是相近的;彼此之间联系紧密的,往往采用同一表音符号。这也是汉语中存在大量同音字的重要原因。

    “宗”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初义是指设有先祖牌位的房屋,后引申为祭祀祖先的场所,也就是宗庙,后来进一步引申为祖宗的意义。“琮”字非常古老,它左边的“王”实为“玉”,右边的“宗”则既表音又表义。“琮”是史前先民的一种玉质礼器,呈方柱形或长筒形,“古者……大丧用琮”(《酉阳杂俎·礼异》),表明玉琮是用来祭祀先祖神的,大量出土的新石器中晚期的玉琮也证明了这一点。

    与“琮”类似,“粽”中的“米”指稻米,“宗”也是既表音也表义,祖宗的指向十分明确。粽子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现,最初就是用来祭祀祖先的。到了晋代,粽子正式成为端午节庆食物,千百年来一直盛行不衰,可以说是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因地域和饮食习惯差异,各地粽子的外包物和辅料千差万别,但粽子的主要原料——糯米,这一内核基本没有改变。这是由祭祀对象——南方稻作部落先祖神至高无上的地位所决定的。

    除了名称和内容,粽子身上还有一个常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细节:粽子的牛角形状。牛角是史前南方稻作部落的标志性文化符号,也是我们先民的一个重要图腾符号。粽子的牛角形状是端午节节俗的点睛之笔,也是破解端午节起源之秘的一把钥匙。

    江浙地区的河姆渡、马家浜等遗址出土的大量水牛骨遗存表明,至少在7000年前,我国先民已进入牛耕时代。在甲骨文中,“牧”字表现的就是一人手牵着牛耳在稻田踩踏的生动情形。“牧”不仅是我们先民成功驯服野生水牛的证明,更是南方稻作部落领袖神权的象征,“执牛耳”象征最高权威即源出于此。

    “牛首人身”的形象,在我国学界一直被视为神农氏的标志。在《山海经》一书中,“牛首人身”形象多次出现,其频率仅次于人鸟组合和人蛇组合的形象。相比南方水牛牛角,北方旱地黄牛牛角要短得多。甲骨文中的“牛”字有着一对长长的牛角,描绘的显然是南方的水牛。无论河姆渡、马家浜等遗址器物上獠牙神兽上的“牛首”,还是北方辽西地区红山文化遗址玉器中的“牛首”,均呈现出南方水牛牛角的鲜明特征。“牛首人身”形象,其实就是南方稻作部落先祖神,也是华夏民族的始祖神之一。

    虽然我国各地的粽子形状不一,但都保留着基本的牛角形。即使在北方的粟作区,用菰叶包裹的黍米粽也是牛角状,历史文献称其为“角黍”。粽子的牛角状清楚地表明,端午节祭祀的对象是南方稻作部落的先祖神。

    (摘编自郭汉闵等《端午节始源新解》)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端午节与华夏民族的大多数重要的传统节日一样,起源于祭祀祖先的宗教活动。 B . 所有的粽子外形都像牛角,主要原料都是糯米,这些都与其祭祖意义密切相关。 C . 在“琮”和“粽”两个汉字中,左边的“王”“米”表明材质,右边的“宗”表音兼表义 D . 甲骨文中的“生”字和一些文化遗址中的“牛首”形象,都具有南方水生的某些特征。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先说明音近义通的造字规则,为后文论述“宗”“粽”等字的内涵提供了依据。 B . 文章在“牛首人身”先祖神形象与粽子牛角形的关系上用笔较多,论证比较充分。 C . 文中多处引述《左传》《酉阳杂俎》等文献资料和相关的语言材料,增强了说服力。 D . 文章首段亮明观点,中间紧扣中心展开论证,尾段对全文归纳总结,行文脉络明晰。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华先民非常重视祭祖活动,在他们的精神信仰中,祖先崇拜占据最重要的地位 B . 汉字的音、形中都隐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像“粽”“牧”这样的形声字就是这样。 C . 我国学界认为“牛首人身”形象是神农氏的标志,相关文物资料否定了这一观点。 D . 民间传说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实际上今天的端午节与屈原没有任何关系
  • 2.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疫苗的源头是病毒,不同之处在于,疫苗是一种经过改造的病毒或病毒部件。由于没有了病毒的遗传物质,疫苗注射到人体以后,不仅不会伤害人体,还能诱导免疫系统对抗病毒。人体免疫系统具有“记忆”能力,接种疫苗后,免疫系统会记住它的特征。当人体再次接触到病毒时,“演习”过的免疫系统就能快速反应,迅速识别并消灭病毒,日疫苗研发通常有5条技术路线,即灭活疫苗、核酸疫苗、重组蛋白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减毒活疫苗。每种疫苗各有优缺点,如传统的灭活疫苗,先对病毒进行培养,然后加热灭活,其研发工艺路线成熟,使用安全,易于保存,但接种剂量大,需要有生产疫苗的安全实验室,其突出缺点是免疫期短,免疫途径单一:减毒活疫苗是将病原体进行特殊处理,使其毒性减弱,但仍保留其免疫原性,这种疫苗的免疫力强、作用时间长,但也有潜在的危险性,在少数免疫力差的个体中可能会恢复毒力,甚至引发感染。

    (摘编自人民网)

    材料二:

    疫苗是控制传染病最有力的技术手段。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和相关部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推进疫苗研发工作。2020年1月,科技部启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科技应对”第一批8个应急攻关项目,快速研发疫苗就是项目之一,相关部门在审批上为其开辟绿色通道,在申报前沟通、申请审核、公示纳入等前期环节优先、从简审批。

    2020年1月26日,陈薇受命率军事医学专家组紧急赶赴武汉,率领团队就新型冠状病毒的病原传播变异、快速检测技术、疫苗抗体等方面进行研究,并于3月16日研制出新冠病毒疫苗,成为国内第一个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的新冠疫苗。4月12日,该疫苗开展二期临床试验,是当时全球唯一进入二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7月20日,该疫苗的二期临床试验结果发布,成为全球首个正式发布二期临床试验结果的新冠疫苗。试验结果表明,单次接种疫苗28天后,99.5%的受试者产生了特异性抗体,疫苗可为健康人群提供有效保护根据相关条例,该疫苗已满足应急使用的技术要求。此外,据科技部发布的消息,我国有5条技术路线的14个疫苗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其中5个疫苗正在严格按程序、按标准开展三期临床试验。如果这些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能通过验证,管理部门会进行严格审批、确认,企业获得生产批件后,这些疫苗才能规模生产、使用。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材料三: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国快速响应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分离出病毒毒株,并在第一时间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交了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序列信息。中国政府和企业一直积极通过多双边渠道参与疫苗国际合作,中方也同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疫苗免疫联盟等国际组织保持密切沟通与合作,加入了世卫组织“团结计划”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

    豫、前,国药集团的两款灭活疫苗正在中国以及阿联酋、秘鲁、阿根廷埃及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三期临床试验,目前已经接种5万余人,接种人群样本涵盖了125个国家。中国疫苗研发进展领跑全球,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中国还加入了“新冠疫苗实施计划”以实际行动促进疫苗公平分配,确保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疫苗,同时带动更多有能力的国家支持“实施计划”。

    摘编自《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陈薇团队针对疫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研制出圈内最早进行临床试验的疫苗,这些研究为有效防控疫情提供了支持,展示了中国的战“疫”实力。 B . 中圈主动加入“新冠疫苗实施计划”,是为了促进国家之间疫苗更公平地分配,这既能帮助发展中国家更好地抗击疫情,也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 C . 一款疫苗经过二期临床试验后,如果其安全性、有效性能够通过相关验证,那么在紧急情况下这款疫苗可以在特定范围内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使用。 D . 快速研发新冠疫苗是应急攻关项目之一,在遵照程序、符合标准的前提下,5条技术线路的疫苗研发工作同时推进,均有序地开展了三期临床试验。
    3. (3) 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疫苗研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我国疫苗研发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如果猫会数数

    秦 俑

    寒假回家,刚放下碗筷,冬生就到大伯家去看望祖母。

    几月不见,老人家自然欢喜得不得了。冬生嘘寒问暖一番,讲起他在奥运会做志愿者的事,眼见祖母身形消瘦,说话都没了力气,便退了出来。

    出到外头,大伯叹了口气,说:“不中用了,时好时坏的,净讲些胡话。”

    冬生鼻子一酸,正想说点儿什么,只听到豆子在一边喊:“爷爷,小叔,猫咪快生宝宝了。”豆子是堂兄春生家的孩子,刚满六岁。

    冬日的阳光懒懒地爬到了北墙根。冬生走过去,看到一只黑猫卧在草堆里,身体有些臃肿,一副似睡非睡的模样。

    豆子伸手过去,“喵”的一声,猫警觉地缩起身子。

    “外头冷,进屋去。”大伯过来拉起豆子,转头对冬生说,“回吧,得空多来瞧你奶。”

    过了几日,冬生娘炖了鸡汤,叫冬生盛一碗端过去。

    祖母精神头儿还是不好,喝了几口汤,自顾讲起胡话来:“地震了,要地震了……”

    冬生说:“地震都过去大半年了,咱平原地区,哪里会有地震。”

    “地都裂开了,该有多少人遭罪啊……”

    “是老鼠精,老鼠精又出来害人了……”

    “告诉你爹……多囤点儿粮食……”

    这样子,多半是难得大好了。冬生轻轻地摩挲着祖母的手背,嘴里念叨着“没事没事”。脑海里回想起小时候夜半惊梦,她也是这般安抚他的。

    祖母慢慢地平静下来,屋子外头传来几声清晰的猫叫声。

    “天该冷了,”祖母说,“你去将猫窝挪到屋里头。”

    “怕是要下雪了,猫穿着大毛袄子,不怕冷。”

    “想来是怀上崽了,猫崽子怕冷呢。”

    “那我去了。”冬生给祖母掖了掖被角,起身出去找豆子挪猫窝。猫似乎并不领情,叫唤着走开了。

    又过了几日,祖母被送到医院,过两日又接了回来。一家人都揪着心,掰着指头数日子,生怕她熬不过这个年。

    小年那天,大伯传话过来,说老人家怕是不中了。

    三伯、冬生爹和冬生先赶过去。一时半刻,春生和春生媳妇赶了回来,二姑一家也相继到了。堂屋里挤满了人,儿孙们依次过来告别,老人家似乎知道自己大限将至,竟比平时清醒许多。

    “娘,这是你最疼的老憨子(小儿子)。”大伯指着冬生爹说。

    老人家点了点头。

    “这是你幺孙冬生,和你最亲近,也最有出息的。”

    老人家又点了点头……

    “娘,你还想吃点儿啥?还有啥放心不下的?”二姑向前问道。

    老人家动动嘴,似乎有话要说。

    二姑将耳朵凑过去,听到老人家吐出来三个字——“你爹呢”,顿时红了眼圈,跪到地上,带着哭腔说:“娘呃,你是不是糊涂了?俺爹早没了,都走了四十多年哩!”

    老人家脸色暗淡下来,一口气始终提着,一时好一时坏的,一时又说想喝水。

    冬生忙去倒了一杯半温的水来。

    喝了水,老人家突然精神好转,四下看了看,问:“怎么没见老四老五?”

    “老幺我就在跟前,咱就四姊妹,哪来的老五?”冬生爹哽咽着说。

    见娘亲这么问,大伯、二姑、三伯也都抹起泪来。

    大伯是家里掌事的,将兄妹几个叫到里屋,一商量,老娘苦了大半辈子,临走还惦记着早逝的男人孩子,可不能叫她走得不舒坦,便叫春生冬生装两个叔伯。

    春生和冬生依言过去,大伯说:“娘,老四老五回来看你了。”

    春生和冬生叫了一声“娘”,老人家激动起来:“一家子总算齐了。”顿了顿,又打起精神问,“俺娘家没派人来?”

    二姑忙戳自己儿子后背:“娘,这是俺舅家孩子,快叫姑姑。”

    二姑家的表兄本就机灵,赶紧上前叫了一声“姑姑”。

    老人家沉默好一阵,说:“你们哄俺,俺娘家人讲的是阜阳话……”

    二姑再也忍不住了,眼泪嗒吧嗒吧往下掉,嘴里像是念着词儿:“俺苦命的娘呃……那年闹饥荒,你阜阳的家人都没熬过来,还带走了爹爹和俩弟弟……他们可都在下边等着咱呢……”

    老人家没再说话,眼睛睁着,一行泪顺着眼角直往下淌。大伯后来说:“咱娘快三十年没哭过了,这一行眼泪流完,她这辈子的苦才算是受完了。”

    一家人正伤感,豆子忽然在外头放声大哭。媳妇们忙过去看,原来是家里的猫在北墙根生了崽,生六只死了俩。豆子看到,又是害怕,又是伤心。

    大伯母抱起豆子,唬道:“快别哭了,再哭,狼把子来背人了。”

    “我不要小猫咪死……它妈妈会难过的……”豆子还是哭着,说不出个囫囵话来。

    “傻孩子,猫又不会数数,怎么知道难过?”春生媳妇也过去帮忙哄。

    过了好大一会,外头安静下来,屋里传出二姑一声长长的哀号:“我的个苦命的娘呃——”哭声很快便淹没了这个黄昏。

    窗外,那场憋了一冬天的雪,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纷纷扬扬地下了起来。

    (有删节)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尽量避开正面描写,而是通过冬生和大伯,通过祖母和众人的告别,通过整个家族氛围的营造等逐渐塑造祖母的形象。 B . 小说通过临终老人家“你爹呢”“怎么没见老四老五?”“俺娘家没派人来?”三问,使情节高潮迭起,表现了老人对生命的眷念。 C . 小说人物语言很有特色,对话多用口语,适量加入方言,如“老憨子”“狼把子来背人了”等,增加了地域色彩和烟火味儿。 D . 小说善用虚实,如实写大伯兄妹,虚写老三老四;实写临终告别,虚写小猫产崽。虚实结合,使文章语言简省,且拓展了作品的空间。
    2. (2) 本文有多处伏笔和照应,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3. (3) 小说多次穿插关于猫的叙写片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太宗贞观元年春正月,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二年春正月,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上谓黄门侍郎王圭曰:“开皇十四年大旱,隋文帝不许赈给,而令百姓就食山东。比至末年,天下储积可供五十年。炀帝恃其富饶,侈心无厌,卒亡天下。但使仓廪之积足以备凶年,其余何用哉!”三年夏四月甲午,上始御太极殿,谓侍臣曰:“中书、门下 , 机要之司,诏敕有不便者皆应论执。比来唯睹顺从,不闻违异。若但行文书,则谁不可为,何必择才也。”房玄龄等皆顿首谢。故事: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四年秋七月乙丑,上问房玄龄、萧瑀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文帝勤于为治,每临朝,或至日昃 , 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卫士传餐而食;虽性非仁厚,亦励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十六年夏四月壬子,上谓谏议大夫褚遂良曰:“卿犹知起居注 , 所书可得观乎?对曰:“史官书人君言动,备记善恶,庶几人君不敢为非,未闻自取而观之也。”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上曰:“诚然。”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 (1)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 B . 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 C . 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 D . 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隋文帝指隋开国之君杨坚,“文”为谥号。经天纬地曰“文”,属美谥。 B . 门下,即门下省,有侍郎、给事中等职,主要负责起草诏令,制定决策。 C . 日昃,天色纪时法,相当于地支中的未时,也即现在的13点到15点。 D . 起居注是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用来防止皇帝过失,要传示给后王。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唐太宗让封德彝选才,封德彝回复天下没有贤才可选。唐太宗认为选材要各取其长,责备他没有识人之明却污蔑天下没有人才。 B . 唐太宗善于纳谏。魏征劝谏唐太宗广泛听取意见并虚心接纳才能不受蒙蔽,太宗深以为然,因此对褚遂良的秉笔直书予以肯定。 C . 针对中书、门下省官员近来一味顺从旨意却没有规劝矫正,太宗认为这违背了选才的初衷,并要求他们遵循旧例,收到较好的效果。 D . 唐太宗认为身为君主,对百姓应体恤民生,遇到荒年要开仓赈济;对臣子要知人善任,否则即使勤于政事伤身劳身也治不好天下。
    4. (4)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为现代汉语。

      ①但使仓廪之积足以备凶年,其余何用哉!

      ②群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愆违,莫敢谏争。

  • 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雪后黄楼寄负山居士

    陈师道

    林庐烟不起,城郭岁将穷。

    云日明松雪,溪山进晚风。

    人行图画里,鸟度醉吟中。

    不尽山阴兴,天留忆戴公

    【注释】①黄楼:元丰年间苏轼任徐州知州时建于徐州城东门,称为黄楼。负山居士:陈师道的友人张仲连的号。②忆戴公:《晋书》记载,王徽之居住在山阴时,一日忆及戴逵,就冒雪连夜前往,却在到了后不登门拜访,而是返舟回去。别人问他原因,他说:“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访戴?”诗中戴公指张仲连。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登楼所见的林庐城郭之景象,虽然空明澄净,但是给人广漠荒寒之感。 B . 颈联对仗工稳,人景物相互映衬,意趣横生,表现了诗人的高情逸兴。 C . 尾联用王徽之雪夜访戴逵的典故,体现淡泊情怀,又见其友情的诚笃。 D . 全诗语言含蓄隽永,写景细腻,抒情绵邈,风格神韵天然、清新明亮。
    2. (2) 有人评价此诗写景表现出陈师道烹字炼句的功力,请结合颔联对此进行赏析。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
    2. (2) 《离骚》中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的语句是:“。”
    3. (3) 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吃穿用度皆远不如“同舍生”,但他“略无慕艳意”,其关键是“”, 也表明精神力量强于物质力量。
三、语言表达与应用(18分)
  • 7. 语言文字运用

    中央关于“双减”的意见发布以来,各地    推进,虽然取得了初步战果,但同时也    出一些难以推进的问题:有的地方党委政府重视还不够,部门合力不足,推进工作不平衡;一些教培机构虽然表面拥护,但也有暂时避避风头,等过段时间热度下降再    的打算,甚至还有换个“马甲”继续从业、换汤不换药的侥幸心理;一些家长还心存“别人家的孩子不减,自己孩子的作业减下来,将来要吃亏”的纠结和焦虑,甚至还有“‘双减’到底能坚持多久”的疑问;社会上还有    的心态,以至于有些地方因校外培训刚需,出现了“私人家教”等各种怪象,(    )在推进“双减”工作的这重要关口,家庭教育促进法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将“双减”首次写进法律,深入、高位、强力推进 , 为“双减”持续助力、升温、加码,郑重宣示了誓将“双减”进行到底的坚强意志、不达目的绝不收兵的坚定决心。

    1.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按部就班     反应     卷土重来      犹豫不决 B . 按部就班     反映     卷土重来      犹豫不决 C . 井然有序     反映     东山再起      趑趄不前 D . 井然有序     反应     东山再起      趑趄不前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说到底推进“双减”工作困难,就是有些人信心还不够足、决心还不够大。 B . 说到底难以推进“双减”工作,就是有些人信心还不够足、决心还不够大。 C . 说到底就是有些人信心还不够足、决心还不够大,推进“双减”工作困难。 D . 说到底就是有些人信心还不够足、决心还不够大,难以推进“双减”工作。
    3. (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家庭教育促进法,首次将“双减”写进法律,高位、强力、深入推进 B . 家庭教育促进法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将“双减”首次写进法律,高位、强力、深入推进 C . 家庭教育促进法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首次将“双减”写进法律,深入、高位、强力推进 D .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家庭教育促进法,将“双减”首次写进法律,深入、高位、强力推进
  • 8. 下列对文学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先,表示已经逝世的尊长。如:先考,指已逝的父亲;先妣,指已故的母亲。 B . 祭酒,汉平帝时期始设六经祭酒。后置博士祭酒,为博士之首,属大学中教言(主管官)。隋唐以后称国子监祭酒,至清末废除。 C . 古代不同年龄有不同的称谓,15—20岁谓之舞象之年,男子20岁为弱冠,80岁为鲐背之年,90岁为杖朝之年。 D . 道,指唐代的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唐代先分天下为十道,后又分为十五道。
  • 9. 在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5个字。

    散文的“内向性”或“精神性”相当重要,散文的“精髓”主要在于“内”或“虚”上。欣赏散文既要看到它是一种实虚结合的艺术:虚,不离实(外物)的铺垫,实, ;有实无虚,缺乏精神的含金量,犹如趴在地下的写作,而有虚无实,缺少心灵寄植的根基,又恰似。更要看到内(从情感到心灵都是内宇宙)或虚(从情感到生活都是超越现实生活的)才真正是触发作者写作的“激活点”,又是 ,是散文作品的魅力所在。

四、写作(60分)
  • 10. 合格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百度、头条“信息战你来我往”,抖音、快手小视频你争我夺,都抢什么呢?抢“流量”。流量是关注度,是用户,是金钱。而对于使用者呢?流量是你我的时间,碎片化的时间。这是一个内容无限的时代,有限的只是我们的时间。

    赫胥黎曾在《美丽新世界》中担心:“人们被淹没在信息和无聊琐事的汪洋大海,他们不愿读书,甘愿享受充斥着感官刺激和欲望的庸俗文化。”

    无处不在的娱乐,让人们再也没有时间去仰望星空,去安心读书。有人说:娱乐主要让人们获得感官上的享受,并让人们沉迷其中,丧失意志,全民娱乐的国家,是不会有未来的,尤其是中国这样的大国。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的哪些认识和思考呢?请发表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